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誰的作品 ?

General 更新 2024-12-31

胡笳十八拍誰的作品

作者蔡文姬,描寫了她在烽火戰亂中作為漢人被擄去胡地,成為俘虜,又被迫嫁於胡人,併為胡人生育2子。在食肉寢皮的胡地生活,與胡人的生活習性格格不入卻只能被迫接收,終日思念故鄉。在漫長的12年後,迎來了迴歸長安的機會,卻面臨著與2子分別的離苦。她怨念上天的不公,讓她生在戰火不斷的時代,還被胡人所擄。《胡笳十八拍》完整表達了她怨苦向天的人生旅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胡笳十八拍是誰的作品?

唐代詩人劉商所作琴曲歌辭 《胡笳十八拍》  劉商,唐代詩人、畫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大曆(七六六至七七九)間進士。官禮部郎中。能文善畫,詩以樂府見長。劉商的詩歌作品很多,大曆中,他罷廬州合肥縣令後,“擬蔡淡《胡笳曲》”創作了《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膾炙當時”。

劉商·《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

漢室將衰兮四夷不賓,動干戈兮征戰頻。   哀哀父母生育我,見離亂兮當此辰。紗窗對鏡未經事,   將謂珠簾能蔽身。一朝虜騎入中國,蒼黃處處逢胡人。   忽將薄命委鋒鏑,可惜紅顏隨虜塵。(第一拍)   馬上將餘向絕域,厭生求死死不得。戎羯腥羶豈是人,   豺狼喜怒難姑息。行盡天山足霜霰,風土蕭條近胡國。   萬里重陰鳥不飛,寒沙莽莽無南北。(第二拍)   如羈囚兮在縲紲,憂慮萬端無處說。使餘力兮翦餘發,   食餘肉兮飲餘血。誠知殺身願如此,以餘為妻不如死。   早被蛾眉累此身,空悲弱質柔如水。(第三拍)   山川路長誰記得,何處天涯是鄉國。自從驚怖少精神,   不覺風霜損顏色。夜中歸夢來又去,朦朧豈解傳訊息。   漫漫胡天叫不聞,明明漢月應相識。(第四拍)   水頭宿兮草頭坐,風吹漢地衣裳破。羊脂沐髮長不梳,   羔子皮裘領仍左。狐襟貉袖腥復羶,晝披行兮夜披臥。   氈帳時移無定居,日月長兮不可過。(第五拍)   怪得春光不來久,胡中風土無花柳。天翻地覆誰得知,   如今正南看北斗。姓名音信兩不通,終日經年常閉口。   是非取與在指撝,言語傳情不如手。(第六拍)   男兒婦人帶弓箭,塞馬蕃羊臥霜霰。寸步東西豈自由,   偷生乞死非情願。龜茲篳篥愁中聽,碎葉琵琶夜深怨。   竟夕無雲月上天,故鄉應得重相見。(第七拍)   憶昔私家恣嬌小,遠取珍禽學馴擾。如今淪棄念故鄉,   悔不當初放林表。朔風蕭蕭寒日暮,星河寥落胡天曉。   旦夕思歸不得歸,愁心想似籠中鳥。(第八拍)   當日蘇武單于問,道是賓鴻解傳信。學他刺血寫得書,   書上千重萬重恨。髯鬍少年能走馬,彎弓射飛無遠近。   遂令邊雁轉怕人,絕域何由達方寸。(第九拍)   恨凌辱兮惡腥羶,憎胡地兮怨胡天。生得胡兒欲棄捐,   及生母子情宛然。貌殊語異憎還愛,心中不覺常相牽。   朝朝暮暮在眼前,腹生手養寧不憐。(第十拍)   日來月往相推遷,迢迢星歲欲周天。無冬無夏臥霜霰,   水凍草枯為一年。漢家甲子有正朔,絕域三光空自懸。   幾回鴻雁來又去,腸斷蟾蜍虧復圓。(第十一拍)   破瓶落井空永沉,故鄉望斷無歸心。寧知遠使問姓名,   漢語泠泠傳好音。夢魂幾度到鄉國,覺後翻成哀怨深。   如今果是夢中事,喜過悲來情不任。(第十二拍)   童稚牽衣雙在側,將來不可留又憶。還鄉惜別兩難分,   寧棄胡兒歸舊國。山川萬里復邊戍,背面無由得訊息。   淚痕滿面對殘陽,終日依依向南北。(第十三拍)   莫以胡兒可羞恥,思情亦各言其子。手中十指有長短,   截之痛惜皆相似。還鄉豈不見親族,念此飄零隔生死。   南風萬里吹我心,心亦隨風渡遼水。(第十四拍)   嘆息襟懷無定分,當時怨來歸又恨。不知愁怨意若何,   似有鋒鋩擾方寸。悲歡並行情未快,心意相尤自相問。   不緣生得天屬親,豈向仇讎結恩信。(第十五拍)   去時只覺天蒼蒼,歸日始知胡地長。重陰白日落何處,   秋雁所向應南方。平沙四顧自迷惑,遠近悠悠隨雁行。   征途未盡馬蹄盡,不見行人邊草黃。(第十六拍)   行盡胡天千萬裡,惟見黃沙白雲起。馬飢跑雪銜草根,   人渴敲冰飲流水。燕山彷彿辨烽戍......

著名琴曲《胡笳十八拍》是誰的作品

據傳為東漢末年蔡文姬以胡笳音色融入古琴中而作成,也有學者認為是民間作品。

胡笳十八拍是誰的作品

這首作品的署名是東漢末年的大才女蔡文姬,名琰(約177年-約249年),,經過專家研究,《胡笳十八拍》的真正作者已不可考,律詩文風和句式結構當屬唐人所作,蔡文姬本來就是歷史上的大才女,又有出邊塞和親的傳奇身世,以及和漢末丞相曹操的特殊交情,此作情境與文姬經歷頗同,後人因此託蔡文姬名,留下這首千古佳作。

著名琴曲《胡笳十八拍》是誰的作品

著名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欣賞此詩,不要作為一般的書面文學來閱讀,而應想到是蔡文姬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彈自唱,琴聲正隨著她的心意在流淌。隨著琴聲、歌聲,我們似見她正行走在一條由屈辱與痛苦鋪成的長路上……

她在時代大動亂的背景前開始露面,第一拍即點“亂離”的背景:胡虜強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漢未天下大亂,宦官、外戚、軍閥相繼把持朝政,農民起義、軍閥混戰、外族入侵,陸續不斷。漢未詩歌中所寫的“鎧甲生機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等等,都是當時動亂現象的真實寫照。蔡文姬即是在兵荒馬亂之中被胡騎掠擄西去的。被擄,是她痛苦生涯的開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詩中專用第二拍寫她被擄途中的情況,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緣別離,”指明一生的不辛源於被擄。她被強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間,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嚴酷的:“胡風浩浩”、“冰霜凜凜”、“原野蕭條”、“流水嗚咽”,異方殊俗的生活是與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驚肉跳:“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以肉奶為食,腥羶難聞,無法下嚥,“羯?為味兮枉遏我情。”居無定處,逐水草而遷徙,住在臨時用草筏、幹牛羊糞壘成的窩棚裡;興奮激動時,擊鼓狂歡,又唱又跳,喧聲聒耳,通宵達旦。總之,她既無法適應胡地惡劣的自然環境,也不能忍受與漢族迥異的胡人的生活習慣,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慾不同兮誰可與語”的痛苦的心聲,而令她最為不堪的,還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經受著雙重的屈辱:作為漢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虜;作為女人,被迫嫁給了胡人。第一拍所謂“志意乖兮節義虧”,其內涵正是指這雙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兩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況下,思念故國,思返故鄉,就成了支援她堅強地活下去的最

重要的精神力量。從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內容便是寫她的思鄉之情。第四拍的“無日無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的“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歸桑拌”,都是直接訴說鄉情的動人字句。而訴說鄉情表現得最為感人的,

要數第五拍。在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執著的深情開鑿出一個淡遠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翹首藍夭,期待南飛的大雁捎去她邊地的心聲;春天,她仰望雲空,企盼北歸的大雁帶來的故土的音訊。但大雁高高地飛走廠,杳邈難尋,她不由得心痛腸斷,黯然銷魂……。

在第十一拍中,她揭出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內心隱祕:“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得埋骨兮長已矣。”終於,她熬過了漫長的十二年,還鄉的宿願得償,“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遣千金兮贖妾身。”但這喜悅是轉瞬即逝的,在喜上心頭的同時,飄來了一片新的愁雲,她想到自己生還之日,也是與兩個親生兒子訣別之時。第十二拍中說的:“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正是這種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從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轉入不忍與兒子分別的描寫,出語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寫別子,第十四拍寫思兒成夢,“撫抱胡幾兮位下沾衣。……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銷影絕兮恩愛移”,“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後痛吾心兮無休歇時,”極盡纏綿,感人肺腑。宋代範時文在對床夜話中這樣說:“此將歸別子也,時身歷其苦,詞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載如新;使經聖筆,亦必不忍刪之也。”蔡文姬的這種別離之情,別離之痛,一直陪伴著她,離開胡地,重入長安。屈辱的生活結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親子的痛苦,才剛剛開始。“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

胡笳十八拍是誰寫的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騷體敘事詩,原載於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辭後語》卷三,兩本文字小有出入。對這首詩是否為蔡文姬所作,學術界爭議頗大。對這首詩是否為蔡文姬所作,學術界爭議頗大。

著名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是誰的作品?(

我是 天地浪子 你是國家一極運動員是在吹牛吧

《胡茄十八拍》管子獨奏作品作者是誰?

胡笳十八拍,中國樂府名詩,古琴名曲,相傳為東漢末年蔡文姬以胡笳音色融入古琴中而作成,有“大胡笳”、“小胡笳”等39種不同的版本,傳世最廣的是明朝萬曆年間孫丕顯《琴適》中的記載,根據該譜,胡笳十八拍是由18首歌曲組合的琴歌。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騷體敘事詩,原載於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辭後語》卷三,兩本文字小有出入。對這首詩是否為蔡文姬所作,學術界爭議頗大。

蔡文姬的《悲憤詩》為五言敘事體,一百零八句,對這首詩,學術界的看法較為一致,公認為是蔡文姬所作,但也有學者認為是民間作品。

胡笳十八拍是下面哪一位管絃子獨奏作品爾雅

1、《胡笳十八拍》是下面哪一位的管子獨奏作品:()

答案:胡志厚

相關問題答案
胡笳十八拍誰的作品 ?
側耳傾聽是誰的作品?
蘭亭集序是誰的作品?
床前明月光是誰的作品?
倩女離魂是誰的作品?
命運交響曲是誰的作品?
史記是誰的作品?
宮娥是誰的作品?
暴風雨是誰的作品?
雕塑思想者是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