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服飾特點?
土家族服飾特點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穿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撫邊,衣袖比較寬大,下面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樸實用為原則,喜寬鬆,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鬆、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繡上花紋 ,繡工精彩,色彩豔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土家族婦女穿的是無領滿襟衣。衣向左開襟。從上領到下襬到衣裙腳繡有一寸五寬的花邊,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條花邊,大花邊一寸五寬,小花邊有手指寬。袖大一尺二寸許,花邊寬窄與衣袖相同,褲大約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圍裙,俗稱“媽裙”,圍裙上為半圓形,下為三角形,從上半圓形及下腳也有一圈花邊,寬約一寸。圍裙胸前繡有花約五寸見方,圍帶即花帶均為五彩絲線織成,一般二尺長,兩頭分別留有三寸未織的花緩。顯示出土家婦女的心靈手巧。
土家族傳統的服裝是什麼?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穿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面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但是並沒有苗族那樣的銀頭飾、銀項圈。
土家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樸實用為原則,喜寬鬆,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鬆、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繡上花紋 ,繡工精彩,色彩豔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土家族婦女穿的是無領滿襟衣。衣向左開襟。從上領到下襬到衣裙腳 土家族服飾繡有一寸五寬的花邊,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條花邊,大花邊一寸五寬,小花邊有手指寬。袖大一尺二寸許,花邊寬窄與衣袖相同,褲大約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圍裙,俗稱“媽裙”,圍裙上為半圓形,下為三角形,從上半圓形及下腳也有一圈花邊,寬約一寸。圍裙胸前繡有花約五寸見方,圍帶即花帶均為五彩絲線織成,一般二尺長,兩頭分別留有三寸未織的花緩。顯示出土家婦女的心靈手巧。
土家族服裝的簡單來歷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即本地人之意。關於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種說法,通過近年來的考古發掘,結合文獻記載考察,湘西土家族是以早期濮人(後來的僚、仡佬)為主體,在融合廠巴人、楚人及其他族類後,在唐宋以後數白年問形成的。唐代以前均以“蠻”概稱,宋代開始有了 “土人”這一較為穩定的稱謂,1957年被正式確定為土家族。在歷史發展的漫長歲月裡,土家人雖然只有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卻以獨有的聰明才智、豐富深遠的審美意識,借服飾、器物、肢體動作等為載體,鐫刻銘記著民族遠古的歷程。
他們對自然萬物之關的崇尚,對生命崇高的價值肯定,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延續至今。這些文化載體,都生機盎然地存留在他們的觀念之中,並透過斑斕厚重、源遠流長的“西蘭卡普”,原始粗獷、娛神娛人的“茅古斯”舞蹈,還有散佈境內匕簷翹角、古樸秀雅的吊腳樓等藝術載體表現出來,展示出土家人浩然博大的群體精神,生髮出特異的凝聚力和深厚的審美魅力。
湖南境內的土家族,主要分佈在湘西的龍山、永順、保靖、吉首、鳳凰、古丈、瀘溪利張家界市的桑植、永定區,以及常德石門、懷化沅陵、漵浦等縣市。
一、土家族服飾的起源
土家族古老舞蹈“茅古斯”中舞蹈者身上披的茅草、樹葉、棕毛、稻草,以及《擺手歌》中唱述土家先民“身上捆的芭蕉葉,頭上戴的芭茅草”,折射了先民土家族服飾最原始的衣著裝扮,印證了土家族經歷了一個草秸裹身、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
“茅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其最突出的外部特徵是結草為服:“茅衣”一股由五塊組合在一起的茅草(或稻草、或棕片)構成,將一些草片分別圍在腰部、胸部,並扎於雙臂,其中一塊做成頭罩,將頭和臉全部遮住,頭罩上端翹立著3—5只尖錐形犄角,單數角表示人,雙數角表示獸。舞蹈時,手握代表陽具的“粗魯棍”上下左右擺動,或高高翹起,以此表達他們對天地神明的崇敬之情,祈求族人的生存和繁衍。茅古斯通過原始詭異的土家族服飾裝扮和肢體語言,保留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神崇拜等上古時期遺存的種種精神符號,被稱為“中國舞蹈的最遠源頭”和中國戲劇的“活化右”。
1978年,人們在龍山裡耶新石器遺址中發現一些石器、陶片器飾痕紋中,有大量的粗繩紋、網結紋、方格紋等,這說明遠古的土家先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學會了粗放的編織工藝。張家界出土的巴人遺物鐏於上的“椎結人頭紋”,戰國墓葬中出土的眾多玉佩、滑石器耳環等,反映了這一時期土家先民的頭飾和配飾風貌。龍山裡耶出土的秦簡中,記載了裡耶在當時大量生產、運送軍服的史實,表明兩千多年前楚域的古代巴子國,在被秦國統一之前,士家地域的原住先民的土家族服飾已經形成。1986年,張家界出土了西漢時期的三燭青銅燭臺“兩南蠻夷鑄像”,人物頭戴編織帽,下身著裙,這便足遠佔土家先民服飾的縮影。
二、土家族服飾的發展
1.清朝改士歸流前的土家族服飾
秦漢之後,土家族先民穿著的土家族服飾已具有濃郁的民族特徵,《後漢書》中所記述的“武陵蠻”“五溪蠻”“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讕”土家族服飾的審美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己蓬勃興起的織錦業此時己進入全盛時期,幾大名錦絢麗燦爛的色彩,向世界有力地顯示出服飾大國的博大風采。同時,用五彩華美的織錦製作土家族服飾亦自然成為土家人的最愛,南束《溪蠻叢笑》對此便有描述:“績五色線為之,文彩斑斕可見。俗用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峒布。”
改土歸流前的土家族服飾
同治年問《龍山縣誌》雲:土錦“績五色線為之,色彩斑斕可愛。俗用以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崗巾”。土家人崇尚繁麗多姿的土家族服飾習俗,這一直延續到清改土歸流之前,“土民服五色......餘下全文>>
土家族服飾的介紹
不同的服飾,是區分不同民族的一個重要標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土家族服飾雖歷經變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傳統的特點。
土家族服裝真正是什麼樣子的啊!
男子服飾 頭包青絲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路。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銅釦,衣邊上貼梅條和繡“銀鉤”,後來逐漸穿滿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對胸衣,青年人多穿對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對佈扣。褲子是青、藍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女子服飾 頭包1.7至2.3米青絲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左開襟袖大而短,無領,滾邊,衣襟和袖口有兩道不同的青邊,但不鑲花邊。二、銀鉤,這種衣為矮領,衣襟和袖口鑲寬青邊,袖口青邊後再加三條五色梅花邊,胸襟青邊則用綵線繡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鑲16.5釐米寬邊,領高1.65釐米,鑲三條細邊。四、結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紅衣),這種衣長而大。 女鞋較講究,除了鞋口滾邊挑“狗牙齒”外,鞋面多用青、蘭、粉紅綢子。鞋尖正面用五色絲線繡各種花草、蝴蝶、蜜蜂。繡花鞋墊,是姑娘贈給意中人最珍貴的禮物哦。 小孩服飾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帽”、“風帽”等。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繡“喜鵲鬧梅”、“鳳穿牡丹”和“長命富貴”、“易養成人”、“福祿壽禧”等花鳥和字外,還在帽沿正面縫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 [編輯本段]服飾設計 土家族婦女服飾上的衣袖與褲腳圖案完全採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針刺上連貫的“小十字”,以之聯成線條或方塊,再組合成花鳥魚蟲等圖案。在構圖中,運用色彩變換,體現出律動感覺。用色彩綠、紅、黃或為黃、綠、紅,這種形同色異,不換形而換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單一連續的紋樣豐富起來,豔麗多姿,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精巧的服飾,可說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飾的珍品。 [編輯本段]服飾色彩 在土家族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紅色則最受人青昧。紅色有著熱烈、鮮豔、醒目、樣和之感,因此喜紅者諸多。有色必有紅,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飾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無紅不成喜,有喜必有紅之俗。“改土歸流”後,由於受封建王朝的壓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強大影響,土家族的服飾男女服裝均為滿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飾不分”的民族服裝,加以土家族的家織花邊,保持著本民族服裝的濃厚特色。 服飾特點 土家族婦女穿的是無領滿襟衣。衣向左開襟。從上領到下襬到衣裙腳繡有一寸五寬的花邊,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條花邊,大花邊一寸五寬,小花邊有手指寬。袖大一尺二寸許,花邊寬窄與衣袖相同,褲大約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圍裙,俗稱“媽裙”,圍裙上為半圓形,下為三角形,從上半圓形及下腳也有一圈花邊,寬約一寸。圍裙胸前繡有花約五寸見方,圍帶即花帶均為五彩絲線織成,一般二尺長,兩頭分別留有三寸未織的花緩。顯示出土家婦女的心靈手巧。 孩童鞋帽 土家族的孩童衣褲不多講究,主要注重的是鞋帽。小孩一般戴貓頭尾巴帽,帽子前額用金銀打就的十三個菩薩像,中間大的一個為觀音坐像,兩邊釘有十八羅漢像,虎帽兩側至兩腮前有銀勾,用於小孩系帽用,帽頂兩側用白兔毛做成的虎耳,上前掛銀鈴,虎帽用大紅綢緞做面料,前簷繡有一個“王”字,後腦繡有雙龍搶寶等圖案,胸前持有金鎖銀牌,上打有“福、祿、壽、禧”字樣,帽後懸有金鍊銀樑。小孩的鞋也為老虎鞋;用紅綢緞做面料,鞋尖向後翻,兩耳插上兔毛,前繡一個“王”字,兩側繡花。土家族是祟虎的,小孩穿戴虎帽、虎鞋是受虎的“圍撫”,邪惡不敢侵害,可避邪壯威,既可使小孩顯得天真活潑,伶俐威武 。
土家族服飾的現代土家族服飾
由於土家族歷史上漢化較早,傳統土家族服飾已經基本消失。由於表演的需要,現代的土家族服飾大多各自研製不同款式,種類非常繁多。有的地方不斷的借鑑貴州,湖南等地的苗族銀飾以及苗族服飾改良成土家族服飾。往往使人們經常把苗族服飾混淆進去。一般來說,土家族傳統銀飾沒有苗族銀飾的多,佔不顯眼的部分。而且土家族服飾一般都以樸素見長。沒有苗族服飾的花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