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General 更新 2024-12-29

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基本主張和基本觀點

科學主義:一種主張科學的方法應該推廣應用到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在內的所有領域的觀點,是一種堅信只有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用來獲取知識的信念。

第一,強調科學知識是人類知識的典範,用它可以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所有問題,世界的一切,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遲早都可以化約為科學認識的範圍與對象;

第二,科學的方法萬能,應該用於包括人文科學在內的所有知識領域,強調只有科學方法才是認識世界(包括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一正確和有效的方法。科學主義“是那種把所有的實在都置於自然秩序之內,並相信僅有科學方法才能認識這種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會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觀點”。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一、科學人文主義教育的實質是人文主義教育

二、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

(一)強調以人為中心 (二)強調完整性(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

什麼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整個心理學發展過程中儘管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研究取向,但可用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種研究取向來概括。

所謂科學主義研究取向,指擁護心理學的自然科學觀和實證的研究範式的研究取向,這種研究取向把研究對象侷限於心理現象的自然特徵方面,採取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依賴於實證和數據,試圖建立一門像物理學那樣具有客觀性和精密性的統一的心理學學科。而人文主義研究取向是與科學主義相對的、擁護心理學的社會科學觀和主觀的研究範式的研究取向,它反對科學主義研究中的機械論和原子論,注重人的整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突出心理現象的社會特徵方面,採用非實證的研究方法。

??縱觀整個心理學史,從費希納的心理物理法開始,科學主義研究取向沿循著構造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脈相傳;而從狄爾泰倡導的人文科學的、描述的、理解的心理學伊始,符茨堡學派、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學派和人本主義心理學試圖躍出自然科學的軌道,走上了人文主義的研究道路。

這兩種研究取向相互對立、相互衝突,主要表現為客觀性研究和主觀性研究、元素分析性研究和整體性研究、表層研究和深層研究、自下而上研究和自上而下研究及實證論和現象學的對立與鬥爭。

什麼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科學主義:主張科學的方法應該推廣應用到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在內的所有領域的觀點,是一種堅信只有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用來獲取知識的信念。

人文主義: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有幫助,求採納。

近代科學的發展與人文主義的關係

科學:即自然科學,指一自然中的客觀規律,他們形成不完全以人類為基礎,泛指一切脫離人類後,仍能夠形成的東西

人文:即社會科學,指一切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形成的一些衍生物,例如:文學、美學、藝術、宗教、音樂、倫理、法律等。

1、科學與人文有不同的內涵,但有必然的內在聯繫。科學是探索事物的規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學的方向,是“求善”

2、科學是立世之基,人文是科學之本

3、人文為科學的發展打碎了宗教的枷鎖,科學為人文的復興掃蕩了神本的陰影。

4、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在中國古代《四書.大學》裡早有精闢論述。該書提出教育的八大要素: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面兩要素是講科學,“格物”即研究客觀世界,“致知”即認識客觀世界;中間三要素“誠意、正心、修身”,講的是做人,人文精神;後面三要素:“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是通過科學與人文的結合,達到的目的。

西方哲學的兩大流派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不同點有哪

☆唯科學主義

Scientism

唯科學主義又稱“科學哲學”。

唯科學主義有很多流派,但他們大都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沒有意義,哲學的任務是研究科學發展的規律和科學認識的有效方法,因而輕視對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的研究。

☆人本主義

Humanism

人本主義主要指以人為中心和出發點哲學理論。

人本主義把哲學的任務歸結為對個人存在和人的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心理現象的研究;他們對科學不感興趣,否定科學技術發展對社會進步的作用。

對“是人文主義,還是科學主義”的再認識

1987年8月,陳鍾樑在《語文學習》上發表了《是人文主義,還是科學主義?》一文,引起了強烈的震撼與廣泛的共鳴。當時顧黃初先生就認為“是人文主義還是科學主義”這個命題,是語文教育領域中“帶有根本性的研究命題”。不過,當初陳鍾樑為什麼提出這種“帶有根本性的研究命題”呢?那是因為――

(一)當時語文教學改革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追求

上世紀80年代是語文教改異常繁榮與熱鬧的時代,教改大潮經過碰撞,重組,合流,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追求:一種是追求教學目標的單一化、教學程序的系列化,教學方法的模式化以及教學評估的標準化。其中表現最為強烈的是設想編出一套中小學語文學科分年級的教學目標,從座標的橫軸上排出語文知識講解的內容,從縱軸上列出語文能力訓練的條目,使教、學、考三者都有依據。與此同時,也希望制訂出一個能從質與量兩個方面評估一堂語文課乃至一個階段語文教學的項目與方法。這就是陳先生所說的“科學主義思想”。另一種是追求語文教學的社會化、人格化與個性化,認為課堂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場所,也是學生體驗人生的地方。語文課應當是知、情、意的統一體,制定教學目標只能起到消極的束縛作用。認為第一種追求強調語文知識的理性化會造成語文認知的唯理性,強調程序化會導致機械化,強調序列化、系統化會產生繁瑣化。這些將扼殺學生的個性發展,背離語文教學的人格塑造向度。這就是陳先生所說的“人文主義思想”。然而,這篇論文發表不久就引發了一場對新時期語文教改的“大論爭”;而且這場“大論爭”導致了――

(二)我國教育權威部門對語文性質進行了兩次折衷處理

理論的討論與實踐的反思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語文是人們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且這個工具是負載文化的,這是語文區別於其他工具的本質特點。這個觀點在1996年頒佈的高中語文《大綱》中概括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應該說,這是權威部門對語文學科性質的一次折衷處理。至此,語文性質觀已由“語言工具+思想滲透”發展為“語言工具+文化載體”,而語言工具性仍舊是根本。然而,《大綱》頒佈後的更為激烈“大論爭”乃至“大批判”又使這樣的折衷又發生了變化。當時,持工具說者意想以語文工具性為根本,涵蓋人文性而達到二者統一;持人文說者,一種人強調以人文性為首要且不擯棄工具性的二者統一,一種人全盤否定與批判語文的工具性。也就是說,在世紀之交“科學”“人文”正走向融合;同時在工具性、人文性究竟哪個是根本的問題上,還存在明顯的分歧。所以,2001年7月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把這個一時難以解決的分歧又一次進行了折衷處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性質觀在這個最新的權威性闡述中,工具性與人文性成了完全平等的雙胞胎。

然而,主觀上對二者統一的彰顯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二者對立的客觀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孰本孰末,仍是新世紀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的難題。22年後的今天,重讀《是科學主義,還是人文主義》這篇文章,再檢點一下語文教學的現狀,我們便發現“科學主義思想”與“人文主義思想”仍然沒有融合,甚至兩者分離得比以前更加嚴重,同時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一)普遍存在著“泛人文”現象

語文教學的“泛人文”現象主要表現為:離開學科特性,背離語文本味,拋開文本,架空語言,忽視能力,鄙視訓練,張揚個性人格,強化感情體驗,陷入人文的過度闡釋,造成語文的實用性減弱,語文能力下滑,語文功能癱瘓。

比如教材編寫,全盤否定知識體系,甚至“......

中國心理學史中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有哪

存在問題: 1、在中心史的研究中,主流的方法都是在“挖掘、整理”的範疇內,沒有衝破這一侷限,導致中心史未能有新的突破,雖不斷有新的心理思想被挖掘整理出來,但對整個學科的意義不大,它似乎正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實際上,要使中國古代心理學史研究有長足的發展,關鍵的並不是窮畢生精力去發現新材料,而是用最新的心理學理論去解釋那些已經發現和整理好的現成材料,並使它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傳播和應用.我們的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之所以給人以原地踏步的感覺,主要的原因不在於材料太少,而在於沒有成功地運用新的理論武器.

目前,中心史的主要工作是以西方心理學為框架,挖掘中國古代文化中存在著的類似思想,這樣做,除了“為西方心理學提供某些經典的例證和歷史的證明”之外,另外就是印證在我國古代同樣有類似的思想.這樣的工作當然不無意義,但如果它不繼續往前發展,從更深的意義上分析其內容,解釋其作用,傳播其功能,那麼,除了能提升一下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外,就別無他用了.因為挖掘出來的那些心理學思想是西方本身就已經有的,我們只是以東方的語言把它再現出來,若它不能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發揮作用,那麼,除了印證的功能之外,也想不出有什麼其他的作用了.

馮特曾說:“科學的進展是同研究方法的進展密切相關的,近年來,整個自然科學的起源都來自方法學上的革命.”這句話,同樣適宜人文科學,適宜中國心理學史.中國心理學史發展了二十多年,現有的研究方法,無論它的方法論原則、具體方法如何變遷,一個大的前提始終沒變,那就是從挖掘的角度出發,因此,導致研究的成果都是對中國古代心理思想的一種鋪陳、再現,沒有進一步的加工;沒有進入到更深層次的探索.這種方法在初期當然是必需的,但如果在今後的研究工作中仍走老路,那麼,這門學科就永遠沒有進步.不停地挖,即使挖到了好東西,也無法運用它,就如同我們不停地找礦,發現了富油礦,卻不會把它採出來進行冶煉,用於實際生活.這樣,一切尋找、開採的工作其實都是白費的.所以,挖掘、整理出來的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不能被進一步轉達為現代社會的思想,併為現代社會所用,那麼,它就永遠只是歷史.而這樣的結果,並非中國心理學史的初衷.研究中國古代心理思想,並非是為了向西方炫耀中國自古就有心理學思想,不僅僅是為了自尊心,當然,更不是為了挖掘而挖掘.找出這些與現代科學心理學相符的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是為了要更進一步找出古代的心理積澱在現代人的心理、行為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說,這些中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作為一種文化底蘊,它是如何影響現代人的;現代人在重塑新型人格、調整心理結構的時候,從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中要借鑑的是什麼?要注意、克服的又是什麼?所以,研究中國古代心理學史的真正意義不僅在於有關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挖掘和整理,而且在於要轉達這些思想和觀念中已被認識的價值,表明它們之所以是真的並且值得被人接受的諸種理由.

另外,由於受挖掘、整理大方針的限制,中國心理學史這一學科的研究工作無法很好地體現古為今用的原則.

早在1983年,潘老就提出要將古為今用的原則作為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則,他說:“我們所要挖掘並加以發揚的我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必須是能為我們所需要的科學心理學所用,能納入到我們所要建立的科學心理學體系中去,因而構成我們所需要的科學心理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或基本看法.因此……我們並不是單純為了古代心理學思想而研究古代心理學思想,尤其不能是不分青紅皁白地包攬一切所謂的心理學思想.”潘老的意思非常明白,我們挖掘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是為了以其為基礎,建立一個新的科學心理學體系,挖......

相關問題答案
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希臘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教育目的觀?
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
新人文主義教育?
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
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科學會解決人不死嗎?
小學二年級語文反義詞 ?
決定(公文)的主要特點是:A.政策性與執行性B.強制性與教育性C.客觀性與科學性D.規範性與領導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