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因材施教? ?

General 更新 2025-01-21

如何理解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 yīn cái shī jiào )

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還是現代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實行因材施教, 對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原則是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有利於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有利於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傳統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種單一、機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對興趣愛好、知識基礎、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千差萬別的學生,他們忽視孩子們的個性差異,對學生制定統一的目標,用同樣的方法,做同樣的練習,要求同樣的步伐,從而導致差生吃不飽,而優等生卻消化不了,天才的學生不能脫穎而出。學生猶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個性,這顯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這種教學容易扼殺孩子的創新能力,導致學生因為彆扭、困難而厭學,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喪失了原有的靈性。

那麼教師如何因材施教呢?

(1)對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面的特點,都要充分了解,以便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教學。

(2)教學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體教學上,又要善於兼顧個別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3)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別設計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最優方案

你對“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是怎麼理解的?

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培養人的質量規格,保證教學大綱要求的實現,又要根據學生不同情況,有差別地進行教學。

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是一致的。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了我國普遍實施義務教育的精神,不容許只注重對少數“尖子”學生的培養,也不容許放棄對差生的教育、幫助,要使全班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因材施教是我國教育史上歷來提倡的原則,當前堅持因材施教既是適應學生心理、身體發展的個別差異,又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多層次、多規格人才的客觀情況。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結合體現了對所有學生要求的統一性和照顧學生個別差異性的關係。

統一性指全體學生都應達到教學大綱要求,差異性是指教學的時間、過程、內容、方法上根據不同的學生區別對待。統一要求不是要所有學生齊步前進,拉平距離,因材施教既包括對優生特別培養,也包括對差生的補課。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相結合,也體現了全面發展和發揮特長的關係。全面發展是學生德、智、體諸方面達到一定規格,但不是平均發展,也不是門門功課優秀。發揮特長不是片面發展,德、智、體等方面要符合基本要求。該原則反映了我國學校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全面發展打基礎,發揮特長育人才”、“合格加特長”等都是對這些成功經驗的概括。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相結合原則也體現了集體教學與個別指導的關係。凱洛夫的《教育學》提出,“教師對班級進行集體工作條件下對學習進行個別指導原則”,克拉因《教學論》提出“在對學生集體進行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個別指導的原則”,弗?鮑良克的《教學論》則提出“個別化與社會化原則”,巴班斯基的《教育學》則提出“講課的和非講課的以及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教學形式最優結合的原則”。儘管學者們對問題的表述不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把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要充分發揮班級授課制集體性的優點,同時又以個別施教作為集體教學的必要補充。

貫徹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宜做到以下幾點。

①首先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要教好全體學生,要大面積提高學習成績;而不是教好一部分學生,放棄一部分學生。

②面向全體學生,建立必要的教學制度。增設選修課,舉辦各種課外講座,成立多種課外學科興趣小組,使每個學生不論學習成績如何,都有可能依據自己情況參加有關活動,得到更好的發展。

③集體教學與個別指導結合。首先要充分發揮班級集體教學的優越性,提高教學效益,又要重視在集體教學的同時,注意對各類學生的個別指導。“個人的發展同集體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不論學生成績怎樣,必須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對反映遲鈍者激勵其積極思考,勇於答問,敢於爭辯;對口頭表達欠條理者,多給以複述與發言機會;對注意力易分散、不專心者,多施以暗示,培養其自控能力;對學習感到過於輕鬆者,增加其作業的分量和難度;對能力強態度馬虎者,給予難度大的作業,嚴格要求其精益求精等。

④在個別指導中應特別注重對差生的幫助,對待差生不宜僅僅盯住考試成績的分數,也不限於幫助解決一些具體的疑難,更重要的在著重幫助他提高學習的信心,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發展他們觀察和思維的能力,增強他們的意志力,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

因材施教是什麼意思?

【因材施教】 ( yīn cái shī jiào )

【解 釋】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標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的意思是什麼

因,是“根據”的意思。材,材質,是“資質”的意思。因材施教這個成語意思是根據學習的人的資質(志趣、能力等)情況來進行不同的教育。是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應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的意思

解 釋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標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 處 《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註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因材施教

“量體裁衣”、“因地制宜”,這無疑體現了哲學中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那麼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也說明了這一道理。“因材施教”就是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從而使他們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因材施教”語出《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中宋代朱熹集註,朱熹歸納孔子的教學方法時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因材施教”可謂淵源深遠, 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總結了前人的教育經驗,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孔子很瞭解自己學生的個性,並且善於區別對待。在《論語》中,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很多。如: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先進》)冉有畏縮不前,故鼓勵他前進;子路好勝過人,故抑而退之。

顏淵、仲弓、司馬牛和樊遲都向孔子問仁: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關於為政之道: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無倦。”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則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是因人而異的,他認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顏淵是孔門弟子中以突出的德行修養而著稱,自漢代起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孔子便用仁的最高標準來要求他,即視、聽、言、行都要合乎禮的規範;仲弓對人謙恭不夠,不能體諒別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司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誡他:做人要說話謹慎,不要急於表態。樊遲較魯鈍,孔子對他就只講“仁”的最基本含義,平時生活嚴肅莊重,處理事情嚴肅認真,與人交往忠心誠意等。

孔子的教育目標在於“成人”“成德”,因學生的不同資質而各有側重,孔子最重視的是“德行”。宰我雖以“言語”聞名,但孔子斥之為“不仁”,因為他不行三年之喪而自覺心安理得。冉有善於“政事”而為季氏聚斂,孔子告訴他的學生們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學”見長,孔子責之以“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仲弓長於德行,但訥於言而敏於行,時人評價其只知“仁”而不知“佞”之機變,孔子則稱讚仲弓,雖然不一定稱得上“仁”,但“佞”卻是絕不會去作的。

孔子對學生的特點了然於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予不仁”“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等。他隨時注意瞭解學生,有時他能對不同學生作比較分析,比如《先進》中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過猶不及。”再如《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教育注意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季氏》中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的“因材施教”已化成了成語,《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針對學習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在我國傳統教育中,“因材施教”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和優秀的教育傳統之一。......

因材施教的意義?

親~

“因材施教”顧名思義就是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及其形成的規律,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對其進行相應的教育,使學生按照不同的途徑,在不同 的條件和方式中成長成才,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各種條件的 限制,“因材施教”在中小學教育中很難得到真 正體現。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標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如何理解“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即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理解因材施教? ?
學校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理解?
教師如何理解學生?
簡述如何理解素質教育?
如何理解幼兒教育目標?
如何理解黨的綱領?
如何理解消費稅?
如何理解民事法律關係?
如何理解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