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次數多 是否心臟有問題 ?
早搏次數多 是否心臟有問題
[點選上圖放大]最近,本刊“裘碧瑛熱線”接到一位年輕女子的來電,她在電話中顯得侷促不安,她的母親因為心慌而去醫院做了24小時長程心電圖,結果是24小時內出現了兩千多次早搏。她非常擔心,認為母親得了心臟病,說著說著竟然哭起來了……在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心臟都在兢兢業業、按部就班地工作著,總是一張一弛,很有規律。這一切都得益與我們的心臟裡有一個最高“司令部”——竇房結,是它指揮著我們的心臟有節律得跳動著。如果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司令部”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在心臟的其他地方出現了一個“偽司令部”,它搶先向整個心臟發號施令,那麼心臟就提前搏動了,這就是早搏。如果這個“偽司令部”在心房,那就是房性早搏;如果在心室,就是室性早搏;若在心房和心室的交界處,就是房室交界性早搏。● 早搏就是心臟病嗎從上面的解釋可以看出,早搏是心臟的一種異常搏動,是心律失常的一種。很多情況如:飽食、情緒激動、緊張焦慮、膽道疾病等都可以引起早搏。早搏只是身體的一個訊號,它不完全標誌著心臟病。據調查,正常成人中房性早搏的發生率可以達到50%,在年輕人中室性早搏的發生率也可以達到30%~40%,隨著年齡的增加,早搏發生的機率也相應增加。當然,有心臟病的人發生早搏的機會要比正常人高很多。心臟病有輕有重,雖然重的會致命,但輕的你可以一輩子都不去理它。● 早搏需要治療嗎早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伴隨任何心臟器質性病變的良性早搏;另一類是伴有心臟疾病的。所以,出現了早搏的症狀就要做進一步的檢查,看看是不是有冠心病、心肌缺血或是心肌炎。如果是因為冠心病而導致早搏,就要針對心肌缺血進行治療。如果檢查下來沒有任何問題,一般就無須治療。若早搏的現象出現得很頻繁,而且影響日常的生活,那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藥物,但切記不要長期服用,以免帶來副作用。● 早搏出現的次數多就意味著心臟有問題嗎根據目前的臨床資料分析,早搏的多少和是否有心臟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絡。有的人早搏出現得很頻繁,他卻沒有心臟病;有的人偶爾出現幾次早搏卻有可能是心臟病。所以,出現了早搏千萬不要緊張、恐懼,要配合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萬不可自作主張地配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藥來吃,這樣無異於掩耳盜鈴。發生早搏時最直接的感覺就是心慌。有的人形容“心裡‘咯噔’了一下”;有的人形容“心好像要從喉嚨裡跳出來了”;還有的人感覺“胸膛像一下子被掏空了”……如果頻繁有上述的感覺就要充分重視了,因為有時心慌並不完全是因為早搏,房顫時也會感到心慌。相比早搏,我們應更關注房顫。還有一些人,心臟確有問題,而且也出現了早搏,但是人卻沒有諸如心慌等特殊的感覺。這往往是比較危險的,所以廣大中老年人(特別是有心臟病高危因素的人)要定期去醫院做心電圖檢查,以發現一些早期和隱匿的心臟疾患。
心臟早搏是什麼病
早搏從病因區分,可分為器質性早搏與功能性早搏。器質性早搏,見於各種心臟病及高血壓、甲亢、低鉀、缺氧等。功能性早搏,可見於健康人,多為一過性,常與精神因素有關。另外,功能性早搏常發生於休息時,運動後常消失;而器質性早搏多在運動或勞累後出現或增加。
從發生的部位可分為房性和室性早搏。房早可發生於正常人,也可見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患者。病理性房早多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頻發房早多見於甲亢、心肌炎、冠心病、風心病等心臟病患者,也常是心房擴大、心力衰竭的表現。
室性早搏,多見於心臟器質性病變,如心肌炎(風溼性、病毒性等)、心肌病、缺血性心臟病等。
從早搏出現的頻率,可分為偶發與頻發早搏。如每分鐘多於1次為偶發,如每分鐘大於5次為頻發。
14歲左右的時候有心臟早搏,最可能的原因是由心肌炎所致。早搏可以是心肌炎痊癒後的後遺症表現。
早搏的危害——功能性早搏一般對身體無明顯危害,器質性早搏提示有器質性病因的存在。房性早搏對心臟排血功能的影響較小,而室早、特別是頻發室早則對心臟排血影響較大,患者可有頭暈、胸悶及血壓降低等表現。
有早搏者,首先應做心電圖檢查,明確早搏的型別及可能引起的原因。
處理與注意:
1、多數房早無症狀,不需治療;
2、去除誘因,如緊張、菸酒、濃茶等刺激;
3、頻發房早、有明顯症狀者,應給予藥物治療:一般先試用鎮靜劑與β-受體阻滯劑,如氨醯心安 25mg 2/日 , 或阿替洛爾 25 mg 2/日;也可用 普羅帕酮 150 mg 3/日 口服。
4、室性早搏:無心臟病、無症狀者不須治療。
無心臟病症狀明顯者——首選β-受體阻滯劑,如氨醯心安或阿替洛爾等。無效時選: 美西律 (150~200mg 3/日)或普羅帕酮(150~200mg 3/日)。
怎樣區分心律失常和早搏
就會使心臟在沒有充分被血液充盈之前,提前收縮一次,我們稱這種情況為期前收縮或早搏。如果搏動的產生部位在心室,即為室性早搏;如早搏產生在心房,就是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比房性早搏更多見,為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
早搏常見於各種心臟病,例如室性早搏在心肌梗塞、心肌病的病人中十分常見。但早搏發生在正常心臟也並罕見。單純的早搏不能與心臟病劃等號。良性早搏見於心臟正常的病人,或至少使用現有的診查手段不能發現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有異常的人。發現有早搏的病人應當到醫院檢查,明確有無心臟病。主要檢查手段包括醫生問診和體格檢查、X線胸片、超聲心動圖和運動試驗心電圖。良性早搏的發生。
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許多有早搏的病人本無自覺症狀,而是在升學、就業或體檢時無意中發現的。有些病人可覺心悸、胸悶、類似坐電梯快速升降時的感覺或心臟偶然的有力搏動,有無症狀或症狀輕重並不與早搏的數量或頻發程度成正比。有人每天發生數千上萬次早搏毫無症狀,有的人每天幾十個早搏,症狀很多。同一個人的早搏一天不同時辰的頻度很不相同,病人症狀的輕重也常常與各同一時間早搏頻發。
程度不相關。絕大部分病人都程度不同地具有一些與心理因素,即由於不瞭解良性早搏的意義而緊張和憂慮有關的症狀。在各種體檢的心電圖上對查出早搏的結論往往為"不正常心電圖,室性(或房性)早搏"
。當這種報告單交給病人,醫生又沒有耐心對病人作解釋時,這些術語給病人精神上的壓力可想而知。再加一些流傳的說法,如室性早搏比房性早搏危險,可能突然死亡,對病人精神的打擊更大。一個平時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健康人,在體檢中遇到上述情況時,可能憂心忡忡,臥床不起,甚至在精神上完全崩潰。
沒有心臟病的早搏之所以稱之為良性,因為它不會給病人帶來猝死的風險,也不會對心臟造成損害,它的預後良好。對於與早搏無直接相關的症狀者,不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藥治療。對有症狀者,要作具體分析,如果主要是精神緊張憂慮所致的症狀,應充分解除顧慮。
不能否認,早搏本身可在一些病人身上產生症狀,如症狀確係早搏直接引起,應選用副作用小的藥物治療,例如心得安、慢心律、心律平、莫雷西嗪等治療室性早搏,用心得安、心律平或莫雷西嗪治療房性早搏。不可使用對臟器毒性作用過大的胺碘酮(也叫乙胺碘呋酮)
。口服用藥即可,不必靜脈用藥。評價療效的標準是症狀的減輕或消失,而不是早搏的數量與頻度變化。常有不少良性早搏病人,每日不停觸控自己的脈搏,越模摸越緊張。也有不少醫生或病者反覆使用收費很高的24小時動態心電圖記錄分析早搏的多少,又沒有正確認識早搏的意義,不但浪費醫療資源,也增加病人的精神負擔。
把年齡與早搏相結合作病因診斷缺乏科學根據,如有人把年輕人與兒童的早搏歸因於心肌炎,當沒有任何心肌炎的證據時,便歸因於"心肌炎後遺症"
,把老年人的早搏歸因於冠心病。這種臆測性的診斷使得大量預後很好的良性早搏病人長期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丟失了心愛的事業和家庭的幸福,甚至貽誤終生。正確認識良性早搏不但是病人的事,更重要的是醫務人員的事。醫生不正確的認識與解釋是醫源性疾病的根源。
心臟早博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與氣候是否有關?後果是怎麼樣的?
早搏的發生原因有許多,神經功能失衡,包括交感神經,迷走神經在內的植物神經,以及大腦神經過度興奮和抑制是功能性早搏的最常見原因。鉀、鈉、鎂等電解質的失衡和心肌損傷、缺血則是器質性早搏的最常見原因。前者多發生於飲用咖啡、濃茶、洶酒、吸菸或緊張、焦慮、恐懼、大喜、大悲、大怒等情緒變化或過度勞累、失眠、更年期、消化不良等情況。後者多發生於各種心臟病和電解質紊亂等情況。、甲狀腺機能亢進、二尖瓣脫垂、手術和某些藥物也可引起心臟早搏。所有心律失常是否都是通過細胞內外電解質的異常交換這一途徑而實現,有待研究證實。當然,有器質性心臟病背景的病人,任何附加感染、情緒波動和體力勞累均可以導致心肌缺血或心功能加重損害而誘發包括早搏在內的各種心律失常。多年來臨床實踐證明,對於早搏的過度治療,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因為,抗心律失常藥物在具有糾正心律失常作用的同時,往往還具有加重或誘發新的心律失常和削弱心肌功能等不良副作用。大型臨床試驗的結果充分證明,有些抗心律失常藥物長期使用後不僅無效、無益,反而會增加病死率。在面對早搏的時候,首先應弄清早搏的性質、數量、分佈特點及其背景,尤其重要的應查清引起早搏的病因和誘因。在早搏的治療中,抗心律失常藥物往往是治標的,只有針對病因和誘因的治療才是治本的。採取標本兼治的綜合治療才是早博治療的首選方法。總之,心臟早搏在正常人和非心臟病人中十分常見,本身並非心臟病的特異現象,大多無重要性,無須治療。我們應該建立在客觀和科學的綜合判斷基礎上,正確對待心臟早搏,合理地制定觀察和治療心臟早搏的方案。一定要避免對於功能性心臟早搏導致不必要的緊張、恐懼,無休止地接受治療。我們在臨床上曾經見到過由於心臟早搏而背上患“心臟病”的包袱,導致長期住院、休假、休學。甚至和戀人分手,個人悲觀失望,走上厭世自殺情緒的實際病例。對待危重器質性心臟病人中發生的早搏往往需要在住院條件下,由醫師嚴密觀察下進行治療。至於有症狀或頻發的功能性早搏,則可以考慮在門診條件下適當地給予觀察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