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結婚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0月04日

侗族風俗是什麼

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以《珠郎娘姆》、《莽歲》、《三郎五妹》、《蟬之歌》 等流傳最廣。音樂曲調既多又美。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大歌”聲音巨集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語稱ki212,俗稱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民間的故事傳說,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表現手法富於浪漫性,體現了侗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戰勝邪惡的善良願望。侗戲是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的,始於19世紀初,相傳是黎平侗族吳文彩(約1798~1845)所創。臺步簡單,動作純樸,曲調唱腔多樣。演唱時,用胡琴、“格以琴”伴奏,擊鑼鈸鼓鬧場,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間舞蹈,有“哆耶”、蘆笙舞和舞龍、舞獅等。“哆耶”是群眾性的集體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牽手搭肩,圍成圓圈,邊走邊唱。蘆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蘆笙邊吹邊舞的集體舞蹈。樂器除上述者外,還有侗笛、嗩吶等。手工藝品有挑花、刺繡、彩繪、雕刻、剪紙、刻紙、藤編、竹編。刺繡恭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有服飾上刺繡各種圖案花紋、人物、禽獸、花卉、草蟲,形象生動,色彩絢麗而調和。銀飾有頸圈、項鍊、手鐲、耳環、戒指、銀簪、銀花。紡織品有侗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後塗蛋白的“蛋布”,顏色鮮亮,為侗族固有衣料。

贊助廣告

鼓樓、風雨橋是侗家建築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長石木建築,鼓樓、風雨橋是其建築藝術的結晶。鼓樓為木質結構,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有三、五層以至十五層,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飛閣重簷,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標誌,也是公眾集會的議事場所。風雨橋是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雄偉壯麗,以三江縣的程陽橋最負盛名,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歷史由來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來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後來一部份向東移動到貴州、湖南一帶;另一部份移至廣西定居下來。12-13世紀,江南一些漢族人因亂戰而遷到侗族地區;14世紀,從江西遷移來大批的漢族農民;14世紀末,又在侗族地區屯軍,軍人多為江西籍的漢族人。以上這些移民和屯軍,以後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贊助廣告

語言文字

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方言區,但差異不大。現在多數人能說漢語,有的地方完全說漢語。侗族原來沒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方案,但沒推行起來,現在基本通用漢語

侗族(二)

宗教文化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各寨都建有“薩母祠”或神壇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稱。侗族大歌、哆耶舞、蘆笛舞、侗戲、鬥牛會是傳統的文化娛樂活動。

習俗及社會

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來的訪的男青年多為榮。男青年去時,每人都手提一個燈籠,晚上誰家的燈籠掛的多,說明誰家的女兒出眾,其父母也很得意。過節時,男女青年唱對歌表示愛情。

男人穿對襟或右衽無劣諤衣,......餘下全文>>

侗族人結婚怎麼樣的,有什麼風俗麼?

沒什麼風俗,我就是侗族人。

侗族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侗族,有人口2514014人, 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廣西 三省(區)毗鄰的黔東南、玉 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 江等縣。

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 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 禾糯最享盛名。少數人從事林 業,池塘稻田中養魚的也很普 遍。

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 伶”,見於宋代文獻。明、清 兩代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 等他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 原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 部分通用漢文。

侗族地區一向被譽為“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侗 族詩歌韻律嚴謹,題材多樣,尤以多聲部無伴奏的侗族 大歌為傳統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學和音樂方面都有 極珍貴的價值。

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 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侗錦、侗布、挑花、刺 繡以及銀飾工藝品等,都充分表現了侗族多彩多姿的傳 統文化特色。

侗族--民居 侗族住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連地帶,其中大半在貴州。由於住地環境及語言習慣的差異,貴州侗族分為"北侗"、"南侗"兩個部分。兩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地區的民居與當地漢族的民居極為相似,一般都是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木結構樓房。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或者壘砌土坯牆。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樓下,橫腰加建一披簷,此作增加簷下使用空間,形成寬敞前廊,便於小憩納涼。

?  南侗地區的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其地僻處苗嶺南麓,溪流遍地,溝壑縱橫,流水淙淙。當地侗胞,依山傍水,修建房屋。由於深受山區地形和潮溼氣候的影響,幾乎都建幹闌式吊腳樓。樓下作豬牛圈,樓上作起居室。南侗地區盛產杉木,民居建築體積較大,房屋高度很不一般。在竹木掩映的侗寨中,面闊五間.高三四層的龐然大物比比皆是。如果有高大寬敞的樓房,房東特別賢惠,又有能歌善舞、聰明過人的"姑娘頭",便自然而然地成為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行歌坐月”的理想場所,侗胞稱其為"月堂"。夜幕降臨,侗族後生手接“果吉”(一種樂器,形似牛腿,叫"牛腿琴"),來到"月堂",與在堂內紡紗、繡花的侗姑對唱情歌。姑娘邊紡(繡)邊唱,後生自拉自唱,氣氛歡快。?

不少侗族民居以杉木為柱,杉板為壁,杉皮為 “瓦“,盡是杉樹家族,全然杉的世界,極富民族特色.有些侗族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水效能。這種民居,樓上住人,樓下養魚,人歡魚躍,相映成趣。何時想要吃魚,只需揭開樓板,伸手可得。?

南侗地區民居建築一大特點是層層出挑,上大而下小,佔天不佔地。每層樓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裝欄杆或欄板。如用欄板,還特意鑿一圓形孔洞,供家犬伸頭眺望。由於層層出挑,簷水拋得很遠,有利保護牆腳,且可利用層層簷口,晾晒衣服和穀物。除利用簷下晾晒穀物外,侗族同胞還在住房附近利用杉杆搭建梯形禾晾,利用杉木修建吊腳糧倉。糧倉也多修建在水上,有利於防火,防盜、防鼠、防潮。

侗寨建房有一規矩,即圍繞鼓樓修建,猶如蜘蛛網,形成放射狀.鼓樓是侗寨特有的一種民俗建築物,它是團結的象徵,侗寨的標誌,在侗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其附近還配套侗戲樓、風雨樓、鼓樓坪,構成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儼然侗寨的心臟。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議,或是逢年過節,村民身著盛裝,在此吹笙踩堂,對歌唱戲,通宵達旦,熱鬧非凡。許多侗寨,為適應村民攔路迎賓送客、對歌交朋結......餘下全文>>

侗族的生活習慣有哪些?還有習俗

侗族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託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繡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都喜歡戴銀飾

侗族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侗族好客習慣侗族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幹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月也”村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社交活動農閒鬥牛集體娛樂屆時老少鹹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青年男女社交和談情說愛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攻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習俗

宗教信仰與節日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樹、巨石、水井、橋樑均屬崇拜以女姓神“薩歲”(意為創立村寨始祖母)為至高無上之神每個村寨都“薩歲廟”以雞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測定吉凶

侗族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曆七月間)較為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民族之間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

侗族家裡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苦酒和醃製多年酸魚、酸肉及酸菜款待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主人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

到侗族家裡做客食用醃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生誕婚喪之日都要不同規模宴客活動

在廣西三江地區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後十天內選二個單數日子如:五、七、九(有地方生男選單日生女選雙日)祝賀孩子週歲時還要喝對周茶(有吃週歲酒)

侗族的春節習俗

侗年(侗族過年)簡介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錦屏縣九寨區一帶。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舉行。當地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德高望重的族首,因為拒絕向漢人進貢,漢人帶人包圍村寨。族首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鄉親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漢人充軍戍邊。後來這位族首獲准從邊疆還鄉,此時正是農曆十一月三十日。當地人吹蘆笙,彈琵琶,敲鑼打鼓去看望這位族首。後人便把這一天成為侗年。節日裡,除打餈粑外,各家還殺豬宰羊表示慶賀。過年之晚,人們以肉食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飯多於平常,以示“吃剩有餘”.晚飯前,老人們在神龕和“祖宗角”擺上祭品,燒香焚紙,以祭祀祖先,招請祖宗來過年,幷包有全家發達幸福。然後全家歡宴。出嫁的姑娘及親友也在侗年是前來祝賀。節日當天的主要娛樂活動是鬥牛,晚上鳴炮宴請勝者。青年男女通過玩山、對歌、跳蘆笙等活動,尋找伴侶。同時還演出侗戲。這些節日活動一直要延續到春節。春節受漢族影響, 各地侗族也過春節, 並且十分隆重。農曆年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著打年粑、釀年酒、殺年豬、張貼春聯、打掃衛生。侗族的“ 春節” 和漢族一樣也俗稱“ 過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與漢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漢族過小年是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傳是敬灶神。侗族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紀念姑婆的節日, 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後, 過年快結束時回家探親團圓。這天, 除過年的食品外, 侗家還用幾個粑粑夾著酸肉敬奉姑婆, 作為“ 饗年”, 並用甜酒祭奠, 說是有的姑婆、姑母不會喝燒酒, 就飲甜酒, 反映了侗族人傢俱有尊重婦女的傳統美德。各地侗族的春節活動既有相同內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點。三江侗族農曆三十過大年, 除夕當天宰豬殺雞鴨祭祀祖先,又用酸湯煮魚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燒肉和酸肉祭祖。同樂地區的楊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還以甜酒祭祖, 到達摩娘娘廟(薩堂、聖母祠) 去祭祀, 同樂獨峒一帶的侗族放鞭炮驅逐“ 野鬼”。馬胖一帶的吳姓侗族不設祖宗神龕, 除夕這天, 殺豬宰鵝,首先去祭祀飛山廟楊公祠, 然後祭祀土地廟和“ 薩壇”, 最後在火塘邊燒香擺飯桌吃晚飯, 在飯桌前說幾句請祖宗一起過大年的話。初二後, 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請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蘆笙,唱侗戲, 進行“ 月也” 集體交遊。榕江侗族稱“ 春節” 為“ 達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從農曆十二月中旬就開始打年粑、釀酒、打掃衛生。喂牛的人家要為牛備足年料。農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殺年豬,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貼春聯、門神。小夥子給未婚妻送禮, 新郎迎接新娘回來共度佳節(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香點燭, 擺設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時, 鳴炮辭舊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傳說此時是祖先的“ 齋時”, 晚上才供奉酒肉。當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財喜不外出。初一飯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餘。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請客。初二這天, 寨上婦女到薩堂祭祀“ 薩歲” 祈求保佑, 兄弟請已出嫁的姐妹回來吃飯, 同時親友也可以互請。初三以後寨中開始玩龍舞獅、演侗戲、“多耶”、“行歌坐月”、蘆笙會、唱大歌等, 節日期間充滿了歡樂氣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龍送下海, 春節結束。□過侗年流行於榕江、通道、三江等地。內容是緬懷祖先, 祭祀農耕。相傳侗族祖先從遠道而來, 原以打獵為主, 後學會開荒種田, 從事農耕而獲豐收, 秋後舉行歡慶活動, 從此世代相傳為侗年。也有的地方相傳楊姓祖先是一位將軍, 因被派遠征, 擔心在春節前不能回家團圓, 族人商議,......餘下全文>>

侗族 傳統節日

節日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文字和沒有建立在文字基礎上的理論文化,侗民族的歷史文化絕大部分是通過節日風俗口傳心授耳濡目染達到心領神會而傳承下來的。

一、年節

除夕之夜,他們講究每人喝一碗稀飯,表示風調雨順揣五穀豐登。還有一個“舀水”習俗:姑娘們搶著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為最吉利。

新年裡,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當“打同年”的隊伍到達一處時,那裡的婦女就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對方提出各種問題,對方則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一樣,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遊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鬥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裡,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裡,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裡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四、鬥牛節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牛王”犄角上鑲戴著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韁繩,兩牛衝向對方,群眾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綵,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夥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並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鬥牛後有群眾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鬥,使這種特......餘下全文>>

求一篇《侗族中秋節的習俗》

侗族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習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裡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物件。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裡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裡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去苗家侗族有什麼要注意的,有什麼要求。他們有那些風俗, 謝謝回答

居住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戶,小寨三、五十戶,極少單家獨戶。侗族多居於“幹欄”樓房,一般一幢三間兩層樓,左右連“偏廈”,也有三層樓的,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禽畜。樓上住人,前半部為廊,寬二、三米,為一家休息或手工勞動之所;走廊裡邊正間為堂屋,設神龕,左右側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穀的吊炕,這是取暖、煮飯的地方。臥室設於兩側偏廈或第三層樓上,頂樓存積糧食、糯禾多掛在上面,有的在寨邊建立禾晾,便於防火。

融水侗族村寨鼓樓、風雨橋所存很少,大年一帶原有的鼓樓均已毀於火災,目前僅有重建的歸合鼓樓。

飲食 以大米為主,玉米、小米為輔助糧食。侗族多喜食糯飯,常以糯食待客。婚嫁吉慶節日禮品,如粽子、餈粑、米酒等,無不以糯米制作。副食有豬、牛、雞、鴨、魚、鵝等,蔬菜以青菜、豆角、羅卜、瓜果最普遍。嗜酸辣味,有“侗不離酸”之說。燒魚是侗族別具特色的菜餚,一般多在秋收季節進行。扁米亦為人們所好,“扁米”。侗語稱“苟毛”,把將成熟的糯禾合水炒熟,舂去穀殼,即可就食,味芳香清甜。

油茶是侗族的待客小吃,打油茶時即把“陰米”先用油鍋炸為米花,再炒花生、黃豆或餈粑丁,然後把茶葉放入鍋內炒少許,再放適當的水煮沸即成。食用時,將蔥花、米花、花生、黃豆、餈粑丁等置於碗中。衝入熬好的茶水。味道可甜可鹹,隨人所好,侗族婦女來往相聚,常以打油茶為樂。

服飾 侗族服飾歷史悠久,尤以婦女服飾紛繁多彩。男穿對襟衣,一般有七個到九個佈扣,三個到四個衣袋,著大管褲,包頭帕。婦女裝束具有明顯的地區差別,在拱洞、大年、良寨、洞頭一帶,婦女穿有領右衽衣,著長褲,多盤發。著盛裝時,上身穿全新紫亮布開襟衣、衣襟、領邊、袖口均鑲繡花滾邊,以兩條綵帶繫於左腰側,胸部罩胸圍,圖案花紋精巧別緻,胸圍上齊脖部呈兩岔,以一個回形銀飾把兩條帶子固定於頸後;下身穿百褶裙,著內褲,裙過膝蓋,小腿腳套上系綵帶飄於外側,穿繡花船形鞋;頭上插銀花,戴耳環,銀手鐲,銀製的項鍊,項圈層層疊疊於胸前。貝江流域安太、滾貝一帶,婦女裝束與苗族相似,多挽髻、戴耳環,上穿無領無扣對襟短衣,袖口,衣襟均有花紋圖案,襯胸襟,小腿著布套,平時穿過膝短褲,節日喜慶方著百褶裙。

80年代以來,男女青年普遍穿時裝,與漢族無異。惟婦女尚珍藏節日盛裝,布料已不限於家織布,有呢絨、綢、緞等,色彩趨於鮮豔多樣。

婚姻 實行一夫一妻制。歷史上侗族盛行“姑表舅婚”習俗,姑家之女,須嫁舅家為媳,如外嫁,須徵得舅家同意,此俗沿襲至民國時期,迄今逐漸鬆馳或消失。至於姨表兄妹則視為同胞兄弟姐妹,不能為婚,違者被人譏笑。同一房族或不同輩分亦禁止婚配,但不避同姓。

侗族男女戀愛活動形式,一般通過“走寨”進行,即所謂“行歌坐夜”。農閒季節晚上,三、五個年紀相當的姑娘聚焦在一起家紡紗、刺繡或作針線活。這時,三、五為群的青年小夥子,或徒手,或攜帶琵琶、牛腿琴、侗笛到女家唱歌,談情說愛,往往深夜甚至黎明而歸。通過這些活動,其情投意合者即可交換信物,侗話叫“凡瑪”,而後由男方請親友到女家求婚。

侗族婚姻不管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包辦,都得由男方託媒說親,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許方能成親。不經父母認可,採取“逃婚”的方式而自由結合、婚後,再給女方父母道歉認親,此種情況亦有。正常的婚姻,須通過“說合”、“訂婚”、“迎娶”等過程。

“說合” 侗族無專門媒人,多委託親朋到女家說親,得到女方父母應允,才擇日訂婚。有些地方講究“年庚八字”,所謂男女的年庚“相沖相剋”者,不......餘下全文>>

侗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一、年節

除夕之夜,他們講究每人喝一碗稀飯,表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有一個“舀水”習俗:姑娘們搶著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為最吉利。

新年裡,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當“打同年”的隊伍到達一處時,那裡的婦女就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對方提出各種問題,對方則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一樣,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遊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鬥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裡,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裡,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裡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四、鬥牛節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牛王”犄角上鑲戴著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錠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韁繩,兩牛衝向對方,群眾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綵,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夥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並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鬥牛後有群眾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鬥,使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更加聲名遠揚。

五、播種節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

由於人們的愛好不同各個村寨的活動內容和方式......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侗族結婚風俗?
彝族結婚風俗?
布依族結婚風俗?
各地結婚風俗?
東北結婚風俗?
潮汕結婚風俗?
黑龍江結婚風俗?
結婚風俗?
侗族節日風俗?
侗族的民風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