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的姓氏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3日

姜氏演變而來多少個姓氏!

姜姓源出神農氏,炎帝生於姜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龔,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秦漢時,姜姓以關東大族向西遷徙充實關中,之後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廣泛分佈於中、朝、韓、菲、泰和印尼等國。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包括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

姓氏"姜"的由來是是什麼?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贊助廣告

《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後來在歷史的程序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嶽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建立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嶽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嶽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贊助廣告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臺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有蜀漢的姜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姜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建立人之一姜鏡堂等。

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33090.html

姜姓的來歷

姓氏來源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說文解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後來在歷史的程序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炎帝子孫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際,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或封於申。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建立始祖是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因其先祖嘗為四嶽,輔佐大禹治水有大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姓氏分佈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朝,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臺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姓氏遷徙

傳說中的炎帝,號烈山氏,亦即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便以姜作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商周:四嶽是由姜姓的羌族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之後,他們與“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他們所結成的盟軍後來打敗了殷紂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時代的齊國,就是倚了姜氏後裔發展成為五霸之一。齊國在齊威王時,又成為戰南),便以姜為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另外姜氏後裔還建有申、許、齊等諸侯國。申國原居今陝西、山西間;許國在今河南昌東;齊國建都於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為姜姓,也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省敦煌西),逐漸東遷,公元前638年遷至晉南,屬於晉國。   漢代: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至西漢作為關東大族遷至關中,此後居天水(今屬甘肅)。東漢還有姜詩,廣漢人,發展為較為著名的一支。這說明漢代已有居住於今江蘇、四川的。唐代出現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唐宋:唐宋時期還有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及廣東的。   明清:明清時期今山西、陝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點。   海外:除移民海外的漢族姜姓以外,......餘下全文>>

百家姓中"姜"姓的由來與歷史 40分

姜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個古老的姓氏之一,有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姜姓源自炎帝神農氏,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姓。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另外,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例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當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目錄

姜氏起源

遷徙分佈

姜姓名人姜子牙

姜小白

姜維

姜夔

姜才

姜立綱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薑桂題

姜鏡堂

姜東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號

姜姓輩分

姜姓諸氏姜氏起源

遷徙分佈

姜姓名人 姜子牙

姜小白

姜維

姜夔

姜才

姜立綱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薑桂題

姜鏡堂

姜東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號

姜姓輩分

姜姓諸氏

展開 編輯本段姜氏起源

姜姓起源有三:   1、炎帝神農氏。《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 炎帝神農氏

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唐代上元時有桓姓者改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據《宋書·吐谷渾傳》所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除此以外,今滿族、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編輯本段遷徙分佈

(1)、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嶽始祖伯夷,輔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續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孫,在歷史的程序中,由於各種原因,易為其他姓氏,姑且不論。夏商以來,姜姓,分為齊、許、申、甫四國,世顯諸侯,居戎狄者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為 姜姓

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發源地,姜姓得姓則是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姜尚建立的齊國,表明姜姓又發源于山東淄博一帶,田和滅齊後,姜子牙的後代子孫散居各地。金學孟曰:“其中一支西遷甘,史誤為姜戎,其實為中原炎帝部落後裔”。   (2)、“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建立始祖是呂國的呂尚(潘承祥語)”。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嶽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嶽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和封底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呂為姓。也有姜姓《左傳-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為《左傳》中第十五項用“通”記載之事):“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這些婚外戀活動,《春秋》載作“純客觀報告”狀。如“夏,夫人姜氏如齊師”。   (3)、戰國時期(據史書記載),田和滅齊姜子牙後代西遷移西戎---姜戎一支,東漸入陝,公元前368年,為秦所迫,遷至晉南。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西漢以前,姜姓,其後代繼續東歸河南等地,不斷繁衍發展,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譁)大族,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西漢初,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西漢為充實關中人口,時劉邦採納婁敬建議,遷六......餘下全文>>

姜姓氏的起源

姜姓源出神農氏,炎帝生於姜水,因以水命姓為姜

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

秦漢時,姜姓以關東大族向西遷徙充實關中,之後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

三國和南北朝時,姜姓已經在秦川隴、魯皖蘇浙地區蔓延開來,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陝西和山東。

唐宋時期,姜姓進入閩粵地區。

清朝時東北地區由於山東的移民和滿洲八旗的全面漢化以及漢姓的使用,東北地區姜姓發展迅猛。清滿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體改姓為姜。

經考證,從姜尚起到如今,歷史上共有102個氏都是從姜姓繁衍而來,有的姓氏還有別的起源,但是姜姓卻是他們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呂姓、許姓、章姓、謝姓、齊姓、高姓、國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盧姓、柴姓、慶姓、賀姓、紀姓、丘姓、薄姓、賴姓、蓋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駱姓、左姓、充姓、酈姓、逄姓、連姓、向姓、谷姓、聶姓、尚姓、焦姓、柯姓、饒姓、景姓、浦姓、厲姓、強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個單字姓氏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申屠、公牛姓等38個複姓。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話,姜姓的分支姓氏則達到247個。

高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姜太公八世孫奚因擁立齊桓公有功,被賜予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炎帝16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姜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7世孫文公呂赤,赤有愛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蛋排擠,出齊奔燕。高止十世子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齊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取其字為姓氏。為山東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由“高”字開頭複姓簡化而來。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簡化而為“高”姓。

4、出自他姓。據《北齊書》所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鮮卑族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鮮卑慕容氏、高麗羽真氏,後改高氏;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納羊氏,滿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時入居開封的猶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於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奚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殺了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並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高姓就這樣誕生了。高奚作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孫的尊敬和愛戴。

二、遷徙分佈

高姓雖然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高氏居多。據史料所載,戰國到秦漢時期,高姓已可能遷入河北、遼寧境內。秦漢三國時期,隨著政局的幾度分合,人口遷徙頻繁,高姓人氏漸活動於海河流域,黃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上、下游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高姓人氏大舉南遷,“廣陵”郡望便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隋唐時,有書記載,河南有陳氏父子率軍開闢漳郡,其中有高氏參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鋼入遷閩地(今福建省)。此時,德州蓨(今河北省景縣)仍是繼東漢以來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時期,有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荊州市)建南平國。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彥儔到四川后蜀政權為官。在此期間,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動。兩宋時期,高姓人為避戰亂由中原向江南遷徙。如開封高瓊後裔定居於海寧、臨安、溫州、山陰,合肥人高徹定居於晉陵。元明清時期,高姓人多集聚於東南地區,尤以江蘇、浙江地區最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佈在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

三、歷史名人

高 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餘下全文>>

那102個姓氏由姜氏繁衍而來

姜太公後裔姓氏不止102個,102個只是一時估計。出自下面的文章。

姜太公誕辰3154週年 海內外姜太公後裔臨淄祭祖

www.chinanews.com/cul/2015/09-12/7519960.shtml

news.ifeng.com/a/20150912/44639868_0.shtml

海內外102個姓氏的姜太公後裔將赴臨淄祭祖

news.xinhuanet.com/...94.htm

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2/2775135.html

【2004年09月10日】新華網濟南9月10日電(記者劉寶森)記者從山東省淄博臨淄區政府獲悉,在首屆國際齊文化旅遊節期間,海內外102個姓氏的姜氏後裔將拜祭始祖姜太公。據瞭解,這次前來拜祖的海外人士大約300人,其中韓國姜氏宗親會及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地的中華丘氏宗親聯誼會,均組織人員專程到臨淄祭祖,僅韓國就將派出150人的拜祖認宗團前來參加祭祖大典;加之全國各地前來拜祭的人員,屆時拜祭者可能達到800人左右。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是齊國故都。據考證,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太公起到現在,共有102個姓氏都是由姜姓繁衍而來,其中包括呂、許、謝、紀、丘、齊、薄、賴、蓋、丁、高、賀、查、封、崔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

姜太公,名望、尚,字子牙,號飛熊,是商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唐肅宗時被封“武成王”,與“文宣王”孔子齊名,被民間傳為神上神。姜太公所創立的齊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在海內外仍有著廣泛影響。今年是姜太公誕辰3143週年。

姜太公後裔姓氏:

單姓:

姜、呂、丘、丁、許、謝、紀、崔、高、章、賀、柯、盧、薄、賴、連、饒、厲、聶、王、解、陸、嶽、谷、譚、覃、焦、芮、柴、浦、申、向、宇、卞、佘、艾、安、彥、晏、年、齊、文、駱、國、蓋、蒲、尚、楂、易、欒、慶、甫、閭、儲、左、右、北、癸、壬、旦、門、井、牙、角、蛇、掌、亙、麻、竹、棠、析、桓、檀、茶、萊、苑、畫、弦、旗、禚、指、琅、酈、省、汲、溪、景、劇、闞、青、鈄、鐸、姁、組、鄲、郵、隰、裔、我、氏、是、其、及、並、即、盍、望、朋、士、營、坴、戎、充、捷、強、禮、孝、懿、威、奕、富、明、紹、靈、暢、平、襄、逄、共、勵、封、略、獻、旅、醮......餘下全文>>

“姜”在《百家姓》裡排名第幾?

新版百家姓具體排名: 姓氏 排名 王 1 李 2 張 3 劉 4 陳 5 楊 6 黃 7 趙 8 吳 9 周 10 以上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 姓氏 排名 徐 11 孫 12 馬 13 朱 14 胡 15 郭 16 何 17 高 18 林 19 羅 20 鄭 21 樑 22 以上姓氏人口總數少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據分析,前100個姓氏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4.77%。 姓氏 排名 謝 23 宋 24 唐 25 許 26 韓 27 馮 28 鄧 29 曹 30 彭 31 曾 32 肖 33 田 34 董 35 袁 36 潘 37 於 38 蔣 39 蔡 40 餘 41 杜 42 姓氏 排名 葉 43 程 44 蘇 45 魏 46 呂 47 丁 48 任 49 沈 50 姚 51 盧 52 姜 53 崔 54 鍾 55 譚 56 陸 57 汪 58 範 59 金 60 石 61 廖 62 賈 63 夏 64 韋 65 付 66 方 67 白 68 鄒 69 孟 70 熊 71 秦 72 邱 73 江 74 尹 75 薛 76 閆 77 段 78 雷 79 侯 80 龍 81 史 82 陶 83 黎 84 賀 85 顧 86 毛 87 郝 88 龔 89 邵 90 萬 91 錢 92 嚴 93 覃 94 武 95 戴 96 莫 97 孔 98 向 99 湯 100 [參考CCTV新聞截圖1] hiphotos.baidu.com/...4a.jpg [參考CCTV新聞截圖2] hiphotos.baidu.com/...4b.jpg

姓姜的祖先是誰?

關於姜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姜姓來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關於這種說法,在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中都有記載。《水經注》雲:“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於是他就於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媙等20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以“齊、甫申、呂、紀、許、向”等8氏為姓的。而作為神農氏嫡系的姜氏後裔,國七雄之一。

出自亙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

聚集地(遷徙分佈)

傳說中的炎帝,號烈山氏,亦即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便以姜作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商周:四嶽是由姜姓的羌族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之後,他們與“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他們所結成的盟軍後來打敗了殷紂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時代的齊國,就是倚了姜氏後裔發展成為五霸之一。齊國在齊威王時,又成為戰南),便以姜為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另外姜氏後裔還建有申、許、齊等諸侯國。申國原居今陝西、山西間;許國在今河南昌東;齊國建都於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為姜姓,也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省敦煌西),逐漸東遷,公元前638年遷至晉南,屬於晉國。

漢代: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至西漢作為關東大族遷至關中,此後居天水(今屬甘肅)。東漢還有姜詩,廣漢(今四川謝洪縣南)人,發展為較為著名的一支。這說明漢代已有居住於今江蘇、四川的。唐代出現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

唐宋:唐宋時期還有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及廣東的。

明清:明清時期今山西、陝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點。

姜姓,作為一個淵源久遠的姓氏,在臺灣早有繁衍。目前,名排第六十二位。追本溯源,姜姓是炎帝神農氏之後代。據查第一個到達臺灣來的姜姓開基始祖是姜朝鳳。他是姜世良(據史料載,明代有一位姜世良,先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在此發跡以後,其後代子孫又遷居廣東陸豐縣鹽墩鄉,在廣東繼續繁榮滋長。以後,正是這支姜姓家族的後代最先由大陸遷居臺灣。)的第十一代孫,於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航海過峽,遷居臺灣。當時,就住在臺灣新竹縣紅毛港。以後姜姓繁衍增多,又由新竹縣分遷臺北等地。自姜朝鳳入臺之後,姜姓人氏來臺不斷增多。先是秉秀鑾於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從廣東遷臺,居住在新竹縣北埔鄉;就這樣不少福建和廣東的姜姓源源遷臺,使臺灣的姜姓得到繁衍,成為一個重要的姓氏。

歷史上姓姜的名人有誰?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三國時有蜀漢的姜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姜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建立人之一姜鏡堂等。

相關問題答案
姜的姓氏起源?
吳的姓氏起源?
李的姓氏起源?
馮的姓氏起源?
姚的姓氏起源?
林的姓氏起源?
上官的姓氏起源?
王的姓氏起源?
徐的姓氏起源?
劉的姓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