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被稱為什麼城 ?
濟南被稱為什麼城
濟南又名泉城,以七十二名泉聞名天下。
溫州、蘇州、重慶、武漢、濟南、廣州、拉薩、南京、哈爾濱、成都被稱為什麼城
鹿城,溫州
姑蘇城,蘇州
山城,重慶
江城,武漢
泉城、泉工,濟南
羊城,廣州
日光城,拉薩
石頭城,南京
芙蓉城、錦官城,成都(記得濟南、成都有兩個別號哦)~~~
山東濟南被稱呼什麼什麼城
泉城。。。
許多城市被稱為什麼城
蓉城,是四川省會成都的別稱芙蓉城的簡稱。相傳五代後蜀孟昶於宮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成都為芙蓉城,後簡稱蓉城或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
羊城,廣州的別稱
昆明,享“春城”之美譽,雲南省會,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旅遊、商貿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泉城,是濟南市的別稱,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因“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有著名的天下第一泉5A級風景區,內含趵突泉、大明湖、黑虎泉、珍珠泉、白石泉等七十二泉,一派江南風光而得名。
京城,江蘇省鎮江市古稱,孫權在遷都建業以前,於209年(建安十四年)先在京口臨江的北固山居高臨下建造一座堅固的軍事堡壘“京城”,俗稱鐵甕城
不夜城,美國紐約市的別稱
哈爾濱被稱為什麼城
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北國冰城,啤酒城
山東的濟南又叫什麼城
泉城
昆明,成都,重慶,濟南,廣州,撫順,被稱為什麼城?
昆明--春城、成都--蓉城、重慶--山城、濟南--泉城、廣州--羊城、撫順--煤城
上海被稱為什麼城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佈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鬆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划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製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區域性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定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誌》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裡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鹹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到l840年鴉片戰爭前夕,上海縣東界川沙,南鄰南匯,西接青浦,北連寶山。縣城內有街巷63條,商店林立,鮮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鴉片戰爭失敗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第三款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接著,英國又以“理定善後事宜”為藉口,於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
南京被稱為什麼城啊?並解釋一下。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併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幹裡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佔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臺”。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石頭城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裡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誌.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裡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訂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定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讚歎,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裡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裡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裡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定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臺,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訊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云:“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裡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巖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裡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
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巖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
昆明,哈爾濱,南京,濟南,廣州,被稱為什麼城
重慶-山城
昆明-春城
哈爾濱-冰城
南京-金陵、開明之城
濟南-泉城
廣州-羊城、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