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海口為什麼發展不起來?經濟很不好啊!
海南屬於欠發達地區,位置偏僻,工商業基礎薄弱,雖然有中央財政大力支持,但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發展起來,與珠三角等發達地區是沒法相比的。
北部灣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廣西,既沿海,又沿邊,還比鄰粵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東盟,既擁有東部的區位優勢,同時又擁有西部其他省區眼紅的出海通道,還享受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庇護。無論抓住了那一條,廣西經濟這艘設計豪華的大船想不騰飛都難。
然而現實卻是極其殘酷,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了,廣西的人均GDP還是列全國倒數前幾位。排大陸沿海省區市倒數第一。淪為與自然環境條件極其惡劣的貴州省同為難兄難弟!我去過貴州的多個城市,人家人說中央一宏觀調控,受害最多的就是後發展地區貴州、廣西兩個難兄難弟,可見在人家貴州人並沒有把廣西當“龍頭”。
區位的先天優勢是上天給予當地人民的一份厚禮,但僅有區位優勢並不代表經濟發展就一定迅速,廣西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有著先天區位優勢的廣西經濟發展上都出現了那些偏差,以至於改革開放進入30年後,發展水平還是不高。
1.【【【區域經濟合作方向失誤】】】:
寧當大西南的“雞頭”,不當珠三角的“鳳尾”
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等東部沿海省市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要實現後發展地區的大發展,就必須加強區域合作。在選擇區域合作的對象上,後發展地區必須主動溶入發達地區,通過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進而做大做強自身經濟。
從珠三角與長三角的經驗來看,廣西在區域合作對象的選擇上實際上失誤了。廣西作為後發展地區,誰來輻射帶動你?這個問題不解決,廣西要實際跨越式發展根本無從談起。
廣西的周邊都有那些?東面是廣東省,東北面是湖南省,北面是貴州省,西北是雲南省、四川省,西南面是越南。改革開放之初,這幾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都差不多,越南自身更是非常落後,加上當時與我國還處於交惡狀態,所以周邊地區誰也沒有能力輻射帶動廣西的發展。總結起來,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第30年,廣西卻連續失去了3個十年發展的好時機。
1. 失去的80年代
改革開放之初的上個世紀80年代,廣西首先確定沿海的北海市作為發展龍頭,這是基於當時廣西現狀的無奈選擇,因為周邊地區無人可以輻射帶動北部灣,廣西只能自力更生,自我發展。北海市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之初沿海14個開放城市之一,是最小的一個,這在當時中央其實已經很照顧廣西了,因此當時的廣西區域合作決策並無太大的問題,就是自力更生。
沿海省區中,福建省與廣西有很多相似之處。福建省的自然條件按理說還不如廣西,大部分是山地,比廣西更“山”,交通條件也不是很好,與廣東比鄰,不過交通距離實際比廣西距“珠三角”還遠,不容易溶入“珠三角”;與浙江比鄰,但距離浙江發達地區也不近,也很難溶入“長三角”。
福建省的唯一優勢就是有一經濟特區廈門。這個特區估計是為了對接臺灣而設立的,但由於政治因素,臺灣省無法輻射帶動福建發展。但福建省的幹部群眾卻不等不靠,以經濟省會泉州市、特區廈門市、政治省會福州市3個有一定工業基礎的老城組成的三駕馬車,大力發展加工製造業,經濟發展水平亦取得不俗的成績,再逐步輻射省內其他地區的發展。雖然整體上福建省與鄰居廣東省、浙江省相比有差距,但比起廣西來,卻又發達得多。
反觀當年的廣西北海建設模式,廣西將大部分財力都往裡投,但北海市似乎只會跑馬圈地,而圈了地卻沒能集中引進一批加工製造業。當然這與廣西當時的指導思想有關,以至於90年代廣西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居然不是先修通北海到南寧,而是先修通柳州至桂林,美其名曰要優先發展桂林旅遊產業,誰聽說過一個大的行政區域僅靠旅遊業就的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嗎?
“無工不富”這麼淺顯的道理都沒弄明白?所以北海在90年代發展受限制,沒有高速公路也是重要原因。以至於北海市到了90年代開始搞房地產,沒能很好......
為什麼海南省發展不起來?
關於這個原因,鄙人也想了很久的,原因非常之多的,也是有很深厚的歷史政治背景參雜其中的,這個呢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一種說法是天時不濟。海南在中國改革開放最初十年的最後時刻建省,恰恰是矛盾集中的一段。原海南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陳克勤在他的著作《海南建省》一書中就認為,作為中國最大、最新的經濟特區和實驗田,這個曾為流放之地的邊緣島嶼實際屢屢成為風暴的中心,干擾不可避免。
1990年後,政策中心轉移到上海浦東,海南既不再是最“特”的特區,也不再是最“後”的特區。上海一開放,廣東、深圳,甚至香港都有失落感,更何況海南?“上海開放意義重大,否則中國不敢那麼快就加入WTO,但是此舉對海南的衝擊也確實沉重。”廖遜說。後來天津、蘇州等地相繼崛起,海南所享受的優惠不久就變為了普惠。
另一種說法是缺乏“地利”基礎。海南與臺灣風物相似,建省初衷也有與臺灣競賽的政治含義。但海南建省前的定位就是國防前哨,長期處於隨時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戰備狀態,大中型工業和加工業都不能搞。據統計,從1950年至1987年,用於海南的國防建設經費為200多億元,而用於經濟建設經費才80多億元。
“海南最初規劃時曾比照深圳,但它無法向那個方向轉。深圳周邊有龐大的配套加工體系,有通向內地的市場,有背靠香港的資本運作空間,還能享受海外和香港的產業承接,這些海南都不具備。”文哲認為珠三角非但不能拉動海南,而且還吸納了東南亞一帶的投資資源,“海南完全沒有做實業的味道,說白了,只有投機。”由於沒有工業,只要宏觀大勢一去,地產萎縮,整個經濟就滑坡。
海南的民營企業長不大,也留不住。“內地很多民營企業利用國企改制的機會一下子就做大了,但海南國有企業少,做好的更少,沒有很多機會。”冼篤信說,“1994年之後,海南哪家民營企業拿到過貸款?政府也剛緩過來,有心無力。就是政策來了,只是白紙一張行嗎?靠自我滾動生存沒問題,要壯大就快不了。”
資金短缺是嚴酷的現實。1994年之後,國內外金融機構都將海南視為煉獄,2005年前,海南中小企業20萬餘家,但每年能夠辦理“貸款證”的不過1/50,到2005年已沒有一家外資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信託投資公司經營業務,連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只有光大和深發行兩家,且網點很少。四大國有銀行的海南分行幾乎被總行打入“冷宮”,不但不敢輕易發放貸款,還將大量信貸資金上存總行。直到2006年海南才摘掉“投資高風險地區”的帽子。
還有人指出海南商業環境中“人和”的缺陷。“很多人懷念特區的優惠,帶著一種很複雜的感情。我在海南這麼多年看到了兩個‘特’字,一個‘特’字意味著將優惠作為大膽試驗,主動‘趟地雷’的交換,這是積極的。還有一個‘特’,意味著腐敗和權力尋租,寄生性和腐朽性的一面也很突出。”廖遜說,他還記得海南所享有的特區政策中,最“肥”的一條就是外貿。當時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出口都要結匯,把美元換成人民幣,企業要獲得美元就需要到海南來出口。海南一時冠蓋雲集,22個外貿公司是全島人民最羨慕的工作,手中抓著配額,揚眉吐氣,但1994年1月1日外貿體制改革,原本在海南辦理出口的全國客商紛紛返回本地,海南外貿一落千丈,22家外貿公司5年之內統統破產,負債高達200%,職工全部下崗。
還有很多的而其他方面的原因....
......
海南島和海口未來有好的發展前景麼
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看看2013年到現在海口的變化就知道了
尤其是16年下半年,簡直瘋了
海口未來哪個地段發展比較好?
海口的發展逐步放緩了!都說西海岸不錯,但是新的市政府搬過去了,也沒多大改變,西海岸人口跟不上,一部分人口屬於候鳥型!濱江路也不錯,交通通暢!目前海口主要是老城區改造!至於那個地段好,那你就得想想,打算讓你的孩子讀哪個學校!
回答來自:《海口窗簾網》
為什麼海南那裡的商業不發達
這個還是主要是因為海南島的主打產業是旅遊業,海南的工業覺得沒有向內地那樣受政府大力支持。。不過以後應該會好很多,畢竟這麼大的一個省不可能完全靠旅遊業和一些配套的服務業。。。
為什麼黃河入海口,發展不起大城市
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黃河徑流量比較小,徑流季節變化大,冬季還有結冰期。這些現象不利於黃河發展航運,不利於大城市形成和發展。
海口市為什麼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海南建設的是國際旅遊島 傳統工業等產業 汙染大
海南省的省會海口市以後的發展會怎樣?
根據市政府的總體規劃
1、城市的發展目標:建成經濟實力最強,服務設施最優的海南省經濟中心城市;擁有一流生態環境的熱帶濱海旅遊度假勝地和理想居住地;國際知名的綠色生態城市
2、鄉鎮規劃:實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策略,重點建設建制鎮,走集約化和生態型發展道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以構築城鄉一體、統籌協調發展的格局。
城鎮結構為特大城市1個,即海口市主城區,建制鎮9個,包括永興、東山、新坡、龍塘、雲龍、紅旗、三門坡、三江、大致坡。
3、矗箇中心兩個組團:“一箇中心”為具有島內中心職能的中心組團,“兩個組團”為具有島外職能發展要求的特色組團,包括長流組團和江東組團。其中中心組團由11個片區組成
海口適合發展嗎
海南這個地方目前來說發展不是很快,
社會壓力不大,空氣不錯,
社會風氣好過廣東,
販毒的人也多,
在海南的工資也很低,
如果你想有很多機會的話,
去其他沿海發達城市最好,
這個地方只適合沒有多少鬥志的人
適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