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春節習俗 ?

General 更新 2024-12-31

中國人過春節習俗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

為什麼中國人要過春節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 歡度春節

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春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過年了,無論是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思鄉心切,歸心似箭,目的地只有一個:家。為了家的溫馨,愛的召喚,多少人行色匆匆,不顧千難萬險,不顧旅途疲憊,春運緊張,一票難求,即使是北方風雪南方冰凍,也阻擋不住千千萬萬雙回家的腳步。父母子女愛,人間第一情,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基。

提起中國人為啥習慣於回家過年這個話題,首先要談談春節的來歷。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一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

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是在古時候,正月初一是被稱為“元旦”的,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1949年0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即把公曆元月一日定為“元旦”,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陽曆年和陰曆年。

春節作為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親情和禮儀的民族,對家一向具有深深的眷戀,所以,我們中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想家。

春節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著新一年生活的甜蜜蜜,步步高。正是這種傳統的觀念和質樸的情愫,才形成了我們獨一無二的“回家過年”的習俗

人們為什麼要過春節?

春節,象徵.。團聚、興旺,寄託著新的一年的希望

在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人們重視的要算春節了。臘月裡,天寒地凍,農活較閒,人們有較充裕的時間,因而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比起其他節日來更為豐富多采,而且這些活動都具有特別濃郁的節日特色。

過去,在廣大城鄉圩鎮,賣年畫的,賣吊錢和窗花的,賣燈和鞭炮的,賣臉譜和春聯的……一片紅紅綠綠,年貨攤一個挨著一個,喜氣洋洋,充滿著節日的氣氛。

到了臘月三十日,時針移過午夜十二點(子時)的時候,鞭炮聲立即響成一片,迎來了新年的第一個早晨。

春節古時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個早晨。《爾雅》,對“年”的註解是:“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漢武帝時,由於“觀象授時”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司馬遷創造了《太初曆》,確定了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此後,農曆年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

據《詩經》記載,每到農曆新年,農民喝“春酒”,祝“改歲”,盡情歡樂,慶祝一年的豐收。到了晉朝,還增添了放爆竹的節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將竹子放在火裡燒,發出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使節日氣氛更濃。到了清朝,放爆竹,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更加熱鬧了。清代潘榮升《帝京歲時記勝》中記載:“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聞罰竹聲如擊浪轟雷,遍於朝野,徹夜無停。”

在我國古代的不同歷史時期,春節,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漢代,人們把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南北朝時,人們則將整個春季稱為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為了“行夏曆,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使用公曆。這樣就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至今,人們仍沿用春節這一習慣稱呼。

關於春節,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這些傳說雖不足為據,但卻為春節的來歷增添了神話的色彩。

中國人對春節為什麼怎麼重視

到達那裡的時候

中國人為什麼過春節,中國人為什麼過春節

春節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

為什麼中國人有過年送禮的習俗

中國人是個極其重視送禮的民族,舉凡端午、中秋、過年、結婚、生子、壽辰、喬遷、開業、畢業等等,按照俗例,人們總是以送禮的方式來表示祝賀。

然而,並不是親友有了上述喜事,便立刻準備送禮。有些人儘管有了喜事,但主人不大肆鋪張,如果貿然送禮反而不妥。依當地的風尚習俗而行。通常,當你要向親友的喜事慶賀時,也必須等對方通知或發出請柬之後。

送禮的形式和內容可反映出送禮者的個性。禮物就像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到虛榮和吝嗇、輕佻和浪費、智慧和幽默、俗氣和無私。

送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人帶來歡欣。許多人認為,送禮是一種負擔,之所以要辦成這件事,為的是證明自己是一個有禮貌的人。這種人總是事到臨頭才急匆匆地跑到商店,隨便買上一件禮物。他們把禮物包好,往受賀者的手裡一塞,說上幾句祝賀的話,就算萬事大吉而交差了事。至於受禮者後來把這件令人興味索然的禮物塞到哪裡,他們是毫不在意的。因為他們盡了自己的義務———送禮。

中國人怎樣過春節?

團圓飯 湯圓 壓歲錢

中國人為什麼過年

在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裡,恐怕沒有一個節日能與春節相提並論,春節的重要性單從每年的春運就可以窺見一斑。為了這個節日,國家要專門作一個系統的運輸安排,這樣一個節日,能在全國掀起一場“大串聯”,使所有的交通工具不堪重負,使絕大部分人忍受長途奔波、舟車勞頓之苦,目的只有一個———回家團聚。從這個目的裡,我們不難發現,關於春節有幾個關鍵詞:特別的日子、回家、團聚、辭舊迎新。將這幾個關鍵詞組合在一起,幾乎就可以揭示春節的本質,展現出人情世態。

中國人是重日子的。日曆一天天翻,日子一天天過,柴米油鹽,真真切切。做工是為了過日子,娶妻是為了過日子。日子離不開人,人離不開日子,沒有了日子的人還成什麼人?沒有人的日子算什麼日子?“活在當下”的中國人,一生的努力,可能就是為了過上好日子,這是每一個普通人的夢想,也是整個民族的夢想。

日子既然如此重要,特別的日子就更是彌足珍貴,對一個人或家庭來說,孩子的出生是特別的日子,父母的生日是特別的日子,婚喪娶嫁是特別的日子,金榜題名是特別的日子。對於一個國家民族來說,傳統佳節是特別的日子,開國之日是特別的日子,改朝換代是特別的日子。國家民族層面的特別日子與平頭百姓的特別日子最好的契合,莫過於節日,它既是國家民族層面的“好意”,讓人民“休養生息”,也是平頭百姓層面的“喜訊”,找個藉口“打牙祭”。

日復一日的歷史流轉,節日演繹成傳統佳節,一代代地流傳,一輩輩地過著,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有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春節等等。節日紛繁,重要的節日卻屈指可數,直到現在都備受國人重視的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毫無疑問,春節是節中之節,日子裡的最特別日子,受到的禮遇非同一般,成為中國人揮之不去的一個情結。

中國人是重家的,家及回家是構成春節的又一個要素。傳統中國的民間組織往往是以家族為單位的放大或者是幾個有著親戚關係的家族組合。因此,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一個人如果遊離家庭之外,便會遊離社會之外。迴歸家庭,才能“找到組織”,才會有安全感。當然,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家的意義不在於“找到組織”,而是生命的來源、精神的港灣。家是我們每個人的根,葉落要歸根,暮年最多思。“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動物如此,人何以堪!家在一箇中國人心中的分量是西方人難以想象的。

俗話說,“大年三十吃一頓,正月初一穿一身”,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春節兼作一個犒勞自己的節日,犒勞一年的辛勞。可是現代人“天天都在過年”,天天吃好的穿好的,對於那些已然過上小康生活的人來說,什麼時候會缺少一頓豐盛的飯菜呢?顯然,維繫春節定然不是一頓年夜飯,一頓再豐盛的飯,也只是一頓口腹之福罷了,維繫春節的核心是親情,親情是源自血緣和養育的感情,是天然的、難以更改的感情。親情讓我們獲得生命的養分,親情讓我們為之不惜奉獻一切。親情是父母的叮嚀,是兄弟姐妹的牽掛,是揮之不去的溫暖。我相信世上沒有哪一種感情比親情更可靠穩固。有人盛讚愛情,而愛情的最高意義是親情,當愛情往深裡發展,變成了親情,才會堅不可摧。

一元復始,永珍更新。春節是一個時間更迭的門檻,春節是終點,更是起點。春節還承載了中國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在這個節日,人們對未來獻上最誠摯的祈禱,這些祈禱和祝願化為生活的力量和勇氣,讓中華文明經過了無數的苦難仍然屹立不倒,生生不息。

春節就是這樣,綜合了中國人對好日子的嚮往,對家的戀念,對團聚圓滿的渴望,對親情的格外看重,對未來的祈願,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年春節中國人為什麼都要想方設法的回家過年

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它所包裹的濃濃親情,成為無數在外工作者難以割捨的情懷。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人過春節習俗 ?
春節習俗用英語怎麼說?
中國人過生日還是陽曆?
香港人過春節嗎? ?
為什麼中國人要過春節 ?
每年春節中國人為什麼都要想方設法的回家過年 ?
中國怎麼過春節?
韓國人怎麼過春節?
中國人怎麼過情人節?
中國人怎麼過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