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習俗-為什麼過年要吃粽子? ?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過年習俗-為什麼過年要吃粽子?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春節人們為什麼吃粽子

人們對新的一年有著美好的嚮往,(棕子)就是在新的一年裡多掙些錢,日子越過越好。

過年吃粽子寓意什麼

大家一直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這是個誤導了我們很長時間的問題,在此我把我的答案和說法談談,大家判斷一下。

首先粽子原來是稻米種植生產地的一種食品,為什麼端午節吃粽子,正確來說為什麼是端午節做粽子跟稻米的種植有很大關係。幾千年來我國的南方稻米生產地都有喝完端午酒下地插秧的傳統。在稻米種植上插秧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勞動,蹲在冰涼的水田裡一整天一整天勞作對人的身體是嚴重的考驗。所以要在之前做好準備,在端午節的時候就有了喝雄黃酒的必要,這有2個作用,1提高身體在冰涼水田裡長時間勞作的抵抗力 2 喝了雄黃酒身體裡有雄黃的成分使在水田裡給人照成傷害的螞蝗和毒蛇也有一定的防禦力。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好處總體就是端午喝雄黃酒的原因。

那為什麼在端午節這天大量製作粽子呢? 要知道這個答案首先也要知道插秧的辛苦,插秧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工期短任務重,白天勞動過程中一般是沒有時間整理出滿身的泥汙回家吃飯的。只有帶乾糧。但是南方的陰溼天氣一般的乾糧是不好儲存的,就算能儲存也不能帶到滿是泥汙水地的田頭的,但是我們勤勞的祖先發明一種食品,它即能較長時間的儲存而且不怕水汙泥漬,掉在水裡也沒事(不影響味口)味道香甜,大家一定想到了這東西是什麼,對!就是粽子。它滿足了所有要求一種偉大的快速食品。所以為了要在端午節後很長時間的需要必須要在端午節大量製作粽子,煮熟做好後放在水桶裡(不會壞)等到節後勞動時會帶的當午飯。這就是粽子這個偉大食品的來源。

至於為什麼叫粽子,也跟插秧的勞動有關係,在插秧的過程中,田一般是長方形的,而插秧的方向一般不會橫向的都會縱向的勞作,一般一塊地快插完的時候都會留有一個小三角地(因為地一般不是正正方方)它是最後的工作,插完這小塊整個這塊田就結束了可以休息一會吃點東西。而這一小塊就叫縱字(南方現在很多地方也這麼叫)。縱字, 粽子,發音是一樣的,意思插到縱字就可以吃粽子了。

後來的人們有的不從事稻米生產了,但是在端午這天都會吃上粽子,但是忘了這是勞動人民的乾糧而成了紀念某個人的祭品了(因為發言的是文化人貴族不用勞動)可能屈原正巧趕上也是這天跳江的,但是廣大勞動人民是不會為了紀念某個地方國家的某個臣子的死而發明一項特別的食品(世界上也沒有)的。

所以我們中華兒女在今天吃起這偉大的食品粽子時。應該知道懷念我們勤勞聰慧的祖先。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正所謂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過年為什麼要吃粽子 用粽的音 寓意——————

粽子諧音中子就是傳宗接代的意廠。 其他謎底: 傳宗接代 或 出人頭地 其他謎底: 好像是"出人頭地"或"傳宗接代"

春節吃粽子的原因

每年的陰曆五月五這天也是越南的端午節。據記者瞭解,很多越南人都知道,端午節最早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不過要問他們屈原是誰,可能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才知道了。和中國不同,越南端午節餐桌上的主角不是粽子,而是水果。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吃水果等同於吃齋,是對祖宗的尊重,而且可以幫助去除邪氣。而粽子是越南春節時才吃的食物。越南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方粽子尺寸很大,長十幾釐米,高四五釐米,一個粽子夠兩三個人吃。每個家庭都會包粽子,在市場上也能買到,一個大約合人民幣八九塊錢

為什麼壯族過春節要吃粽子? 5分

壯族過春節要吃粽子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這三天主人和來客都必須吃粽子。因為粽子在壯家是一種高貴的食物。粽子象徵著富裕豐收。壯族非常的好客,所以有客人來就會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

壯族的粽有大有小,大的可以做成一兩斤重,小的只有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

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味道非常的鮮美。

春節早上,人們吃粽子的原因是什麼

吃年粽是廣西壯族群眾過年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前幾天,壯鄉家家戶戶開始包年粽、買年粽。

正月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過年吃粽子和湯圓是什麼含義?

人間團圓,碗中湯圓

湯圓和元宵本是一回事,據說袁世凱復闢的時候,忌諱“元宵”與“袁消”同音,於是勒令改稱元宵為湯圓,有詩為證:“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借街不許喊元宵。”所以,我們吃了一千年的元宵,又吃了一百年的湯圓。

儀式化湯圓:

元宵的起源是一種叫錘子的食品,據唐人盧言的《盧氏雜說》記載,在宋以前,錘子已經成為了宮廷裡的主要食品。《太平廣記》引錄了《盧氏雜說》所記載的一位專為唐代宮中做錘子的能手“尚食令”(專供膳食的宮)。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唐代的錘子已經不同於南北時期了。南北時期的“大錘薄餅”可能是蒸的或者是烙的,唐代的錘子,已經看上去有點近於今天的油炸元宵了。

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元宵節的食品時寫道:“乳糖圓子”,“錘子”居首位。“乳糖圓子”和“錘子”即後來的元宵,“乳糖圓子”可能是水煮的,“錘子”可能是油炸的。

元宵節食品油錘之所以被稱為“圓子”,主要因為這種食品的形狀是圓的。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圓圓的,人們食“圓子”有拜月和祭月的意思;“圓子”圓圓的,象徵著天上的月亮。另外,元宵夜,全家人團聚一起,吃著圓圓的“圓子”,仰望著天上圓圓的月亮,完成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圖騰進食儀式。

除了餃子之外,湯圓也成了我們民族文化特徵的一部分,並且和冬至元宵節這些節令緊密地聯絡起來。9·11事件之後,馬來西亞出現了一股以反恐怖為名義的反華情緒,當地的華人團體如馬華公會、民政黨及其他華團領袖為讓人們瞭解華族文化的本質,便邀請首相馬哈蒂爾吃湯圓,有助於讓首相更加了解華族文化,看看!湯圓的實際用途還真不小。

民俗化湯圓:

在民俗方面,湯圓的衍生含義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廣東潮汕一帶,吃湯圓竟還有祈子的功效,婚後第二天,農村人總喜歡將新娘引到井邊,往井裡投放一顆湯圓,然後讓新娘打水。新娘應該眼急手快,將湯圓打起來,這就意味著新娘這一年能夠得貴子。以湯圓喻子嗣的習俗,另有一種就是每年的冬至,家家戶戶都做湯圓。那些在這一年結婚的人家,搓完了湯圓後,總會將湯圓數一數,如果湯圓是單數,那麼意味著生男孩;如果是雙數,則意味生女孩。

這還不算,更有民粹主義者,將湯圓和元宵嚴格地區分開,謂之曰:南人湯圓,北人元宵。在製作上也有了講究:“元宵”是把事先準備好的餡蘸水放在元宵機或笸籮裡,與江米粉一起滾動數次即成元宵。而“湯圓”則是把用水和好的湯圓粉,用手工把湯圓餡—個一個地包在皮裡面,即成湯圓。

推薦:

芝麻湯圓:

主料:糯米1200克。

配料:粳米300克,芝麻100克,豬板油100克。

調料:白糖400克,糖桂花10克。

做法

1、糯米、粳米放在一起摻勻,用清水淘洗2遍,淘洗乾淨,並用清水浸泡12小時左右,再用清水漂清後上磨磨成細米漿,裝入布袋壓幹水分,成為幹米粉。 2、幹米粉取用1/10上屜蒸熟,取出放入剩餘的幹米粉中和成粉團,揉勻揉透。

3、芝麻用清水淘洗乾淨,瀝水晾乾。

4、豬板油洗淨,撕去油膜,切成小方丁。

5、鍋置火上,放入晾乾的芝麻,用小火炒熟,取出磨成芝麻醬。

6、芝麻醬放入碗中,加入豬板油丁、白糖,糖桂花5克調拌均勻,再均分成100份,成為餡心。

7、揉好的粉團放在案板上稍揉,搓成長條,摘成100個劑子逐個搓圓,用左手托住,右手拇指貼邊,食指捺入劑子中心,順勢旋轉成酒杯狀,分別包入餡心,捏攏收口再搓圓,即為湯圓生坯。

8、淨......

為什麼要吃為什麼要吃粽子

紀念屈原但為什麼要吃粽子呢? 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託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划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粽子 :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並且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稱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相關問題答案
過年習俗-為什麼過年要吃粽子? ?
為什麼立冬要吃餃子?
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
為什麼健身要吃雞胸肉?
為什麼生日要吃蛋糕?
為什麼減肥要吃牛肉?
為什麼大猩猩吃猴子?
為什麼端午要吃鹹鴨蛋 ?
為什麼二月二吃豆子 ?
為什麼和尚要吃素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