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大殺功臣 ?

General 更新 2025-01-16

朱元璋為什麼大殺功臣

《漢書》中有一段從韓信嘴裡說出來的話:“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說的是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剪除異姓諸侯王,大殺功臣的事,給漢高祖劉邦勾畫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臉。儘管劉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還是遭致後人無窮的非議。如果把他與朱元璋相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劉邦不過是在異姓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勢下的一場武裝反擊,朱元璋則是在並無反叛跡象時精心策劃一場又一場大屠殺,為了顯示殺戮的正確,把被殺的人一概加上“胡黨”、“藍黨”的帽子。

所謂胡藍黨案,即胡惟庸黨案與藍玉黨案,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其本質就是明朝開國皇 帝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大開殺戒,把開國元勳一網打盡。開國皇帝殺功臣,一向是敏感話題。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以元末進士出任地方官。朱元璋打到浙東後,禮聘他為謀士。足智多謀的劉基向他的主公提出削平群雄的謀略——先圖陳友諒,後取張士誠,再北伐中原,幫助朱元璋成帝業,其功勞並不遜色於李善長。由於他不是淮西集團中人,開國後大封功臣時,只封為誠意伯,歲祿240石,與李善長封為韓國公,歲祿4000石,相去甚遠。而且他只不過是御史中丞(御史臺的副長官),並無多大實權。

朱元璋對劉基頗為信任,為了撤換李善長,另擇丞相人選,而徵求他的意貝,君臣之間有一場推心置腹的對話:

劉基雖然受到李善長的排擠,仍然出於公心勸導主公不要撤換李善長:“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

朱元璋說:“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劉基深知在淮西集團當權的情況下,難以在朝廷施展手腳,堅決辭謝。

朱元璋又問:楊憲如何?

劉基並不因為與楊憲有私交而說昧心話:“(楊)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楊)憲則不然。”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

劉基說:“此偏淺殆甚於(楊)憲。”

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

劉基說:“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在劉基看來,胡惟庸最為糟糕,好比一匹劣馬,叫它駕車,必然會翻車壞事。

朱元璋見以上人選都不合適,再次邀請劉基出任丞相:“吾之相,誠無逾先生。”

劉基再次推辭:“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

但是後來朱元璋還是根據李善長的推薦,選擇了胡惟庸——一個遠不如李善長善於出謀劃策,卻精於拍馬奉承玩弄權術的小人。胡惟庸是李善長的同鄉(都是定遠人),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時歸附紅巾軍。洪武三年,因李善長的提攜拜中書省參知政事,不久代汪廣洋為中書省左丞。以後又拜右丞相,繼而為左丞相。由於他逢迎有術,深得朱元璋寵信,形成一人獨相的局面。正如《明史》所說:“帝以(胡)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活脫脫一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嘴臉。大將軍徐達得悉他的奸猜行徑,深惡痛絕,把他的劣跡上告皇帝。胡惟庸得知後,引誘徐達府上的門房,企圖加害徐達,雖然未能得逞,此人心計毒辣的小人心態卻暴露無遺。他自恃與李善長關係非同一般(自己的侄女嫁給李善長的侄子為妻,結成姻親);有這樣的元老重臣為後盾,胡惟庸更加膽大妄為。

劉基鑑於在朝廷難以立足,於洪武四年告老回鄉,怕遭致政治災禍,索性隱居山中,不再與聞政漢,每天以飲酒下棋為樂,口不言功。他想逃避現實,但政治鬥爭的漩渦仍然把他......

朱元璋為何誅殺開國功臣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之一。同是開國皇帝,劉邦、劉秀、司馬炎、李世民、趙匡胤等相對來說寬容大度,能善待功勳。然而他中晚年卻導演了一幕幕暴行,這是因為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怪,進而導致了人格的扭曲,這一點史家基本達成共識。終朱元璋一生,其生活軌道是由卑賤走向富貴,而其心路歷程卻是由自信走向自卑。

猜忌臣子變得神經質

早年朱元璋被迫到皇覺寺為僧,曾飽嘗世間冷暖人情,後投效郭子興部下,很快成為一名戰將。朱元璋善於挖掘人材,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高階謀士。他們為朱元璋出謀劃策,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統治的同時,也逐一掃除了其他的農民義軍,並於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悲的是,朱元璋在開創天下時,尚能廣招天下文人賢士,並放心任用手下部將。一俟天下方定,他卻開始擔心文臣們會鄙薄他出身貧賤,武將們會篡奪他的皇位。

朱元璋的夢想是建立家天下的格局,將20多個孩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並具兵權。但他十分擔心開國功臣們會篡奪自己的江山,對他們欲盡除之而後快。由於這些“心魔”的作用,久而久之,朱元璋出現了典型的焦慮型神經症表現,如嚴重缺乏自信、疑神疑鬼、極度敏感、易生妄想等。為了緩解其焦慮,朱元璋還開創(恢復)了許多慘無人道的刑法,其野蠻殘暴程度超過了歷代君王。朱元璋以整肅朝廷命官及屠殺官民為樂,如他發明了廷杖的懲處手段,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沒有人能維持人格尊嚴,很多人竟“立斃杖下”,沒有杖斃者也落得一身殘疾,被髮往鳳陽或其它邊州遠郡充軍。

朱元璋在和平時期前後屠殺了四萬多文臣武將。僅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光謫屯鳳陽的官員就有一萬多人。在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間,朱元璋先是誅殺大將藍玉,累及一萬五千多人同死,後逼徐達食他所賜蒸鵝死去,再逼傅友德自殺身亡,又誣廖永忠偷穿龍袍下獄致死,連賦閒在家的馮勝也難逃死亡厄運。在短短的三年內,朱元璋就將當初隨他一同打江山的剩餘元老一一剷除。對此,史學界一向認為,這是因為朱元璋自知將不久於人世,所以加快了剷除功臣的步伐。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前後出現了人格分裂,給人感覺判若兩人,突出表現為由仁君變成了暴君。關於朱元璋瘋狂屠殺功臣元勳的心理動因,最有代表性的解釋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擔心他死後強臣壓主,所以事先消除隱患。這種解釋有一則宮廷軼聞可為佐證:有一天皇太子勸說父親不要殺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長滿了刺的棍子丟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來。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結果給扎破了手掌並連聲呼痛。朱元璋說:我事先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嗎!

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情報機關,使特務遍佈全國,監視大臣們生活細節,以便隨時肅清他想剷除的臣子。朱元璋熱衷於屠殺臣民,這是減輕他心理壓力的一種病態做法。這一做法給明朝的官制帶來許多前所未聞的怪事,如帶枷升堂、上朝如赴刑場等,使得大小官員都生活在高度恐懼中。這使朱元璋迅速變成一個極為孤獨的人,無人敢向他直言,身邊親人亦然。

史書記載,朱元璋時常夜不成眠,披衣觀天象,憂心天下四方的局勢變化。久而久之,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在決策上日顯強迫性懷疑妄想,並剛愎自用。

妒嫉有學問的人

朱元璋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貴情操,因此不可能把苦難身世演變為改造社會普濟天下蒼生的動力,相反因為自己沒有學問,便對有學問有才能的人嫉妒得發狂。像胡惟庸、李善長、劉基等人,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囊策士,朱元璋的江山是他們三人智慧的結晶。宋濂也是出身貧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會同病相憐,朱元璋早期也確實如此,但宋濂太有學問,朱元璋最終還是容忍不了。......

朱元璋誅殺功臣時,功臣有沒有反抗?

《漢書》中有一段從韓信嘴裡說出來的話:“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說的是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剪除異姓諸侯王,大殺功臣的事,給漢高祖劉邦勾畫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臉。儘管劉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還是遭致後人無窮的非議。如果把他與朱元璋相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劉邦不過是在異姓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勢下的一場武裝反擊,朱元璋則是在並無反叛跡象時精心策劃一場又一場大屠殺,為了顯示殺戮的正確,把被殺的人一概加上“胡黨”、“藍黨”的帽子。

所謂胡藍黨案,即胡惟庸黨案與藍玉黨案,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其本質就是明朝開國皇 帝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大開殺戒,把開國元勳一網打盡。開國皇帝殺功臣,一向是敏感話題。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以元末進士出任地方官。朱元璋打到浙東後,禮聘他為謀士。足智多謀的劉基向他的主公提出削平群雄的謀略——先圖陳友諒,後取張士誠,再北伐中原,幫助朱元璋成帝業,其功勞並不遜色於李善長。由於他不是淮西集團中人,開國後大封功臣時,只封為誠意伯,歲祿240石,與李善長封為韓國公,歲祿4000石,相去甚遠。而且他只不過是御史中丞(御史臺的副長官),並無多大實權。

朱元璋對劉基頗為信任,為了撤換李善長,另擇丞相人選,而徵求他的意貝,君臣之間有一場推心置腹的對話:

劉基雖然受到李善長的排擠,仍然出於公心勸導主公不要撤換李善長:“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

朱元璋說:“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劉基深知在淮西集團當權的情況下,難以在朝廷施展手腳,堅決辭謝。

朱元璋又問:楊憲如何?

劉基並不因為與楊憲有私交而說昧心話:“(楊)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楊)憲則不然。”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

劉基說:“此偏淺殆甚於(楊)憲。”

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

劉基說:“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在劉基看來,胡惟庸最為糟糕,好比一匹劣馬,叫它駕車,必然會翻車壞事。

朱元璋見以上人選都不合適,再次邀請劉基出任丞相:“吾之相,誠無逾先生。”

劉基再次推辭:“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

但是後來朱元璋還是根據李善長的推薦,選擇了胡惟庸——一個遠不如李善長善於出謀劃策,卻精於拍馬奉承玩弄權術的小人。胡惟庸是李善長的同鄉(都是定遠人),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時歸附紅巾軍。洪武三年,因李善長的提攜拜中書省參知政事,不久代汪廣洋為中書省左丞。以後又拜右丞相,繼而為左丞相。由於他逢迎有術,深得朱元璋寵信,形成一人獨相的局面。正如《明史》所說:“帝以(胡)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活脫脫一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嘴臉。大將軍徐達得悉他的奸猜行徑,深惡痛絕,把他的劣跡上告皇帝。胡惟庸得知後,引誘徐達府上的門房,企圖加害徐達,雖然未能得逞,此人心計毒辣的小人心態卻暴露無遺。他自恃與李善長關係非同一般(自己的侄女嫁給李善長的侄子為妻,結成姻親);有這樣的元老重臣為後盾,胡惟庸更加膽大妄為。

劉基鑑於在朝廷難以立足,於洪武四年告老回鄉,怕遭致政治災禍,索性隱居山中,不再與聞政漢,每天以飲酒下棋為樂,口不言功。他想逃避現實,但政治鬥爭的漩渦仍然把他捲了......

為什麼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要去殺大量功臣?

徐達:明代開國第一武將,配享太廟,位列功臣榜第一,用兵如神,多用謀略,生前封公,死後封王;對朱元璋極為恭謹,在外交戰,每策必報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謀深,命其便宜行事。病死,後代公侯頗多,貫穿有明一代。對他的死有兩種傳言,一為達背部膿腫,朱元璋送去燒鵝,達明朱元璋賜其死之心,自殺而亡;一為達西征王保保,大敗而歸,損失數萬,朱自此疏遠達,並尋機殺死。前者頗感荒謬,後者亦不合情理。有機會再談吧。

常遇春:明代開國第二武將,配享太廟,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異常,戰無不勝,攻克北京後不久暴亡;對朱元璋極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員大將聞名天下:邵榮、徐達、常遇春。邵榮資格老,功勞多,可數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發現後,本欲革職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稱臣子當中心不二,邵榮這樣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則自己與邵榮不能並存於世。朱元璋聽了之後“下了狠心”,含淚斬了邵榮。常遇春死後,朱元璋極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襲國公位。

徐達、常遇春有領袖眾將的能力和功勞,是朱元璋在軍事的左膀右臂,徐達在政治上也是牽制李善長、胡惟庸的重要人物,可惜一人早死,一人長期在外領兵打仗,從而放任了胡惟庸黨的發展。

朱元璋建國之初僅封6名國公,徐達、常遇春是當之無愧的,聲名上也算善始善終。可惜另外四個國公就不這麼順利了。

上面說到了朱元璋最初封的6個王中的徐達、常遇春。另外四個是:李文忠、馮勝、李善長、鄧愈。而咱老百姓通過評書所熟知的劉基(伯溫)、湯和、胡大海等,因為各種原因未能進入這個行列。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跟隨太祖東征西討。朱元璋因為早年邵榮的反叛,對大臣的疑心漸重,派了頗多外甥、侄子、義子進入各路大軍的領導層,李文忠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其“氣量深巨集,人莫能測其際”。常遇春死後,李文忠成了軍隊的二把手,建立了威信之後,朱元璋更委以重任,逐漸接替徐達與李善長共同主政中書省,任左右丞相。只可惜天不假年,被朱元璋給予厚望的李文忠英年早逝。模糊記得死時只有40歲出頭。這對朱元璋的打擊是巨大的。在朱的心目中,已經沒有對自己忠心的人能夠牽制李善長、胡維庸等人了。朱元璋懷疑李文忠的死是由於某些人的下毒,因此將醫治李文忠的醫生全殺了。李文忠衛列朱元璋立得功臣榜第三位。

鄧愈在我的印象中不深,從其衛列六公看,他的地位應該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將領之一。曾作為徵南、徵西將軍評定雲南、打到崑崙山,出甘肅西北數千裡。但他比李文忠死得還早,享年也僅40歲出頭。

這裡插一句,《明史》上講,明朝疆土遠勝於漢唐,似乎和大家平常的印象不符。我本人對疆土不是很關心,希望哪位大俠能指點一二。

六公之中的馮勝和李善長是被朱元璋殺了的。

馮勝和其兄國用也是朱元璋最得力的武將,但國用死得早。國用是朱元璋最親信的人之一。曾經俘虜數萬士兵。朱元璋為了籠絡人心,從數萬人中選出500士卒夜間為自己護衛,其他親信護衛全部撤離,只留國用一人做伴。馮勝也是個帥才,可惜也貪財。常遇春死後,逢大軍出征,一般都是徐達居中,李文忠、馮勝居左右。徐達打敗於王保保之役,李文忠的右路軍亦敗北,唯獨馮勝所將大勝,可見其能力。馮勝每逢戰勝,往往奪取財物婦女私匿。前文說到,朱元璋治軍之嚴是不亞於中共的,因此對馮勝極為不滿,切責之,不賞,但往往因功大而免其罪,並多次罷兵權,又多次復兵權。徐達、李文忠死後,軍事上不得不更多倚仗馮勝。從這個程度上講,朱元璋手下大將盡管很多,但能堪大任的可能就是六公中的五名武將了。

朱元璋晚年猜忌很多,按太祖晚年國家功勳最著的八名大臣中,馮勝功居第三。而其人品,如前述是頗為......

朱元璋殺了哪些功臣,怎麼殺的?

朱元璋到底殺錯了哪些功臣?

因為朱元璋所創功業的巨大與輝煌,又因其屠殺開國功臣的惡名,所以朱元璋一直是中國古代最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

一、歷史冤枉了朱元璋?

1、朱元璋委屈嗎?

應該說,朱元璋固然是雄才大略、人中之龍,但他一個人本事再大,也絕無法獨力創造出這樣巨大的功業的;還應該說,大明朝的事業也和許多其他的事業一樣,絕非是某一個人單槍匹馬所能締造的,而是朱元璋和他的文臣武將、左膀右臂們齊心合力、共同打造的。

如此,朱元璋如果真是如書中所寫的那樣在成功之後大肆屠殺功臣的話——自《明史》修成以後至今,人們大多都相信這樣的說法,即:朱元璋的開國大臣中只有湯和、沐英、耿炳文等極少數人沒有死於朱元璋的屠殺——那朱元璋幾百年來所遭受後人的批評、斥責乃至批判就一點兒也不委屈。

朱元璋果真殺功臣如草芥嗎?我看未必——我總覺得真實的朱元璋恐怕未必是這樣一個過河拆橋、心黑手辣的人。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朱元璋其實是個很知道感恩圖報的人,儘管他的所謂屠殺,也不排除存在有若干冤枉情形的可能。

2、朱元璋是個知道感恩的人

在我看來,朱元璋顯然是個知道感恩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姑且在這裡舉幾個例子。

馬皇后這個人,應該說是朱元璋能夠發跡的的關鍵人物。那麼,朱元璋在得了天下後又是怎樣對待她的呢?是利用完了就隨手扔掉?還是一如既往恩愛有加、敬重有加?事實很清楚,當了皇帝的朱元璋雖然和所有的皇帝一樣,後宮的美女要多少就可以有多少,但他並沒有肆意******,而是專心國務、較為節制。花叢之中,朱元璋始終以賢德的馬秀英為皇后,不但不離不棄,而且一輩子都敬重有加,甚至很多時候是言聽計從。由此可見,朱元璋還真是個“信仰”“患難之交見真情”的人。

朱元璋的少年玩伴湯和,除與各主要開國功臣一樣立有卓著軍功外,還擁有他人都無法攀比的一項功勞。當年朱元璋之所以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就是他湯和寫信力邀的結果。

如此說來,湯和就可謂是朱元璋加入“革命組織”的介紹人了。那麼,在明朝開國後所謂的血雨腥風中,對朱元璋的整個人生來說都可謂起了關鍵作用的湯和,命運又是怎樣呢?湯和戎馬一生,南征北戰達三十多年,軍功疊壘間,也曾先後被封為中山侯與信國公,可謂功高位尊。都說朱元璋殺開國功臣無數,可湯和這樣關鍵性的“革命引路人”畢竟是安然無恙(湯和自己也做得很好,隨著地位、權勢的上升,他選擇及時地解甲歸田,而且愈益恭慎),由此也略見朱元璋心性之一斑。

郭子興就更不用說,毫無疑問是朱元璋的第一貴人。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農民軍後,正是因為得到他的賞識才得以被一步步提撥上來,郭還把養女嫁給朱元璋以朱為自己的左膀右臂。郭子興雖因誤信讒言曾對朱元璋起過疑心,但朱元璋卻並沒有因此就恩將仇報,而是在內訌中想方設法親涉險境把郭子興救了出來。郭子興病逝後,朱元璋也並沒有與郭的兒子等搶班奪權,而是攜同作戰。只是才能更高的朱元璋本來就掌握著骨幹部隊——該部隊基本上是以郭子興處境困窘時朱元璋回鄉招募來的七百多人為基礎,通過招降、擴編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軍隊。而明朝開國後,朱元璋也沒忘了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等。

通過以上事例,可見朱元璋內在品格的基本面是經得起推敲的,他絕不是那種內心卑鄙的小人。僅僅在這一層面上,也有足夠的理由促使我們來研究朱元璋到底是不是個殺功臣如草芥的暴君。

3、是朱元璋冤還是他的功臣們冤?

出自社會最底層的朱元璋,年輕時為避饑荒曾近於行乞般流浪三年(也就是被苦難徹底磨礪和摔打了整整三輪的寒冬酷暑),之後不久,朱元璋......

朱元璋為什麼大殺功臣

為了保證朱家的子孫能夠永享君臨天下的特權,他絞盡腦汁,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大殺功臣。 胡藍之獄 朱元璋的吏治一向以剛猛著稱,哪個大臣在朝廷上頂撞了他,或只是讓他看不順眼,就會當場執行刑罰。有一種刑罰就叫“廷杖”,有的大臣當場被扒了褲子按在地上打板子,有的被打得皮開肉綻,這還算幸運的,有的人還被當場打死。因此官員門都整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但就是這樣還不行,朱元璋還要找各種藉口殺人。尤其是跟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宿將,都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非要殺光了,他才甘心。明朝初年的胡惟庸案、藍玉案,被並稱為“胡藍之獄”,就是朱元璋大殺功臣的典型事例。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的罪名殺了給他當了七年宰相的胡惟庸,同時把和胡惟庸有關係往來的官員一併進行屠殺。朱元璋一向信奉嚴刑,他覺得不利於他的人都應該殺頭,但又怕犯人的家人怨恨報復,所以也要一起殺了以免後患。這樣一來死的人可就多了,凡是跟胡惟庸有過來往的人都在清查中被殺,然後再滿門抄斬。後來逐漸演變成凡是朱元璋不滿意或者懷疑是胡黨的文武官員也一律被殺,連同他們的家人,一下子就殺掉了一萬五千人。這還不算完,朱元璋只要看到誰不合他的意,就以這個名義進行誅殺,一直到十年之後,開國的大功臣、跟在他身邊已經將近四十年的卸任宰相李善長仍然以和胡惟庸“交通謀反”的罪名被命令自縊,他的家人七十餘口也一併被殺。在這個前後延續了十多年的案件中,前後被殺的王公貴族一共有幾十家,一共死了三萬多人。 藍玉,是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為作戰有功被封為涼國公。他在家鄉飛揚跋扈,魚肉鄉里,他手下的人都藉著他的勢力胡作非為,總有人因此告他的狀,朱元璋為此訓誡過他好幾次,可他就是屢教不改。藍玉在朱元璋面前又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更讓朱元璋不高興。 洪武二十六年,有人告發說藍玉想謀反,朱元璋抓住這個機會,二話不說就把藍玉抓了起來,關進大牢,並且施以酷刑。藍玉這些年來養尊處優慣了,哪裡受得了大刑,結果是問什麼就招什麼,不但承認了謀反的罪名,還牽扯進了許多無辜的人。朱元璋對藍玉處以肢解的殘酷刑罰,把其他牽涉到的人依照慣例也都殺得一乾二淨。這一案,殺了至少有一萬五千人。 牽扯胡藍兩案的,有四、五萬官員被殺,開國的功臣幾乎已經被殺光了。除去這兩個案子是成批屠殺之外,平日裡被殺的人也不在少數。例如他的侄子朱文正,在沒有建國前也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曾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他又是朱元璋的親屬中比較有文化的人,因此更受到朱元璋的格外重視。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朱文正也被封了高官厚祿。他實在也沒有什麼錯處,可這時的朱元璋就是看他不順眼,硬是被冠以“親近儒生,心懷怨恨”的莫須有罪名將他鞭打致死。此外還有大將軍徐達、大將傅友德、馮盛、朱亮祖父子等都先後被他想方設法殺害。就連他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他的第八個兒子因為岳父被牽連進胡惟庸一案,被朱元璋召回京城問話,卻因為害怕會受到朱元璋的處罰,在半路上就和妻子雙雙自殺了。 把刺都削乾淨 按理說,朱元璋的天下正是依靠這些功臣宿將的幫助才得以建立起來的,他為什麼狠心把這些當年的兄弟子侄朋友都殺光呢?其實這並不難理解,朱元璋曾經對他的兒子朱標說過一段話,正好可以解釋他這種嗜殺行為的原因。當他大肆屠殺功臣時,他的兒子朱標因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崇信以仁德治天下,對他的做法很不理解,常常因為一個要殺一個要救和他發生衝突。有一天,朱元璋把太子叫來,什麼話也不說,把一根長滿刺的棍子扔在地上,要太子用手撿起來,太子看到上面都是刺,有些猶豫。朱元璋就把棍子拿起來,用劍削光了上面的尖刺,......

朱元璋為什麼殺開國功臣徐達

朱元璋手下有一個大將,此人名叫徐達,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不過朱元璋稱帝后,還是把徐達給殺了。據記載:徐達是被朱元璋賜去蒸鵝,含恨而死。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害死徐達。

其一,徐達立的功勞太大,古語說:功高者不賞。儘管徐達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對他的懷疑和猜忌。給事中陳汶輝在一個奏疏中曾提到“劉基、徐達之見猜”,說:“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明史》卷139,《李仕魯傳》)朱元璋在為徐達撰寫的神道碑中,也承認自己曾因所謂“太陰數犯上將”的星象而“惡之”(《獻徵錄》卷5,御製《徐公達神道碑》。

其二,朱元璋是個猜忌心很強的人,雖然表面上對徐達有很高的評價,甚至認為“始餘起兵於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茲定鼎於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另一副對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不過,一旦做了皇帝,誰都是他的死敵。當年宋太祖陳橋兵變的事,他不可能不忘記。因此文官的李善長劉基等人皆為板上之肉,至於徐達立下那麼的功勞,一旦扯旗造反更不可小覷。

其三,徐達和朱元璋是兒女親家。他的女兒分別嫁朱家人,一個是四皇子朱棣,一個是代王妃,一個是安王妃。不過朱元璋只對太子有感覺,太子朱標死後,繼承人是皇孫朱允炆,至於燕王朱棣也是邊緣人物,與這樣的人有關係,自然不能放過他。

其四,有人認為徐達曾多次救過朱元璋的命,當年郭子儀投奔朱元璋時,曾經扣留過孫德崖,孫德崖的部下聽說後就扣留了朱元璋,這時,徐達站出來用自己去換朱元璋,徐達救過朱元璋一命,不過統治者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忘恩負義的事是轉眼都忘記的。

其五,徐達很低調,從不張揚。不過朱元璋靠陰謀起家,他深深的知道越是這樣的人,城府越深,月就更不好對待,如今海清何晏,再也用不著這樣的人,不殺他要他何用。

朱元璋自以為為朱允炆除去了一個個對手,正如當年他讓太子去拿放在地下的一棵長滿刺的荊棘。太子怕扎手,猶豫著沒有去拿,朱元璋於是將刺一一拔掉,對朱標一語雙關道:“我是怕你不好拿,為你剝光了再給你,難道不好麼?現在我殺的人,都是對國家有危險的人,除掉他們對你是有好處的,難道你不明白朕的用意嗎!”可是朱標和朱標的兒子卻由於自身的問題,無法擔當起這種責任,因此皇孫朱允炆的位置才被兒子朱棣獲得,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會不會後悔和遺憾呢。

湯和為什麼會被留下 朱元璋幾乎殺了所有功臣

信國公湯和之所以能夠善終,有以下四點原因:

其一、湯和本就是一個沉穩敏捷,善於謀略的大臣,又是朱元璋的同鄉,對他的瞭解知之甚多。明朝建國後,湯和看出了朱元璋的心病,他害怕公爵王侯手中所握之權會對明朝構成威脅。於是湯和就順水推舟,主動交出手中的軍權,並辭官回家養老。湯和識相知趣,正好迎合了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為此大悅,立馬撥款為湯和在鳳陽老家修建了府第,讓他衣錦還鄉。所以,湯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從此以後,湯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見。

其二、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湯和和朱元璋一起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在郭子興麾下效力。後來朱元璋脫穎而出,成為首領,當時諸將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輩,都不肯居於他之下,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惟獨他認真謹慎地聽從指揮,朱元璋為此非常高興。據《明史》記載:“湯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湯和在關鍵時刻,他率先承認朱元璋的領導地位,這份功勞,朱元璋是一直是銘記於心的。

其三、湯和,對待功名利祿從不過於追求,亦不爭功。他待人寬厚,處事謹慎,在受到朱元璋的批評後也從不發牢騷,朱元璋對他的表現大為讚賞。後來湯和做了信國公後,從來都不驕不躁,亦不傲世輕物,仍以一顆平常之心處事待人。故而,朱元璋對他非常放心,從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其四、湯和衣錦還鄉後,低調做人,從不以功臣自居,並且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善待鄉鄰,不授人以柄。尤其是湯和晚年,他為人更加恭敬謹慎,入朝所聽到關於國事的議論,一語也不敢向外洩露。他有妾百餘人,生病之後便全部用錢將她們打發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賞賜,大多分給了家鄉的鄉親們。據《明史·湯和列傳》記載:“和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洩。媵妾百餘,病後悉資遣之。所得賞賜,多分遺鄉曲。”湯和的這些所作所為毫無半點貪戀權力的慾望,令朱元璋放心,故而未遭到他的毒手。

就這樣,湯和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以七十歲的高齡去世,是明初少有的幾個能善終的老臣。湯和死後,朱元璋下詔追封他為東甌王,諡襄武。

相關問題答案
朱元璋為什麼大殺功臣 ?
朱元璋帶什麼輔印?
為什麼大樹會長出葉子?
雍正為什麼不殺李衛?
世界禁曲為什麼會殺人?
納碎為什麼要殺猶太人?
三毛為什麼自殺?
馬彩雲為什麼被殺?
為什麼魚殺死了還會動?
為什麼大蒜不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