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主要分佈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裡排名第六。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佈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鄂(è )溫克族(2萬7千人)和土族(2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的總人口大約有280萬人(2006年7月統計265萬人,),其中80%是喀爾喀蒙古人。

俄羅斯有大約90萬蒙古人。

另外,分佈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萬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亞其他民族的混血後代。

贊助廣告

其中雲南有1.3萬人,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交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後裔(yì )。通海蒙古族從祖國西北大草原來到雲南高原的通海杞麓(lù )湖畔、鳳山腳下,已有740多年的歷史。700多年來,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憑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把杞麓湖之濱、鳳凰山之麓建設成了魚米之鄉。

民族習慣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贊助廣告

關於蒙古草原風土人情的資料

蒙古包--適於遊牧生活

馬--適於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適於騎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內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不斷髮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場,進行輪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資源。別外,他們還進行了畜牧產品的深加工,鄂爾多斯品牌的服裝聞名全球。牧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內蒙古草原相當遼闊,總面積約佔全國國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組成,自東向西順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植被保護最好的錫林郭勒草原、寬廣的烏蘭察布草原以及鄂爾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我區草原中草場質量最好,草原風光最為絢麗的地方。作為蒙古族發祥地之一,其傳統習俗儲存得較為完好。而草原旅遊勝地集中於海拉爾到滿洲里之間和著名的呼倫湖周圍的草原上。

科爾沁大草原 科爾沁大草原的草原風光和蒙古族風情比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東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於一體,還有獨特的草原風情節目。

錫林郭勒大草原 錫林郭勒擁有多種植被型別,是中國第一個草地自然保護區,草原風情濃郁,素有“摔跤之鄉”之稱。摔跤,蒙古語又稱“搏克”,是蒙古族民間最普遍的運動。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說是內蒙古大草原的精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到處盛開著豔麗的鮮花,駿馬賓士在莽莽原野,白雲似的羊群浩浩蕩蕩,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綠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別迷人。

主要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的習俗

服飾

那達慕蒙古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有滿族特色,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人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人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人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人的帽子頂高邊平,裡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簷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人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傳統服裝——蒙古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格外醒目。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髮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髮根,髮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和聚居地區是什麼。一百字以內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對了,我們今天也學的這個

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1.

多彩的服飾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

一雙靴子而已。

其實,

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複雜而豐富多彩的。

不僅各地形制

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如下:

頭飾

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

如"顧古冠"

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

行的高冠,

高約

1尺,

頂部為四邊形,

上面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

綴有各種

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製作精美,絢麗多

姿。

蒙古袍

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其式樣和

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

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

高領、

右衽,

多數

地區下端不開衩。

袍子的邊沿、

袖口、

領口多以綢緞花邊"

雲卷

"

圖案或虎、

豹、

水獺、

貂鼠等皮毛裝飾。

既美觀大方,

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

冬天防寒護膝,

夏天防蚊蟲叮咬、

遮暴晒。

行可當衣,

臥可作被。

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

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腰帶

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定垂直,

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

男子扎腰帶時,

多把袍子向上提,

束得很短,

騎乘

方便,

又顯得精悍瀟灑。

腰帶上還要掛上

"

三不離身

"

的蒙古刀、

火鐮和煙荷包。

女子則相反,

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

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

鄂爾多斯等

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

未婚女子扎腰帶,

並在身後留出穗頭,

旦出嫁,便是

"

布斯貴渾

"

(蒙古語,意為

"不扎腰帶的人")

,代替腰帶的是緊身的坎肩,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子

蒙古人愛穿靴子,

蒙古靴分分佈靴、

皮靴和氈靴三種,

根據季節

選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製成,結

實耐用,防水抗寒效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種,

分別適宜在沙漠、

乾旱草原和溼潤草原上行走。

氈靴用羊毛模壓而成。

蒙古靴

做工精細考究,

靴幫、

靴靿上多繡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

靴是蒙古族人

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

非常適應自然環境。

騎馬時能

護踝壯膽,勾踏馬鐙;行路時能防沙防害,減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蒙古禮帽

一般用精緻呢料製作,

是一種橢圓形的、

四周有一圈寬邊簷

的帽子,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後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筒與帽

簷相接處,綴以花紋鑲邊。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帶禮帽,顯得文雅美觀。

蒙古坎肩

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服飾之一,是蒙古長袍的一種外套。蒙古

坎肩始於元代。蒙古婦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帶。坎肩無領無袖,前面無衽,

後身較長,正胸橫列兩排鈕釦或綴以帶子,四周鑲邊,對襟上繡花。

蒙古包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

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

"

氈包

"

"

氈帳

"

《黑韃事略》

記載:

"

穹隆有二樣:

燕京之制,

用柳木為骨,

正如南方罘罳,

可以卷舒,

面前開門,

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

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

小,

但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

由網狀編壁

"

哈那

......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一、蒙古文字和語言

在蒙古國建立以前,聚居於蒙古地區的各部落,因居住環境不同,來源不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一致,彼此之間無統一語言,亦無文字。凡世系事蹟,或口相傳述,或刻木為記。直至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後,始以畏兀兒字拼寫蒙古語,並令塔塔統阿教太子、諸王子弟等識字,以這種文字釋出公文、信件、璽書、牌札等。這是蒙古國使用文字的最早記載(詳見前)③,世稱為畏兀兒字蒙古文。

畏兀兒字蒙古文有21個字母,盛行於蒙古族聚居區一帶。漢、契丹、女真、畏兀兒等族聚居區內,則通行漢字和畏兀兒字。漢字文書、詔令,由耶律楚材負責;畏兀兒字文書、詔令,由鎮海管理。④

由於多種文字同時並行,給釋出命令,驛使往返造成很多不便。於是,忽必烈即位後,決定命吐蕃薩迦派喇嘛帝師八思巴,創制統一使用的新文字。新文字是根據藏文字母改制而成的,共有字母41個,子音34個,母音5個,介音2個。

1269年(元至元六年)頒行。忽必烈下令規定,“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①。新字因為八思巴創制而成,故又稱之為“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頒行後,實際上並未被廣泛應用。除官方文書、官方造發的印篆、碑刻;牌符、錢鈔等方面使用外,民間仍使用畏兀兒蒙古字。1282年(至元十九年),還違反詔令刊行以畏兀兒字翻譯的《通鑑》。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又以畏兀兒字翻譯累朝實錄。元朝衰微後,“新字”逐漸被廢棄,仍行畏兀兒字書。現今使用的蒙古字,就是在改革畏兀兒蒙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蒙古字的創制和推行,對於蒙古族共同語言的形成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的進步都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1648年(清順治五年),衛拉特蒙古高僧咱雅班第達為更好地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使文字更接近於口語,又創制了託忒文字。“託忒”意謂“清楚”,共有15個字頭,每一字頭有7個音,共105個音,右行,直下。②此後它一直流行於衛拉特蒙古各部中。

二、蒙古宗教信仰

(一)薩滿教

蒙古族人原來大都信奉薩滿教。凡遇有重大行事,都必需先向天禱告,請天護佑,所謂“每事必稱天”。③蒙古語稱天為“騰格里”。為了祈求天神的保護,他們總是叨唸“託著長生天的氣力”。④每有徵戰,則常常要取羊胛骨進行占卜,以斷吉凶。若出師前聽見雷聲,便以為是上天發怒,發出叫聲,不敢出兵。他們對薩滿教的虔誠程度十分驚人,幾乎貫穿於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出帳南向,對日跪拜,奠酒於地,以酹天體五行;以木或氈制偶像。其名曰on-gon(翁幹),懸於帳壁,對之禮拜。食時先以食獻,以肉乳抹其口”⑤。還經常把每一頭乳牛和母馬第一次擠出的奶祭祀偶像。當屠宰動物時,則將其心放於杯子裡供奉。有時甚至向這些偶像奉獻馬匹。凡被用於作供奉的馬匹,“沒有人敢騎”⑥。

他們相信,人死以後靈魂是不滅的,由於他們迷信鬼神,其對預卜、預言、巫術、咒語等都很注意。當其“從魔鬼那裡得到回答時,他們相信,一個神正在同他們說話”。⑦他們對薩滿教的信仰,有時幾乎達到入迷程度。據說貴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就是因為篤信其法教,竟將大部分時間“單獨與珊蠻們在一起,沉溺於他們的胡言亂語中”⑧;蒙哥汗則熱中於巫覡卜筮,“凡行事必謹叩之,殆無虛日”⑨。

(二)景教

除薩滿教外,也有少數部落,如克烈、乃蠻、蔑兒乞、汪古等部崇奉景教。所謂“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思脫裡派,蒙古稱之為“也裡可溫”,意謂“上帝教”、或“信奉上帝的人”。①景教是在公元7世紀時傳入中國的。後因唐武宗李炎禁佛,中原地區崇奉者遂日漸減少,而漠北地區則仍盛行不衰。如克烈部長......餘下全文>>

蒙古族人的習俗

1、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

2、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3、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子較高,鈕釦在右側。袍子的領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調。

首飾:平素牧區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

(2)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酵後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後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語叫“查幹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馬奶(通稱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在那達幕大會上,總是痛飲其格,以慶賀畜牧生產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裡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餘下全文>>

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蒙古族風俗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遞鼻菸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菸,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裡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菸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製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餘下全文>>

蒙古族習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遞鼻菸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菸,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裡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菸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製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餘下全文>>

查蒙古族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風俗習慣

【禮儀】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歡迎。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盃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脣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精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鑑》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人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人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孃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人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幹杯,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人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蒙古族傳統音樂的發展與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學的發展緊密相連,詩配以樂,歌含有詩,詩歌並存。蒙古族民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數量浩瀚,按地域可分為東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種可分為長調、短調、潮日、敘事歌、酒令、兒歌、搖籃曲、宗教歌曲“博”、歌舞曲“安代”、“浩都格沁”等。

選獵狗:蒙古人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黎族的風土人情?
布依族的風土人情?
彝族的風土人情?
滿族的風土人情?
回族的風土人情?
壯族的風土人情?
漢族的風土人情?
傣族的風土人情?
蒙古族的風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