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節氣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芒種是怎麼來的 芒種的來歷是什麼

“芒種”節氣的由來

每年 6月 5日、6日或 7日,太陽到達黃經 75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之第九節氣芒種。此時節,麥類等有芒作物快收,谷黍類作物忙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春爭日,夏爭時”,這“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故而,“芒種”也稱為“忙種”,是農民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節。

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此時節,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其他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贊助廣告

擴充套件閱讀:

從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贊助廣告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 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 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芒種是什麼意思 關於芒種的由來是什麼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75度。

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穫,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散播播種。“芒種”到來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節氣芒種是什麼意思就來了

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意思是:在西南地區、如果芒種季節來臨,必須把夏糧的種籽播在田間和土地裡,否則、播晚了就會影響收成。比如種紅苕、玉米、水稻等農作物。

24節氣芒種的由來是什麼?芒種吃什麼好

每年在6月6日或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開始。芒種是反映物候的節令。"芒"就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如大麥、小麥開始成熟,將要收割,"種"就是種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種最忙的季節。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有人把"芒種"解釋為"忙種"意思也是相通的。

芒種時節空氣潮溼,天氣溼熱。這時要注意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芒種節氣,芒種是什麼意思,芒種代表什麼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75°時交芒種節氣。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75度。

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穫,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農民間也稱其為“忙著種”。“芒種”到來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1] 左河水的《芒種》詩稱其氣象和農忙的情況為“豔陽辣辣卸衣裝,梅雨瀟瀟漲柳塘。南嶺四鄰禾壯日,大江兩岸麥收忙。”

關於芒種的四個問題 1、芒種是什麼天氣? 2、芒種的由來? 3、芒種的意思? 4、芒種的意義? 非常急!!!

1,二十四節氣之第九節氣,在6月5日或6日;表示夏收(麥類有芒作物成熟)夏種大忙季節

2,芒種,是農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

3,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穫,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

4,芒種是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乾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於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裡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芒種節氣的由來?
芒種節氣的來歷?
小寒節氣的由來?
驚蟄節氣的由來英語版?
芒種節氣的諺語?
立夏節氣的由來?
各種節日的由來?
小滿節氣的由來?
清明節氣的由來?
雨水節氣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