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布依族的習俗

布依族

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自稱“布依”,由於方音差異,各地尚有不同讀音。歷史上對布依族的他稱有各種不同的稱謂,古舊文獻上則多稱“仲家”。1953年,國家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和自稱,統稱“布依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相簿、黔西相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貴州、雲南、四川的部分地區。過去沒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漢文,1956年中國政府為布依族創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布依族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由農家自已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

贊助廣告

布依族歷史

布依族有悠久的歷史。布依族來源於古代“濮越人”。古籍中記載的“夷越”、“夷濮”、“夷僚”等,都是對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稱謂。《史記》、《漢書》都把他們記載為古代“南中”地區牂牁國、夜郎國的主體。古代“駱越地”,即今南、北盤江、紅水河流域地帶,正是今布依族聚居的地區。在春秋戰國至西漢末年,布依族處於奴隸制社會。隋唐時期封建領主經濟興起,元明時期實行土司制;清代“改土歸流”後,封建地主經濟得到發展。布依族社會組織,有“宗族制”、“議榔制”、“寨老制”等,它們源於古代氏族管理制,是古代民主制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具有階級社會的特徵。自1951年開始,布依族聚居的地區陸續建立了自治州、自治縣及民族鄉,為布依族地區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贊助廣告

布依族有自已的語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使用布依語進行交流,很多人兼通漢語。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根據語音差異和部分詞彙的不同,劃分為三個土語區,即黔南土語區、黔中土語區和黔西土語區(或稱第一、第二和第三土語區)。新中國建立前,布依族沒有自己通用的文字,但在民間各地流傳著一種用漢字或用“六書”造字法創造出的一些類似方塊字的文字元號,用來記錄宗教經典,被稱為布依語“土俗字”。新中國建立後,於1957年創制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試行至今。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稱,司馬遷《史記》中記為“椎髻、耕田、有邑聚”。稻作農業一直是其突出的經濟特徵,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標誌,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產生活文化特徵。

居住習慣

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多聚族同姓而居,一般十幾戶或幾十戶為一寨,也有的上百戶至幾百戶。民居多用木頭作主結構,有“幹欄”式樓房、平房和石板房,極具地方特色的是石板房。幹欄式“吊腳樓”多為3間3層竹木結構,底層不砌牆,用木料作欄柵關牲畜,中層用竹編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層堆放雜物。屋側用毛竹搭一陽臺,直通樓面,可乘涼、晒物。住平壩者,大都建有矮牆院落。安順、鎮寧、關嶺、普定和六枝一帶,由於盛產青石,住房從基礎到牆頭都用石頭壘砌,屋頂也蓋石板,俗稱“石板房”。加上山寨的石砌寨牆和山頂的石築古堡,形成典型的石頭建築群。典型者如扁擔山石頭寨,所有住房和寨牆、古堡、寨內通道,以及橫跨河流的平橋、拱橋、梯田保坎等,無不用石頭修築;甚至連家庭生活用具,諸如碓、磨、缽、槽、缸等,也均為石制,顯示出布依族人民的匠心獨具。

民間文學

布依族民間文學有神話、詩歌、寓言、諺語等。民間音樂可分為民間歌曲、器樂與戲曲音樂3類。民間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敘事歌、禮俗歌等。浪哨歌,是布依族男女青年在“浪哨”(亦稱“趕表”、“坐表”,是談情說愛的一種社交活動)......餘下全文>>

布依族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介紹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髒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儘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託和養育之恩。

布依族的服飾很有特色。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男子的服裝式樣各地基本相同,多包頭帕,頭帕有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為對襟短衣,一般是內白外青或藍,褲子為長褲;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藍長衫,腳上穿布統襪。現代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婦女著大襟短衣,部分著百褶長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擔山一帶,少女喜穿滾邊短衣,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以粗髮辮盤扎頭巾,額上為織錦圖案和數圈髮辮,下穿褲子,著繡花鞋。青年女性穿蠟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繡花盤肩,用各種花線沿衣肩繡成兩排小正方形的半圓形圖案,領圈兩邊拋花織錦,顏色醒目;衣袖中間為織錦,上下兩段是蠟染;衣服下襬為一寸左右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繡花或織錦長圍腰,系淺色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巾,耳邊垂著一束各色線做成的耍須。已婚者的頭飾戴“更考”,以竹筍殼和布匹製成,形如撮箕,前圓後矩。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髮簪和手鐲等銀飾。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曆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布依人閒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有木罐、鼎罐炊飯,油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碎,也叫包穀飯)、苞谷粑、米粉、二塊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米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醃、凍,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說。貴賓來家做客,殺狗款待是一種很高的禮遇。他們挑狗的標準是"頭黃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燉狗肉、狗灌腸、花江狗肉都馳譽一方。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

冷菜、"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大部分佈依族都善製作鹹菜、醃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醃菜"鹽酸"馳名中外。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幹、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還善於調製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鮮酸辣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製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區有一種茶不僅味道別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聽,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前夕,姑娘上山採回茶尖嫩味,熱炒後保持一定的溼度,然後把茶葉一片一片疊成圓錐體,晒乾,然後再經過加工,就做成......餘下全文>>

布依族的習俗有哪些?

布依人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有木罐、鼎罐炊飯,油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碎,也叫包穀飯)、包穀粑、米粉、二塊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米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醃、凍,一般不吃生食。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製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善做米粉、二塊粑、豌豆粉、米豆腐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過節,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黃飯花、染簞花等各種植物枝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民風民俗的布依族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杆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裡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布依族的習俗什麼???

一、服飾

布依族服飾喜用青、藍、白三種顏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壯年包頭帕、頭帕多為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作對襟短衣和長襟大衫,褲為長褲,褲腳較長,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長衫。(第二)土語區和(第三)土語區婦女之間服飾區別較大,解放後,布依族男子多穿漢族服裝。(第三)土語區婦女服飾分為便裝和盛裝兩種。

便裝:衣服以藍、青色為主,大襟短衣,領口處用衣料做盆花釦子釘上,胸前戴繡花藍靛圍腰,系鮮豔腰帶(除已婚者),盤長辨蓋以頭帕,頭巾共十二層,裡面八層用棉布花線鑲邊,外面四層上下兩端挑花織錦,已婚婦女不戴頭巾,而戴用青布和竹殼做成的"更考"。

盛裝:上穿斜襟短衣,綠色盤肩,用各色花線把兩邊小正方形擺成半圓繡在衣肩上,領圈右邊挑花織錦。袖分三段,中間織錦,上下兩段蠟染,衣服下部均為一寸寬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繡花圍腰,系淺色腰帶。下穿長至腳背的蠟染百褶裙。盛裝在隆重的節日才穿戴,盛裝的繡花織錦圖案以幾何圖形為主,一套精美的盛裝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種百褶裙,布依語稱“粉令”,上部花紋與蠟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絳紅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樸、典雅、莊重,多為老年婦女喜愛,於喜慶和隆重場合穿著。(第二)土語區婦女穿大襟衣和長褲,衣褲邊沿鑲有藍杆和花邊,系繡花圍腰。

布依族青年婦女喜戴銀製的蟲、魚、花、鳥頭飾及銀質或玉石手鐲。

二、食

縣內布依族以大米為主食,個別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為主食。喜糯食,逢年過節均要蒸糯米飯或打糯米餈粑。喜飲酒,多自釀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為30度左右,四時皆有釀造。十冬臘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備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飲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長者和主客正坐,飲酒拈菜由長者帶頭。此外,布依族還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縣內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幾十戶至幾百戶聚族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戶,無單家獨戶散居者。

房屋建築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樓房,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或前半部為樓房後半部為平房,樓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數吸收漢族建築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結構多為“內木外石”,柱頭多用杉木、楸樹或香椿做成,屋頂蓋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缽、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牆,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種比較典型的石頭建築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設有神龕,堂屋左右兩邊為灶房、寢室、客房,室內設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個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廟供奉山神,也是聚會議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為父親家長制,父親作為家長有掌握家庭經濟和支配家庭成員的權力。家長年老去世後,由長子繼承,素有“兄長為父、兄嫂為母”的傳統觀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繼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財產。妻子改嫁,則失去支配財產的權利。

布依族家庭結構有兩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兒女長大分家時,由家族長者出面主持,財產除了留給父母的“養老田”和未出嫁女兒的“姑娘田”外,其餘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給兒子,田地由長子選擇,房屋由幼子選擇。無嗣人家財產歸其親屬繼承,出嫁的女兒無財產繼承權。分家後,父母多同最小的兒子居住。

五、婚姻

縣內布依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間不通婚。解放前,有錢人家有娶妾習俗。婚姻締結,先由男方請媒人向女家說親,女家同意後,男家就請人帶雞、酒、糖等禮物去女家合生辰八字,叫“開口親”或“定親”。定親後,在結婚前向女方送聘禮金時,男家除送百元左右(須是雙數)的彩禮外,還須帶鞭炮一串,喜燭一對,酒兩壺,糖若干封......餘下全文>>

貴州布依族自治州的布依族習俗

布依族系由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駱越一支發展而來。據貴州《黔西州志》和《獨山縣誌》的記載和現今七、八十歲的老人吟唱的古歌,都說布依族是貴州紅水河和南、北盤江流域“土著之民”。布依舊稱“仲家”或“仲苗”.紅河州河口縣橋頭地區則自稱“東苗”或“都勻人”。民國《馬關縣誌》說:“其種來自黔省都勻,故又稱‘都勻人’

一、婚姻

布依族的婚姻是建立在私有家庭經濟基礎上的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嚴禁通婚,與漢族、壯族通婚的很多。1949年前盛行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婚。

青年男女婚前戀愛自由,每逢節日或街期,三五成群相約於空曠田野對調唱歌。彼此傾訴愛情和詢問家世,這種活動稱為“趕表”(布依語叫“楊兜楊哨”)。“赴表”的場地必須向陽,男、女間隔二、三米,無論年齡大小,一定要互稱“哥”和“姐”,不準說下流話,更不準動手動腳,黃昏前必須別離.有互相看中者,必須通過第三者(嫂嫂或姐姐)出面斡旋後,才能單獨對唱和互贈信物,通常是男方用銀手鐲,女方用親手繡制的花鞋或腰帶互換,然後各自稟明父母,由男方請媒提親。但是,父母之命和八字相生相剋至關重要,往往有痴情男女因父母不允和八字不符,而造成終生遺憾。

訂親後,男方向女方贈送酒、肉、粑粑和禮銀,彩禮無論是錢和物,均須冠以六,如六十、十六、三百六等,象徵衣祿長在。經過算命先生擇定吉日後,再由媒人通知女方家,當地人叫“傳擯榔”。結婚時,新郎不迎親,而由相好的男女小件至女方家迎接新娘。新娘起行時,一定要由自己的哥哥由屋內背上馬(無論路途遠近均須騎馬),再由弟弟牽馬照顧同行,男方媒人代新郎向女方哥弟送“紅包”(內裝3.6元或6元錢)表示感謝。新娘騎在馬上,頂一塊花頭巾、打一把花傘遮羞。新娘至男方家後,經過拜堂儀式後送入新房,其儀式與漢族同,但姑娘需把從孃家帶來的糯米粑粑切成若干小塊,分送前來參加婚宴的親友。新婚之夜,夫婦不得同房,新娘由送親的女伴相陪,新郎則和親友們暢飲通宵。次日,新郎陪同新娘至岳父家認親,謂之“回門”,當天,新郎獨自回家,姑娘仍留孃家“坐家”,只是逢年過節或農事大忙之際,由夫婿接回去住幾天。“坐家”的時間,過去有長達七、八年者,現在雖然沿襲,但時間大為縮短,一般三、五個月甚至個把月就與丈夫公婆常住了。

二、家庭

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是布依族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家庭之中,父親是掌握生產和分配的決策者,母親是家務主持人。子女必須絕對服從父親的意志,婦女地位低於男子,至今仍不能參與村社祭祀,解放前連讀書的權利也沒有。舅父在外甥家庭中享有特權,娶親嫁女、起房蓋房、分家訟訴、落戶遷徙等,一定要取得舅父的同意,並分給1份“舅爺錢”。家中有女喪,舅父不到不得人殮安葬。

三、節日

布依族除以漢族過相同的節日外,還有一些特殊節日:

二月二。祭龍,即獻祭村寨保護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點是在村寨附近的樹林中。過去一定要殺豬作祭品,解放後,有的村寨已簡化為用雞和各種熟菜果品獻祭。獻祭由村寨中輩份最高的男姓長者任主持人,請道公誦經祈禱。祭場內任何人不許說笑打鬧和放屁,婦女和家中有孕婦、產婦的男子不得參加。節期3天,頭兩天就停止一切農事活動,青年男女盛妝打扮,聚集於田野中對唱山歌。第三天正式舉行獻祭儀式。祭品除按村寨戶口分1份外,其餘部分由參與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佈新年的鄉規民約。

三月三。每家為孩子蒸染紅蛋和花板,給小孩盛妝打扮,讓他們盡情玩耍。接連3天,男女青年遊山對歌,許多青年趁此良機物色意中人。灑掃村寨內外,驅火魔和送太歲,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墳上添土......餘下全文>>

布依族春節習俗與禁忌有哪些

布依族,作為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擁有著豐富的民族節日和文化傳統,他們大多聚居於貴州、廣西、雲南等省市自治區。作為貴州布依族的一員,我深刻了解布依族的許多文化和生活習慣。生活在貴州的布依族群眾有著許多的傳統節日,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節日以外,春節就是布依族人民最濃重的節日。

布依族春節習俗。

這裡我們說的是傳統的農村布依族人家怎樣過年。一般的家庭會早早的開始籌備新年,大概會從臘月(農曆的十二月份)開始,首先從一些食品的準備到對一些行為活動的禁忌都在準備的行列,而且這些禁忌的很有講究。作為一名普通的布依族婦女,學會釀米酒是必須的。在方言裡面米酒叫做“biang 35dang jiu”。釀酒的原材料就是布依人自己生產的農作物,一般包括:大米、苞谷、高粱(以大米為主)這樣的米酒和普通白酒看上去沒什麼區別,但口感很好,醇香的味道讓你垂涎。此外,在釀製過程中,如果有鄰居來訪,必須將新釀出的米酒與鄰居分享,為了討個吉利,喝酒的人一般都會說“你們家的今天烤的酒啊,出來了酒缸都裝不完了”等諸如此類的話。同時釀酒得到的多少,也能寓意出這家人來年的家運、財運等方面是否順達,如果釀出的酒比預想中的多,來年家裡就會順順利利的,老少平安等。 釀酒的時間和週期比較長,一般會放在最早來準備。接著是做豆腐(在沒有機械裝置以前,布依族都是用傳統的石磨來磨製,中間要用人工來推)所以他們習慣叫推豆腐或磨豆腐。新鮮的酸湯豆腐作為年夜飯上的一道靚菜。但很大部分做出來的豆腐,都是用鹽醃製而成的鹹豆腐,和臘肉一起用煙燻,就成了“幹豆腐”可以儲存大半年的時間,幹豆腐食用也很簡單,只要用水煮熟,切片防止盤中,味道幽香可口。在臘月中的時候,就開始各種小食品的製作。一般有餌塊粑(年糕)、苞谷粑(原材料是糯玉米)、餈粑(糯米做成)和米粉。除了餌塊粑和米粉是送到附近的加工房去做成,餈粑和苞谷粑都是在家,用傳統的手工做成。 辛勤的布依族人民,總會為春節的到來精心的準備很長時間,不為別的,僅僅作為一個莊稼人對自己辛苦工作的一年的犒勞。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釀酒,有酒怎麼能沒有肉呢?作為依靠土地生活的布依族,當然不會像城裡人那樣去買肉了,他們有自己飼養的豬,在新年到來之前,宰殺以後作為慶祝新年的一種方式。殺個年豬幾乎是所有布依人家都會做的事情。一般在臘月二十幾開始。

布依族 禁忌。

只能在單數的日子殺年豬(除了臘月二十三這天,因為灶神菩薩要回天上過年,殺生被認為是犯沖和禁忌)。殺豬請鄰居幫忙,也會請上自己的親朋好友來享用殺豬酒的美味,分享這一年收穫的喜悅。豬肉除了留出一部分過年的時候吃,剩下的大部分都會用來調料醃製起來做臘肉,在柴火上薰上十多天,存放時間就很延長。臘肉不僅做為饋贈朋友的禮品,在有親友拜訪的時候,煮上濃香的老臘肉,也成了布依族待客的上等菜餚。布依族過年文藝匯演 除了準備各式各樣的年貨以外,布依族在臘月和正月的時候都會有很多禁忌,如若不遵守的話,就會對家中的人,事,物造成影響甚至是傷害。從臘月開始,家中就要保持和諧安靜,特別是不能做很大動靜的敲打,這樣會被認為是幹到祖先回家過年的路途。小孩們不能在這期間哭鬧,這樣也會認為是一種不吉利。布依族稱之為“正月忌頭,臘月忌尾”。並以此來寄予來年的平安順利。在正月的時候,一般是大年初一到十五期間,加工房不能啟動機器裝置,強大的震動認為是對已逝人的不尊重。在大年初一這天,生活用水要存起來,不能往外倒,客廳和臥室垃圾不能掃,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意味著把這一年的財運都倒出去或是......餘下全文>>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關於婚禮方面的,多些!

A,服飾

,布依族服飾喜歡用綠,藍,白三種顏色。

解放前,布依族和年輕的成年人包頭帕,多條紋和純藍色頭帕衣服的雙排扣外套和長翻領襯衫,褲子,褲子較長,舊的很多人穿袖外套禮服。服裝方言區(第二)和(第三次)方言地區婦女之間的區別,解放後,布依族許多的男人穿漢服。 (三)方言婦女的服裝分為兩種型別的衣服和服裝。

便衣:服裝,藍色,青色,大襟上衣,領口處的做盆栽的按鈕,布釘,的胸前佩戴繡靛藍圍裙,顏色鮮豔的腰帶系(已婚)磁碟蓋的長確定12樓的頭巾,面紗,內八層棉花線,上下兩端的裝飾,4個十字繡掛毯外,已婚婦女不戴頭巾,身穿藍色布和筍殼“測試。 “

服裝:夾克穿謝晉的綠盤肩膀,用彩色花線兩側的小廣場擺放成一個半圓形刺繡服裝的肩膀,領口挑花織錦的權利。套分為三,中間的錦緞,上下兩蠟染衣服下部的掛毯是一英寸寬的裝飾。胸穿繡花圍裙系淺色的腰帶。下穿長蠟染的百褶裙到腳背。一個盛大的節日穿的服裝在穿著繡花錦緞基於幾何的圖案,一組漂亮的服飾需要三到五年。另一種百褶裙,布依語稱為“粉紅色的訂單,相同的上部圖案和蠟染裙子,但裙子,我的身體是洋紅色,因為印染布製成的古樸,典雅,端莊,老年婦女喜歡在節日和盛大(二)的場合。方言區婦女穿大襟衣服和褲子,內衣邊緣鑲嵌著藍色杆和花邊線繡花圍腰。

布依族年輕婦女喜歡戴銀蟲,魚,花,鳥頭飾銀或翡翠手鐲。

,食品

縣布依族的主食是米飯,個別田田村主食以苞谷。糯的食物,假期糯米蒸熟或糯米糕。喜飲酒,多自釀自燒米酒和苞谷酒的,一般30度左右,四點皆有醞釀之中。Shidonglayue的朗姆酒刺梨糯米酒糯米做的準備好客同類相食。 ,必須先飲酒,熱情好客,一般男嘉賓男陪女嘉賓的女性騎馬,喝酒捻盤,帶頭的老人,陪老人和在主機和客戶。此外,布依族也吃狗肉,牛肉。

現場

縣布依族多依山傍水門,幾十戶人家,數百個家庭聚集寨的小村莊,沒有一個單一的家庭的十幾戶散居。

住房建設和更符合當地的條件,使用一個斜坡建築,上層住在較低的關牲畜,或上半年,為後期建設的山寨,天花板仍然畜圈,很少有吸收漢族建築形式,修山寨內的石頭外,羞辱和更多的杉木,楸樹和香椿木結構房屋的屋頂瓦片或石板,住在家裡,用石杵,石石碗,石槽石缸,村莊和更多的石頭寨牆附近的山大多是石屯,一個典型的石頭建築。

布依族住房,主要的房間有一個神龕,左,右兩側的廚房,宿舍間,室內主要房間有一個壁爐,冬天烤火,每個村寨中或寨內建的下一次地球廟祭祀山神,也是一個地方收集的過程。

家後死亡的,由長子繼承父母的傳統觀念,被稱為BR />

布依族家庭,他的父親重男輕女的父親,作為父母有能力掌握國內的經濟和可支配家庭成員。 “哥哥,父親,姐姐在婆婆的母親”。她的丈夫去世,妻子的繼承和再婚之前,他的死亡,財產,妻子的丈夫,你失去的財產的處置權。

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

縣布依族,同一氏族的姓通婚。解放,一個富裕的家庭妾的習俗。的婚姻得出結論,第一,男人在家裡的婦女,請媒人說親,女家同意,新郎與雞,酒,糖,和其他禮物的婦女在家裡一起的生日,開幕親“或”接觸“。隨著鞭炮一堆的約定,傳送給女方嫁妝金之前,新郎除了送百元......餘下全文>>

布依族的端午節習俗

荔波縣城關一帶有近二萬人,居民百分之八十為布依族,他們都自稱祖先在江西。布依語中沒有“端午節”這個詞,布依人稱端午節為“哈尼哈”(五月五)。端午的習俗是隨他們的祖先從江西遷徒到樟江河畔的。交通的閉塞和年代的湮久,祖先從漢族地區帶來端午節,逐漸烙上布依人的印記,使這個節日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民族風格。

據荔波縣誌載,早在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建荔波州不久,荔波城關的布依人便有了端午登高的習俗。參加這一活動的,多是青少年。一大早,青少年便帶上“背崽粽”,成群結隊爬上縣城北門外的玉屏山,在坡頂玩耍戲嬉,賞景吃粽子。興盡而返時,用稻草或茅草紮成草馬,騎在“馬”上吶喊著,從坡頂滑到坡腳,俗稱“梭草坡”。這個習俗的由來,相傳是古時布依人不堪官府壓榨,端午節這天祕聚玉屏山頂,共謀起義。粽子是帶上山充飢的食品。後來祕密不慎洩露,官兵圍剿,情急之中,布依人機智地梭草坡逃了。為了紀念起義,以後每逢端午節,布依人都要爬玉屏山、梭草坡。習俗代代相沿,玉屏山便有了一個俗名——登高坡。然而,這個習俗流傳到今天有了一些改變。如帶粽子上坡不僅僅是充飢。老年人交代年青人如吃不完的粽子留在坡上敬山神,據說這樣能保佑孩子平安。

布依人在端午節這天要在木樓上懸掛菖蒲和艾葉。這些都是長在河邊的植物。據說,這樣做也是為了紀念屈原:既未能在河裡撈到屈原的遺體,便扯了河邊的菖蒲艾葉回家。這寓寄了布依人睹物思人的質樸深情。然而,這個習俗慢慢也發生了變化。菖蒲艾葉在木樓上懸掛的地方,漸漸被固定在大門的兩側,彷彿守門神尉遲恭和秦瓊一樣。懷念屈原的初衷,演繹為驅邪、消毒和治病。布依人不僅懸掛菖蒲和艾葉,還在房子四周撒雄黃粉,飲雄黃酒。布依人認為,一年之中以端午節這天的藥性最強,這一天治病效果也最好。因此,端午節草攤供別多,到醫院看病的人也多。各家各戶還熬草藥,治“百草湯”,用藥煮過的絲線為孩子纏手,並以絲線系藥袋,掛在孩子胸前,名為系“長命縷”。

荔波城關一帶的布依人,每年端午節都要在樟江上游楊家橋河段舉行龍舟賽、舢板船賽和搶鴨子、搶綵球活動。搶鴨子和綵球,即將鴨子和綵球放在河中,由游泳健兒們追逐搶奪,鴨子誰得歸誰,搶得綵球者受獎。這一習俗是否同紀念屈原有關,已經失考,但相傳在宋元就已形成。綵球系用綢緞縫製,因浸水易沉,不易搶奪,後改用豬尿泡,染以紅、黃、蘭、綠、諸色,鼓氣成球。

荔波布依族端午節的粽子名目繁多。有箬葉(俗稱粽粑葉)包裹的,也有用其它植物葉包紮的。按形狀來分,有三角粽、枕頭粽、背崽粽、鳥獸粽等;按品種來分,有肉粽、菜粽、涼粽、飯豆粽、灰粽等。灰粽又有蕨草灰粽和糯米草灰粽。

涼粽又叫白粽,是在糯米里摻硼砂和少量食鹼做成的。這種粽子質軟,因為是冷吃,故名涼粽。羊耳艾粽,是在糯米中摻入野菜羊耳艾,故又名菜粽,這種粽含多種維生素,有清熱解毒功效。細膩可口,味道甘甜鮮美。

鳥獸粽有鳥粽、犬粽、豕粽等。是先包紮成多種形狀的鳥獸,再灌充以糯米蒸制而成。各種粽子有不同的用途。三角粽一般比較小,是丟在河裡餵魚蝦的;背崽粽,這種一大一小捆在一起的粽子,則做來給孩子們背上坡敬山神;枕頭粽乃專門扎來敬贈給學堂裡的先生的,所以這種粽子的兩頭還要用粽絲紮上花。

貴州省都勻市的風俗習慣布依族的!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係,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幹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係。部分佈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佈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布依族地區多河谷和平壩,山清水秀,聞名世界、景色壯觀的黃果樹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區。在布依族地區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個古老的種植水稻的農業民族。布依族人心靈手巧,他們製作的蠟染布歷史悠久、圖案美觀,是享譽國內外的工藝品和收藏品。????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髒話、舉止粗魯的客人。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嚴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數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許多祭日,要祭山神,樹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過節都節祭祀。

相關問題答案
布依族風俗?
布依族的節日風俗?
布依族的風俗?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
布依族結婚風俗?
布依族的風土人情?
回族的民族風俗?
布依族三月三的來歷?
土族的民族風俗?
傣族民族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