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文化?
中國的生肖文化是什麼?
在十二種生肖動物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已經被馴化的“六畜”,即牛、羊、馬、豬、狗、雞,它們是人類為了經濟或者其他目的而馴養的,數量佔據了十二種動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國的農業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六畜興旺”代表著家族人丁興旺、吉祥美好。春節時人們一般都會提“六畜興旺”,因此這六畜成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第二類是野生動物中為人們所熟知的,與人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關係的動物,它們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介入人類生活併為人們所敬畏的,如虎、蛇;也有為人們所厭惡、忌諱,卻依賴人類生存的鼠類;更有人們所喜愛的,如兔、猴。第三類則是中國人傳統的象徵性的吉祥物——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集許多動物的特性於一體的“人造物”。是人們想象中的“靈物”。龍代表著富貴吉祥,是最具象徵色彩的吉祥動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龍的位置。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生肖動物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義的,人們所選擇的動物都是出於不同的角度,並帶有一定意義的。所以,生肖的排序更不可能是隨意的,而肯定是經過長期的斟酌篩選的結果。
關於十二生肖排列順序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按動物足趾的奇偶交叉排列的。其二,是按動物出沒活動的時間來排列的。
到目前為止的兩種說法中,第一種是按照中國人信仰的陰陽觀念,將十二種動物分為陰陽兩類,動物的陰與陽是按動物足趾的奇偶參差排定的。足趾是偶數的排在前,奇數者排在後,一偶一奇間隔排列。動物的前後左右足趾數一般是相同的,而老鼠的足趾比較奇特,它是前足四趾後足五趾。由於老鼠的足趾奇偶同體,無法按上述原則安排,物以稀為貴,所以就把老鼠排在了首位。在老鼠後面依次排列的是:牛(四趾)、虎(五趾)、兔(四趾),龍(五趾)、蛇(無足同偶數),馬(一趾)、羊(四趾)、猴(五趾)、雞(四趾),狗(五趾)、豬(四趾)。
持這種說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學者郎瑛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歸類,在他的著作《七修類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區別陰陽要看足趾的數目。鼠前足四爪,偶數為陰,後足五爪,奇數為陽。子時的前半部分是昨夜的陰,後半部分是今日的陽,正好用鼠來象徵子。牛、羊、豬蹄分,雞四爪,再加上兔缺脣而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應合偶數,屬陰,佔了六項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馬蹄圓而不分,六者均為奇數,屬陽,連同屬陽的鼠,佔了另外六項地支。郎瑛的歸類法,是借鑑了洪巽的分類法,所以二者大同小異,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而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十二生肖的順序是依照動物出沒活動的時間來安排的。子時老鼠活動最為活躍;丑時是牛倒嚼不息的時間;寅時是老虎最凶猛的時候;卯是月亮(即玉兔)還在照耀大地的時間;辰時正是傳說中群龍行雨的時刻;巳時是蛇伏草不出來傷人的時間;午時陰氣剛生,而馬是屬“陰”的動物;未時,傳說中羊吃了未時的青草,草雖被吃,但草根的再生能力則愈來愈強,所以屬羊;申時是猴子最喜歡啼叫的時間;酉時是黃昏來臨的時間,此時雞開始歸窩;戌時進入黑夜,狗開始為主人守夜;亥時是夜深入靜豬睡得最熟香的時候。由此而排出了十二種動物的次序。以上兩種說法都是根據民間傳說而來,各有各的道理,無所謂對錯。
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並非一朝一夕,很多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因素,一些民間傳說和流傳中的更更改改都直接影響了十二生肖的排定。由於生肖是產生於遠古的古老文化,因為時間的久遠人們已經無法知道最初的排列原因。所以今人的傳說、故事等大多隻是對它的附會,更多的是依賴於傳說和想象。如果認為生肖產生於遠古動物崇拜的話,那麼在圖騰崇拜的氛圍之中,人們......餘下全文>>
中國十二生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嗎?為什麼?
答:是的。絕對是!
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現有文獻資料中,以《詩經》為最早。《詩經·小雅·吉日》裡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係已經確立並流傳。 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竹簡,進一步證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後已存在 。出土竹簡的《日書》甲種有一章標題為《盜者》,其內容為占卜盜者相貌特徵,其中記載 有:“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醜,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 ,面有黑焉。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原文脫漏〕盜者男子,青赤色……巳,蟲也 ,盜者長而黑蛇目。午,鹿也,盜者長頸小哘,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鬚耳。申,環也,盜者圓面……”
十二生肖源於何時,今已難於細考。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關十二生肖的起源,歷代學者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生肖與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傳說時代,《史記》中所載黃帝“建造甲子以命歲”,“大撓作甲子”就是這類說法的反映,學者們認為這裡所說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清代學者趙翼則認為生肖最早源於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在《陔餘叢考》中說:“蓋北俗初無所謂子醜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參見清·趙翼《陔餘叢考》)。有的學者甚至持生肖外來說的觀點,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倫傳入中國的,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有郭沫若,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中講“ 十二肖像於巴比倫、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無出於西紀後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漢時西域諸國,仿巴比倫之十二宮而制定之,再向四周傳播者也 。”認為生肖為中東地區居民模仿巴比倫黃道十二宮而制定,其傳入中國的時間,當在漢武帝通西域之時。以上觀點見仁見智,作者不敢主觀判斷是非,但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證明,生肖的確起源於中國,是華夏先民動物崇拜、圖騰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學的結晶。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3672.html?wtp=tt
十二生肖的價值
生肖文化涉及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關係層面,深含思想觀念,又密切聯絡實際。生肖文化全面反映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思維模式、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往往起到教化規範作用。 生肖文化蘊含豐富的傳統思想:(1) 天人合一:生肖是天干地支形象代表,深受傳統陰陽五行哲學影響,體現天人合一。(2)生態意識:動物崇拜,強調動物在人類生產生活的作用,包含樸素生態理念。(3)傳統道德:寓言、成語和文學作品,通過崇揚和鞭撻動物性情,影射人的道德品格,傳達傳統價值觀。(4)社群意識:生肖民俗受眾廣泛,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節慶活動大家同慶同樂,增強社群乃至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5)平等親民:生肖人人佔一,公平公開,皇權也難改變,生肖文化主流屬於平民文化,具有通俗性、生活性。 當代生肖文化呈現新特點:第一、動物利用價值的變化。生肖動物本能未改變,但實用價值,古今已大相徑庭。第二、迷信的破除。生肖傳說大多是因科學不發達作出的想象,有的是穿鑿附會、以訛傳訛甚至騙術謊言,今已大多識破假象,領悟真諦。第三、民俗的式微。思想觀念的變化,舊有社會結構解體,傳統民俗失去存在基礎和權威性。禁忌漸漸淡化甚至被遺忘。 時代的變遷並未使生肖文化衰亡,生肖作為春節節慶的主角反比古代有所強化。 除傳統的春聯、年畫、剪紙,帶生肖祝福語”馬上有錢“,”羊羊得意“成時尚拜年語。每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都有點題作,如虎年有小虎隊,蛇年有S.H.E.。逢牛年掛曆有《五牛圖》,逢馬年徐悲鴻和郎世寧的掛曆最受歡迎。新聞媒體爭相普及生肖知識,生肖紀年以正月初一還是以立春為歲首,年復一年討論卻至今無共識……生肖郵票、錢幣、貴金屬成收藏家新寵,名家創作生肖藝術新品,生肖民間工藝推陳出新,生肖文化在現代不斷開發創新,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古老的生肖文化必將代代傳承發揚。
哪位學者認為生肖文化起源於國外
清代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蓋北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認定生肖的外來性質。
郭沫若在《釋干支》中,認為生肖源於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漢代西域諸國仿十二宮而造十二生肖。
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早在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據此可推翻外來說。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動物崇拜,反加強圖騰說的合理性。
我國十二生肖文化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我國的十二生肖對世界的影響沒有十二星座的大。基本可以說對世界沒有多大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十二生肖的說法
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託老鼠報名,結果老鼠忘了,貓就錯過日期,從此貓見老鼠就尋仇。原本推牛為首,結果老鼠偷偷爬上牛背佔先機,鼠排第一,牛為第二。虎和龍不服氣,被封為山神和海神,排在鼠和牛的後面。這下兔子又不服,要和龍賽跑,兔子又跑到龍前面。狗又不樂意,一氣之下咬傷兔子,被罰到了倒數第一。蛇、馬、羊、猴、雞之間還經過一番較量,到最後,豬又跑來,狗又成倒數第二了。
上述傳說還解釋生肖為何無貓。其實,遠古中國並沒有貓,家貓的故鄉在非洲蘇丹,後來傳入埃及,由埃及傳到中國,其時生肖早已形成。
這個傳說故事,遠不是對問題的科學解釋,反映了人們解釋十二生肖的願望。
生肖文化最早起源於那個時期?
生肖文化的起源在中國。具體的時間應該是在東漢時期 (公元25-220年)j在東漢王充的著作《論衡》中對十二生肖便有較為系統的明確記載。從他在《物勢篇》,《言毒篇》,《譏日篇》中的記載可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的概念在東漢已相當清楚。更高的還有《周書》卷十一《晉蕩公護傳》中,對生肖屬相已有詳細說明。如:"昔在武川鎮生當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雖然這個和現代的生效不盡相同 然而這可能就是較早的演變過程。
關於生肖的習俗
“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農曆屬相所在的年份,俗稱屬相年。比如猴年出生的人,2004年就是他們的本命年。在傳統習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的民謠是關於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寫照。故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即度過本命年如同邁進一道檻兒一樣。每到本命年時,漢族北方各地,不論大人小孩都要買紅腰帶繫上,俗稱“扎紅”,小孩還要穿紅背心、紅褲衩,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凶、消災免禍。這種習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節,市場上到處有出售“吉祥帶”“吉祥結”的紅黃綢帶,本命年的人們將之系在腰間、手腕上,這樣便可消解災禍、化凶為吉。
“本命年”這一說法早在西漢就有了,起源於中國的十二生肖和“崇紅”心理。在中國古代,人們是用甲乙丙丁、子醜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組合來記住所生的年份,為了便於記憶和推算,人們就採用鼠、牛等十二種動物來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種動物來作為這一年的屬相。而漢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屬相迴圈往復推出來的,它與十二生肖緊密相連。一個人出生的那年是農曆什麼年,那麼以後每到這一屬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於十二生肖的迴圈往復,每過直2年,人們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這樣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為量2歲、24歲、36歲、48歲、60歲……。我國許多民族都有重視老人的60歲生日的習俗,俗稱“花甲”,花甲為一生中第6個本命年,也是干支紀年的一個輪迴,須好好慶祝,以此寄託人們企求長壽、健康、吉祥的願望。
“本命”禁忌,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掛紅避邪躲災的傳統。因此人們每逢本命年對紅色就特別鍾愛。本命年的紅色講究應該是源於中國漢民族傳統文化對於紅色的崇拜。紅色辟邪,紅色吉祥,這種觀念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紅色是太陽的顏色,是血的顏色,是火的顏色。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尚紅思想卻沒有變,新年貼紅對聯,漢族的舊式婚禮中新婚的紅嫁衣、紅蓋頭、紅蠟燭、新科的紅榜等等,不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要用紅色來增添喜慶。漢民族把紅色視為喜慶、成功、忠勇和正義的象徵,尤其認為紅色有驅邪護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們便早早地穿上紅色內衣,或繫上紅色腰帶,有的隨身佩帶的飾物也用紅絲繩系掛,來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凶,消災免禍。這些為本命年辟邪的紅色什物就是什麼常說的“本命紅”。
人逢本命年還有拜祭“本命神”的風俗,以求延壽。本命神的說法來源於道教。道教吸收民間流行的“本命”說法,提出“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論。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自然與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著天然的親和關係。對於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統稱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為首,六十年內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本命神。如民族英雄岳飛生於公元一一零三年,夏曆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為“癸未太歲魏仁二大將軍”。按照道教說法,修真煉性須致力於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禮拜本命元辰,會消災獲福,成為一種習俗流傳至今。
本命年要從正月初一開始算。對於2006年過本命年的狗狗們來說,非常幸運的是,明年是好的本命年,好好把握,一切都會順利,而且會有新的發展噢。不過雖然是個大吉的本命年,還是不要忘記了,不但要穿紅內衣褲,方便的話還要佩戴紅繩,可以根據個人喜好、習慣系在手腕上、脖子上、腰上,紅繩子一般不取,戴全年直至新年到來,繩子上可掛玉飾或金飾。雖然特別記住的是紅色內衣、內褲一定要別人送,因為據說如果自己買......餘下全文>>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談談你對我國生肖文化的認識
民俗風俗習慣和生肖文化是我國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們要辯證分析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一方面要汲取健康有益內容,另一方面要不斷注入時代內容,不斷易風移俗,要批判繼承,革故鼎新,推陳出新。
生肖的歷史與淵源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關十二生肖的起源,歷代學者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生肖與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傳說時代,《史記》中所載黃帝“建造甲子以命歲”,“大撓作甲子”就是這類說法的反映,學者們認為這裡所說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說:“蓋北俗初無所謂子醜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參見清·趙翼《陔餘叢考》)。有的學者甚至持生肖外來說的觀點,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倫傳入中國的,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有郭沫若,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中講“ 十二肖像於巴比倫、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無出於西紀後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漢時西域諸國,仿巴比倫之十二宮而制定之,再向四 周傳播者也 。”認為生肖為中東地區居民模仿巴比倫黃道十二宮而制定,其傳入中國的時間,當在漢武帝通西域之時。以上觀點見仁見智,作者不敢主觀判斷是非,但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證明,生肖的確起源於中國,是華夏先民動物崇拜、圖騰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學的結晶。
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現有文獻資料中,以《詩經》為最早。《詩經·小雅·吉日》裡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係已經確立並流傳。
在早期提到12生肖的文獻中與現今版本略有不同,例如龍不存在,其位置由蟲代替。
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竹簡,進一步證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後已存在 。出土竹簡的《日書》甲種有一章標題為《盜者》,其內容為占卜盜者相貌特徵,其中記載 有:“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醜,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 ,面有黑焉。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原文脫漏〕盜者男子,青赤色……巳,蟲也 ,盜者長而黑蛇目。午,鹿也,盜者長頸小哘,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鬚耳。申,環也,盜者圓面……”《日書》中所記十二生肖大體近似於現在流行說法。據考證,睡虎地十一號墓下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產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時期。學者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關於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較系統的記載。
長期以來,不少人將《論衡》視為最早記載十二生肖的文獻。《論衡》是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西元27-97年)的名著。《論衡·物勢》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醜,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種生肖,所缺者為龍。該書《言毒篇》又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這樣,十二生肖便齊全了,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的配屬如此完整,且與現今相同,這的確算是古文獻中關於生肖的較早的最完備的記載。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齊書·五行志》中已經有具體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稱屬某種動物的記載。又如《周書·列傳第三》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此即可證明。
南朝·陳·詩人沈炯,曾創作了一首十二屬相詩,其言曰: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慄羞芳果,雞砧引清杯。
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
這首十二屬相詩明顯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動物的順序寫成的,說明當時十二生肖已為人們所十分熟悉。
而在古代中國西北地方的少數遊牧民族有以動物來紀年。《唐書》中記載:“黠戛斯國以十......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