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官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5日

歷史上姓官的名人有哪些

官謙:明代長汀人,永樂年間任汝州知州,以恭謹慈愛著稱。當時,州內百姓有許多流亡在外的,他到任後,安撫百姓,借貸糧種,減免勞役,又拿出自己的俸祿修葺廟學。任職期滿離去後,吏民都很想念他。

官廉(1443~1484),字汝清,明萊州平度人。

官廉12歲時以優異成績進學併成為廩生,19歲中天順壬午科(1462年)鄉試第六名舉人,21歲成進士。初任工部主事,曾奉朝命到浙江督辦營建宮殿所需的木材,因處置得當而“公私稱平”。後改任戶部主事,專管監督北京糧倉,革除了不少積弊。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直隸靜海縣貴戚侵奪民田百餘頃,官廉奉命前往按治。他不避權貴,依法將田地判歸百姓,以廉直而聞名。不久,又受命到直隸河間府賑濟水災饑民,他“多方籌劃,晨夜罔倦”,拯救了數萬災民的生命,回京時,沿途百姓多泣涕相送。

贊助廣告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直隸景州、阜平一帶發生了皇莊侵奪民田百萬畝的嚴重事件。明廷命已升任戶部員外的官廉前往查處。管理皇莊的太監暗中派人告訴官廉,“如將田判給皇莊,必可高升。”官廉卻憤激地說:“以數萬百姓的生命換取一己之榮華富貴,誓所不為!”他堅持把田判歸百姓,並上章建議朝廷改革皇莊收租太高之弊。同事者都怕侵害了皇室利益會遭不測之禍,官廉卻慨然宣稱:“我是戶部官員,此案一切後果,全部由我承擔!”由於當時皇莊侵民已成嚴重問題,明廷終於批准了官廉的建議,致使京畿百姓甚受其益。

官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賚金興學

贊助廣告

勘田辨誣

——佚名撰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長汀人官謙,永樂年間任汝州知州,以恭謹慈愛著稱。當時,州內百姓有許多流亡在外的,他到任後,安撫百姓,借貸糧種,減免勞役,又拿出自己的俸祿修葺廟學。任職期滿離去後,吏民都很想念他。賚(Lài 音賴),謂賞賜,贈送。下聯典指明代平度人官廉,字汝清,由進士歷官戶部郎中,性情剛介。景州等處有萬頃民田,與東宮的莊田相接,被內侍(宦官)撫佔,官廉受命去勘測、界定。內侍對他說:“如果把田劃歸我,我可以讓你當講官。”官廉答道:“用萬人的命去換個官,我不幹!”最後,把內侍佔領的田地都歸還給了農民

官宗禮少將

官宗禮(1911-1970),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底參加農民自衛軍。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10師28團副班長、班長、排長、連長。參加了鄂豫皖根據地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鬥爭和商潢、潢光、蘇家埠等戰役,多次立功受獎。

1932年9月,隨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途中經歷湖北棗陽、陝西漫川關戰鬥,參加了反四川軍閥田頌堯對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叄路圍攻”和毛浴鎮、通江戰鬥。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進行整頓擴編,任10師28團2營副營長。10月紅四方面軍組織宣達戰役,紅10師28團與29團一個營由左路進攻敵人。戰鬥發起後,28團迅速攻克鎮龍關,殲敵一個營,並殲反動民團300餘人。長征途中,任紅4軍衛生部總務科長,第12師參謀處管理科科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70團供給處處長。先後參加了陽明堡夜襲戰、響堂鋪戰鬥、“百團大戰”等。1941年初,調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供給處副處長。其後,受黨中央指派挺進敵後到達山東,擔任山東縱隊3旅供給處處長,清河軍區供給部部長,渤海軍區供給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渤海軍區後勤部部長,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副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後勤部副部長。先後參加了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姓應的名人都有誰?

應昌期

應昌期祖籍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臺灣金融界、實業界著名人士,應氏圍棋計點制創造人,“應氏杯圍棋賽”被譽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應先生愛國愛鄉,熱心報效桑梓,先後捐資建立慈城昌期幼兒園,重建慈城中城小學和慈湖中學;捐資擴建慈城保黎醫院;捐資助建臺北市寧波同鄉會館、市聯誼中心。投資創辦寧波現代建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華羊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促進家鄉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盡心盡力。

應瑒

應暘字德璉,三國,魏文學家,汝南人,應珣之子。曹操徵之為丞相掾,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應德璉集》。

應劭

應劭,東漢政治家、軍事家、法學家。任泰山太守時大破黃巾軍三十萬。著有《漢官儀》、《風俗通義》、《漢書集解音義》、《春秋斷獄》等著作。

姓華的名人有哪些

華元:華常曾孫,

華毋害:西漢將領。以越將從高祖起於留,定三秦,擊臧荼,有功,封為終陵侯,

華佗: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

華歆: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三國時魏國大臣。

華嶠:華歆孫,華表子,西晉史學家。官至侍中。因不滿《東觀漢記》,乃撰《後漢書》九十七卷,記東漢一代史事,文質事核,有司馬遷、班固之風,如今已散佚。

華恆:華表孫,東晉大臣。娶晉武帝女,拜附馬都尉,後任尚書、潁川令。西晉亡,南渡。領國子祭酒,封苑陵縣侯,官至左光祿大夫、開府,身後無餘財。

華溫琪:宋州下邑(今安徽碭山)人,五代樑唐間將領。

華鎮: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官吏。

華雲龍:安徽定遠人,明初將領。

華蘅芳:江蘇無錫人,清末數學家。致力於翻譯工作,譯出算學、地質學等書十七種,包括《代數術》、《三角數理》、《微積溯源》等,己著有《行素軒算稿》。

華喦:福建上杭人,清代畫家。擅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為揚州畫派代表之一。

華羅庚:著名數學家。

華-國-鋒

中國歷史上姓任的名人都有誰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孔子七十七賢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楚國(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於周靈王二十七年三月,歿於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鄉,墓在濟寧城北房葛鋪。唐朝皇帝追封其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為當陽侯。

任鄙(生卒年不詳):任不齊五世孫,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時代。著名勇士。《史記》有秦人諺語記載:“力則任鄙,智則樗裡。”任鄙當時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囂(前?-前208):任不齊七世孫,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進兵嶺南失利後,任囂、趙佗率軍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詳):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聖童”之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一些地區)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後,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後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徵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吏,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諡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勳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鬆揪。

任敖墓位於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佔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餘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並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誌。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捲雲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儲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生卒年不詳):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覆信。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於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徵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初為鄉嗇夫、郡縣吏。後歸降綠林農民起義軍。隨劉秀參加昆陽之戰,擊破王尋、王邑等新莽軍。後任信都太守,堅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劉秀。被劉秀任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諫阻劉秀加入城頭子路、力子都軍。不久,助劉秀攻克邯鄲,討平王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以功封阿陵侯,食邑萬戶。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卒。

任尚(公元?-118):東漢將領。初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為都護。安帝時,任徵西校尉,率軍鎮壓羌人起義,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大敗。後又任中郎將、護羌校尉,與鄧遵(鄧太后弟)、馬賢等鎮壓漢羌聯合起義,殺起義軍首領杜季貢和零昌。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鄧遵爭功,被鄧太后所殺。

任峻(公元?-20......餘下全文>>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姓司馬的名人很多?

在中國歷史早期,姓司馬的名人確實比較多。這是因為司馬這個姓的來源。司馬這個姓來源於達官貴族,是典型的以官職為姓的代表姓氏。那麼,在中國早期歷史上,他們受到的教育、經歷的事情自然比那麼比較差的姓氏來源的人要強得多,所以也就比其他人有名了。就比如司馬遷的世家都是修史、掌管典籍的,這從秦國未統一天下的時候就開始了,那麼這個家族的人一直都能接觸到第一手的史學資料,《史記》出自司馬世家也就不出人意料了,畢竟其他人根本接觸不到這些東西。

但是隨著東晉南北朝的到來,原來的世家大族淪為平民百姓,司馬姓的優勢就沒了,之後的名人就少了很多。比起其他的新興大姓比如王姓、李姓等就少了很多名人。

當代姓季的中國名人有多少

季姓

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三。

尋根溯源 季姓來源有六:1、出自兄弟排行。據《呂氏春秋》等所載,古代兄弟排行順序為“伯、仲、叔、季”,春秋時吳國公子札行四,人稱季札,後世子孫以其排行順序為氏。2、系出羋姓,為顓頊後裔。據《元和姓纂》所載,季姓為陸終之子季連之後。3、系出姬姓,為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季友曾於魯僖公時為相,有大功於魯,其孫行父以王父字為氏,後有季孫氏,亦有季姓。4、春秋時齊國公族有季姓。5、戰國時魏國公族有季姓。6、出自他族改姓。唐時西趙渠帥有季姓;今滿、土家、東鄉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季札。春秋時吳國公族。為吳王壽夢四子,諸樊(後襲王位)之弟。受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州來(今安徽鳳台),史稱延陵季子或延州來季子。他賢明博學,多次推讓王位。曾北遊齊、鄭、晉等國,並觀樂於魯,論盛衰大勢,頗中時要,以有遠見而著稱。因他遠見卓識,賢明仁德,後世子孫以其排行次第為姓,以別他族,稱季姓。他們尊季札為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季姓來源十分繁雜,上古時期有季仲和季狸,不知是姓季還是排行的表示,商末時周文王父季歷則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與季札基本同時代的魯相季友,其孫季孫行父(季文子),曾孫季孫夙(季武子),玄孫季孫意如(季平子),意如子季孫斯(季恆子),斯子季孫肥(季康子)。括號內為又名,似乎表明季孫氏已向季姓過渡。西漢時季姓名人有楚國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蘇溧陽人),其子賁侯季長,其孫躁侯季暇,曾孫季信成,玄孫季買之,至其玄孫時聖上下詔令其復家。說明此期今湖北、江蘇等地已有季姓人。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季姓於史書不顯,但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季姓地望有魯國、壽春、渤海,說明季姓曾經昌盛於今河北、山東、安徽一帶。隋唐以前,社會激劇動盪,則北方之季姓遷衍江南是勢在必行的。唐代時,壽春之季姓依然長盛不衰。兩宋時,江南之季姓名人漸多,江蘇、浙江成為季姓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姓則處於分散、小規模的聚居狀態。宋元之交的戰亂,使部分季姓遷衍於廣東、福建、江西、湖北等地。明初,山西季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等地。明清兩代,由於江浙一帶富庶,社會比較穩定,此兩地之季姓繁衍日盛。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季姓進士及第者確切人數共計三十一人,其中以江蘇(含上海)最多,計有十七名,其中江陰、泰興各四名,高郵、鹽城各兩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兩名,河北、山西、雲南、山東、福建各一名。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窺探明清季姓分佈之一斑。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敗逃臺灣,有江浙一帶之季姓人或為學生,或為軍人隨之赴臺。如今,季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為多,二省季姓約佔全國漢族季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郡望堂號 季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渤海郡,漢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後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2、魯國,即魯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3、壽春縣,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堂號:“三朝”、“靜思”“純孝”等。

宗族特徵 1、季姓源起龐雜,但無論出自何支,均為中華大家庭中一員。2、季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春秋時的季札,秦漢之交的季布、季心兄弟均為南方人,唐宋之後更不必言。3、季布有一諾千金之譽,當時楚國有諺語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些都激勵季姓後人以此為目標,言必行,行必果。

名人精粹 季......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有姓易的名人嗎我姓易

易 洸

徵南將軍洸公傳

易洸,字文行,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癸丑六四日生。其先為山左人。襲父爵,仕西漢武帝,官拜徵南將軍(諸徵將軍之名最早出現於漢代,四徵將軍(徵東、徵西、徵南、徵北)是中國古代的高階將軍官名。四徵將軍之間無高低之分,四鎮也同樣。雖然四徵大於四鎮,但事實上職權相同,只是鎮*將軍幹得好了,會晉升為徵*將軍作為獎勵。漢朝英雄輩出,徵南將軍在三國都有設定,有名的有趙雲、曹仁。洸公襲父爵,公立功德晉爵,理所當然。(“漢置四徵將軍,謂徵東、徵西、徵南、徵北也。其後又置四鎮將軍,有功進號,則自鎮為徵。”),一般而言不會出現徵、鎮將軍同時存在的情況(不排除特例,如鍾會、鄧艾),以屯兵所在州的刺史為“儲帥”。如果徵、鎮同時出現,則多是出於相同制衡的目的。東漢末年丞相曹操因戰亂經常征伐四方,乃常置四徵將軍,秩二千石,並且從多位將領的升遷記錄,也可看到四徵、四鎮大於四方。此外,魏國四軍區分劃也十分明確,徵南統荊、豫,屯新野(如徵南將軍曹仁屯新野)。魏文帝時將官職制定九品,四徵將軍為第二品,地位次於三公,晉朝時加大並開府則位同諸公,乃成為常設的高階將軍官名。南北朝時亦為次於大將軍的高階將軍。),奉命領兵徵南,由金陵而來宜春。時,宜春剛廢侯國復縣治,轄今萍鄉、新餘兩市,地域遼闊,境內荒僻,界鄰蠻楚,草竊奸宄,不時潛發,受害匪淺。查郡邑武事志,當建武間,袁境安堵,不聞寇警,實賴公捍禦克奠金湯耳。惜書缺,有關他所表現無可考信,而其防患固圍,俾宜人寢處不驚,公之功德直與秀水袁山流歭無窮,其食報豈有涘哉。始,其子攜而來南,猶家於豫章之西山,公蒞宜時,眷屬未隨任,及公卒,葬於宜西之將軍墳山(今萍鄉蘆溪高崗塘),其子孫因喬遷宜西鄧峰之麓,乃吾袁郡易氏之始也。後裔散處於郡邑間,振振稱盛焉,論者鹹稱先德積累甚厚雲。”

易愷

《晉書》中有:魏元帝曹奐景元4年,公元263年秋八月,大軍從洛陽出發,大賞將士,列陣誓師。將軍鄧敦提出蜀不可伐,文帝將他斬首示眾。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姜維營,隴西太守牽弘在前面截擊,金城太守楊欣進軍甘鬆。鍾會所率軍隊分為二隊,一隊由李輔率領,經過斜谷,將蜀將王含包圍於樂城,又使部將易愷在漢城進攻蔣斌。鍾會率一隊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姜維聞訊後率軍退回,王頎追擊姜維,在強川打敗蜀軍。姜維與張翼、廖化合並共守劍閣,鍾會進攻劍閣。

顯然易愷是魏伐蜀,鍾會指揮攻打姜維的武將。其它史籍說易愷是雍州刺史。考魏晉政權,由軍力建立,一般為軍政合一,刺史常為將軍,都督刺史都開幕府,三國重置雍州,治所在長安,轄今陝西等地。

易揣

《資治通鑑第一百卷》前涼王張祚淫虐無道,上上下下對他都非常怨恨憤怒。張祚憎恨河州刺史張瓘的強大,便派張掖太守索孚代替張瓘鎮守河州,派張瓘去討伐反叛的胡人,又派手下的將領易揣、張玲率領步兵騎兵一萬三千人去襲擊張瓘。張掖人王鸞懂得陰陽占卜之術,對張祚說:“這支部隊一定是有出無還,涼國將要危險了。”同時還歷數了張祚三方面的不義之舉。張祚聽後勃然大怒。便以王鸞宣揚妖言為罪名,將他斬首示眾。王鸞臨刑前說:“我死了以後,軍隊敗於外,國王死於內,必定如此!”張祚把他整個家族的人全都殺死。張瓘聽說這一訊息後,殺掉了索孚,起兵攻打張祚。他將討伐檄文傳遞到各州郡,宣稱廢除張祚,讓他以侯爵的身份回家,重新立涼寧侯張曜靈為王。易揣、張玲的軍隊剛剛渡過黃河,張瓘就擊敗了他們。易揣等人單身匹馬往回撤退,張瓘的軍隊緊追不捨,姑臧城裡的人都感到震驚害怕。驍騎將軍、敦煌人宋混的哥哥和張祚有矛盾,宋混害怕張祚加禍於己。八月,宋混和他的弟弟宋澄向西逃走,聚集......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複姓名人有哪些

公孫:相傳黃帝姓公孫;戰國時期衛國政治家公孫鞅(商鞅);戰國時期魏國政治家公孫衍;戰國時期趙國詭辯學代表人物公孫龍;漢末群雄之一公孫瓚;

三國時期魏國名臣公孫淵;唐朝舞蹈家、武術家公孫大娘;古典小說《水滸傳》中人物公孫勝;古典小說《三俠五義》中人物公孫策;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人物公孫止、公孫綠萼父女。

司馬: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與司馬遷父子、辭賦作家司馬相如;三國時期魏國權臣司馬懿、司馬昭父子,後來司馬昭兒子司馬炎建立西晉,其後代司馬睿建立東晉;北宋丞相、歷史學家司馬光。

諸葛: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吳國重臣諸葛瑾兄弟,諸葛瑾之子、吳國重臣諸葛恪。

上官:西漢昭帝皇后上官氏;唐朝丞相、詩人上官儀,其孫女上官婉兒為女皇武則天寵愛之女官,後為唐中宗昭容。

長孫:唐朝初年丞相、名將、國公長孫無忌,有鮮卑族血緣,其妹為唐太宗長孫皇后。

令狐:唐朝丞相令狐楚、令狐綯父子;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人物令狐沖。

皇甫:東漢太尉皇甫嵩,其曾孫、魏晉醫學家皇甫謐;唐朝文學家皇甫湜;唐朝狀元皇甫冉;古典小說《水滸傳》中人物、梁山一百零八將之一皇甫端。

歐陽:東漢丞相歐陽歙;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現代作家陽翰笙(原名歐陽本義,字繼修);現代劇作家歐陽予倩;當代搶救火車英雄歐陽海;全國政協副主席歐陽欽。

夏侯: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三國時期曹操手下名將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均為夏侯嬰後裔。

淳于:戰國時期齊國博士淳于越;漢朝救父小女英雄淳于緹縈;漢朝名醫淳于意;當代演員淳于珊珊;古典小說《南柯太守傳》中人物淳于棼。

西門:戰國時期魏國名臣;古典小說《金瓶梅》中人物西門慶。

東方:西漢大臣、文學家東方朔(本姓張);當代女演員東方聞櫻。

司空:唐朝文學家司空圖,詩人司空曙。

澹臺: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弟子澹臺滅明;梁羽生小說《萍蹤俠影》中人物澹臺滅明、澹臺鏡明。

獨孤:南北朝時期北周丞相、名將、國公獨孤信,鮮卑族,有3個女兒是皇后,其中獨孤伽羅是隋文帝楊堅之後。

拓跋:拓跋姓建立南北朝之北魏,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為開國皇帝,鮮卑族,其子明元帝拓跋嗣,其孫太武帝拓跋燾,其曾孫孝文帝拓跋巨集。

宇文:南北朝北魏、西魏將領宇文泰,鮮卑族,其三子宇文覺建立北周,四子宇文邕繼任北周皇帝;隋朝末年叛軍首領宇文化及;古典小說《說唐》中人物宇文成都,宇文化及之子。

慕容:慕容姓建立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西燕,歷代帝王有慕容皝、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慕容衝等,鮮卑族;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姑蘇慕容世家。

納蘭:清康熙年間重臣納蘭明珠,滿族(原為女真族、蒙古族),其長子納蘭容若(納蘭性德),詞人。

尉遲:唐朝初年名將尉遲恭(尉遲敬德),鮮卑族;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尉遲琳嘉。

赫連:五胡十六國時期胡夏建立者赫連勃勃,南匈奴後裔。

第五:東漢丞相第五倫。

百里: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

太史: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太史慈。

万俟:南宋丞相、奸臣万俟卨。

蔡林:革命家蔡和森,原名蔡林彬。

閭丘:香港鳳凰衛視女記者閭丘露薇。

司徒:致公黨創始人、旅美僑領、民主人士司徒美堂。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姓向的名人

向朗,字巨達,襄陽宜城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臨沮長。表卒,歸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軍民事。蜀既平,以朗為巴西太守,頃之轉任牂牁,又徒房陵。後主踐阼,為步兵校尉,代王連領丞相長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統後事。五年,隨亮漢中。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數年,為光祿勳,亮卒後徒左將軍,追論舊功,封顯明亭侯,位特進。初,朗少時雖涉獵文學,然不治素檢,以吏能稱。自去長史,優遊無事垂三十年,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於時最多。開門接賓,誘納後進,但講論古義,不幹時事,以是見稱。上自執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子條嗣,景耀中為御史中丞。

向寵(?-240),向朗兄之子。劉備時,任牙門將(保護牙城的武官)。在秭歸之戰中,他的營寨尤其完好。後主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任中部都,典宿衛兵。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讚揚向寵“性行淑均,暢曉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升為中領軍。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征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夷時,遇害。

向秀(?—約275年),字子期,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隱居不出,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氏害死後,他只好到洛陽任散騎侍郎、黃門散騎常侍、散騎常侍。向秀喜談老莊之學,當時《莊子》一書雖有流傳,但過去的舊注“莫能究其旨統”,曾注《莊子》一書,沒注完就過世了,郭象則承其《莊子》餘緒,成書《莊子注》三十三篇。著有《思舊賦》、《難養生論》。

向海明(?-613):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原為扶風(今陝西鳳翔)僧人,自稱"彌勒"出世。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追隨者數萬。後轉戰於扶風、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之間,自稱皇帝,年號白烏。後為隋將楊義臣所敗。

向子韶:宋朝開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間進士。建炎初年任淮寧知府。金人犯境,子韶親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後,子韶不屈而死,諡號忠毅。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將,字君玉,常州(今江蘇常州)人,紹定進士,官至大理卿直龍圖閣。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數立戰功,升任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元兵圍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戰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轉運使,後因奸相賈似道妒忌其功,被誣告殺害。

向侃:字希顏,明朝巢縣人,永樂年間中舉,宣德中任靖寧州判官,後升任監察御史,一度又出為知府。他潔己愛民,不避艱苦,辦事公正,清約如寒士,名節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愛。

向 榮:四川省大寧(今巫溪)人,清代將領。行伍出身,因鎮壓白蓮教、李沅發起義有功,調升廣西提督。太平軍起,因據守桂林、長沙得力,擢為欽差大臣,後建江南大營,威脅天京。大營被擊潰後,自縊而死(一說病死)。

中國歷史上有姓師的名人嗎

一、姓氏源流師(Shī 師)姓源出有三:1、以官名為姓。據《姓譜》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職官名師,如上古師延,商代師涓等。周朝也有師尹之官,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2、以技藝為氏。據《元和姓纂》載,兩週及春秋戰國時代,擅長樂技的人被稱為師。晉國有師曠,魯國有師乙,鄭國有師理、師觸、師躅、師惠,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於音律。相傳晉國樂師師曠,字子野。他雖然雙目失明,但善於辨音,又善於彈琴。晉平公時造了一套用來奏樂的銅鐘(編鐘),很多樂工聽後都認為音律很準,惟獨師況不以為然。他的判斷,最後終於被一個叫師消的人證實。這些精於樂計的樂師們的後代,便以祖上的技藝職業為姓,遂成師姓,也稱師氏。3、出自周代,以人名為姓,為師君的後代。周朝時,有個叫師君的名人,他的後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師”字為姓,也稱師氏。二、遷徙分佈(缺)師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姓譜》和《元和姓纂》二書的考證,上古夏朝,商朝,周朝,都有管理音樂的官員稱“師”,如商代的師涓,周朝的師尹等等。後來,善長音樂的文人也稱師,如晉國的師曠,魯國的師乙,鄭國的師理,師觸,師慧等,都見於史載,他們都精通音律,善長演奏,而春秋戰國時代音樂藝術興盛一時。師姓就來源於樂官和樂師。另外,古書《周禮春官》中說,說,“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而甘肅漢墓中果真出土一石門,左邊石門的虎頭下站著師氏,他為王上的正宮守衛和管事。這說明師姓還有另一支起源。師姓望族出於太原、琅琊、平原一帶。三、歷史名人數千年來,功在音樂的師氏先人,可謂層出不窮。《元和姓纂》介紹說:“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關鄭有師悝、師融、師慧等。又師服,晉大夫。”此外,春秋時魯有善鼓琴的師襄,據說孔子曾向他學琴,春秋鄭有大夫師叔,晉國有大夫師服,西漢有大司空師丹,宋有翰林學士師頑,清有甘肅提督師懿德……等等。其名人,真是不勝列舉:師 延:於軒轅之世官司樂,史書說他具有拊絃琴,則地禰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聽眾國音樂,以審興亡之兆的神通。師 涓:有兩位,一位是商朝樂官,與紂為靡靡之音,武王伐紂,他往東逃亡,自投於濮水而死。另一位則出生於春秋時期的衛國,事衛靈公為樂官。師 範:宋朝靈石人,元佑督岢嵐軍進士,督岢嵐軍後升為江南知州。他發現苛捐雜稅太多,手續麻煩,民苦賦役,於是上奏朝廷,建議稍增田賦,免徵苛捐雜稅,使人民不感到賦役麻煩,國家也不減少稅收。他的建議得到採納實行後,受到江南人民的擁護,給他繪像祭祠。師範也成為歷史上的良吏。師宜官:東漢書法家,南陽人。漢靈帝好書法,徵天下善書者於鴻都門。應徵的數百人中,惟有師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他在酒館時,可以寫字於壁上以出售。四、郡望堂號1、郡望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琅琊郡:秦始皇置,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平原郡:西漢初置,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2、堂號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彈琴,春秋時,魯國樂師師襄善彈琴,孔子曾拜他為師學琴。帥姓和師姓同是一個起源。古代樂師負責掌管宮廷音樂。春秋時期,有一位樂師的後代姓師,名叫咼,他在晉國擔任尚書的官事,但因晉國君主景公的名字中,有一個“師”字,即司馬師。為了避開君主名字中的師字,師尚書就將自己的姓省去一橫,改為“帥”,後遂有帥姓。見《廣韻》、《通志。氏族略》。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姓官的名人?
中國姓鄭的名人故事?
中國姓吳的名人有哪些?
中國姓金的名人有哪些?
中國姓邵的名人?
中國姓牛的名人有哪些?
中國姓石的名人有哪些?
中國姓羅的名人?
中國姓王的名人有哪些?
中國姓宋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