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蓋的名人?
姓蓋的名人
歷史名人
蓋聶
蓋延
蓋勳
蓋寬饒
蓋文達
蓋寓
蓋方泌
近現代名人
蓋國才
蓋鈞鎰
蓋山林
蓋樹人
蓋春生
蓋天寶
蓋茂森
蓋麗麗
蓋鳴暉
蓋叫天
蓋的歷史名人
蓋姓在歷史上成名較早,如《漢書》上就有兩位姓蓋的,五代後唐有太傅蓋寓……等。蓋 延:東漢虎牙將軍。身長8尺,彎弓300斤。彭寵為太守時,任營尉。後與吳漢歸光武,拜偏將軍,從平河北。光武即位,封蓋延為虎牙將軍。蓋 勳:東漢代人,為人正義耿直,那時董卓勢大作亂,蓋勳絕不去奉迎。蓋寬饒:漁陽人,漢代文官,他極為剛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風,就不管得罪什麼人,都要在上朝時向皇上說個明白,於是朝中人人小心風氣也清廉一時,皇親國戚也都小心翼翼。蓋文達、蓋文懿:唐朝的兩位學者,研究儒學,當時稱為“二蓋”。蓋方泌:清朝人。以拔貢任陝西州判。喜慶年間,任商州知府。時匪徒屢擾商州,方泌募兵出擊、群匪逃竄,不敢再入商州境,使當地居民安居樂業,以功升遷臺灣知府。所至有聲望,史稱良吏。蓋 聶:山西榆次人。戰國時期著名劍客。蓋聶為人耿直嚴肅,對劍術不精者常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蓋姓的家譜
蓋姓在歷史上來源眾多,其主要的一支與呂姓同源,同是炎帝的後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呂尚封於齊,史稱齊太公,數傳至齊文公時,生公子高。公子高裔孫名傒,史稱高傒,任齊國正卿,因迎立齊桓公有功,被賜食邑於蓋(今山東長清西南),其子孫以封邑為姓,稱蓋氏。除上述一支外,蓋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上古時期有一廬國,廬國有一公族名戢黎,戢黎的後代以國名為姓,稱廬氏,後來又簡寫為蓋。又如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的後人中有人以盧蒲氏為姓,後來也簡寫為單姓蓋。東漢光武帝時,有姓閭丘的人奉命改姓蓋。北魏時,鮮卑人中莫蘆氏、吐伏蓋氏,也都改姓蓋。此外,在蓋姓人聚居的范陽一帶,生活著一些姓雷的人,因為族小勢弱,後來也因自己的姓氏讀音與“蓋”相近而冒姓蓋。
吉他新手應從何處開始?
如果你沒有接觸過 我想應該是從基礎知識 和認識學習 需要買一些資料 還有就是要有自己的樂器 開始其實很簡單 就是從就那最細的第6弦開刀,拿撥片的手要拿實,撥片尖的部分不要出的太多(接處面越大,阻力越大,當然大家都知道),拿撥片最好和絃之前有一些角度這樣,正式開始。 非常簡單,我要你用吃奶的勁去彈最細的6弦,左手什麼都不幹,就是右手撥空弦,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盡力的快(對了,忘了說了,撥的時後要上下交替的撥,上一下,下一下),這沒有什麼難的吧?如果你覺的快的時後已經可以了(保持節拍很重要,不過我相信這也不難,狂掄2分鐘能摸到了,另外肌肉也有一定適應時間,撥的時侯用手腕發力,手臂都不動)。可以結和左手了,6弦(最細的),按12-9-10-12-10-9的順續彈(分別用小指,中指,食指),結和右手,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這個練習可以多練點(如果你是初學),一直彈直到手指都酸了(相信我,很快會酸的),歇會(不要太嚴厲,不然會肌肉老損的),再來,練習10幾分鐘(如果你在最高速還彈不穩,多練會)。再換另一個練習,還是6弦,10-7-8-10-8-7的順續彈(福小指,無名,和食指),照同樣的方法練,慢慢來,不著急,其實這已經很速成了。再來第3個練習,9-5-7-9-7-5(小,中,食),當這個練習也練好了,就可以把這樣個練習連起來練,比如練習1彈2遍,馬上換練習2彈2遍,再練習3兩便(隊與,初學,這個快速轉換也是要花點時間的,要的是連慣的效果,對肉體的控制)。然後在練每個練習只彈1便就換。我相信認和人這麼練兩天,不說200,160是沒問題的(每分鐘160拍,每拍彈4下)。當這個練好了,我覺的就有了速彈的基礎了,起瑪對肌肉和雙手的控制是有基礎了。當你完全舒服了,還可以練下面這個練習。先是,6弦,15-13-12,再5弦,15-13-12,再4弦,12-10-,再3弦,12-10-9,再2弦,9-7-6,再1弦,9-7-6。
這些書上都有 現在資料很多 我建議你買那些光碟看 效果快 明白!
下面只是我學琴的一些體會,希望能與你分享!
其實練吉他,是沒有捷徑的,每一個有名氣的吉他手,都是苦練出來的。這些和天分沒太大的連繫。煉吉他第一:要指發練習,比如活動手指用的,矯正手行用的,練速度用的,顆粒度,等等。。。。指發練習並不一定是爬格子,那只是彈吉他的熱身而已。追主要還是一些高階練習,這些練習街上吉他店裡都有賣。。。。。
二:是要找一個好老師,這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讓你少走好多彎路。。。進步也會比較快。。。
三:使用一把好的吉他,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而且可以讓你的手指不會受傷,在木琴上也可以快步如飛!
四:定期找人和自己一起溫習以下以前的成績。可以使你信心百倍,從而進入下一個水平。。。也就是說要找人和自己一起練。。這是新手必走的一條。
其實,最主要還是自己刻苦,勤練。
希望你也提出意見,共同進步!
關於姓氏的問題
姓氏起源
關於藺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以地名命姓。春秋時,晉獻公的少子成師被封於韓(現在陝西省韓城縣),他建立了韓國,因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稱韓子。他的後代子孫遂以韓為姓,稱韓姓。傳到韓厥(即韓獻子)時,他的玄孫叫韓康,在趙國為官,得到藺(今山西柳林縣北,一說在陝西渭南縣西北)作為封邑,他的後代子孫遂以封邑名為姓,稱藺姓。
堂號
"完璧堂":戰國時,趙國得到了"和氏璧"。當時秦國很強大,騙趙國說,願意拿15個城市來換這塊"和氏璧"。趙國覺得很為難--給璧怕秦國不給城;不給璧,又怕秦國興兵來奪。於是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秦王接過和氏璧後,只交給大臣們傳看,絲毫不提交城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沒有意思交城,於是對秦王說:"你們只知道誇璧好,卻不知道璧上還有個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給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裡。相如接到璧後,馬上抱起依著柱子說:"趙王派我來送璧前,齋戒沐浴了3天,表示對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後,卻只知道叫人傳看,實在是欠鄭重。現在璧在我的手中,你們如果想要,大王也需齋戒沐浴3天,然後行交接之禮。否則,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後撞頭而死。"秦王沒辦法,只好讓藺相如把璧帶回驛館。相如回驛館後,暗地派隨從從小道把璧送回趙國。3天后,他秦廷辦交接禮。他對秦王說:"我見大王無意將城交給我們,因此已派人將璧送回趙國了。您要殺就請殺吧!"秦王認為殺了藺相如只會徒傷兩國和氣,就以禮送相如回趙國。
歷史名人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名相。初以完壁歸趙馳名,後以將相和,廉頗負荊請罪著稱於海內。他即是韓康的後裔。
藺從善:明代學士。洪武時中舉人,永樂時授翰林院編修。
藺 芳:明代工部主事。事母至孝。永樂時為志安知府,治績卓著,先後遷工部主事、工部右侍郎。
藺 亮:隋代名將。名帝甚愛其驍勇。他曾屯兵工浦口山上,所以當時的人把山上的岩石叫做藺將軍巖。
宋代時有朝奉郎藺敏修,明代有應天府尹藺以權。
藺姓分佈很廣泛,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基本上都有藺姓的人,按照人口多寡排列,為當今中國第300大姓。據有關資料顯示,河北、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內蒙古、甘肅、黑龍江八省(區)的藺姓人較多。藺姓的發祥地河北邯鄲,藺姓共有聚族群7個,約6000人。藺姓大部分為漢族,同時還分佈在黎族,納西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