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什麼? ?
人的本性是什麼?
一:
人的本性只是懶惰、貪婪、自私.在資源不足且人口增漲的地球,人類唯一可以做的只是互相殘殺掠奪他人生存資源,以便滿足自己更多的慾望.
先說懶惰.因為人的細胞分裂次數只有50次,過多過重的工作或疾病會導致細胞死亡、再分裂加速.人也會死得更早.10歲的小孩比30歲的人有更充足的精力,因為細胞還處於鮮活狀態.另外,辛勞的工作會讓細胞把難受的資訊反饋回大腦,大腦就會為人類構想出懶惰的方法,然後付諸實現.
需要滿足懶惰的條件就必須擁有大量的生存資源,不貪婪這可能嗎?貪可是全方位的,所以慾望可能有限嗎?
但現在地球資源嚴重不足,總不能把搶奪回來的生存資源再無私地送人吧?如果不自私就無法滿足上兩條件了,所以人類自私.
綜上所述,懶惰、貪婪、自私是無限死迴圈的,所以人類基本無法改變本性.你認為擁有如此本性的人類在資源不足的地球,還能怎麼樣?
二:
人的本性可以分兩個方面來看,首先說人的組成.我認為人是由高階意識形態和低階生物形態相結合而成的,你可以把人的肉體當做一個殼,人的精神依託在這個殼裡面,而不可獨立存在.雖然是依託但是精神同樣可以作用甚至決定肉體.肉體註定是醜陋的,並且很低階.需要通過獲取各種原料才能維持肉體的正常功能,註定了人要殺戮.並且肉體還有其他的一些需要.精神簡單一些,好的精神可以控制肉體,減少肉體的需要.但是有的精神,就是被肉體控制,放肆的擴大肉體的需要滿足自己……這個就是人的本性.
現代人的本性有哪些?
七情六慾乃人之本性也
俗話說:花有五顏六色,人有七情六慾。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麼,什麼是六慾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慾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那麼六慾到底是什麼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註釋:“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慾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慾。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慾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慾”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慾”,而不把七情六慾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慾”,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麼“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慾全都品嚐/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慾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具體哪七情六慾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後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裡,情與欲似乎已經得到了統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淨,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慾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但人與人並不一樣,七情六慾的表現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慾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七情六慾,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
然而情畢竟不等於欲,在現代漢語概念裡,情與欲還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屬於人的心理活動範疇;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屬於生理活動的範疇。有一句諺語說:情太切傷心,欲太烈傷身,說明情與欲分別屬於“心”與“身”兩個聯絡密切但又不同的領域。其次,情與欲互動互補,相輔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滿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悅也有賴於欲的滿足。但如果非要對情與欲排個坐次,分個先後,不妨展開一場辯論,那麼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辭,說得頭頭是道,討論起來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熱鬧而有趣。不信你去問熱戀中的青年男女,他們雖說身臨其境,但肯定很難說清楚情與欲到底是怎麼個關係。文學藝術作品如果無情無慾,恐怕就不成其文學藝術了,但如果你想從文學藝術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撲朔迷離,雲遮霧障,稀裡糊塗了。
不過科學家已經有比較明確的說法。在我們生存的世界裡,可以把一切分為礦物、植物、動物三大類。礦物是沒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沒有欲覺,只有接受而沒有感受;動物有生命有慾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動物,當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慾望,所以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
人的本性是什麼呢
自私,貪婪,趨利避害。
一個需要攝取其他物質才能生存的東西沒有談高尚的本錢,只有少數人能壓制自己的慾望。
人的本性是什麼意思
人的本性應該分為兩個層次來看,人的自然性和人的社會性。人的自然性主要表現在自我生存和保護,人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人的自我發展和獲得社會承認。人的低層次需求反映了人的自然性,而人的高層次需要則反映了人的社會性。人的本性並不一定是善良的 也有邪惡的人 所以我現在對待人的時候是 將心比心 誰對我好我就以一樣的態度對他 誰要野蠻或說欺騙我 我也一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所以人的本性有自私也有無私 就看那個度 你把握的如何了 這當然也與你的成長和所經歷的事情有關。
人的本性是什麼
人的本性是什麼的呢?我想是這樣的:自私、貪婪、懶惰、推卸責任和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不能說全部,但可能佔具了我們人生的大部分。我想到的是以前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生活方式,未必能成就一個人內心的平安!現在我們可以選擇採用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別人為中心的方式。也許這本身就是人類或者人的終極出路?
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我想靠我們自己是無法成就的,因為這由人的本性決定的。所以信仰就顯得很可貴了,當然,選擇一個真正的好的信仰就更重要了,對於我們。(抱歉,我不是想推銷基督教:))
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知彼解己、雙贏思維、統合綜效、不斷更新,我思考這裡的實質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為人做事。只有脫離自我狹小的圈子才能進入廣大的天地中去。
以前,常聽人說,你不夠大氣,不夠豁達,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現在似乎這裡提供了一個答案:就是愛自己勝過了愛別人。
人的本性是什麼?
其實人是沒有什麼本性的,有的話就是遺傳,與父母的本性一樣。但更多的是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的不公正對人性有著絕對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老百姓的罪犯本身並無罪,有罪的是當官的,是區長,市長,該殺改判的是這些當官的。一個社會最理想的就是法不責百姓,刑不達庶人,這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人的本性是什麼?
心理學是這樣解釋的:人的本性是“自私”,自私裡面包括“善”和“惡”。
什麼是人的本性?
很多的說法說詞誤導了人群,其實人之本性就四種,是四種人之本質需求或內在驅動力
如:權力(這類人的優點是高效率,理性,有遠見,雷厲風行,負責任等,缺點是自私,沒感情,武斷,我行我素等)
親密(優點:無私富愛心,傳統守道德,樂於付出,心思細膩,完美主義富有創造力,專一等;缺點:過於在意細節,愛胡思亂想猜疑不止,愛報復等)
和平(優點:和睦,富有愛心,親和隨和,忍耐力超好等,缺點:做事易半途而廢沒有多少魄力,懶惰沒有太強的危機意識等)
樂趣(優點:是社會群裡的開心果潤滑劑,樂觀主義派,浪漫等;缺點:中心點只是自己,不負責任,無上進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