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何會一開始就選擇劉邦? ?

General 更新 2025-01-06

張良為何會一開始就選擇劉邦?

是這樣的,秦末大起義的時候,張良招募了百餘人,打算去投靠景駒,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張良就和劉邦談了起來,張良自從學會《太公兵法》以來,給別人講別人都聽不懂,結果遇到劉邦,卻發現劉邦能聽懂,張良很高興,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他的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地發揮。

不過這裡要說一句,張良當時雖然跟隨了劉邦,但他當時並不是劉邦的手下,他一直以恢復韓國為己任,所以一直到韓國給項羽滅了,張良才真正成了劉邦的手下

張良與劉邦的故事,詳細一點

漢初三傑”中,劉邦把張良第一個提出來,貌似是最信任最看重,以前我也一直這樣以為。但是在讀了幾遍《留侯世家》之後,再參考《高祖本紀》、《項羽本紀》、《陳丞相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相關歷史記載,綜合排布來看,劉邦對張良雖然是“言無不聽”,“計無不從”,但實際上並非完全信任,或者說,這個信任受到環境的影響,也是分時期的。張良能得到別人看來最得劉邦信任的錯覺,實際上是以放棄兵權並且一直隨在劉邦身邊為代價的。

一,第一個時期

起義初起就碰上,當時的情況是劉邦團隊並沒有一個給他謀劃目標的人物。這一行人只是東撞西撞的,近乎疲於奔命,根據地沒有了,投奔的景駒更是被秦軍咬著打。在此期間,《留侯世家》的記載是“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此期間的戰績,除了豐邑大概出於父老鄉親不好下手打不下來,幾乎是全勝,尤其是攻打碭,“三日乃取碭,因收碭兵,得五六千人”人數頓時翻了番。這裡自然也有張良獻策的原因在內。

根據張良的說法,他和劉邦是在留遇上的,後來“略地下邳西”,才算正式成為劉邦的下屬。《留侯世家》中還寫了一句,“不去見景駒”,可知他並沒有真正碰上景駒,所以張良到留的時間應該是在劉邦與東陽寧君於蕭西戰秦軍不利,“還收兵聚留”準備攻碭的時候。

劉邦起初投奔景駒是“往從之”,以求借兵,而之後投奔項梁卻是先“從騎百餘往見之”,先借兵再追隨,兩種不同的借兵方法,稍加分析就可以發現後者更加高明。不知道項梁如此大方的原因有沒有張良動用人脈關係。

繼續看《留侯世家》和《高祖本紀》,“從項梁月餘……項梁……立楚後懷王孫心為楚王”,“項梁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自此,追隨半年後張良以韓申徒的身份帶著一千多點兵馬去了韓地,說起來,隨便一個郡縣的兵馬都比一千多,帶著這點人馬能抵什麼用?

不管怎樣,對劉邦來說,好好的一個下屬突然升級了,不幫你了,心裡的滋味什麼樣,可以盡情想象。不過也另有一種可能,貴族加刺客的張良名聲太響了,卻呆在一個平民出身的沛公帳下,那些同屬貴族的人又會怎麼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是說說就能接受的。更何況刺秦的舉動正說明了他心念故國,這時候怎麼又不幹了?還有一點,張良請立韓王是直接跟項梁說的,而沒有請問過這時項梁名義上的頭頭楚懷王,出身貴族還是丞相世家的張良為何會犯這樣的禮節性錯誤?都很耐人尋味。

從秦二世三年正月到六月,作為劉邦帳下的唯一謀士,張良與劉邦軍之間大約可以稱之為蜜月期。

二、若即若離期

約一年後,劉邦西進到韓地,張良“引兵從沛公”,又回來了,此時劉邦帳下多了酈生,還有酈生的弟弟酈商,數千兵馬全部歸到劉邦帳下,而張良僅是以韓兵“從”,差不多是平級關係,雖然配合作戰。但相比之下,你會更信任誰?

從路線上來看,劉邦此前在洛陽開封打硬戰,甚至北絕河津的舉動來看,顯然都是以函谷關為目標。張良加入之後,從四月到六月約有兩個月的時間西征軍都在攻略韓地,將韓地清掃一遍後,六月裡,劉邦軍開始踏上前往南陽武關嶢關入關的道路。做出這個決定的人書上沒有明寫,但從這前後的變數來看,很有可能就是張良。

時間一直行進到此處,太史公才開始祥寫張良的計策。計策不必多說,只得注意的是,這放在《高祖本紀》的一次計謀提出的情景。“……沛公引兵過而西。張良諫曰”,由此看,劉邦在作出決定後並沒有告訴張良,一直到過了宛城,張良跑過來說不可如此,於是劉邦“言聽計從”,說的有道理,這才迅速回師宛城。

從此來看,張良顯然不是時刻跟在劉邦身邊,從《韓信盧綰列傳》中看,張良徇韓地的途中遇到......

劉邦為什麼不殺張良?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劉邦沒有理由殺張良。

張良為什麼幫劉邦,不幫項羽

張良誰都不跟,天下太平了回到了韓國。韓王被項羽殺了,張良才投劉邦

劉邦殺張良的真正原因 劉邦殺了哪些功臣

劉邦沒有殺張良,一方面是張良自身的因素,他看清形勢,能夠及時隱退,不貪戀權位,協助劉邦奪得江山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給韓國報仇和推翻暴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劉邦信任張良,數次得到張良的救助,況且張良沒有異性王的兵權,在朝中也沒有實際的權力。

高帝五年,漢初劉邦稱帝,有封王封侯者百餘人,這些漢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曹參、陳平、灌嬰、周勃、樊噲等人。其中,韓信、彭越、英布被誅,恰巧三人都是異姓諸侯王。漢高祖劉邦誅殺的功臣,大多是異姓諸侯王(還有陳豨)。

項羽和張良都是墨家的,張良為什麼要幫劉邦

項羽不是墨家的。。。張良也不是墨家的 他是儒家。。。你說的是秦時明月麼???

張良是韓國申徒,為什麼會幫劉邦,而不是項羽,也不是韓王?

張良最開始會幫助劉邦打入關中,是因為劉邦幫助韓王成打下了幾座韓國舊地的城池,韓王成為了報答劉邦,就讓張良幫助劉邦早日打入關中。

後來楚漢戰爭張良會幫劉邦有以下幾點原因:

1.項羽殺了韓王成,讓張良復韓的最後希望破滅,張良要報仇

2.在當時,能夠和項羽抗衡的勢力只有劉氏集團

3.項羽不懂用人,不重用張良,張良也只好投靠劉邦

4.從鴻門宴張良幫助劉邦逃脫這件事,項羽就很恨張良,如果還待在項羽那,那就是自取滅亡

5.劉邦善於用人,況且張良很早以前就在劉邦心中取得了謀主地位,所以去劉邦那裡遠比到項羽那裡有前途

為什麼劉邦在登基以後要殺了韓信 蕭何 張良呢?

1張良世代為韓國貴族。秦末亂起,張良也組織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反抗暴秦,在留縣遇到劉邦,兩人很談的來,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這才有了“約法三章”滅亡秦朝;鴻門宴有驚無險,被封漢王;火燒棧道,使項羽放鬆了警惕,為日後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下了基礎。後來張良從彭城再投劉邦,受封為“成信侯”。做為實際上的軍師,開始與劉邦真正合作,幫助劉邦滅項羽,平定天下。劉邦封賞功臣時,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出了點主意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劉邦一直尊重張良。

2關於蕭何的處理 蕭何與劉邦同鄉,劉邦起兵不久就與曹參一起追隨劉邦,對劉邦可謂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蕭何慧眼識才可以說無人能及。首先是看準了市井無賴的劉邦,終生追隨;其次是看好韓信,強力推薦。蕭何功高位顯,想當然地引起為人刻薄的劉邦的猜忌,曾經三次懷疑、試探蕭何。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峙於京縣、索亭之間。劉邦一邊在前線打仗,一邊擔心後方局勢,多次派使者慰勞蕭何。有人對蕭何說:“如今陛下在征戰沙場,餐風吸露,自顧不暇,卻多次派人慰問閣下,這不是明擺著有懷疑閣下之心嗎?我替閣下拿個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戰的全部奔赴前線,這樣大王就會更加信任閣下了。”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漢十一年,漢將陳豨謀反,劉邦御駕親征。其間蕭何幫助呂后殺掉了韓信。劉邦聽說韓信已經服誅,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並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為相國的衛隊。滿朝文武都來祝賀蕭何,只有召平前來報憂。他對蕭何說:“恐怕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征戰,而閣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險,卻無端加封閣下、為閣下增設衛隊,這是由於淮陰侯韓信剛剛在朝中謀反,皇上因而有了懷疑閣下之心。增設衛隊保護閣下,其實並非恩寵。希望閣下謝絕封賞,把全部家產都貢獻出來資助軍隊建設。這樣皇上必定高興。”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漢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謀反,劉邦再次御駕親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聽蕭何都在幹什麼。回報說:“蕭相國在京安撫百姓,拿出財產資助軍需,和平定陳豨反叛時一樣。”於是又有人來對蕭何說:“恐怕閣下離滅族之禍不遠了!閣下功高蓋世,無以復加。閣下當初入關,已經深得民心,十餘年來,百姓都已歸附於您,您還要孜孜不倦地爭取百姓的擁戴,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詢問閣下所作所為,就是唯恐閣下控制關中動搖漢室。現在您不如做一點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來‘自汙’,敗壞自己的好名聲,這樣皇上才能心安。”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劉邦三次懷疑蕭何,而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沒有被順境衝昏頭腦,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所以蕭何三次都做到了處變不驚,不動聲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直至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居然倖免於難。

3關於韓信的處理 劉邦對於韓信可以說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帝王鐵律,這一方面是劉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韓信沒有政治上的大局觀,定位不準造成的。他是劉邦部下,但卻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則錯誤;如果不想臣服於劉邦,就該在手握重兵時早做打算,但他心懷“婦人之仁”,最終狠不下心腸反叛劉邦,使得自己在利用價值用完後被劉邦所收拾。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們對手握重兵的將帥一向最為忌憚,而且還是像韓信這樣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帝王都不會對其掉以輕心;其二是韓信中途投奔劉邦,不像樊噲......

張良為什麼選擇輔佐劉邦這個無賴也不選擇項羽呢?

要想知道張良為什麼輔佐劉邦,就要先知道張良為什麼離開項羽,要想知道張良為什麼離開項羽,首先要弄明白張良為什麼到了項羽身邊:因為項羽劫持了張良的主君韓王成……當張良跟著韓王被迫到了項羽身邊後,項羽又把韓王殺了,所以張良離開了項羽,琢磨著怎麼把項羽給殺死為他的大王報仇。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明白張良為什麼要離開項羽了吧?再說為何會選擇劉邦,首先,兩人的大目標一致,即誅滅暴秦,而且兩人的脾氣相投,都是性情中人,張良長於籌劃謀略,不善於帶兵打仗。他是一個優秀礌參謀長,不是一個稱職的司令員。用今天的話來說,不適合做老闆,適合於當企業高階顧問。劉邦是一位帥才,打仗治兵都行,但缺少出謀劃策的高階軍師。二人的才能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劉邦的人格魅力令張良折服。

這在《史記·留侯世家》中有詳細記載。

ok,部分參考了下劉邦傳,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張良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到底是幫誰的?是劉邦嗎?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漢代開國謀臣張良,並非體魁雄偉、英氣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婦人的文弱書生。他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相關問題答案
張良為何會一開始就選擇劉邦? ?
為什麼一開機就黑屏?
為何會迷戀一個人?
唯品會為何打不開?
張良代表哪一個生肖?
電腦為什麼一開就黑屏?
我的世界一開始怎麼玩?
如何從零開始學電腦?
家裡為何會有蟑螂?
黑客一開始要學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