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紀月法?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8日

干支紀月法是怎樣的

月干支不是以農曆每月初一為分界線,,而是以節令為準,,交節前為上個月的節令,,交節後為下個月的節令。

陰曆月支是固定不變的,正月為寅(從立春當天到驚蟄前一天),二月為卯(從驚蟄當天到清明前天),三月為辰(從清明當天到立夏前一天),四月為巳(從立夏當天到芒種前一在),五月為午(從芒種當天到小暑前一天),六月為未(從小暑當天到立秋前一天),七月為申(從立秋當天到白露前一天),八月為酉(從白露當天到寒露前一天),九月為戌(從寒露當天到立冬前一天),十月為亥(從立冬當天到大雪前一天),十一月為子(從大雪當天到小寒前一天),十二月為醜(從小寒當天到立春前一天)。

贊助廣告

快速推算月柱干支法

推算天干:年幹x2+月數=月幹,超過10則減去10的倍數到0-9,0視做10)

(公式揭密:由於甲子年的正月是丙寅月,即甲1對應丙3,推算下去,乙丑年的正月是戊寅,即乙2對應戊5,再下去是丙3對應庚7,正好每年正月的天干為年幹x2+1)

月干支推算歌訣: 各月干支順行流,甲己之年丙作首; 乙庚之歲戊在上,丙辛之年庚為頭; 丁壬之歲是壬寅,戊癸之年甲寅求。

例一:2008年陽曆2月3日的月柱干支:此日陰曆為十二月二十七,且還未立春,年干支應算做2007年的干支丁亥 。年幹丁4x2+月數12=20,再減10=10,即癸;此日還未立春,地支為醜;故2008年陽曆2月3日(陰曆十二月二十七)的月柱干支為癸丑。

贊助廣告

例二:2008年陽曆2月4日的月柱干支:此日陰曆雖為十二月二十八,但正好立春,年干支應做2008年的戊子,月數應為1,而不是12。年幹戊5x2+月數1=11,再減去10=1,即甲;地支為寅;故2008年陽曆2月4日(陰曆十二月二十八)的月柱干支為甲寅.

古代紀月法都有什麼?要詳細的

1、數序紀月。如一月、二月、三月。至今仍在沿用 2、地支紀月。用十二支與十二月一一相配。以冬至所在的夏曆十一月配子稱為建子之月,則十二月為建醜之月,次年一月為建寅之月......或徑稱子月、丑月、寅月......。 3、干支紀月。至遲在漢代就已使用。即以每月固定的紀月地支配上天干。五年為一週,周而復始。如以甲子年開始,正月地支是寅(十二支中序三),月的天干便是十干中序三的丙,即為丙寅,二月為丁卯,順序排列下去,十二月為丁丑。次年為乙丑年,正月是戊寅,二月己卯......十二月己丑。到戊辰年,十二月是乙丑。從甲子年到戊辰年共五年計六十個月,恰好乾支紀月轉滿一週。 4、特定名稱。歲首的月份叫正月(秦代因避始皇趙政諱改為端月),又叫孟陬;二月叫如,三月叫寎,四月叫餘或除,五月叫皋,六月叫且,七月叫相,八月叫壯,九月叫玄,十月叫陽,十一月叫辜,十二月叫塗。《詩.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雲其還,歲聿雲莫。”鄭玄箋:“四月為除。”《國語.越語下》:“至於玄月,王召范蠡而問焉。” 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如《採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指南錄〉後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曆十月。 (3)時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孟冬”代農曆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曆二月。

出生年月的天干地支是怎麼算的?

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幹、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迴圈不已。我國農曆現仍沿用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干支紀年。可是,這就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週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週,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紀年的表現方式相傳自黃帝時期就開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殘片。

1.乾和支的含義: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

幹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乾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干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幹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干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編輯本段]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編輯本段]結合實際瞭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的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醜”的干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的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表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餘下全文>>

天干地支的月份和時辰怎麼計算

干支紀年法

首先,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如要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干支紀年,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干中找出相對應。然後,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餘數在地支中找出所對應的地支。這樣,公元紀年就換算成了干支紀年。

如:公元1995年

用該年尾數5找出對應的天干為“乙”。

然後,用1995除以12得餘數為3。

用餘數3找出相對應的地支為“亥”。

那麼,公元1995年則為農曆乙亥年。

支紀月法

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紀日法

甲子為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週。一週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迴圈下去。例如農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盯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干支,便可推知其餘。

古代二十一號怎麼寫,用天干地支法

紀日法與紀年法一樣,都是規定某一天的干支,然後60天一迴圈。

紀月法:閏月沒有干支,下面的說法不指閏月。

地支:一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十二月為醜。

天干:看年的天干。

如果年的天干為甲或己(甲+5),則當年1月天干為丙,2月天干為丁。。

如果年的天干為乙或庚(乙+5),則當年1月天干為戊,2月天干為己。。

如果年的天干為丙或辛(丙+5),則當年1月天干為庚,2月天干為辛。。

如果年的天干為丁或壬(丁+5),則當年1月天干為壬,2月天干為癸。。

如果年的天干為戊或癸(戊+5),則當年1月天干為子,2月天干為醜。。

以上是簡便的方法,事實上,如果規定了某甲*年(甲子年,甲丙年,甲戊年。。。)的一月為丙寅月,那麼這年的二月為丁卯月,。。。,十二月為丁丑月。繼續,第二年為乙*年,一月為戊寅月,。。。。。。十二月為己丑月。第三年為丙*年,一月為庚寅月。。。。。。與上邊五句話所說的一致。也就是說,紀月法也是先規定了某月的干支,然後60個月(五年)一迴圈的。

紀時:地支:23點到1點是子時,1點到三點是丑時,。。。。。。

天干:看日的天干。

如果日的天干為甲或己(甲+5),則當日子時為甲子時,丑時為乙丑時。。

如果日的天干為乙或庚(乙+5),則當日子時為丙子時,丑時為丁丑時。。

如果日的天干為丙或辛(丙+5),則當日子時為戊子時,丑時為己丑時。。

如果日的天干為丁或壬(丁+5),則當日子時為庚子時,丑時為辛丑時。。

如果日的天干為戊或癸(戊+5),則當日子時為壬子時,丑時為癸丑時。。

與紀月相同,上面五句話是簡便的說法。如果規定甲*日的子時為甲子時,那麼60個時辰(五天)一迴圈,每個時辰的名稱與上面五句話都相符。也就是說,干支紀時也是先規定某一時辰的干支,然後推出來的。

總之,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是通過獨立地規定某年(月、日、時)的干支;然後把天干地支都+1,作為第二年(月、日、時)的干支。。。。。。

但是有個問題:既然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原理都一樣,為什麼只有紀月和紀時有五句話的演算法,而紀年則需要知道某年的干支進行計算,紀日必須要查萬年曆呢?

先說紀年。假如還有一個紀時單位“牛”的話,1牛=12年,那麼當然可以規定甲子牛的第一年為丙寅年等等,但不存在這樣的單位“牛”。而如果知道某一年的干支,比如1987年是丁卯年的話,計算1234年、1840年甚至10000年的干支都很容易。所以想知道某年的干支的話,只要知道其他某一年的干支就可以簡單地計算出來。

再說紀日。請問:丙寅月的第一天的干支是什麼?不知道吧?這就對了,因為陰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每個月的天數是變化的,因此不是天干數10的倍數,也不是地支數12的倍數。因此,假如一個月的第一天是甲子日,不考慮閏月,要經過60個(大月+小月),即(30+29)*60=3540天,才有一個月的第一天也是甲子日。1984年是甲子年,一月是丙寅月,我們馬上知道1989年的一月也是丙寅月,因為5年是一個迴圈。我們只要知道連續五年的一月是什麼月,就可以知道任何一年的一月是什麼月,進而知道任何一年的任何一個月是什麼月。在這120個月裡,想知道某一天的干支,如果用同樣的方法,就需要知道連續120個月每個月的第一天的干支。這還沒有考慮閏月的情況,就已經麻煩得沒有人願意去嘗試了。

總之,由於不是每個月都是10或12的倍數,這才......餘下全文>>

如何用天干地支計算年月日時?

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幹、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迴圈不已。我國農曆現仍沿用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干支紀年。可是,這就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週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週,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紀年的表現方式相傳自黃帝時期就開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殘片。

1.乾和支的含義: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

幹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乾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干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幹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干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編輯本段]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編輯本段]結合實際瞭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的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醜”的干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的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表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餘下全文>>

急,請高人指點!地支記月法,是按24節氣來劃分的嗎?所說的寅月,應該是從立春到驚蟄,這才是真正的正... 30分

一、天干地支紀月法規定,從立春到雨水再到驚蟄為止,算作一月,也就是真正的節氣正月,於此類推,巳月就是四月,午月就是五月,丑月就是十二月等。

二、生辰八字或者說八字,其實是周易術語四柱的另一種說法。四柱是指人出生的時間、即年、月、日、時。在人用天干和地支各出一字相配合分別來表示年、月、日、時,如甲子年、丙申月、辛丑日、壬寅時等,包含了一個人出生時的天體執行的基本狀態。每柱兩字,四柱共八字,所以算命又稱“測八字”。依照天干、地支沂涵陰陽五行屬性之相生、相剋的關係,推測人的體咎禍福。

三、地支紀月法

天干地支紀月法是如何規定的?為何從來沒有哪種方法能夠超越天干地支紀月法,它對氣候變化竟然把握得如此精準。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在24節氣中,每經過2個節氣單位(1個是節,1個是中氣),就自然替換到下一個月,天干地支也隨節氣的更替而變化。如此24節氣就共同組成了完整的12個月,十二個月正好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這十二個干支節氣紀月法,並非我們一般所說的農曆紀月,也不是公元陽曆紀月,而是由天干地支組成,隨節氣變化的紀月方式。

地支紀月表

地支月份 月頭交節 月中中氣 月尾交節

寅月 立春 雨水 驚蟄

卯月 驚蟄 春分 清明

辰月 清明 穀雨 立夏

巳月 立夏 小滿 芒種

午月 芒種 夏至 小暑

未月 小暑 大暑 立秋

申月 立秋 處暑 白露

酉月 白露 秋分 寒露

戌月 寒露 霜降 立冬

亥月 立冬 小雪 大雪

子月 大雪 冬至 小寒

丑月 小寒 大寒 立春

天干地支紀月法,雖然規定了地支和月份對應固定不變,但每個地支月該配什麼天干給它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瞭解的知識點。

古人早已編好天干地支紀月法口訣: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

每逢“甲”或“己”為天干的年份,那麼該年的寅月(從立春起為寅月)是丙寅月;

乙、庚年,則寅月天干為戊,也就是戊寅月;

丙、辛年,則寅月天干為庚,也就是庚寅月;

丁、壬年,則寅月天干為壬,也就是壬寅月;

戊、癸年,則寅月天干為甲,也就是甲寅月。

我們只要照此法循得寅月(一月)的天干,那麼其餘月份的天干只要按照天干順序去推算即可。

60個月合5年一個週期;一個週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迴圈下去。

下面列出天干地支紀月法之 綜合對應表:

月支 月頭 中氣 月尾 農曆 陽曆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地支紀月綜合對應表

寅月 立春 雨水 驚蟄 正月 02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月 驚蟄 春分 清明 二月 03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月 清明 穀雨 立夏 三月 04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月 立夏 小滿 芒種 四月 05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月 芒種 夏至 小暑......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地支紀月法?
天干地支紀月法?
天干地支紀年法起點?
天干地支紀日法?
天干地支紀年法怎麼算?
天干地支紀年法演算法?
十二地支紀月?
天干地支紀年法表?
天干地支紀年法對照表?
天干地支紀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