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喝雄黃酒的來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端午節為什麼喝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面板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來歷?對人體有無害?

贊助廣告

www.ybxmf.com/...page=1

......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了數千年的民謠便是對端午習俗的總結。不過在端午的這一天,除了吃粽子、賽龍船外,我國民間還有飲雄黃酒、懸艾草、簪菖蒲、掛鐘馗、戴香包等多為祛邪健身習俗。

戴香包,各地都有。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燻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紅兜肚,有鬥邪必勝的效果。人們熟悉《白蛇傳》的白娘子,就是因為經不起許仙的勸誘,喝了雄黃酒才顯露了原形的。其實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記載:“黃帝欲登園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戴雄黃、其蛇皆去。”後,這個記載被美國人W·愛伯哈德拿去,在他編撰的《中國文化象徵詞典》中,就這段記載作了如下說明:“黃帝部族發生了大瘟疫,聽說廣成子醫道高明,派人前去討教醫治瘟疫的辦法,廣成子用雄黃裝包,讓他倆戴在身,結果病治好了。”這一說法倒也有科學的道理。在遠古時代,廣成子其人既是巫師又是醫生,可見香包在我國遠古時代就有了。

贊助廣告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藥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燻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香包以藥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燻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

--------------------------------------------------------------------------------------------------------------

sohu.easytour.com.cn/travel/Colligate/17079.aspx

端午節習俗之 喝雄黃酒驅邪消疫

雄黃酒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還是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仿效,希......餘下全文>>

端午為什麼要喝雄黃酒?

端午為什麼要喝雄黃酒呢?據醫藥文獻記載:"雄黃"又名石黃、雄精、薰黃、黃金石。它產自湖南、甘肅、雲南、四川等地;味苦、性溫、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內服。其中,最特別的是,雄黃雖可泡酒喝,但由於雄黃有腐蝕之力,所以一定要經醫生指示,並遵古法炮製的雄黃酒才能喝。 喝雄黃酒,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裡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人江中餵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人江裡,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鬚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據說,這就是後來人們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那麼,為什麼雄黃酒能藥暈魚龍,魚龍為什麼怕雄黃呢? 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晨屬龍,晨時正是群龍形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設雄黃酒以飲宴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塗在小孩耳、鼻、頭額和麵頰上,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然而,現代科學證明,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眼用雄黃酒,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飲雄黃酒這一習俗,確應改變了。

端午為什麼要喝雄黃酒?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天中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等。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遊百病,佩香囊、綁五彩線;意在避邪、祛病、消災、強身。 端五節怎樣過? 1.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2.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3.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4.懸鐘馗像 因為民間傳說為抓鬼大帝,所以鍾馗像有闢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麼人?」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帽醜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來除邪。原來鍾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寒林鐘馗」,端午掛鐘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5.劃龍船競賽 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划船,為了救屈原。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劃龍船比賽,國......餘下全文>>

端午節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的來歷是什麼?

掛菖蒲艾葉 古時候,湘潭出了一個很能幹的人,姓趙名申喬,人們都叫他“趙撫院”。他爹八十歲那年生下了他。申喬五歲讀書,非常聰明,四書五經過目不忘,十八歲中舉,當了湖南巡撫。 找巡撫上任後,清正廉明,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一年,長沙市嶽麓山的一個山洞裡,出了一條大蟒蛇,這條蟒蛇經常變化為一個老和尚,到長沙市街上化緣,逢人便說:“嶽麓山上搭了一座天橋,凡間人要想成仙,就可以從橋上走到天堂。”很多老百姓信以為真,結果天堂沒上成,卻進了大蟒蛇的肚子。原來這天橋就是大蟒蛇伸出來的舌頭,人們從蛇舌頭走進它的嘴裡,許多人被它吃了。 趙撫院決心為民除害。他日思夜想,卻苦無良策。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老叫花子走來對他說:“你想除掉大蟒蛇,只有用震天神弓和穿雲神箭,射瞎它的眼睛,再用雄黃就可以毒死它。如果它到老百姓家裡來放毒,每家每戶都可懸掛菖蒲艾葉,水缸裡放些菖蒲根,可以消災免禍。”趙撫院醒來後,發現床上果然有震天神弓和穿雲箭。原來這個老叫花子就是太白金星。 吃了早飯,趙撫院帶領隨從,身背震天神弓,腰佩穿雲箭,走到嶽麓山,果然看見一座青石板天橋。他腳穿釘鞋走上天橋,用勁一踩,石板橋軟綿綿的。邪不壓正,大蟒蛇害怕了。趙撫院抬頭一看,嶽麓山頂上有一對大燈籠,照得通明透亮。他拉弓射箭,一盞燈籠滅了,又是一箭,另一盞燈籠也熄滅了,這時天橋也突然消失了。 趙撫院回府後,立即曉諭長沙城內各家藥店:明天有一個爛眼和尚前來買眼藥,不可把真藥賣給他,可以把一包雄黃給他。又告訴各家各戶:明天門口懸掛菖蒲艾葉,水缸裡放些菖蒲根。第二天果然有一個爛眼和尚到藥店買眼藥,藥店老闆給了他一包雄黃。爛眼和尚又轉身到各家各戶去放毒,從前門進,各家各戶懸掛的菖蒲艾葉變成了利劍,光芒四射。他不敢從前門進,又竄入後門到廚房水缸裡去放毒,泡在水裡的菖蒲根把毒液全部化解了。大蟒蛇的爛眼睛搽了雄黃後,立即全身潰爛,不一會就死了。 這天正是五月五日端陽節,街上老百姓奔走相告,欣喜若狂,齊聲稱讚趙撫院的功德。人們趕到嶽麓山趕到蟒蛇洞一看,這條大蟒大的嚇死人。後來,人們從洞裡挑出幾十擔人骨頭和婦女佩戴的金銀首飾,被吃掉的人不計其數。

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呢,為什麼要在門前掛艾草和蒼蒲,有何喻意

喝雄黃酒,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裡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人江中餵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人江裡,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鬚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晨屬龍,晨時正是群龍形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設雄黃酒以飲宴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塗在小孩耳、鼻、頭額和麵頰上,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然而,現代科學證明,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眼用雄黃酒,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飲雄黃酒這一習俗,確應改變了。

端午“插艾草”的來歷

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於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揹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已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云云。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援,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餘下全文>>

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歷有是什麼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時灑雄黃酒的意義是什麼?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杭諺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於此日將蒲根切細、晒乾,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亦有單獨用雄黃浸酒者,故名“雄黃酒”。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形成端午節飲雄黃酒風俗。同時,還要以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間還將吃剩的雄黃酒噴灑房屋壁角陰暗處,或貯藏起來,乎日遇有蟲咬紅腫,可以塗抹解毒消腫。有井人家,還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端午節與雄黃酒

中國漢族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藥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燻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香包以藥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燻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屈原

相關問題答案
端午喝雄黃酒的來歷?
端午節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圖片?
黃氏的來歷?
百家姓黃姓的來歷?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節日的來歷?
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