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四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依照中國的傳統風俗,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要過小年,通常人們要吃什麼?

吃飴糖

臘月二十三是幾號,臘月二十三吃什麼,臘月二十三習俗

臘月二十三就是農曆的十二月二十三號,陽曆的時間不確定。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因為風俗傳統的緣故,北方地區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地區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還有部分的確臘月二十五過小年;

贊助廣告

吃餃子

祭灶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吃灶糖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農曆臘月的小年吃什麼

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熱鬧僅次於過年。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而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關於小年的這個時間差別,可能與過去的“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有關,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小年吃什麼呢?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那麼,過小年大家都吃什麼呢?

贊助廣告

傳統名點 灶糖

灶糖是古老的漢族傳統名點,即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灶”,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人叫灶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資訊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南方小吃 祭灶果

祭灶果是浙江寧波地區及南方一帶有名的漢族傳統小吃,是由麻棗,紅白球配上油果、黑白交均糖、芝麻腳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凍米糖組成,是一種老幼皆宜的糕點。

祭灶果主要原料糯米粉,芋艿漿,白砂糖。口味:鬆、酥、香。

灶的果品分兩類,一種是從市場買來的祭灶果,裡面都有用麵粉做的紅蛋、綠蛋、芝麻蛋、黑節骨、白節骨,另購一些小糖、水果等,還有一種是過去民間自制的祭灶果,有番薯片、炒豌豆、炒花生等。

節令食品 灶粑粑

粑粑用秈米、糯米為主料製作而成。米粉做成餅,用豆乾,肉,蔬菜或鹹菜等為餡,用素油煎出舉家共食,迎接小年和即將到來的。

祭灶節,幾乎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這種習俗,而送灶神的祭品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民間以製作米粑粑作為送“灶神”的祭品。每當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都做送灶粑粑。一般上午準備米粉、餡心等原料,下午加工成形,傍晚煎烤。煎烤好的第一鍋粑粑則首先用來祭灶神。

人們把粑粑盛在大盤裡,放在供奉“灶神”的神龕裡,然後點上香火,放鞭炮,歡送灶神上天,頗為嚴肅認真,灶神送走後,全家人即可進食粑粑了。如今,很少有人那麼虔誠地去“送灶神”了。但每當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這兩天,製作“送灶粑粑”的習俗依然流行甚廣,只是大都用來自家享用,很少有人用來作祭品了。“送灶粑粑”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的節令食品。

做粑粑的材料是秈米、糯米、豆乾、瘦肉、蔬菜或醃製的鹹菜、姜、蒜、香油、醬油、澱粉、鹽、味精及胡椒粉等。製作方法是將秈米、糯米洗淨後瀝水晾乾,磨成細粉,將備好的蘿蔔洗淨,剁成碎末,再入籠蒸熟或煮熟,擠出水分,把肥瘦兼有的豬肉剁成肉末,放入鍋內加醬油煸一下,再依次加入蘿蔔末、鹽等,邊加邊翻炒至熟。將米粉加熱水和製成麵糰,分劑後,用手捏成麵皮,放上餡料,包製成扁圓形的粑粑坯。把坯入鐵......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各有什麼特色飲食傳統?

又近農曆上的立夏節氣,自然就想起了存放白煮蛋的袋子。那東西是編織成絲網狀的,下面拖出一些來,頭裡連了一個繩子環,可以掛在小孩子的頸脖上。袋子各樣顏色的都有,可是圓鼓出來被網眼遮罩著的蛋殼,顏色全部是一個樣子的。現在吃隨便什麼樣的蛋都很普通,尤其是在大城市裡,立夏時節在孩子們身上再要看見那些色彩豔麗的蛋袋子,已經不多了。

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是一種風俗,說法各地不一,但總體上的意思是大同小異的。也許是蛋的形狀如心,大家就認為吃了白煮蛋以後可以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也有人們認為立夏之後天氣逐漸炎熱起來,剝了蛋殼的白煮蛋光生生的,吃一點下肚,將來人體面板也那樣光滑不生癤子。總之,立夏時分吃蛋是有益於身體更健康的。正是基於此,立夏日的一早,大人就忙著煮鍋子中整個的蛋。等到剛煮熟,濾去沸滾的水,加入冷水浸泡。一冷一熱,物體收縮的道理,到吃白煮蛋剝殼時就不粘皮了。等煮熟的蛋冷卻下來,擦乾水分,套在編織好了的網眼蛋袋子裡,分發給小孩子掛上,滿心喜歡的孩子們就奔著跳著上學,去幼兒園。

對掛在脖子上的蛋袋子裡面的囫圇一個蛋,孩子們十有九個是愛不釋手的。色澤的漂亮,使他們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這樣還是捨不得一下子就吃掉,往往不挨近回家時是不敲碎蛋殼的。有些好勝性強的孩子們就三五成群,玩起了鬥白煮蛋的遊戲來。蛋是分兩端的,尖的那裡為頭,圓的部分是尾。鬥白煮蛋時,蛋頭上的那裡對好蛋頭,蛋尾部分相碰蛋尾部分。一個一個如此鬥了過去,破殼的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上勝的為第一,這個白煮蛋稱大王;蛋尾部分這邊勝的為第二,這樣的蛋叫做小王,或者二王。孩子們是這樣來嬉戲的,當然大人吃起白煮蛋來就沒有那麼多的花樣了。

立夏時令,人們還吃的有竹筍,稱為全筍。大家的願望是人人希冀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跋涉遠路,行道千里。這時,也正好是豌豆和蠶豆上市的季節,帶殼豌豆、蠶豆形如眼睛,人們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蠶豆來祈盼一年裡眼睛像新鮮豌豆、蠶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另有一種風俗習慣就是過磅一下體重,也叫“秤人”。立夏“秤人”會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而在報分量的數上也是有圖吉利叫法講究的,一般情況下要做到逢九進十,還對女子和小孩的分量數有一定的討口彩規矩。

總而言之,上述的所有這些舉止,其目的是出於祈求身、心、腿部等重要部位健康無恙,防止生病,順利度過炎夏的美好願望。我們中華民族大地上,能夠保持著這樣的農曆節氣習俗,看來還是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吉利的

********************************************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餘下全文>>

請問農曆臘月二十四是什麼節日.?

臘月二十四、 小年 祭灶神“祭灶”。最早叫“紀灶”。紀灶,是紀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炊者”,因為他有功於人,人們表示不忘記他的功勞。

9.中國傳統習俗中,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過“小年”,通常人們要吃() A.元宵 B.飴糖

cbcabba

中國有一個傳統習俗,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要過“小年”通常人們要吃A元宵B臘八粥C飴糖選哪個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訂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春節時.吃什麼‘幹什麼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餘下全文>>

臘月二十六到正月初六民間習俗吃什麼玩什麼?急急急,孩子的作業,謝謝了!!

~\(≧▽≦)/~啦啦啦

臘八粥~~~~額,除夕12點吃餃子。

“人間歲換,天地回春。”春節是我們華夏兒女最為看重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在民間過春節的方式和習俗也是最豐富、最隆重、最熱鬧、最喜慶的。

百節年為首

通常我們把過春節都叫過年,民諺中說“百節年為首”,那麼這個“年”和“春節”是怎樣的關係?

:實際上年就是春節,春節就是年,但是這二者的來歷和含義略有不同,“年”更具民俗意味。《說文·禾部》中說:“年,谷熟也。”而在古代的民間傳說中,年是一種會給人們帶來惡運的怪獸,“年”一來,樹木凋零,百草不生,年還會吃人;年一過,萬物生長,遍地花開。因此,年來的時候人們要躲在家裡,等年過去了再出門慶賀。怎麼才能把“年”驅走呢?人們就在新舊交替,過“年”的節骨眼上大放鞭炮,以期把“年”趕跑。

過了臘八就是年

進入臘月,年的氣氛就會越來越濃,而且會有很多關於年的活動,從民俗上講,春節是不是有個時間段?這個年應當是從哪天開始到哪天結束呢?

從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開始,春節的各種活動就進入“程式”了。有首童謠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掃一掃。”又有首兒歌這樣排序春節的節目單:“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無通巧,初四頓頓飽,初五隔開,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概概,十二漏屢,十三吃泔糜仔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日冥。”可見,一直到正月十五,春節這出熱熱鬧鬧的大戲才收尾。其實,元宵節後還有餘韻,一直要到二月二“龍抬頭”,春節大戲才算全部落下帷幕,人們又要開始忙著新農活了。

春節習俗知多少

春節的時間這麼長,習俗內容又如此豐富,那麼哪些習俗現在還比較時興呢?

春節的習俗可分為宗教祭祀、禮儀禁忌、飲食文化、娛樂活動等各方面。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尚在流傳的習俗簡單地說有以下幾種:

臘八節:源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喝粥習俗源自佛祖修行時又累又餓而昏倒,因牧羊女的一碗稀埂而獲救的故事。正宗的臘八粥要以紅棗、菱角、栗子、糯米、粳米、粟米、秫米、赤豆等8種原料熬粥,敬神祭祖,贈送親友,全家食用。

過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又稱祭灶節、灶王節、灶神節。這一習俗在城市已不時興。

“打塵埃”: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貼春聯和貼“福”字:貼春聯是我國特有的。這一習俗起於宋代,興於明,盛於清,今天仍然很盛行。同時,一些人家還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貼年畫:年畫起源於“門神”,隨著木版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限於此,變得豐富多彩。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後來又發展成掛曆,一度成為當代的時尚。

貼窗花:窗花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以特有的手法表現吉事祥物、美好願望,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有趣味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通宵圍坐,閒聊守夜,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吃餃子和年糕:除夕......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臘月二十四吃什麼?
臘月二十四是什麼星座?
臘月二十三是什麼星座?
一月二十四是什麼星座?
陰曆正月二十五吃什麼?
八月二十四是什麼星座?
元月二十四是什麼星座?
一月二十四日什麼星座?
二月二十四是什麼星座?
五月二十四是什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