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韋的有多少人?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21日

全國共有多少姓韋的人

全國姓韋的有很多,但是比較知名的應當是韋喜律師,急當事人之所急,想當事人之所想。

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佈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莊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大約為370萬。

贊助廣告

中國有多少人姓韋?

韋姓人分佈很廣,遠及海外諸國,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總計約有90萬人,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11

姓韋的有多少人 ?

韋(Wéi 韋)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為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姓纂》記載:“出自顓頊大彭之後,夏封於豕韋,苗裔以國為姓,家彭城(今江蘇省徐州的古稱)。”又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於豕韋(在今江蘇省銅山縣的附近),豕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韋氏。史稱韋氏正宗。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贊助廣告

2、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韓信一族險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3、出自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有韋氏。據《漢書·西域傳》所載,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有韋姓。

4、出自賜姓而來。據《唐書·桓彥範傳》所載,桓彥因功受賜韋姓,其後人以韋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韋氏。清朝時廣西慶遠府、貴州貴陽府定番州、湖廣施南古巴地和海南東方縣及仫佬、苗、瑤、水等許多少數民族均有韋姓。

得姓始祖

元哲。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與錢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於商代初年,發源於今河南省滑縣,始祖為元哲。少康為夏帝時,封大彭氏國支孫元哲於豕韋(今河南省滑縣),並建立諸侯國,成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援力量之一。豕韋國又稱韋國,夏末時被商湯所滅,韋國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孫後代便以原國名韋為姓,遂成韋氏。故元哲就是韋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編輯本段]

韋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依資料記載,其早期的播遷始於漢朝:漢楚王太傅韋孟徙居魯國鄒縣(今屬山東省);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佈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莊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歷史名人

[編輯本段]

韋 孟: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西漢詩人,精於魯詩,曾任漢楚王太傅。他的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為詩並有韋氏之學,足見韋氏一門詩學的造詣之高。

韋 昭:三國孫吳雲陽(今陝西省涇陽縣)人,為當時著名學者。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等職。西元258年,孫琳廢孫亮,立孫休為吳國皇帝,改年號永安,昭立五經博士而創設國學,開南京設國家中央學府之始,為古代南京大學之起源;韋昭官拜中書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國子學。西元264年孫休亡,孫皓即位,韋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僕射、侍中,領左國史。後為孫皓所害。

韋 睿:京兆杜陵(今陝西......餘下全文>>

中國2015姓氏韋排第幾

韋(Wéi )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滑縣的豕韋古國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人姓氏排名66位,共有430萬人,

第一大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

姓韋全國有多少人

韋(Wéi )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滑縣的豕韋古國。有多種來源。韋氏屬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風姓後裔黃帝子孫彭祖孫元哲嫡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韋氏出自風姓彭祖之後。韋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50姓“魯韋昌馬,苗鳳花方”。在2007年4月24日公佈為當代中國第65姓,在2008年列為第在68姓,共有370多萬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人姓氏排名66位,共有430萬人,第一大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

中國姓韋的偉大名人有哪些

名人很多,韓信的後代也姓韋了。以下不完全列舉:

韋遐,初為韋方國(湋川(今陝西扶風縣))國君。周武王伐紂時,韋遐帶軍從徵,滅商有功。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封韋為伯國,遷於故國地韋(今河南滑縣),稱“韋伯國”,國君韋遐,也隨之稱“韋伯遐”。約於西周末或春秋初,韋國亡,餘民遷居彭城(今江蘇徐州)”。

韋孟(約前228—前156年)西漢初楚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詩人,韋伯遐之第24代孫。在世時代約自秦始皇帝中期,至漢景帝初年間。秦時政治苛暴,孟躬耕不仕。韋孟傅楚王三代,亦通《詩》,傳為家學。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高帝廢楚王韓信為淮陰侯,封同父弟交於楚為楚元王,以孟為其傳。自後又傳元王子夷王劉郢客及孫劉戊。戊荒淫無道,在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因被削王,與吳王劉濞通謀作亂,次年事敗自殺。韋孟在劉戊亂前作詩諷諫,不從,孟辭官舉家東遷至鄒(今山東鄒城),此時他仍懷念先生舊恩,不勝依戀,作詩述懷。後逝於鄒。據史書記載,他精於魯詩,他的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為詩並有韋氏之學,足見韋氏一門詩學的造詣之高。韋孟詩僅存《諷諫詩》、《在鄒詩》兩首四言長詩。前者用以諫王,後者用以述志,如併合起來,也可以當作他的自敘詩。詩體為四言,中正和平,不失詩人溫柔敦之旨。或雲:此二詩系其子孫好事述先人之類志而作。(見《漢書韋賢傳》)

韋賢(約前148—前67),字長孺,西漢時魯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韋孟第5代孫。被召而舉家遷入長安(今西安未央區)做官。性質樸,善求學,精通《詩》、《禮》、《尚書》,號稱鄒魯大儒。以經書致仕,徵為博士、給事中,進宮授昭帝《詩》,遷光祿大夫、詹事、至大鴻臚。漢宣帝時,賜爵關內侯,徙為長信少府。以為人主師,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代蔡義為丞相,封爵扶風侯,享始平(今陝西興平)食邑700戶,賜宅第於平陵(今陝西咸陽市秦都區平陵鄉大王村)。從此,韋賢家族成為平陵榮貴門第。為相五歲,多恩,公元前69年以老病辭官,賞百斤黃金。卒諡“節侯”。從韋賢起,漢代始有丞相致仕制度。韋賢有四個兒子,三人為官。漢元帝時,拜韋玄成(賢之小兒子)為丞相,封於京兆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遷此,其長兄韋方山、二兄韋弘兩家留居平陵,後世不顯貴。杜陵玄成的子孫世代相傳,累分立為數十家,成為大宗族,向全國遷徙。死後陪葬於平陵(漢昭帝劉弗之陵)。

韋方山,西漢時魯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韋賢長子曾為高寢令,早喪,後世不顯貴。

韋為巨集,西漢時魯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韋賢次子。官至東海太守,後世不顯貴。

韋玄成(?—前36年),字少翁,西漢時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三兆村南)人。韋賢第四子,位至丞相。少好學,明於詩、論語。謙遜俠士,尤敬貧賤以父任為郎,常侍騎又以明經擢諫大夫,遷大河都尉。徙為太子太傅。父賢死,玄成佯狂讓爵於兄。朝議高其節。拜河南太守,御史大夫薛君免,為御史大夫。於丞相乞骸骨免,而為丞相,因封故邑為扶陽侯,而後失之列侯;復自遊宦而起,至丞相。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繼父相位,封侯,封於杜陵(今三兆村南),家遂遷此。父子俱為丞相,世間美之。因此,鄒魯為之諺雲:“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玄成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過之。卒於漢元帝建昭三年,諡工候。玄成好為四言詩,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孫》二首。(見《前漢書》本傳)有集二卷,(《舊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韋昭(204-273)(《三國志》作韋曜,因避晉帝諱改)字弘嗣,三國吳郡雲陽(今江蘇省丹陽縣)人。為當時著名學者。少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餘下全文>>

韋姓人口有多少

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68位的姓氏,人口較多,大約為370萬。

韋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滑縣的豕韋古國,今日韋姓以廣西、河南等省區居者最多。

全國韋姓人口數量

韋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七十六萬餘,佔全國人口的0.11%。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姓韋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鄧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陸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祝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魏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餘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榮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毛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顧的有多少人?
中國姓謝的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