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3日

姓氏:安氏的由來

安(ā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孫安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住在遙遠的西方,曾經自立為“安息國”,成為自行為政的國家,長時間跟中原沒有關連,其子孫以國為姓,稱為安氏。一直到漢朝時,才重歸中原,我國開始有了“安”這個姓氏。

2、出自以國名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3、出自他姓或賜姓安氏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下同),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

② 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

③ 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

贊助廣告

④ 唐時有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得姓始祖:安清。黃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遠古時被封於西戎,後建立安息國(古安息國,在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多裡,漢書稱其為西域大國)。漢武帝時,派使者到安息國,始有往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駕崩後,不願繼承國王,欲削髮為僧,於是主動讓位於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陽,專門從事佛經翻譯,在以後的二十年中,共譯佛典九十五部、一一五卷,為我國早期佛學做出巨大貢獻。時與太子清一同入漢者皆以國(安息國)名為氏,稱為安姓,後世安姓奉安清為安姓的得姓始祖。

贊助廣告

二、遷徙分佈

安息國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後,分居於河南洛陽、甘肅民勤和武威、湖南漵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肅、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後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繁,烽煙四起,中原士族大舉南遷,安姓也不外其列。由於湖南所處地理位置屬較安定地帶,故南遷安姓,多出甘肅支脈。此期,北方安姓雖籠罩於戰火的陰影中,卻也有發展。三國曹魏有安同,遼東人,太武帝時進爵高陽公,曾以高官佐輔曹家王室,晚年又大興寺塔,其族大支多,甚為興旺。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姓安,居於河南洛陽,後漸與漢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後,安姓日漸活躍,名人不斷湧現。唐代有安祿山,為居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隨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脈。後安祿山叛亂遭鎮壓,安姓分逃於各地。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軍隊南下,致使北方再度處於混亂狀態,由此,中原人士大舉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攜家南徙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明清時期江蘇無錫、金匱多安姓。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閩、粵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臺,進而徙於新加坡等國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琺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五。

三、歷史名人

安 同:曹魏時遼東胡人,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安 清: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語,唸經修行。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國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後,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又工讀漢語,通曉漢語,譯梵本為漢語,譯《修行道地經》等30餘部,皆屬小乘。

安 民:宋代陝西省長安(今西安一帶)人,著名石匠,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於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餘下全文>>

安姓的歷史?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而安氏也出過三位當時最有實權,最為神氣的節度使,那就是西川節度使安潛:永興軍節度使安光鄴,和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他們三位,雖然都是獨當一面,大權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點也不飛揚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榮,更曾在石敬塘答應當契丹人之子時,痛言此事乃"詘中國以尊夷狄,此萬世之恥也"而流芳百世。

源出

一、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師從河上公,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黃老哲學與方仙道文化的傳人。

二、出自他姓或賜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三、以國名為氏。漢代有安息國王子入華改姓。唐代西亞、中亞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今甘肅省臨澤縣)有康國,後為匈奴擊敗,遷回至中亞(今烏茲別克的布哈拉一帶),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其中有漢字音譯為“安”的安氏。

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四、出自滿族改漢姓而來的安姓。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在渤海國時即有此姓。改為安姓的滿族固有姓包括:安佳氏、額勒赫氏、納喇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滿族安姓可能源於什麼姓氏?

[安] 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渤海國有此姓。

滿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額勒赫氏、納喇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佳氏] Angiya Hala 本錫伯族姓氏,見於《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世居普塞屯村(今地待考)。後改漢字姓安。人物有驍騎校安保、雅圖,護軍校齊蘭泰等。——隸鑲紅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額勒赫氏] Elhe Hala 見於《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語“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黑龍江省東寧)、愛琿、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改漢字姓康、安。——隸鑲黃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爾丹氏] Ardan Hala 本達斡爾姓氏,見於《黑龍江志稿•氏族志》,世居黑龍江,後改漢字姓安、阿。

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西林布盯 齊齊哈爾鑲紅旗人,達斡爾族,咸豐9年從徵陣亡,贈太子少保銜,給騎都尉兼一雲騎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納喇氏] 納喇氏人數相當多,尤其是隸正黃旗的很多,像世居葉赫地方的金臺石貝勒一族(大學士明珠的祖父)就在正黃旗。

安姓族譜在那

你好!

一般族譜在族長、族頭那裡,或者族裡指定的某個人保管,另外祠堂也會有。建議你去找長輩,父親、爺爺、父親的兄弟、爺爺的兄弟、或者其他族親問問。

【附】尋祖步驟

一、尋根問祖第一步,必須蒐集到相關資料

1、先祖遷居前居住地的確切記載(家譜記載或口頭流傳,如果是做官遷來的可以檢視當地地方誌史書記載)

2、始遷祖的名、字、號、排行字號,始遷祖生卒年月及相關生平事蹟,典故。(始遷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號和有無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輩;

4、始祖的相關資料(始祖其他旁證資料,如哪個郡望,和誰是本族);

5、家族的遷徙史(如遷徙年月,還有遷徙的故事傳聞)。

6、始祖和所修現有家譜的年代。

二、尋根問祖第二步:怎麼蒐集尋根資料?

1、有家譜的檢視家譜,一般家譜的記載最清楚。

2、沒有族譜的,檢視祖墳墓碑文字 ,特別是始遷祖的墓碑,大都能發現一些有價值的資料。

3、沒有族譜也沒有碑記的,只能多問問族中老人,認真記錄他們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輩、故鄉風物人情、故事傳說等;儘可能的和老人交談了解,並把這些珍貴的資料通過各種方式記錄下來儲存。

4、檢視家裡有沒有儲存以前的土地、房產契約,可以大致考查出始遷祖的名字,和所處的時代。

三、尋根問祖第三步:尋根資訊的對接和確認

尋根信物並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譜記載的、口頭流傳的祖先名號、祖墳祖墓這些尋根資訊,通過網路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認對接的這些資訊,沒有相似點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尋根資訊越詳盡,尋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對於始遷祖的來源地名,因為在不同年代記載的方式不一樣,比如多少都、什麼府、郡之類的,可以根據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縣誌,尋找到詳細的精確位置,再對照如今的地圖進行確認,也可以根據當地的人加好友諮詢。

四、尋根問祖第四步:尋根的方式和實地考查

把以上這些東西收集得越豐富越好,然後在網上尋找宗親網、姓氏網,釋出尋親資訊。也可以在當地論壇發帖,再或者搜尋加入當地QQ群,進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親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譜資料庫平臺網站搜尋。在網上聯絡上祖居地宗親後,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關情況;當大量資料能夠確認對接上以後,可以到祖居地實地走訪。在根據祖籍族譜記載,找出是否有外遷人員,與始祖資料是否一致來進行確認。

希望對你有幫助~

安姓的起源是什麼? 10分

一、姓氏來源

1、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叫安,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子孫世代姓安。

2、出自他姓或賜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3、以國名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二、郡望堂號

【郡望】

涼 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省張家川)。

姑 臧: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先後為前涼、後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一度都於此地。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為匈奴所築,後音訛為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為武威郡治所。由於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為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為治所,這是姑臧為涼州州治之始。西晉永寧元年(301年),張軌為涼州刺史,設州治於姑臧。西晉亡,即為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東晉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滅前涼,置涼州刺史鎮姑臧,豪右七千餘戶被徙往關中。十年,呂光據此地稱涼州刺史,次年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晉義熙二年(406年)曾被後秦主姚興任命為涼州刺史的南涼王禿髮□檀進駐姑臧,四年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此。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又於八年將北涼國都由張掖遷此,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439)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改姑臧縣為林中縣,仍為武威郡治。此後,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土人士避難西入涼州,姑臧成為保留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後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地講經,大興佛教。北涼時,沮渠蒙遜尊西域僧人曇無讖為國師,在此譯出《大般涅□經》等十幾部經典。

武陵郡:漢置武陵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漵浦縣以南)。據《唐書世系表》記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於中國,以安為姓。”望出姑臧、河內。

【堂號】

安姓主要以“濟世堂”為堂號。

三、歷代名人

安期生:琅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藥,當時人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東巡時,方士李少君曾對武帝說:仙人安期生吃巨棗,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尋找他而不得。

安 清: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語,唸經修行。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國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後,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又工讀漢語,通曉漢語,譯梵本為漢語,譯《修行道地經》等30餘部,皆屬小乘。

安同:曹魏時遼東人,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為太常寺樂工。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后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並言“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動,不疑李旦。

安祿山:(703—757),營州柳城(在今遼寧朝陽)人,原名軋犖山,本姓康。母為突厥人,後因其母嫁與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祿山......餘下全文>>

百家姓安性來歷

安姓一、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叫安,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今伊朗),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子孫世代姓安。

二、它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三、安姓始祖——安清

四、安姓人口,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五,約170萬人。

安姓的來歷?

【起源參考】 「安」源出 :

安氏出自西域少數民族,略有三支: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漢靈帝時安息國(伊朗東北部)太子安清,潛心佛學,來到當時的京都洛陽定居(見本網的「安世高」段,其後有安氏。南北朝時又有安息世子來到中國定居,亦為安氏。

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安遲」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安」氏。

為「昭武九姓」之一。(見「何」姓),安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一帶。一度歸唐朝管轄,唐高帝永徽年間歸附中原,後為安氏。又,唐朝胡人安祿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

【起源參考二】 安姓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據新唐宰相世系表上記載,傳說古帝顓頊的弟弟,昌意的次子,黃帝的孫子安,封國在西邊,自立為安息國(今伊朗高原東北部),後來安息國與中原有了交流,安息國人到中國來就有以國名中的“安”為姓的。因此安姓也是黃帝的嫡裔。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代北的鮮卑族貴族安遲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安”。又據唐書所載,「安」氏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今甘肅省臨澤縣)有康國,後為匈奴擊敗,遷至中亞(今烏茲別克的布哈拉一帶),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其中有「安」氏。另外,唐代叛將安祿山本姓康,冒姓安。安姓後來在姑臧郡發展成望族,世稱為姑臧望。安慶緒,安祿山之子,在殺死其父後,繼續叛亂。唐書宰相世系表: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入中國以安為姓。按漢有安成,唐有安金藏。

【家族名人】 安期生, 秦琅琊人(今山東省諸城縣東南),生卒年不詳。受學於河上丈人,於海濱賣藥,始皇東遊,相談三晝夜,賜予金帛,皆置之而去,留書以別,謂後千年求我於蓬萊山,始皇遣使入海尋之,遇風浪而還。漢武帝時,李少君言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其大如瓜。

安世高

安祿山(?~757)唐營州柳城人(今河北省舊永平府境)。胡人,本姓康,初名阿犖山,又作軋犖山。忮忍多智,善臆測人情,通六蕃語。天寶末,以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舉兵反,陷洛陽,入長安,稱燕帝,尋為其子慶緒所殺。

【地域分佈】 寧夏涼州郡,甘肅武威郡,湖北武陵郡。

滿族安姓的起源姓氏是什麼啊?

說文解字》:“安,靜也,從女在宀下,烏寒切。”《文字源流淺說》:“,象婦女在屋內之狀。”古代社會男尊女卑,女姓所處的地位幾乎跟奴隸一樣,故把女字畫成一個婦人斂手而跪的模樣。根據考古發現的甲骨文、竹筒、金文、秦篆等對“安”字的分析,“安”字表意:婦女由屋(室)外歸來為安全、平靜、穩定之意。《字源》對“宀”的註釋是:“這個偏旁代表房屋,‘宀’讀音為‘綿’,普通叫寶蓋頭,是上有屋頂兩邊都有牆壁的形象。”古人造字,最初多為象形,但有許多概念僅用象形圖案是表達不出來的,於是象形之外,又發明了會意、形聲,假借之類的字。“安”就屬會意類的字。下面六種“安”字的寫法,就足以看出“安”字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甲骨文字帖秦篆石鼓金文國差缶詹小篆會稽石刻隸書曹全碑楷書類篇古人以“安”為姓者,表明他們切盼儘快結束那種長期流徙、遷移之苦,期望實實在在地過上平靜、穩固,沒有侵害的安全日子,每家每戶都有堅實的房屋並有跪地迎接男子歸家的女人。造字之立意是很純厚朴實的。第二節安姓始於軒轅氏據先秦文獻記載,古代黃河流域分佈著不少氏族部落。在今陝西一帶有炎帝和黃帝兩個部落。他們之間曾結成同盟,世代相互通婚。由此,我國人民常自稱為“炎黃子孫”。“炎黃得姓”的傳說也一直流傳至今。大意是:從前,少典族的男子和有蟲喬氏的女子結婚,生下炎帝和黃帝。炎帝在姜水邊生長,故姓姜;黃帝在姬水邊生長,故姓姬。黃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因居軒轅之丘,故又稱軒轅氏(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據《國語·亞語》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黃帝的二十五個子嗣中,有一子叫昌意,為黃帝與妻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嫘祖原居現今四川鹽亭)所生,居於若水(今雅礱江)。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僕為妻,生高陽氏(即顓頊)、安氏……安氏為昌意次子,及長,移居到了遙遠的西北方——祁連山北昭武一帶(今甘肅臨澤縣境內)。至此,我“安”姓始祖可上溯到黃帝(軒轅氏)之孫——安氏。第三節華夏漢族中“安”姓源流考綜合各種記載姓氏的史籍資料,華夏漢族中的“安”姓主要來源有兩條較為確切和肯定:一是東漢時安息國太子——以國為氏,姓安名清,字世高——來華夏傳教,從此定居中國,子孫繁衍。二是“昭武九姓”之安國移民。根據有關史籍記載,“安”這個源自黃帝軒轅氏的子孫,如同一個“遠嫁”的女兒,最後又回到母親的懷抱中來。這話就得從黃帝之孫安氏移居到西北方說起。安氏到了西北方後,屢受北方匈奴侵擾,因不堪其擾,遂西涉柴達木、塔里木盆地,跨越蔥嶺(古時對帕米爾高原、崑崙山、喀喇崑崙山脈的總稱),到現在的阿富汗、伊朗高原一帶。斗轉星移,丁口漸旺,力強勢盛之時乃建國。即後世史書所稱“安息國”。安息國是一個自行為政的獨立國家,長時間沒有與中原發生聯絡,其子孫以國為氏。漢代時的安息國在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有一萬一千六百餘里,北面是康居國,東面是烏戈山離國,西面是條支國。地域數千裡,漢書上稱它是西域大國。直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漢時,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漢武帝派使者張騫出使西域以後,中原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張騫到安息國大約在公元前120年左右)。安息國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一心想當高僧,於是他把王位讓給他叔叔就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下來,娶妻生子。他的子孫也就世代相傳姓安,我國也才開始有了一個以“安”為姓的姓氏。到了唐代安姓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廣播於華夏大地。可是到了唐代後期“安史之亂”(天寶14......餘下全文>>

安氏家族的歷史由來

安氏家族的歷史由來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東漢靈帝時(168~189年間),安息國太子安清,潛心專研佛學,來到京都洛陽定居,其後有安氏。南北朝北魏時,安息國又有世子來到中國,亦為安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攻北魏時有代北鮮卑族複姓安遲時,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定居中原,改為漢姓安氏;據《唐書》所載,為“昭武九姓”之一。當時郝連山北昭武城有康居國,後為匈奴擊敗,遷至中亞阿姆、錫爾梁河流域,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稱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年間),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安國,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一帶。

誰知道有關"安'姓的歷史和由來?

天下頭目都姓安 歷史上裕固族曾長期保留古老的部落(又稱“家”)組織,每個部落由若干戶族(氏族)組成。新中國成立前後,裕固族共有10個部落、29個戶族。每個戶族的名稱又起著“姓”的作用。因此,裕固族的傳統姓氏就有29個。現在裕固族通行的單字漢姓,都是由這29個本民族姓氏名稱音譯或意譯而來的。如安帳-安、索嘎勒-索、託鄂什-妥等。其中“安”姓是大姓。因為過去統轄各部落的大頭目和各部落頭目都姓安,故有“天下頭目都姓安”的說法。 關於安姓的由來,裕固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裕固族遷到了一個新的地方。王子召集大家商量,要派人去京城求見皇帝辦些事情,可很多人都膽子小,不敢去。當時,有個勇敢善騎的青年說:“我去”,並要求王子:“我去晉見皇帝,如果皇上把我殺掉就算了,若事情辦成了,就得讓我當頭目”。王子答應了他的要求。於是,這個青年便騎馬去了京城,見了皇帝,稟報了事情的原委,皇上欣賞他的才幹,把問題給他解決了。臨走時,皇上問他姓什麼,他沒有聽懂,只順手拍了一下馬鞍,便揚鞭而去。皇上誤以為他姓“安”(與鞍諧音),遂賜為“安”頭目。這位青年回到部落後,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歡迎他,他向王子和鄉親們敘說了晉見皇帝的經過。王子也履行諾言,封他和他的兄弟們為頭目。他有兄弟七人,分領七個部落,稱為七族。之後,七族頭目便都姓“安”了。 裕固族的安姓,可上溯至五代、北宋時的回鶻人,如安鹽上、安鐵山、安進、安殿民等。這些回鶻人都是受五代、北宋王朝敕封的甘州回鶻官吏,說明安姓有著悠久的歷史。 補充: 昭武九姓 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中亞西部10多個小國的總稱。其王均以昭武為姓。昭武一詞的語源,尚無定論。《新唐書》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為昭武九姓,而以東安國、畢國、 捍、那色波附於其間, 曹國 又分為東、西、中三國。另據《北史》、《隋書》,烏那曷、穆國、漕國也是王姓昭武的國家。根據《隋書》,昭武九姓本是 月氏 人,舊居 祁連山 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支庶各分王,以昭武為姓。居民主要務農,兼營畜牧業。 6世紀中期昭武諸國相繼臣屬 西突厥 。7世紀中期歸附唐朝,受 安西都護府 統轄。同時開始遭受 阿拉伯帝國 侵襲。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賜封的王號,反抗阿拉伯帝國。8世紀下半葉諸國逐步消亡。昭武諸國概況如下: 康國 在今烏茲別克 撒馬爾罕 一帶。是昭武九姓的中心。大臣3人,共掌國事。兵 馬強 盛,多是赭羯(意為戰士)。唐高宗永徽時以其地為康居 都督府 ,授其王拂呼縵為都督。696年(萬歲通天元年), 武則天 封其大首領篤娑缽提為康國王。712年大食破其城國,國王烏勒伽投降並締結條約,但於719年(開元七年,回曆百年)覆上表請唐助其反抗大食。744年(天寶三載)唐封其子康國王咄曷為欽化王。 米國 米國治缽息德城(今片治肯特),與康國關係密切。642年(貞觀十六年)為西突厥所破 。654年(永徽五年,回曆33年)為大食所破。658年(顯慶三年)以其地為南謐州,授其君昭武開拙為刺史。718年(開元六年)二次遣使來唐的米國王當即片治肯特領主迪瓦什蒂奇,於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殺。731年康國王烏勒伽請唐封其子默啜為米國王。744年唐賜米國 王為 恭順王。760年以後片治肯特廢棄。 曹國 西曹治瑟底痕城(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北伊什特汗),與康國關係密切。731年(開元十九年 )唐封康國王烏勒伽之子咄喝為曹國王。天寶三載賜曹國王為懷 德王 。中曹治迦底真城(在......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安姓的來源?
趙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孔姓的來源簡介?
遊姓的來源?
鍾姓的來源?
範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滿族金姓的來源?
百家姓肖姓的來源?
袁姓的來源?
孫姓的來源的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