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為什麼不重用魏延? ?

General 更新 2024-11-24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為什麼不重用魏延?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這樣的:諸葛亮集智慧、忠恕、正直、廉潔於一身。但諸葛亮有一個“荊州不該失”的情結和“雲長——文長移情”,並因此釀成了蜀國的一樁冤案!    “荊州不該失”情結使諸葛亮惆悵萬分  “荊州不該失”情結是什麼?這首先要看什麼是情結。心理學對情結的定義是:由一系列被壓抑的無意識思想、感情、知覺、記憶等所組成的意念傾向。情結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見或偏好。情結也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難加以理性控制。    諸葛亮為什麼會有“荊州不該失”的情結呢?這是因為諸葛亮一生的追求是匡扶漢室,克復中原。而其夢想破裂,關羽(雲長)失荊州是主要原因。關雲長性格逞強要勝,剛愎自負,他在鎮守荊州期間,北據曹操有餘,東和孫權不足,使之腹背受敵,終誤大事。這不僅令蜀漢的元氣大傷,也為劉備後來的彝陵敗績埋下了禍根。由此,諸葛亮對關雲長可謂惆悵萬分,怨恨不已,構成了“荊州不該失”情結!    “荊州不該失”情結可突出表現為:凡與荊州相關的事均可令諸葛亮悔恨,凡與關羽相同的人均可令諸葛亮生厭。實際上,如果荊州不失,蜀軍由水道出川,不過十數日即可抵達中原;而失了荊州,蜀軍每每出川,必須遠涉祁山月餘才能抵達渭水一帶,此時魏兵早可設防。諸葛亮心中的怨氣可想而知!這種心理定勢足可使人產生根深蒂固的偏見。    “雲長——文長移情”使諸葛亮歧視魏延  諸葛亮因“荊州不該失”情結怨恨關雲長,但云長已去,無法追究,可蜀營中有一個人相貌與性格都神似關羽,這就是魏延(文長)。《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中介紹魏延出場時描寫他“面如重棗,目若朗星”,這與其第一回介紹關雲長出場之“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有雷同之處。《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中介紹魏延曰:“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些描述也都與關羽神似!    諸葛亮平生辦事以謹慎為本,最忌諱見那種口出妄言之人。關羽貴為主公之二弟,又是名震華夏的大將,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可魏延是後來之人,諸葛亮斷無敬他之理,所以諸葛亮總是有機會就打壓魏文長的氣焰,這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均有記載。諸葛亮為何打壓魏延,史書記載是因為魏延與諸葛亮思想不一,政見難合。但依我看來,這也是因為諸葛亮將對關羽的怨恨移情到魏延頭上的結果。    就心理學而言,移情泛指一個人將自己對生命當中某個重要人物、事件或環境的愛與恨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現。換言之,移情是一種心理定勢的表現,可使人自覺不自覺對某類人物或事件產生特殊的偏見或偏好。魏延長得像關羽,說話像關羽,氣質也像關羽,加上文、雲二字在古漢語中發音很相近,所以喊文長很容易使人想起雲長。諸葛亮的“雲長-文長移情”就是這般形成的,其天長日久必對魏延產生一股說不出的厭惡。可文長又偏偏不識相,屢屢提出要孤軍奮入,且不談其勝算把握如何,就是其糧草供濟也難保障,這豈不又是關公當初動不動言以五百小校而取大城池之狂妄嗎?想到這一切,諸葛亮能不煩惱嗎?    如此算來,諸葛亮打壓魏文長, 其實是在打壓關雲長當初的傲慢氣焰。    諸葛亮歧視魏延終釀惡果  諸葛亮死後不久魏延即以反叛罪被楊儀遣馬岱斬殺,並殃及三族。這是蜀漢的第一大冤案,史書記載這是因為魏延要求繼續北伐不成,被控反叛而遭誅殺。但我以為,魏延被誅的根源正在諸葛亮身上。    魏延初降劉備時,屢立戰功。劉備自封漢中王時,提拔魏延為統領漢中的鎮遠將軍,爵位竟在趙雲等人之上,與關、張齊名。但諸葛亮執政後一直對魏延不予......

為什麼魏延會害怕諸葛亮???

1:諸葛亮官大,官大一級壓死人呀2:諸葛亮確實很聰明,魏延只不過是一武將,行軍打仗行,輪到計謀就不如諸葛亮了3:諸葛亮曾說過常腦後有反骨,所以他一直謹小慎微的以上僅僅是個人的一些觀點

諸葛亮為何不用魏延的計測

諸葛亮打仗喜歡把每個人當棋子使,讓你幹啥就幹啥,別問為什麼,魏延能自己思考,每有意見和諸葛不符就頂撞,諸葛估計煩他了。至於最後反叛,是被楊儀小人陷害的,政治上的奪權,根本沒有叛變。

魏延是個將才。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諸葛獻計出子午谷出長安就是個例子,這個地方地勢險要,這樣冒進的打法完全是拿將士的身價性命做賭注。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劉與諸葛在隆中對的時候就定下來的國家大計,是要從全盤去考慮的。後來造反就為這件事,可見他心裡完全沒有“君為臣綱”這幾個字的,懷有這樣的思想很危險。

魏延愛護士兵,驍勇善戰,也很有軍事才能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優點

但是他飛揚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種給三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角色 。跟同事關係相處得很不好 一般人對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不敢得罪他 。但是,至少有兩個人不買他的帳,這也造成了他跟這兩人的矛盾極度惡化 ,一個是劉備的宗親劉琰,一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 。

至於魏延之死,其責任更不在諸葛 ,這是楊魏爭鬥的結果 其主要責任還是在魏延自己 ,雖然說他反叛確實冤枉 。但他在諸葛死後違其遺命,以私憤率先攻楊儀,而士卒不從 。皆因他自大狂妄,審時度勢不明,這變相給了楊儀一個機會,使其自取其禍而已 。

而且這一計成功率很低

完成子午之計必需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同時滿足,一個不能少)第一:魏延率軍從褒中出發,循秦嶺東行進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長安,完成這個行程必須用10天的工夫。第二:曹魏長安守將夏侯楙得知魏延軍突然到來時必須要棄城逃跑,不作抵抗。第三:夏侯楙逃跑時,必須留下大批可供蜀軍食用的糧草輜重。第四:魏軍的增援部隊必須要在20天后才到達長安。而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20天內趕到長安,增援魏延。第五:萬眾執行子午谷險道不能走漏半點訊息,沒有魏軍攔阻。以上五點都是完成子午谷之計必需的環節,但是都難以如同魏延所想般完成。先說第一個,首先魏延能保證在10天之內穿過子午谷而到達長安嗎?子午穀道長約600裡,兩邊高山對峙,中間水流湍急,全靠架在山崖上的棧道通行。如果中間有壞道。就必須停下來修復後,才能繼續通行。如果壞道一多,修復的時間就會很長,也就會延遲到達長安的時間,如果不能在10天內到達長安,那麼魏軍的細作就可能會得到情報而有所準備,使蜀軍失去奇襲的效果。而且兩年之後,魏軍都督曹真伐蜀時就是從子午道走的,《三國志.魏書. 曹真傳》說:“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 《三國志。魏書。王朗附王肅傳》也有說道:“曹真發已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功夫,戰士悉作。”曹真一個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可見10天內走完子午谷是相當不容易的。再說第二個,魏軍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這是事實,但他會不會害怕到“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呢?棄城而走在魏國是極大的罪,夏侯楙雖然是曹操的親戚,也不敢冒這個危險吧。如果他不棄城逃走,而是據城而守,等待援軍到來的話那又怎麼辦呢?就算長安守軍再差再少,據城而守,難道會被區區五千兵馬攻破?即使夏侯楙真的棄城逃走,還有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呢!這個有膽有謀的郭淮已成為雍州刺史,當時正在天水。就算長安被攻破,那麼蜀國軍隊就處在天水魏軍與來援的魏軍兩處的夾擊,怎能長久?再說第三點。即使魏延成功佔領了長安,怎能保證曹軍就一定留下大批糧草輜重給蜀軍呢?如果曹軍把糧食運走或是乾脆將其付之一炬的話,蜀軍能空著肚子守城嗎?再說第四點,誰又能保證關東援軍一定會在20天后才到達長安。遠的不說,就拿司馬懿襲擊孟達來說,孟達估計司馬懿要一個月後才能趕到上庸,結果司馬懿只用了短短的8天時間就趕到了,殺了孟達個措手不及。而且從關......

三國演義老版祁山斗智諸葛亮為什麼不用魏延

諸葛亮為什麼不用胃炎子午谷

讀三國的人,許多都對諸葛亮不用魏延出子午谷之計謀,而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有所懷疑,也有人認為是諸葛亮對魏延存在個人成見,才不用魏延之計策,本人不甘苟同。

諸葛亮對魏延有成見,不能100%放手使用,這一點不假,但是在劉備去世後,蜀漢傑出的將領已經是非常少了,諸葛亮對魏延的才能是心知肚明,而且可以說是非常重用的。平蠻、閥魏,誰是先鋒?魏延。先鋒可不是炮灰,在冷兵器時代,能擔當先鋒大任的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將,甚至是心腹之將,因為中國兵家歷來注重首戰,所謂軍以氣為先,若先鋒不繼,首戰失利,搓動士氣,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能擔當先鋒大將的必是倚重之人。而且,劉備死後,荊州豪強與益州土著利益之爭愈發激烈,魏延畢竟是荊州集團的老革命,也是蜀漢後期威望和戰功都無人可比的戰將,所以諸葛亮對魏延其實不是不看重,甚至說不能不看重,他一要借魏延籠絡荊州舊部,二要利用魏延平衡荊益集團的利益關係,所以我認為,說諸葛亮因為個人成見而不重用魏延是有失偏頗的。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按魏延說的兵出子午谷,出敵不意呢?我個人認為有幾個原因:

一、在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裡,對閥魏的計劃是,主力出祁山,偏鋒出荊州,吳兵則出合肥,這樣三路夾擊,使魏國首尾不能兼顧,一舉拿下。但是在關羽走麥城後,這一計劃可以說已經完全落空。但是諸葛亮顯然認為,憑蜀漢一國之力,要實現閥魏的目標顯然難為,因此,他一直致力於吳蜀修好,畢竟荊州在吳國手裡,只要兩國齊心,即使兩路出擊,也是有一定勝算的,但要吳國出兵,必須的蜀漢在與魏的戰爭中戰局了明顯主動才行,因此諸葛亮大軍出祁山主要目的是要實現軍事上的優勢,迫使吳國出兵,而不是一定要通過出祁山憑蜀漢一家之力實現閥魏的目標,在如此情況下,集中優勢兵力就是必須的,當然包括能征善戰的魏延。

二、大家也許會說,出祁山和出子午谷並不矛盾,一旦成功,能形成更大的戰爭優勢,要知道長安已經是魏國腹地,一根釘子扎進去,還能不要人命?那吳國還不迅速出來揀果子,象當年劉備在荊州乾的一樣?但問題就在這個一旦成功上。孫子兵法說戰爭,以正合,以奇勝。無正則無所謂奇,無奇則難以獲勝。但是奇須是在正形成了一定態勢之後才能使用。就從子午谷來講,要實現出子午谷順利佔據長安並堅守到主力到達,是需要諸多條件的。首先,子午谷路狹難行,難以大部隊開進,必是小部隊輕裝而行,一旦走漏風聲,被人設伏,必全軍覆沒;其次,要求部隊快速通過子午谷並迅速佔領長安,所以部隊應該是沒有什麼輜重的,也沒有什麼後續補給,部隊的攻城能力大打折扣,執行的又是攻城任務,攻的還是以城牆堅固著稱的長安,長安城內還有重兵把守,勝算有多大?再者,有朋友說,夏侯懋那鳥能打什麼仗,一旦臨陣還不是逃之夭夭,也許沒錯,但別忘了,長安城裡還有一個人—郭淮,這個人是誰?翻翻三國演義,大家就發現,此人頭腦冷靜異常,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將領,漢中之戰,夏侯淵、夏侯德先後被斬,就是他力排重議,擁張頜為主將,穩住局勢。有此人在,能保證魏延順利拿下長安,靠長安的糧食後城防支撐到主力來會合嗎?一旦不能迅速拿下長安,意味著什麼?軍無餘糧,深處敵境,豈不是籠中鳥,甕中魚?第四,即使順利拿下長安,由於此時,主力尚未將魏國的主力牽制,魏國有能力實現反撲,憑出子午谷的那點人馬,能否堅守的住?所以兵出子午谷要實現預期目標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一是兵行迅速,出其不意,迅速佔領長安,並在短期內完成有效的佈防;二是主力將魏國大部分兵力牽制,造成長安空虛,為奇襲隊閃電拿下長安創造條件,同時又保證長安被佔領後,魏國沒有能力在短期內集結大隊人馬進行反撲長安......

為什麼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計策?

很多人都認為因為諸葛亮不信任魏延,所以才不採納他這個辦法的,但是真正歷史上其實諸葛亮對魏延的確不是很信任,但是這個不是導致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辦法.

根據歷史記載這件事發生在建興六年春.諸葛亮決定從漢中出兵北伐說起.

當時涼州刺史魏延說到:"鎮守長安的魏將夏侯楙,是個膽小而無謀略的傢伙.只是憑他曹氏女婿的身份與曹丕特殊關係而出鎮方面,他請求率五千精兵,再加五千背糧兵眾,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入子午道直出北上.不過十天可達長安.夏侯楙聽說我突然到來,一定會棄城逃走.夏侯楙丟下的橫門閣糧倉和散民之糧谷,足以供給軍糧,曹魏東方援軍集結需要二十多天,而在此期間,丞相您從斜谷進軍,一定可以到達長安,如此,則一舉可以平定咸陽以西.

而諸葛亮聽了以後覺得如果要按照魏延的是說法,必須具備五個條件.

1.魏延率軍從褒中出發,循秦嶺東行進入子午道,循子午谷到長安,完成這個行程必須用十天的功夫.

2.曹魏長安守將夏侯楙得知魏延軍突然到來時,一定棄城逃跑.

3.夏侯楙逃跑時,還得留下大批的糧草輜重.

4.魏軍的關東援軍要在二十天後才到達長安.

5.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二十天內到達長安.

這五個條件中,每個條件都有不能實現的可能.

而諸葛亮對於北伐是相當重視的,如果他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會導致全軍覆沒的可能性,所以諸葛亮認為魏延的辦法不可性,他不可能把蜀軍的兵力當作是一次賭博,他要確定百分百不出大問題,所以才不採納魏延的辦法.

孔明北伐時,為什麼不用魏延長驅直入計

1、魏延的子午谷長驅直入計看似很有勝算,但是所冒風險也大,萬一沒有打下洛陽,孤軍深入,救援也來不及。

2、諸葛亮一直不信任魏延,魏延嗜殺,且有反骨。魏殺韓玄投盯備時,諸葛亮就要斬魏延,還是關羽和劉備求情方才免去。在南征和北伐期間,魏延一直不受重用,只是充當敗退之兵,引敵深入的角色。

3、兵出祁山,進可攻,退可守,是萬全之策。蜀國本就國弱兵少,北伐實際上已不可行,但諸葛亮身負重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更當小心謹慎,加之其本身用兵就一貫謹慎,這種奇謀太冒險。

4、魏國其時已有司馬懿這樣的高人,魏延之計必不能逃過其眼,諸葛亮也應該想到了這一點。

諸葛亮為什麼看不慣魏延`

諸葛亮瞧不起魏延這一說法應該是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說他腦後有反骨,日後必生異心,而且說是魏延在諸葛亮擺下七星陣準備續命時闖進營帳,走路帶風帶滅了蠟燭諸葛亮才一命嗚呼的。其實正史中魏延是個人才,而楊儀和馬岱在諸葛亮死後嫉妒他才引來殺身之禍的,根本不存在 諸葛亮瞧不起魏延這一說法

一方面是諸葛亮識人有問題!!另一方面是魏延這廝性格有缺陷!高傲自大,有野心!魏延是蜀漢後期中流砥柱,所以諸葛亮這個人不能太重用他!用易中天的話說蜀漢非能成事的國家,只能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魏延是堅決的攻魏者,故諸葛亮不用他

最早,老魏是在劉表手下工作的,身份麼,也就是一個基層小幹部。劉表死了,家裡財產分配不均,鬧事兒。為什麼鬧事兒,因為劉表娶過兩個老婆,兩個老婆都有兒子,肯定不是一條心麼。於是劉表前窩兒後窩兒的兩個兒子鬧著繼承遺產。打起來了,還打成了一鍋粥(這種事兒,當今社會也有。不新鮮)。劉備作為劉表的遠房同宗兄弟,大概也是窮瘋了,也想進來摻和摻和分點什麼遺產。可難度太大,你想想啊,這一家子都盯著劉表那點遺產呢,跟烏眼雞似的,外人能撈著什麼油水啊?劉備不死心啊,管他呢,有棗沒棗三杆子。走過路過,不能錯過。他還真摻和進來了。劉備假借奔喪,想進襄陽城,可人家的城門關著呢。魏延也沒有請示領導,就私自跑出來歡迎(這叫沒眼力架,領導沒說話呢,你急著歡迎個什麼勁啊?),這應該是魏延第一次露面。城裡的人可都明白劉備那點兒心思,亂箭射下來,劉備眼看著人家不歡迎自己,也沒大臉進城了,掉頭走了。魏延也進不了城了,也落荒跑了。他投奔長沙太守韓玄了(人有本事,到哪也成,魏延不是白給的)。我們猜測,魏延這第一次露臉的原因,大概就是想到劉備的企業裡來上班兒。

魏延第二次露面的時候,就趕上關老爺攻打長沙,黃忠也是長沙市的老幹部了,他跟關羽在戰場上相遇,本來應該刺刀見紅,可是黃忠出賣企業利益,做人情交換。原因是關羽放了黃忠一馬,黃忠就饒了關羽一箭。這算什麼啊。這跟現在的足球場上互相放水有什麼區別呢?有些書評家還跟著喊好,說黃忠是有情有義之人。這不是瞎起鬨嗎?兩軍陣前都殺紅了眼了,黃忠玩這套把戲,真是跟踢假球沒有區別了。那韓玄在城頭上看得清清楚楚,他能不急眼嗎?好啊,姓黃的,你吃裡扒外啊,我白給你開工資了,我白給你年終發獎金了。來人啊,把黃忠綁到刑場上去。給我殺嘍!形勢危急之下,魏延又面了。他是個能幹的人,也是個聰明人,他大概在韓玄的企業裡幹得不如意,一直也沒有提拔起來,也就是一個一般幹部,他早就想跳槽,到劉備的公司裡去幹活了。這下算是有了機會了。於是,老魏拎著大刀片兒,闖了法場,救了黃忠,殺了韓玄,開了城門,把劉備放貳進來。至此,韓玄這家公司算是破產了。

這一通緊忙活,魏延先生肯定得累出一身臭汗,也算是有功了吧。沒有魏延,您劉老闆想攻下長沙,得增加成本,追加投資啊。劉備諸葛亮至少得跟我老魏說聲謝謝吧。至少也得擺一桌請我老魏一頓兒吧。

可是滿擰,天底下有時候就沒有道理可講。諸葛亮不幹。他硬說魏延腦袋上長著反骨。非要殺了他。讀書讀到這裡,真有點讓人替魏延寒心。舊話說,女怕上錯床,男怕入錯行。魏延可是也沒上錯床,也沒入錯行,他就是幫錯忙了。人家劉備打長沙,這裡邊其實沒你魏延什麼事兒。你急著插什麼手啊?你這叫破褲子亂伸腿麼。想立功受獎?你得看看人家待見你不,喜歡你不,現實生活中,像魏延這樣急於跳槽的事例並不乏見。中國人常常講一個俗話兒:樹挪死,人挪活。是不是這樣?可得具體分析。你得挪好了,你要是挪不好,也得死。比如說,你真看中某一個單位或者企業了,左思右想,......

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

因為諸葛亮不喜歡才能與自己不相上下甚至超過自己的人,更不喜歡處處與自己掣肘、處處意見與自己相左的人。魏延也是諸葛亮所不喜歡的人,他性格倔強,心直口快,多直爽而少權謀,不可能處處揣摩諸葛亮心理,因此諸葛亮對魏延一直心存不滿。北伐期間,諸葛亮明知魏延才幹超過馬謖卻棄魏用馬,導致滿盤皆輸,明白無誤地表現了諸葛亮喜奴才而不喜人才的用人之道。隨著北伐戰爭的深入,魏延與諸葛亮的矛盾也在不斷惡化。魏延明知諸葛亮不會採納自己的意見,卻屢屢指出諸葛亮在北伐方向上的嚴重錯誤,甚至要請纓出戰,這鼎諸葛亮十分惱火。由於諸葛亮北伐戰績不佳,無法用事實堵魏延之口,雖懷恨在心也只能隱忍不發。偏偏魏延又是一個不知進退的人,有時不免口出狂言,諸如由我出戰會如何如何之類的話,傳入諸葛亮耳中,使諸葛亮產生了魏延卒難制御、終危社稷的印象。到了這種地步,魏延已經註定了自己的可悲下場。

諸葛亮為什麼不重用魏延?

諸葛亮是在維護劉備家族的地位才不重用魏延的,魏延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這是諸葛亮一開始對他的評價.

亂世之中,擇主而事,但也難免互相猜忌,諸葛亮一心保住劉備家業,惟有謹慎用人,縱觀整個歷史,食其祿而殺其主,居其土而獻其地,莫說亂世,即使是當今也是難以讓人忍受和原諒的.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就是不想讓這千分之一的機率發生,所以不重用魏延,因為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就基本上沒人能阻止他了.其實魏延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唯一怕的就是諸葛亮.

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延真的造反了,這也證明諸葛亮當初的決定是對的.魏延居功自傲,自以為是,遲早會有謀反之心,這表明諸葛亮的洞察力之強.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是諸葛亮的用人準則.

諸葛亮為什麼那麼討厭魏延

魏延並不是不得重用,早在劉備戰了漢中時,選一人鎮守.都認為是張飛,但劉備卻選了魏延,一軍皆驚.後諸葛亮五伐中原,都是魏延為先鋒大將.後魏延官至漢中太守,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可以說明魏延並不是未得重用.後都說諸葛亮留下計謀殺魏延,這是不存在的.因為諸葛亮說留魏延段後,如延不從命,君便自發,並沒說要殺魏延.殺魏延是楊儀命馬岱殺的,並誣陷延謀反.後楊儀自殺時,蜀漢可能就是這時為魏延平反.

相關問題答案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為什麼不重用魏延? ?
諸葛亮為什麼不聽魏延?
三國演義小諸葛是誰?
三國演義裡的許褚是怎麼死的 ?
諸葛亮為什麼會失敗?
諸葛亮為什麼笑著說?
諸葛亮為什麼殺馬謖?
諸葛亮為什麼這麼強?
諸葛亮為什麼叫臥龍?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