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的由來?
伊斯蘭教的由來
[伊斯蘭教的由來]
伊斯蘭教亦稱回教、清真教,是阿拉伯各國和伊朗、
阿富汗等國居民信奉的宗教。何以有伊斯蘭教?6、7世
紀期間,阿拉伯蘭島上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國家,居民多
數從事畜牧業,少數人事農業。他們屬於不同的部落,
各自信奉著許多自然神。該地區很早就有商業活動。但
7世紀初,由於東西商路改道,致使該地區的社會經濟
狀況迅速惡化,為改善這種狀況,奪取新的土地和通道,
需建立強大的國家。在遊牧部落中,各部落之間為了各
自利益經常發生戰爭。戰爭加劇了階級分化。被剝削的
人們限於貧困,也希望到部落範圍以外尋找牧場和沃土。
實現半島上政治的統一,已成了歷史程序的客觀要求。
伊斯蘭教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創立的。創始人穆罕
默德曾與基督教有過接觸。他中年時期在麥加城聯絡親
友,結成團體,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是阿拉伯語,
意為順從。伊斯蘭教信徒通稱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
斯蘭教信奉"安拉",說天地萬物都屬於"安拉",並由"安
拉"安排,它是唯一的"真主"。穆罕默德自稱是"安拉"的
使者,是"先知",是代表"安拉"向人們啟示的。(他的
說教後被信徒們編成《古蘭經》)。他創教後,由於遭
到當地掌管多種崇拜祭祀大權的貴族的反對,於622年被
迫從麥加逃往麥地那。他在麥地那傳教獲得了成功,進
而利用宗教勢力建立了政權,組織了穆斯林軍隊,於630
年攻佔麥加城,並迫使全城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兩年後,
伊斯蘭教推廣到各個定居的和遊牧的部落中間,統一了
半島。伊斯蘭教在唐代傳入中國。
伊斯蘭教起源於哪個國家
伊斯蘭教亦稱回教、清真教,是阿拉伯各國和伊朗、
阿富汗等國居民信奉的宗教。何以有伊斯蘭教?6、7世
紀期間,阿拉伯蘭島上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國家,居民多
數從事畜牧業,少數人事農業。他們屬於不同的部落,
各自信奉著許多自然神。該地區很早就有商業活動。但
7世紀初,由於東西商路改道,致使該地區的社會經濟
狀況迅速惡化,為改善這種狀況,奪取新的土地和通道,
需建立強大的國家。在遊牧部落中,各部落之間為了各
自利益經常發生戰爭。戰爭加劇了階級分化。被剝削的
人們限於貧困,也希望到部落範圍以外尋找牧場和沃土。
實現半島上政治的統一,已成了歷史程序的客觀要求。
伊斯蘭教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創立的。創始人穆罕
默德曾與基督教有過接觸。他中年時期在麥加鄲聯絡親
友,結成團體,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是阿拉伯語,
意為順從。伊斯蘭教信徒通稱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
斯蘭教信奉"安拉",說天地萬物都屬於"安拉",並由"安
拉"安排,它是唯一的"真主"。穆罕默德自稱是"安拉"的
使者,是"先知",是代表"安拉"向人們啟示的。(他的
說教後被信徒們編成《古蘭經》)。他創教後,由於遭
到當地掌管多種崇拜祭祀大權的貴族的反對,於622年被
迫從麥加逃往麥地那。他在麥地那傳教獲得了成功,進
而利用宗教勢力建立了政權,組織了穆斯林軍隊,於630
年攻佔麥加城,並迫使全城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兩年後,
伊斯蘭教推廣到各個定居的和遊牧的部落中間,統一了
半島。伊斯蘭教在唐代傳入中國。
伊斯蘭教的起源和歷史
伊斯蘭(al-Islam)系阿拉伯語音譯,公元七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原意為“順從”、“和平”,又譯作伊斯倆目,指順從和信仰創造宇宙的獨一無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者”與伊斯蘭“Islam”是同一個詞根)。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的古萊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約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復興。公元七世紀至十七世紀,在伊斯蘭的名義下,曾經建立了倭馬亞、阿拔斯、法蒂瑪、印度德里蘇丹國家、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滄桑,這些盛極一時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歷史陳跡。但是作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蘭”卻始終沒有隕落。起初,伊斯蘭作為一個民族的宗教,接著作為一個封建帝國的精神源泉,然後又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種人們生活的方式,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地發展著,乃至成為21世紀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關於伊斯蘭教的起源地?
伊斯蘭教興起於阿拉伯半島,今沙烏地阿拉伯西部市麥加.
先知穆罕默德在此創立伊斯蘭教.但是在開始時很不為當地人所理解.穆罕默德逃到了麥地那,他的教義受了麥地那人的歡迎.
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積攢了足夠的力量後,帥領大軍殺回了麥加.麥加貴族無法抵抗,只好投降並歸依伊斯蘭教.作為讓步,穆罕默德也承認克爾拜(聖石)為伊斯蘭教的聖物.
伊斯蘭教成立後不久,就開始了對外擴張.在穆罕默德去世之後不久,阿拉伯半島就統一了,同時也開始向半島以外擴張.
穆斯林的起源以及發展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教徒人數將近14億。 "伊斯蘭"是順從的意思。其教徒稱為"穆斯林",是指服從安拉和先知的人。伊斯蘭教在我國亦稱回教。該教分為遜尼與什葉兩大教派。其分佈主要集中在西亞、北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各地。
(1)伊斯蘭教的產生和發展。 伊斯蘭教於7世紀時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當時,拜占庭與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商道在該地進行長期戰爭,使當地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荒廢,商道梗塞,人口銳減,城市蕭條,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各階層都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以擺脫當時的困境。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570-632)實際上是綜合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半島上原始宗教等教義,聲稱得到"安拉"(真主)啟示,讓他在人間為"安拉""傳警告","報喜信"和"慈惠眾生"。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將宗教活動中心由麥加遷至麥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組織。
穆罕默德死後,在本教中選舉的繼承人,稱為"哈里發"(意為繼承者)。它利用"為真主作戰而死,死後可昇天堂"及戰勝的士兵可以分得戰利品等信條對外用兵。對各地的異教居民徵人頭稅及較重的土地稅等辦法使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因而伊斯蘭教廣泛傳播。經過四任哈里發(632-661)使其領土不但包括整個阿拉伯半島,而且勢力已達到亞、非兩洲,西到埃及與北非,東至波斯。
13世紀後期,小亞細亞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興起。14世紀後期,建立奧斯曼帝國,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消滅拜占庭帝國,並建成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因此,把伊斯蘭教帶到巴爾幹半島和土耳其。
(2)伊斯蘭教各教派。伊斯蘭教內部在穆罕默德死後,圍繞著哈里發繼承人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結果,由於政治派別的對立而導致宗教派別的產生,主要有遜尼與什葉兩大教派,其鬥爭持續不斷。 遜尼派注重實用性和世俗知識,信奉家庭和社會群體的力量。遜尼派是伊斯蘭教中教徒最多的一個教派,其分佈遍佈歐亞非各大洲。 什葉派則強調理想主義和超自然的力量,堅信永無謬誤的伊瑪目。什葉派是伊斯蘭教中教徒較少的一個派別,主要分佈在伊朗。
(4)伊斯蘭教的 教義和儀式。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基本經典。阿拉伯語"古蘭"原意是"誦讀"。《古蘭經》原是穆罕默德在傳教時,以安拉名義所發表的言論,在其死後,由專人彙編而成。伊斯蘭教把《古蘭經》奉為神聖經典,生活最高準則和立法的最高依據。故遇到問題往往到《古蘭經》中去找答案。《古蘭經》中沒有的,則只好從穆罕默德的其他言行中去找準則。為此,把穆罕默德用"安拉"名義以外的言論編匯成為"聖訓"。
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嚴格禁食規定,如戒食自死物、血液和豬肉,禁止飲酒,實行土葬,在節日方面,主要有開齋節和宰牲節。開齋節指齋月期滿29日,"尋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為伊斯蘭曆的10月1日)。宰牲節為伊斯蘭曆的12月10日。該日沐浴盛裝,舉行會禮,互相拜會,宰殺牛羊互贈以示紀念。
伊斯蘭國的起源
該組織的創始人阿布·扎卡維(Abu Musabal-Zarqawi)是出生在約旦的巴勒斯坦人,第二任首領阿布。馬斯里(Abu Ayyubal-Masri)是埃及人,第三任和第四任首領兩個巴格達迪(Abu Omar al-Baghdadi和Abu Bakral-Baghdadi)國籍不詳。
伊斯蘭教起源?
伊斯蘭教從人類可視的歷史來看
是在1500年前的阿拉伯地區的麥加聖地,穆罕默德(願主賜福)在山洞靜修時,天使百列嘉來到他身邊,向穆罕默德(願主賜福)降世了安拉的第一段經文,此後的40年裡,在不同的背景下完成了其他章節的降世。領導中東大部分地區,走上伊斯蘭之路。
但是從宗教的角度來看
伊斯蘭從有人類開始就已經是起源了,因為上帝在創造人類後不斷的降世經典和使者,穆罕默德(原主賜福)是上帝的最後一個使者,古蘭經對之前的所有經書加以肯定,並做了最後的封印。
要了解伊斯蘭教的起源,要先明白,人類的起源。人類是上帝完稜的創造,是類人猿進化不過來的。
伊斯蘭教的齋戒由來
公元610年到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時期,齋戒尚未成為伊斯蘭教的定製。由於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影響,在當時的阿拉伯社會裡,早已存在有齋戒的習俗,某些宗教虔修者甚至終年夜間做禮拜,白日封齋。穆罕默德本人雖然有時也在某些傳統紀念日封齋,但並未向穆斯林明確提出齋戒的要求。622年,他率領穆斯林遷移至麥地那後,為團結、爭取當地的猶太人,始仿效他們的教習,定古代先知穆薩得救的阿舒拉日,即阿拉伯太陰曆1月10日為齋戒日,以示重視。這便是伊斯蘭教最初提出的齋戒,但當時尚未法定為穆斯林必須履行的宗教義務。伊斯蘭教關於齋戒的正式規定,始於公元623年。其經典明文依據主要集中在《古蘭經》第2章第183至185和187各節。《古蘭經》雲:“信教的人們啊!齋戒已成為你們的定製,猶如它曾為前人的定製一樣,以便你們敬畏。”(2:183)又說:“萊麥丹月中,開始降示《古蘭經》,指導世人,昭示明證,以便遵循正道,分別真偽,故在此月中,你們應當齋戒。”(2:185)穆罕默德依據《古蘭經》上述明文的規定,正式宣佈伊斯蘭教歷每年萊麥丹月(即9月)為齋月,凡成年男女穆斯林每逢此月均應封齋。聖訓作為《古蘭經》明文的重要詮釋和補充,進一步闡述了萊麥丹齋月的尊貴,指明瞭封齋者將在後世得到的好處,以此鼓勵和號召穆斯林恪守齋功。自萊麥丹月齋戒被規定為天命之後,穆罕默德原倡導過的阿舒拉日的齋戒便成為自願性的了。據伊本·歐麥爾等人傳述:萊麥丹月成為法定的齋月後,穆聖(穆罕默德)說道:“阿舒拉日的齋戒,願封者封,不願封者亦可不封。”有關聖訓還提及穆罕默德時代的穆斯林遵行齋戒天命的情況,反映了萊麥丹月齋戒由自願到必行的過程。據穆罕默德弟子賽萊邁說:“在穆聖時代,當古蘭經文‘難以齋戒者,當納罰贖,即以一餐飯,施給一個貧民’(2:184)頒降時,我們在萊麥丹月願封齋者便封,願開齋者便施給一個貧民一餐飯,作為罰贖。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另一段古蘭經文‘故在此月中,你們應當齋戒’(2:185)降示之後。”這就是說,《古蘭經》關於齋戒的規定是循序漸進的。在初定齋戒為天命時,因有“難以齋戒者,當納罰贖”和“齋戒對於你們是更好的,如果你們知道”(2:184)等靈活性詞句,故穆斯林尚可以選擇封齋或納罰。而當明令在萊麥丹月必須封齋之後,穆斯林則不再有選擇是否封齋的可能。從此,在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封齋一個月,遂正式成為穆斯林必須遵守的五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