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8日

景頗族的風俗習慣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和緬甸克欽邦撣邦景頗人閒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主食為大米,副食有豆類、薯類、蔬菜和野菜野果。 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藥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頗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繼承製,幼子地位高於長子,長子婚後另立門戶,幼子卻留在家中贍養父母,財產也主要由幼子繼承。景頗族坦誠好客,一直保留著"吃白飯"的待客習慣。即在日常交往中,無論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來吃飯,並可以不付任何報酬。對於任何一個不相識的人,主人都必須招待飯菜。民間普遍認為:讓客人餓著肚子走,是最不體面的事。 無論婚嫁、過節集會,走親串戚,景頗族人都要提一隻籃子,內裝水酒、熟雞蛋、糯米飯糰,民間稱"送禮籃",主人接過禮籃後,要向隨從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後才能自己喝,並清點禮物,然後再把籃子還給客人,以表示禮物如數收到。 很多地區平時進餐仍然沿襲無論男女長幼均把飯菜分份進餐,無需桌椅、餐具,飯菜都用芭蕉葉包好,進食時人手一份。忌把葉包反。無論喝酒喝湯,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隨用隨去。 景頗族過去最重鬼魂觀念。他們認為鬼有好壞之分,有的可為人造福,有的則招災致禍,於是盛行殺牲祭鬼魂的習俗。 景頗族愛吃糯米飯、糖粥。制菜多加鹽與辣椒燒煮,很少油炒。口味偏好酸辣、酵臭、不用碗筷,常用蕉葉裹食。白酒多系外地運來,愛嚼檳榔及草煙。他們的烹調方法大多簡易,大米多加土豆、青菜煮成濃粥,糯米則蒸成乾飯,而且當天舂米當天吃,不留“隔夜糧”。制菜非煮即醃,醃菜很有特色,水豆豉、幹豆豉、酸竹筍、醃茄子等,開胃爽口。他們製作肉品的方法一是風乾後抹辣椒和鹽巴烤;二是先烤熟、剁細,再拌以辣椒、蔥蒜及野生香料;三是拌勻佐料後用笆蕉葉或枇杷葉包好,置入火塘灰中焐。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閒時進行漁獵,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 景頗人在家中吃飯,如由家長按人均分,中間放一碗湯,全家圍坐聚食;鄰里走動,到了吃飯時間,可以隨意坐下用餐,不須任何回報。一家蓋房,全村無償幫工,並送米送菜;來了客人,不論識否,均殷勤招待;打到獵物,見者有份;趕街相遇.立即遞過煙筒和菸袋。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吃獨食”可恥,讓客人餓著肚子走,是最不體面的事。 過節日時,殺牛宰豬,全村寨的人都能分得平均的一份。打獵得來的野獸也讓大家平分。景頗人喜歡飲酒,幾乎家家都有釀酒的器具,人人會釀酒。釀製的水酒既有酒味,又有甜味,喝起來清涼可口,十分解渴。水酒在景頗族人日常生活中有著特殊的作用,結婚、賀新房、節日、交朋友,都少不了水酒。景頗族喝酒十分注重禮節,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裡一點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後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先讓老人喝。 宴客食俗:食俗景頗族宴客有一種食規,客人到後稍事休息,便有身著盛裝的中年婦女出來敬送“禮籃”。其籃用藤篾精心編織,內裝一竹筒白酒、一竹筒米酒、兩包熟雞蛋、兩包糯米飯糰。首客受禮後致謝先飲一口酒,再轉給眾人搶飲,然後......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景頗族有什麼習俗

景頗族的婚姻形式為一夫一妻制。但山官和富裕戶也有一夫多妻的。在家中,父親是家長。有女無子時可招贅,但贅婿不改其姓;無子嗣時可收養子,權利義務與親生子一樣;對財產實行不嚴格的幼子繼承製,幼子地位高於長子。婦女社會地位較低。在現行的一夫一妻制婚煙中,基本上仍必須遵循傳統的單向姑舅表婚的原則,即姑家男子必須娶舅家女子,但舅家裡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姑爺種”和“丈人種”的婚姻關係。流行轉房制和妻死丈夫續娶妻姊妹的習俗。還實行等級婚姻,即官家與官家通婚,百姓與百姓通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結婚由父母包辦,聘禮很重,常發生搶婚的現象。

贊助廣告

景頗族沒有成文法,社會秩序靠傳統的習慣法——“通德拉”來維持。習慣法具有很大的約束力,常常與宗教迷信相結合。一般不輕易判處死刑,但殺人者必須賠償命金。一般案件對輸理者均罰以賠償實物的幾倍至十倍。案件無法調查判明時就採取神判。常用的神判方式有賭咒、雞蛋卦、鬥田螺、煮米、撈開水、悶水等。隨著階級分化,習慣法已逐漸遭到破壞,而且被山官和頭人利用來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喪葬除凶死者火葬、幼殤者天葬以外,正常死亡者均行土葬。

景頗族的服飾,男子喜裹白或黑包頭,著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外出佩長刀,背挎包.婦女一般著黑色短上衣和棗紅自織羊毛花圍裙,戴黑紅色藤製腰箍和腿箍,裹毛織護腿,並佩戴各種銀飾物。但建國之前貧苦農民衣著簡陋,多著單衣向火過冬,男女均赤足。

多數地區群眾以大米為主食,少數地區的以食玉米為主。過去僅以芭蕉葉包飯,平均分配,以手抓食。主要飲料是山泉和水酒。殺牛祭鬼時,牛肉全寨人分食。獵物見者有份。對客人均熱情招待飯食。景頗人喜嚼沙枝(一種用草煙、蘆子、熟石灰等配成的嚼料),見面互贈沙枝是傳統的禮節之一。

住房為竹木結構的茅屋,只有個別地方少數山官頭人住瓦房。茅屋呈長方形,屋頂為雙斜面。整個建築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底層圈養家畜家禽。門從兩頭開,前門供客人進出,埋鬼樁、拴牛馬,後門禁止外人出入,更不允許穿室而過。屋內每間設一火糖,四周鋪篾席,晚間即席地而寢。房屋通常七、八年重建一次,建房時全寨換工互助,數日即成,並舉行隆重的新房落成儀式。

剛剛開個玩笑。景頗族的民風民俗是什麼,要簡潔些

這是要靠自己的理解能力的,當然開玩笑也是要看對誰開的,有些人是開不起玩笑的就會把你說的話當作認真對待。而別人說的話的目的和意思就要靠自己去理解了。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自己太多疑的情緒造成的。希望你調理好自己的情緒

景頗族的民俗作文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它化凶為吉。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餘下全文>>

景頗族傳統節日

景頗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有12萬人口,主要聚居於德巨集傣丹景頗族自治州境內。景頗族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目瑙縱歌”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目瑙”是景頗族支系語,“縱歌”是載瓦支系語,其本意均為“跳舞”。每年農曆正月十五開始歡度節日,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節日裡都要舉行慶典活動,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豎有“目瑙詩棟”標牌的廣場,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舞路雜而有序,場面壯觀,充分展示出景頗族的傳統文化。“目瑙”集中地體現了景頗族的歷史文化,有關“目瑙”的來歷說法豐富多彩,但流傳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傳說:“目瑙”是天上太陽宮裡的舞蹈。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在太陽宮,禽鳥們第一次看到那樣的場面,歡天喜地,翩翩起舞;眾鳥們的羽毛多姿多彩,給“目瑙”慶典增添了無限的色彩,羸得了太陽王的讚揚。慶典結束後禽鳥們返回地球,在叫做“康青陽庫”的地方一棵結滿12種五顏六色的果子的大樹上邊休息邊享用果子,大家議論起太陽宮學的“目瑙”舞。談至興趣高漲時不約而同地跳起了剛從太陽宮學來的“目瑙”舞。這時有個叫貢東都卡的景頗人路過看到了禽鳥們的舞蹈,馬上回去報告了族長,大家一同去觀看並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民族盛大的慶典。 景頗族最早居住於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經過幾次大的遷徙後才定居於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頗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程序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等習俗的文化現象。豎立在目瑙廣場上的“詩棟”(標牌)分陰陽(雌雄),當中所繪製的是反映景頗族的遷徙路線和其他生產、生活的圖案。舉行大的“目瑙”慶典時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陽神),原因之一,“目瑙”舞來自太陽宮;之二,傳說景頗族的祖先曾娶太陽女為妻,景頗人是太陽的子孫,“木代”與景頗族有淵源關係。因此,景頗族貴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薩”(祭司)要進行“目瑙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詞敘述天地的形成,萬物的誕生,景頗人的淵源變遷史等,內容無所不包。這些活動,千百年來起著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作用。 景頗族的“目瑙縱歌”原來是一種融宗教和文化習俗為一體的傳統慶典。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化為各種不同類別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幾種:1、“歲目瑙”,家庭財源茂盛,人丁興旺時舉行;2、“布當目瑙”,征戰取得勝利時舉行;3、“貢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門戶時舉行;4、“騰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時舉行;5、“空然目瑙”貴族家娶親辦婚禮時舉行;6、“達如目瑙”,出征時舉行;7、“昔目瑙”,有名望的長者去世送葬時舉行;8、“柱目瑙”,祭奠“木代”神時舉行……不同類別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整個過程都是由“瑙雙”(領舞)隊和“瑙巴”(表演)隊組成的舞隊來表現和完成的。 “目瑙縱歌”作為一個民族的傳統活動發展至今,宗教色彩和類別已日益淡化,它已成為景頗族約定俗成的傳統節日,統稱為“統肯(傳統)目瑙”並賦予了新的內涵,其內容和形式都是展示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景頗族的習俗和人數

百度上搜景頗族。有詳細專業的解釋

景頗族有什麼禮儀及禁忌

景頗族對客人來訪,無論生人或熟人,都要熱情地留食留宿;如果客人來訪,而主人又不在家,客人只要把自己的掛包等物掛在客房裡便可先去辦事,主人回家看見客人的東西就會備上豐盛的酒飯伐等客人回來享用。與人見面,尤其是親朋好友相遇,必將自己筒帕裡裝的酒、沙枝、草煙等相互傳遞,請對方品嚐,表示敬重和親熱;在農閒時或節日裡,人們通常帶一些禮物互相拜訪,來表示團結互助和友好往來。對孤兒寡母或生產生活上有困難的,大家都會給予關心和幫助。景頗族人忌騎馬入寨,須在寨門外下馬;進門要先脫掉鞋,進屋後不要站久了,應立即按位置就座;如果有人告辭,不得搶其位置或板凳;婦女不準託下巴而坐,也不能翹二郎腿;禁止在房內吹口哨;不得在長輩面前開懷大笑,做怪動作,亂翻動包頭;另外用闊葉代碗碟時不能反用;身邊佩掛的刀槍忌外人觸控。

景頗族的特色節日

景頗族簡介

景頗族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唐代稱“尋傳蠻”,明清時稱“山頭人”。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藥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分佈: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

目瑙縱歌景頗族

□本刊特派記者 解學來/文 施曉亮/圖

雲南省隴川縣人口16.7萬,其中景頗族近5萬,是雲南省分佈景頗族最多的縣份。於是,循著國家民委的指點,我們的採訪車到達了“景頗文化”當然的代表地點——隴川縣章風鎮,我們的採訪物件是該鎮芒弄拱山村民小組組長嶽麻幹一家。

沒有圍牆的景頗家園

在景頗族裡,拱山村民小組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全景頗族最有威望、官職最高的人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他叫司拉三,解放前是一個“山官”(指解放前對掌握著一個或數個寨子政權的世家,他們的權力是世襲的),解放戰爭期間積極配合人民解放軍的解放鬥爭,後成為雲南省政協副主席。1997年,他在家鄉去世。

像所有的景頗人家一樣,柑桔等果樹、塔杉(嶽麻幹說,它的葉子可以串在一起用作遮雨的蓑衣)、竹子構成了嶽麻幹天然的院牆。一大塊空闊的地,幾幢並不相連(甚至在面南背北的正屋位置上,有兩幢互不相關的房子)的二層樓房或平房,組成了嶽麻乾的家,同時也是拱山村民小組的辦公室。

嶽麻幹是一個很沉悶的人,甚至有些木訥。他有著景頗人所特有的黝黑的面板,身板標槍一般挺直,露出一股藏掖不住的英氣。在很早的時候,景頗族的祖先和阿昌族的祖先一樣,都認為地勢低平的地方有“瘴癘之氣”,為保全人、畜,就儘量住在高處;但山上的耕種條件差,單憑種地根本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再加上要保護族人和財產的安全,他們就對打獵非常重視,每個男子都養成了不懼凶頑、不怕艱險的性格。雖然整個拱山小組從山上搬下來已經有100年左右的時間了,而且每個男子都有一至多杆的槍也被公安部門收管(在這裡,每個男子結婚時,岳父都要送給他一杆槍、一把刀和一包隨身的飾物),但那股已經化入血液的英氣卻不肯寂寞,它要通過一切機會展示出來。

牆既沒有,當然也談不上什麼“大門”,走在路上,往左一拐,就進了岳家。最先撲入眼簾的,是5臺龐大而繁複的木質織布機,一男兩女正在神情專注地織布。嶽麻幹說,這些織布機都是2000年7月他從緬甸的密支那買來的,連織布機錢帶運費、5個工人,當時一共花了2萬多塊錢。

現在他們主要織筒裙,景頗話稱“籠基”。筒裙是景頗族人男女老幼共通的服裝(當然在細節上會有一些差別)。現在嶽麻幹已經不大穿筒裙了,但附近的村民們有時會來買一些,而外地來的遊客幾乎是人手一條,所以生意還是蠻好的。一條筒裙大約能賺三四十塊錢。嶽麻乾的老伴排麻寬則是筒裙質量的檢驗員。

與堂屋並列著的,是一座剛剛建成尚未投入使用的二層樓房。嶽麻幹說,這並不是典型的景頗民居,因為最原始因而也最純正的景頗民居都是用草和木頭建造的,但縣裡有關部門認為,照原樣造出的房屋顯然不符合防火及堅固等等方面的要求。他說,現在雖然牆壁已經用上了磚、泥,但這只是在建築材料上作了某些改進,而所有的地板都是木頭的,每個隔成單間的屋子裡都有一個火塘,沒有床,晚上把鋪蓋一放就可......餘下全文>>

景頗族民族的特點是什麼

景頗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佈在雲南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縣、潞西市、瑞麗市、盈江、梁河三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在中國景頗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雲南省德巨集州隴川縣,隴川縣被稱為“中國目瑙縱歌之鄉”。

景頗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景頗族素以刻苦耐勞、熱情好客、驍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稱。他們有句家喻戶曉的成語:“要像獅子一樣勇猛。”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長刀與惡勢力作鬥爭。歷史上,多次頑強抵禦外敵侵入,為保衛祖國領土立下了功勳。

景頗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區。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產豐富。除種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產名貴的紅木、楠木和各種竹子,還有橡膠、油桐、咖啡、茶葉、香茅草等經濟作物,以及熱帶、亞熱帶水果菠蘿、菠蘿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棲息著各種珍禽異獸。地下礦藏也很豐富。景頗族的口頭文學發達,尤其是集詩、歌、舞於一體的創世史詩《勒包齋娃》,包含了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認識,深受本民族群眾的喜愛,也是祖國民間文學的一朵奇葩。

除了長篇敘事詩外,景頗族的其他民歌也十分豐富。山歌分為大聲唱的“直麼”和小聲唱的“直作”。舂米歌即勞動歌,景頗支稱為“月魯”,載瓦支稱為“谷阿崗”或“谷統直”,多由一人主唱,一人伴唱,形成合唱。風俗歌中以“臘磨羅統”最富特色。

景頗族是雲南獨有民族之一,1998年末,雲南景頗族人口為12.56萬人,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0.947%。景頗族主要聚居於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隴川、盈江、潞西、瑞麗、梁河等五縣市山區。其餘的景頗族人口散居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馬、崗房,古浪、臨滄地區的耿馬佤族自治縣等地。雲南景頗族包括4個主要支系:景頗、載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載瓦支系最大,人數佔景頗族人口的80%左右。

相關問題答案
景頗族風俗習慣?
景頗族風俗?
景頗族的民風民俗?
景頗族的風俗習慣?
景頗族的風俗?
回族的民族風俗?
景頗族民居?
土族的民族風俗?
傣族民族風俗?
四川彝族風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