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是龍的第幾子?
饕餮到底是龍的第幾個兒子?
饕餮,讀音tāo tiè,是傳說中的龍的第五子,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祕怪獸 。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後來形容貪婪之人叫:“饕餮”。在遊戲、小說、漫畫、影視作品中均有相關形象。
饕餮是龍生九子的第幾個?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其一:老大囚牛(qiúniú)老二睚眥(yázì)老三嘲風(cháofēng)老四蒲牢(púláo)老五狻猊(suānní)老六贔屓(bìxì)老七狴犴(bì’àn)老八負屓(fùxì)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其二:老大贔屓(bìxì)老二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老三蒲牢(púláo)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老六(蟲八)(蟲夏)(bāxià)老七睚眥(yázì)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圖(jiāot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按照第二種說法,饕餮是龍的第五子
饕餮是龍的第幾子
一曰霸下(龜蚨),形狀像龜,喜好負重。馱載石碑的大龜就是其形象。
二曰螭吻(蚩吻、嘲風、好望、鰲魚、鴟尾),看似剪尾的四腳蛇,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亦喜吞火。殿脊、殿角和屋頂上的走獸或獸頭即其形象。
三曰蒲牢,形似龍而體形較小,喜歡鳴叫。生活在海邊,卻畏懼鯨魚。祠堂、寺廟、鐵鐘上的獸紐就是是其形象。人們根據蒲牢害怕鯨魚的特性,把撞鐘的長木都雕成鯨魚狀,據說以其撞鐘,聲大且亮。
四曰狴犴(憲章),形狀似虎,有威力,又好訴訟。監獄門上刻的或揣於獄門的虎頭即其形象。
五曰饕餮,其形似狼,極好飲食。鼎蓋上雕的獸頭即其形象。
六曰狻猊(金猊),形狀似獅,喜好煙火,亦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雕的獸頭即其形象。
七曰囚牛,好似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好音樂。胡琴上刻的獸頭即其形象。
八曰睚眥,其形如豺,喜好殺戮。常可在刀柄、刀鞘見其形象。
九曰椒圖,其形如螺蚌,好閉口,因而其像常被雕在大門鋪首上。
饕餮是龍的第幾個兒子????
你好!有這些。
贔屭(bi xi)、嘲諷、蒲牢、狴犴(bi han)、狻猊(suan ni)、蚣蝮、睚眥、囄吻(li wen)、椒圓。
龍生九子中 饕餮 是不是其中一子
各種說法都不一樣。。。其實不必較真。
龍之九子中贔屓、饕餮、貔貅分別排第幾?
九龍子即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生的九個兒子,每個都不成龍的形態,(其實不止)而且各有所長,所以固有“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之說。漢族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
據說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博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
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老大:囚牛(bì xì)、老二:鴟吻(chī wěn)、老三:蒲牢(pú láo)、老四:睚眥(yá zì)、老五:饕餮(tāo tiè)、老六:蚣蝮(bā xià)、老七:狴犴(bì àn)、老八:狻猊(suān ní)、老九:椒圖(jiāo tú)。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的李東陽的《懷麓堂集》[1] ,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老大:贔屓(bìxì)、老二: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老五:饕餮(tāotiè)、老六:蚣蝮(bā xià)、老七:睚眥(yázì)、老八:狻猊(suānní)、老九:椒圖(jiāotú)。
此外民間還流傳: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螭吻,以及另說: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或蚆螛)|睚眥|狻猊|椒圖的說法。
由上述可見,龍之九子有不同的版本流傳,故其大小順序強行分先後無實際意義。
贔屓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
貔貅又稱“辟邪、天祿”,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漢族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凶猛的瑞獸。貔貅有嘴無肛,能吞萬物而不洩,只進不出、神通特異,故有招財進寶、吸納四方之財的寓意,同時也有趕走邪氣、帶來好運的作用。
饕餮,貔貅和螭吻究竟誰才是龍的第九個兒子???
根據各古書記載龍之九子的不同排列次序,饕餮是龍的第五個兒子。貔貅和螭吻都是龍的第九個兒子。
現在根據古籍對龍之九子不同的排列次序整理如下:
一:囚牛 | 睚眥 | 嘲風 |蒲牢 | 狻猊 (suan ni)| 贔屓 (bi xi)| 狴犴 (bi an)| 負屓 | 螭吻 (chi wen)
二:贔屓 | 螭吻 | 蒲牢 | 狴犴 | 饕餮 (tao tie)| 蚣蝮(ba xia) | 睚眥 | 狻猊 | 椒圖
三:贔屓 | 螭吻 | 狴犴 | 蒲牢 |饕餮 (tao tie)| 睚眥 | 狻猊 | 椒圖 | 貔貅 (bi xiu)
四:贔屓 | 囚牛 | 睚眥 | 嘲風 |蒲牢 | 狻猊 (suan ni)| 狴犴 (bi an)| 負屓 | 螭吻 (chi wen)
饕餮是龍第幾個兒子
饕餮是龍第五個兒子。
老大囚牛、老二睚眥、老三狴犴、老四狻猊、老五饕餮、老六椒圖、老七贔屓、老八螭吻、老九貔貅
饕餮到底長什麼樣?龍之九子排名第幾?
說法有點多``還有說是黃帝跟蚩尤大戰``黃帝砍下蚩尤的頭``落地而變饕餮`下面的是一些資料`可能對你有些幫助``《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辭海》在解釋饕字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神魔誌異*異獸篇》:神州極南有惡獸,四目黑皮,長頸四足,性凶悍,極貪吃。行進迅疾若風,為禍一方。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上面幾段話裡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
一是饕餮是一種“惡獸”,而不是魚蛇蟒鱷,不屬於魚類或爬行類。 《辭海》中還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紋。你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認出那個凶惡的猛獸像誰,非常像狼的正面像,也是圓眼吊睛,凶狠無比。
二是饕餮甚貪食。 這個特徵鮮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極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咱倆養過狼,太知道狼的這個天性了,咱倆可以舉出無數個狼貪食的例子。天下再沒有比狼更貪食的動物了。不信可以讓人去問老牧民,天下最“貪食的惡獸”是誰?回答肯定是狼。人所共知,“貪”就是狼性的代名詞。董仲舒說秦“以貪狼為俗”,也把貪與狼相併列。中國人形容貪食總是用“狼吞虎嚥”,而且還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貪食。形容貪心都說“狼子野心”,不會說“虎子野心”。
由於饕餮具有“惡獸”和“甚貪食”這兩個狼的特徵,而且饕餮紋又像狼。因此,傳說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從狼演變而來的神獸。
三是饕餮成為商周鼎的主要紋飾,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寶鼎是華夏民族在青銅時代的立國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徵至高無上王權的神器和禮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華夏先民心目中處於民族“圖騰柱”的地位。因此,只有屬於民族的圖騰才有資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鐫刻鑄造在寶鼎重器之上。這一現象又反映出兩個問題:其一,到商周時,華夏族可能還仍然崇拜狼圖騰,至少是猛獸圖騰,炎帝黃帝族祖先的圖騰崇拜遺風可能還繼續存在,而周朝時期的華夏族受狼圖騰的影響更深,因為,周起源於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圖騰的遊牧族。其二,當時的“龍”可能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為華夏族的民族圖騰,否則,象徵王權的寶鼎就一定會以龍作為主要紋飾。而且......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