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主要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6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歌圩節(三月三)、隴端節、中元節。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蹟。現在,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壯族的其他節日與漢族相同。 壯族的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製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 除夕 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 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徵著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牛魂”(壯語叫“歐魂懷”),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來,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開始,有的人家敲鑼打鼓,吹蕭吹笛,整個村寨洋溢著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壯家包粽子過年,但年三十晚絕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曆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曆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壯族的民族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藉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淨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裡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杆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贊助廣告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有以下傳統節日

一 ,三月三,是廣西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節日,2014年確定為廣西傳統習慣節日並放假兩天。 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於壯族地區,其中尤以紅水河、左右江流域最為常見。每場歌圩人數少則幾百人,多則數千甚至數萬人。

二,春節,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製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作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

三,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

四,陀螺節,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 時間是由舊曆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五,隴端節, 是雲南文山富寧縣及附近壯族的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蹟。隴端節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

六,吃立節,是廣西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七,婭拜節,雲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隻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八,壯年在壯語中叫“將也益”,而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曆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餵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穀豐登。

壯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

1、春節: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

壯族的春節習俗育漢族相同,於此不再多說。但是在正月初一初二,凡是有來客,就必須要吃粽子。

2、陀螺節: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

陀螺節,是每年舉行一次的體育盛會。陀螺,是一種遊戲,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3、吃立節:正月三十日左右

“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隴端節,是壯族人相聚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最適合找物件。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5、婭拜節:四月屬兔那一天

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隻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6、牛魂節:每年農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舉行。

相傳四月初八為牛王誕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為人間種草綠化,玉帝規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種,可它卻一步撒三把草種,這麼一來,地上的草比禾苗還多。玉帝便把它罰到人間去吃草。牛到了人間,以草為食,為人耕種,一年辛苦到頭。人們感激它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是日,農家給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欄修整一新。寨老們對全寨的牛評頭品足,激勵各戶愛護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五色糯飯喂牛,有的在屋外擺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飯桌打轉,然後全家人才吃過節飯。

7、藥王節:農曆五月端午

節日內容各地不盡相同。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一帶壯族群眾上山採回烏柏、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藥煎湯來洗澡。據說可以使面板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一帶壯族有專門的藥市。各家各戶還包“羊角粽”,在屋裡煮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驅邪。

8、愛猴節:農曆五月初五

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後匿藏到石旮旯裡,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隻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裡之後,人們才悄悄地離開。傳說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餘下全文>>

壯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包括:年三十晚、春節、春社節、花王節、清明節、廟會、三月三歌節、花炮節、端午節、嘗新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慶豐節、冬至節、送灶節。

參考資料:www.nanning.gov.cn/...5.html

壯族有哪些比較隆重、重要的傳統?

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過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準備,要把房子打掃得窗明几淨,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餈粑。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壯族人認為,沒有雞不算過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裡放糖),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餈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壯族的粽子分為包米粽(用浸泡後的糯米包紮)和包糕粽(經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漿和過濾成“糕”後再包紮。“包菜”也稱“包生飯”,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節)許多壯族地區人們愛吃的節日食品。其方法新鮮別緻,即用“包生菜”的寬嫩葉包上一小口飯,放入口中嚼吃。頗有獨特風味。

參考資料:www.artwork-cn.com/...6.html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日期是?來歷是?

壯族的傳統節日 1、春節: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壯族的春節習俗育漢族相同,於此不再多說。但是在正月初一初二,凡是有來客,就必須要吃粽子。 2、陀螺節: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陀螺節,是每年舉行一次的體育盛會。陀螺,是一種遊戲,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3、吃立節:正月三十日左右 “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隴端節,是壯族人相聚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最適合找物件。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5、婭拜節:四月屬兔那一天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隻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6、牛魂節:每年農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舉行。相傳四月初八為牛王誕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為人間種草綠化,玉帝規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種,可它卻一步撒三把草種,這麼一來,地上的草比禾苗還多。玉帝便把它罰到人間去吃草。牛到了人間,以草為食,為人耕種,一年辛苦到頭。人們感激它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是日,農家給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欄修整一新。寨老們對全寨的牛評頭品足,激勵各戶愛護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五色糯飯喂牛,有的在屋外擺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飯桌打轉,然後全家人才吃過節飯。 7、藥王節:農曆五月端午節日內容各地不盡相同。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一帶壯族群眾上山採回烏柏、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藥煎湯來洗澡。據說可以使面板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一帶壯族有專門的藥市。各家各戶還包“羊角粽”,在屋裡煮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驅邪。 8、愛猴節:農曆五月初五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後匿藏到石旮旯裡,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隻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裡之後,人們才悄悄地離開。傳說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剝樹皮以充飢。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數以萬計的猴子抱著一隻只大......餘下全文>>

壯族和回族分別有什麼傳統節日

1月——春節

壯年 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閤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過去還有以八月酉日為迎新歲節日。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藤州俗不知歲,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後)為臘,長幼相賀以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穀為新年節慶,因有別於漢族春節而說成是“俗不知歲”。

現在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週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曆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採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制餈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結束。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

春節大年初一,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黎明時分,,各人盛妝打扮,喜氣盈盈。新媳婦和姑娘們爭相奔向溪河泉邊,挑“新水”,喝“令俐水”。家族內和鄰里之間相互串門,給前輩拜道賀,大人要給前來拜年的小孩送利市錢。拜年之後,各家持供品到村邊的廟堂祭神,祈禱新年人畜平安,五穀豐登。村寨間有的舉行賽銅鼓,有的幾個村的男女青年相約到河灘或平壩對歌傳情。這一天,除了接待外村來客之外,家族內不互助請吃。當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認為開粽粑會引起田埂開裂漏水。並最忌爭吵,人人都求和氣、吉利。

(1)汲新水:又稱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傳於桂西一帶。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著歌,到河邊或泉邊,將香插上,用紅紙包好的錢幣作利市往水裡投放,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新水。劉錫藩《嶺表紀蠻·節令》載:“元旦,提甕汲新水,沿路唱‘牛羊雞豕、六畜魂來’一語。這“新水”,有的地方叫“伶俐水”或“靈巧水”。傳說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純、最吉利,喝了它,姑娘會聰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會健康成長;老人會祛病長壽;有的地方傳說聰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裡投放智慧,誰要是先得新水,誰就會變得越聰明伶俐。

(2)迎春牛對歌:“迎春牛”為流傳於廣西靖西縣一帶的古俗。始於元明之際。春牛即土牛,古時用泥土塑制,現為紙紮的春牛。迎春牛表示勸農和開春伊始。這一天,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問答一年的節氣和農事,向春牛投擲棉子,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他們藉此交朋結友,依歌擇配。

(3)搶頭鴨:廣西凌雲縣泗城一帶壯族春節習俗。年初一晚十二點一過,當在人爭先宰殺雞鴨,重煮粽粑,並按規矩放於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雞全鴨置臺中央,粽子剝開置兩側,其外兩側各置放一把夾有豬頭肉或豬尾並貼有紅紙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後逐一祭灶王、門神、豬圈、牛欄等。祭祀完畢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為搶得“頭鴨”,認為搶得“頭鴨”,便會交好運。

(4)抬紙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夥子抬著用紙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戶燒炮竹迎新。這是壯族古代崇拜狗的遺俗。

(5)打春堂:平果一帶的壯族民間春節流行的一種娛樂活動。“打春堂”即用搗米之杵敲擊木槽。現在有一些地方改為以扁擔敲擊板凳形式,故又稱“打扁擔”,或根據其聲響而直稱“打虜烈”。小規模特郎一般在村內或院子、廳堂裡舉行,二三對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擔,排於春堂或長板凳兩側,以類似搗米的動作,有節奏地互相敲擊,間或敲打春堂或板凳,發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聲響......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壯族的主要傳統節日?
壯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壯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納西族的風俗傳統節日?
壯族的主要節日?
壯族的主要節日有哪些?
瑤族重要傳統節日?
水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漢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回族有什麼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