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換算天干地支?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6日

怎樣用公曆年換算出農曆天干地支

我國古代是用天干地支來紀年的,現代社會已很少使用。一來現今社會已經離不開國際化,沿用老的歷法已經不現實;二來天干地支在民間多用於算命測字,帶用濃重的迷信色彩,實在與科技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但一個優秀的民族是不會拋棄她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事件、詩詞、字畫等中,又出現大量天干地支紀年法,對他的瞭解、熟悉還是很有必要的。以下,讓我們稍微瞭解一下: 一.天干地支之由來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 天干地支相當於樹幹和樹葉。它們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互聯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聯叫做“地支”,合起來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個字, 總稱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個字, 總稱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義,有這樣有趣的說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衝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醜)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天干地支據說其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時期的大撓氏。例如唐代劉恕在《通鑑外紀》中就引古書說:“(黃帝)其師大撓......始作甲子。”大撓作甲子雖是傳說,但從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湯),外丙,仲壬,太甲等來看,干支的來歷必早於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現了。 起先,我們祖先僅是用天干來記日,因為每月天數是以日進位的;用地支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位個月,正好用十位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干記日,每個月裡仍然會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顧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擇。甲子,王乃洮頌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載,意思是說,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臉,太僕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几上坐著。後來,干支記日的辦法就被漸漸引進了記年,記月和記時了。 六十花甲子 中國農曆採取天干地支作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複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代號。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後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可以得到: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 戊辰 6.已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 甲戍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已知天干地支,如何換算成公曆?

已知干支,求對應年份次序  由於天干地支每60年一迴圈,所以不能直接根據干支計算對應的年份數值。但是可以根據干支計算出對應於60年中的第幾年,從而進一步推算。   設x為天干對應的次序,甲-癸依次為1-10;y為地支對應的次序,子-亥依次為1-12.那麼對應次序z的計算公式為:   z = 6x - 5y如2011年是辛卯年,辛為8,卯為4,計算下來是28,因此辛卯年在60年中是第28年。具體的年份只能推算,同餘方程a≡6x - 5y+63 (mod 60)其實一點推算,公元31年是第一個辛卯年。(2011-31)/60=33,2011年是第33個辛卯年反過來一樣推算a*60 + 31 = ba是第多少個60年,b就是年份,33*60+31=2011.

贊助廣告

干支紀年法怎麼和公曆紀年法轉換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我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設定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天干地支,是過去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迴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曆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乾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乾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週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迴圈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干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執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曆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迴圈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週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

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

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任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己55.戊午56.己未

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干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週.一週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迴圈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曆己巳年,1930年是農曆庚午年……到1......餘下全文>>

把公曆年轉換成干支年的方法

每年立春時間的計算公式(1900年-2000年,2000年後有極小誤差)

2.根據當年立春推12節

3.根據陽曆日推日干支

有了以上資訊,再加上陰曆時間,排八字、排紫薇當不在話下

1.以每年2月4日0時為基準

0.6236+年數*0.2422-(年數/4)

年數為公曆年的後二位,除4取整數,凡能被4整除的結果加一天

舉例:

a.求1983年立春時間

0.6236+83*0.2422-83/4=0.7262

1983年2月4日0.7262日立春

b.求1964年立春時間

0.6236+64*0.2422-64/4+1=1.1244

立春時間是2月5日0.1244日

2.每丁24節氣的間隔時間固定,短的兩節間距29天多,長的接近32天,公曆交節時間也算固定,大致在2天範圍.比如立春2月4或5日,萬年曆有這方面知識.

口訣請看王虎應的<六爻斷疾病新探>

3.根據公曆日期計算當日干支(易友提供)

口訣:

乘五除四九加日,

雙月間隔三十天。

一二自加整少一,

三五七八十尾前。

解釋.

第二句逢雙月外加30。第三句中的“整少一”,為能被4整除之年一二月份比其他三年都要少加一;第四句反映的是大月規律,3月不加,4.5月加1,6.7月加2,8月加3,9、10月加4,11、12月加5。

1925年公曆8月3日

(25*5+25/4+9+3+30+3)/60餘56,干支為己未

2001年11月15

(101*5+101/4+9+15+5)/60餘19,干支為壬午

在電子表格中把公曆日期轉換成農曆與天干地支

這個需要VBA了.

按ALT+F11 再 插入 模組

把下面的程式碼制複製到模組中,然後 在B1中輸入:

=calendar(A1)

假設日期在A1

Option Explicit

Dim WeekName(7), MonthAdd(11), NongliData(120), TianGan(9), DiZhi(11), ShuXiang(11), DayName(30), MonName(12)

Dim curTime, curYear, curMonth, curDay, curWeekday

Dim GongliStr, WeekdayStr, NongliStr, NongliDayStr

Dim i, m, n, k, isEnd, bit, TheDate, num1, num2

Dim year, month, day, grid, grid_date

Function calendar(grid)

grid_date = grid

year = Mid(grid_date, 1, 4)

num1 = InStr(grid_date, "-")

num2 = InStr(6, grid_date, "-")

If (num2 - num1) = 3 Then

month = Mid(grid_date, 6, 2)

day = Mid(grid_date, 9, 2)

Else

month = Mid(grid_date, 6, 1)

day = Mid(grid_date, 8, 2)

End If

'星期名

WeekName(0) = " * "

WeekName(1) = "星期日"

WeekName(2) = "星期一"

WeekName(3) = "星期二"

WeekName(4) = "星期三"

WeekName(5) = "星期四"

WeekName(6) = "星期五"

WeekName(7) = "星期六"

'天干名稱

TianGan(0) = "甲"

TianGan(1) = "乙"

TianGan(2) = "丙"

TianGan(3) = "丁"

TianGan(4) = "戊"

TianGan(5) = "己"

TianGan(6) = "庚"

TianGan(7) = "辛"

TianGan(8) = "壬"

TianGan(9) = "癸"

'地支名稱

DiZhi(0) = "子"

DiZhi(1) = "醜"

DiZhi(2) = "寅"

DiZhi(3) = "卯"

DiZhi(4) = "辰"

DiZhi(5) = "巳"

DiZhi(6) = "午"

DiZhi(7) = "未"

DiZhi(8) = "申"

DiZhi(9) = "酉"

DiZhi(10) = &q......餘下全文>>

干支紀年如何轉化為公曆紀年?

查萬年曆。

干支紀年依照的是陰曆,而公曆紀年依照的是陽曆,他們沒有百分之百完整的規律。

但是可以知道個大概,比如公元1年起始是庚申年,但春節後就是辛酉年,然後六十年為一個甲子,所以就可以推知公元61年,公元121年,公元181年起始也是庚申年,但春節後不久就是辛酉年,依次類推。。。

天干地支到底是按陽曆算還是陰曆算

天干地支其海是陽曆的另一種記錄方法,和陰曆無關。陰曆是殷商曆法,天干地支是傳說中的夏曆。你會發現星座的分界線和干支紀月的節氣完全對應,星座有十二個,地支也是十二個,都是表述太陽和地球的關係。而陰曆表示月亮和地球的關係,與陽曆和天干地支都不同。

相關問題答案
公曆換算天干地支?
公元怎麼天干地支換算?
老黃曆算天干地支?
公元紀年天干地支演算法?
怎樣推算天干地支?
月份如何算天干地支?
怎麼算天干地支?
怎樣用年份算天干地支?
用數字怎麼算天干地支?
算天干地支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