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十四節氣?
農曆二十四節氣排序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另外送你一首節氣歌: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這個“天”無意思)
夏滿芒夏暑相連。
釘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公曆推算的?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
立春:鬥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 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度。這時春風遍吹,冰雪溶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度。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媽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餘下全文>>
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節氣歷史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的記錄。從考古中發現的出土文物考證,中國西漢時期就已經採取節氣注歷了。漢代著作《周髀算經》一書,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當時從八節二十四節氣上就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由於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從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為了記憶方便,把二十四節氣名稱的一個字,用字連線起來編成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它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徵,所以至今仍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受到廣大農民喜愛。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中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由於2000年來,中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按照陽曆劃分還是按照陰曆劃分?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現在的農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曆與陽曆結合的一種陰陽曆。農曆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曆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很大(閏年13個月)。為了規範年的天數,農曆紀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農曆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農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從公曆2008年2月7日(農曆正月初一),而是公曆2008年2月4日。 二十四節氣表 (按公元月日計算) 七十二候 季節 月份 節氣 太陽到達黃經 第一候 第二候 第三候 春 孟春 立 春 315° 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上冰 2月3——5日 雨水330° 桃始花 倉庚鳴 鷹化為鳩 2月18——20日 仲春 驚 蟄 345° 獺祭魚 鴻雁來 草木萌動 3月5——7日 春分0° 玄鳥至 雷乃發聲 始電 3月20——21日 季春 清 明 15° 桐始華 田鼠化為鴽 虹始見 4月4——6日 穀雨30° 萍始生 鳴鳩拂其羽 戴勝降於桑 4月19——21日 夏 孟夏 立 夏 45° 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5月5——7日 小滿60° 苦菜秀 靡草死 小暑至 5月20——22日 仲夏 芒 種 75° 螳螂生 鵙始鳴 反舌無聲 6月5——7日 夏至90° 鹿角解 蜩始鳴 半夏生 6月21日——22日 季夏 小 暑 105° 溫風至 蟋蟀居闢 鷹乃學習 7月6——8日 大暑120° 腐草化為螢 土潤溽暑 大雨時行 7月22——24日 秋 孟秋 立 秋 135°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8月7——9日 處暑150° 鷹乃祭鳥 天地始肅 禾乃登 8月22——24日 仲秋 白 露 165° 鴻雁來 玄鳥歸 群鳥養羞 9月7——9日 秋分180° 雷始收聲 蟄蟲培戶 水始涸 9月22——24日 季秋 寒 露 195° 鴻雁來賓 雀攻大水為蛤 菊有黃花 10月8——9日 霜降210° 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 蟄蟲鹹俯 10月23——24日 冬 孟冬 立 冬 225° 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11月7——8日 小雪240° 虹藏不見 天氣上騰 閉塞而成冬 11月22——23日 地氣下降 仲冬 大 雪 255° 鴠鳥不鳴 虎始交 荔挺生 12月6——8日 冬至270° 蚯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12月21——23日 季冬 小 寒 285° 雁北向 鵲始巢 雉始雊 1月5——7日 大寒300° 雞始乳 鷙鳥厲疾 水澤腹堅 1月20——21日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陰曆還是陽曆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陽曆(太陽曆)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陰曆二十四節氣是怎樣推算的?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執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在曆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曆(漢歷)。雖然,陰曆、農曆都俗稱殷歷、古歷、漢歷、夏曆、舊曆,但陰曆和農曆(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夏曆(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
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很多人總認為陰曆就是農曆(漢歷),但其實不是,我們所說的農曆(漢歷)是陰陽曆結合的是增設有閏月的,而陰曆是沒有閏月 。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執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週,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節氣規律
人們一般都通過黃道日曆得知準確的節氣時間,還有一種節氣日期速演算法: 通式壽星公式——[Y×D+C]-LY=年代數、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您知道前一年的某一節氣準確時間,可以通過一首歌謠輕易算出,之後的年份就是該節氣的時間,節氣的規律歌訣如下:立春五日三時頭 驚蟄倒退三時首一時一刻清時節 立夏九時三刻收芒種兩日退一時 小暑三日五時求五日退三立秋節 白露六日退一週寒露六日加六時 立冬六日七時遊大雪六日四時到 小寒五日九時收解釋1.立春五日三時頭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要知道這一年的立春是在哪一天,應該先知道前一年的立春時間。例如想知道1998年的立春時間。只要知道1997年的立春時間就可以推了。查97年的立春時間是96年的12月27日寅時,根據歌訣中要加上五天另三個時辰,再加上97年的小月為6天,(因為96年的12月是小月,但27己交立春,故應算上這一天,12月27日寅時十5天3時十6天=98年正月初八的巳時。注意:若上年有閏月,則將實際立春時間提前一個月即可。(實際上是98年正月初八辰時立春)2.驚蟄倒退三時首隻要知道了這一年的立春時間,就可以推出全年的交節時間,以98年為例,98年立春是正月初八的辰時,那麼98年的驚蟄,只要在立春日的基礎上倒退三個時辰,即98年的二月初八五時交驚蟄節。(萬年曆交節時間:二月初八寅時)3.一時一刻清時節以這一立春時間為基礎,加一個時辰再加小月數為清明的交節時間,如98年立春是正月初八辰時加上一個時辰(這裡要注意,立春到清明有1個小月,故應加一天),所以98年的三月初九的巳時交清明。(萬年曆交節時間為三月初九辰時)4.立夏九時三刻收,同理,此此年立春為基礎,加上九個時辰三刻,再加小月數,為立夏交節時間(立春到立夏二個小月,故應加2天),則初八辰時十2天十9個時辰=十一日的丑時。(四月十一日丑時交立夏)(實際萬年曆交節時間為四月十-日丑時)5.芒種兩日退一時''同理,此立春日為基礎,加上兩天減回一個時辰,再加上二月,三月兩個小月的兩天,初八辰時十2天一l時辰十2天:12日卯時,即五月12日卯時交立夏。(萬年曆交節時間為5月12日卯時)6.明、暑三日五時求同理,以立春日為準加上3天5個時辰,再加上小月數,就是小暑的交節時間,初八辰時十3天5個時辰十3天=14日酉時。(立春到小暑有3個小月,故加3天)故98年的閏有5月14日酉時交小暑。(萬年曆交節時間為閏5月14日申時)7.五日退三立秋節同理,以立春日為基準加上5天減個時辰,再加上小月數,就為立秋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5天一3個時辰十4天=17日丑時。(立春到立秋有4個小月,故加4天)萬年曆交節時間為6月17日丑時。8.白露六日退一週同理,以立春日為基準,加上6天減一個時辰,再加上小月的數,就為白露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6天一1個時辰十4天=18日卯時(立春到白露之間有4個小月,故加4天),即98年的7月18日卯時交白露。(萬年曆2節時間為3月18日寅時)9.寒露六日加六時同時,立春時間加上6天6個時辰,再加上中間的小月數,就是寒露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6天6個時辰十4天=18日戌時(立春到寒露之間4個小月,故加4天),即98年的8月18日戌時交寒露(萬年曆交節時間為8月18日戌時)10.立冬六日七時遊同理,立春時間加上6天7個時辰,再加上中間的小月數,就是立冬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6日7時辰十5天=19日亥時(後面加5天是因為立春到立冬中間有5個時辰),故98年的9月19日亥時交立......餘下全文>>
.我國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
D.因為在陽曆中節氣日期是不變的,而陽曆的依據是地球繞日週期,因此選D。
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曆還是陰曆劃分的?
首先要知道中國的歷法,官方用的是陽曆,很低大農村還在用農曆,這個農曆是陰陽結合的歷法,月份用的月亮的週期,二十四節氣是用的太陽的週期,應該說是節氣陽曆的,上半年逢六、直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都是對太陽曆有關,因為中國民間稱農曆這陰曆,節氣又與陰曆混在一起多數人認為節氣是陰曆的,實際上節氣是陽曆的。
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節氣意義
二十四節氣中的一部分節氣已逐步成為大眾歡慶節日,並與民俗相結合,發展為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節日文化。例如冬至節,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吃羊肉等習俗。至今,我國臺灣地區依舊儲存著冬至時節用九層糕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最後,二十四節氣申請世界“非遺”是順應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工程。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流淌數千年的黃河農耕文明的印記,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沉澱,也是人類天文與農耕技術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類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它理應跨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古代創造以及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和藝術,為世界文明注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早在2006年5月,農曆二十四節氣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這是一件順天理、應地氣的工程。我們期待二十四節氣申請世界“非遺”早日成功,期待東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