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姓的來源?
“瞿”姓是中國最好的姓氏,“瞿”姓的由來
瞿姓起源
先秦有瞿國,在四川雙流縣東瞿上城,瞿氏是瞿人的後代。
瞿姓的來歷
瞿氏屬地] 瞿姓最早發祥地,當在今四川的雙流縣一帶,其望族居松陽郡,即今浙江省松陽縣。 [瞿氏來歷] 瞿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據《宣和博古圖》記載,商代有大夫瞿父,由於食邑於瞿上而得名,其後人以祖先字為姓。 另,春秋時期有瞿國,居住在那裡的人以地名為姓,為瞿氏 [瞿氏名望] 瞿氏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主要有:明代瞿景淳,官至吏部侍郎,總校過《永樂大典》、修《嘉靖實錄》。其二子瞿汝稷、瞿汝說也是當時的名人,他們分別著有《石經大學質疑》與《皇明臣略》,頗受後世推崇。 除上述外,瞿姓名人還有:五代時吳國的黃州刺史瞿章;明代詩人瞿佑、抗清明將瞿式耜;清代金石學家瞿中溶;近代革命家瞿秋白。
求採納
瞿姓氏是怎麼來的
瞿氏屬地]
瞿姓最早發祥地,當在今四川的雙流縣一帶,其望族居松陽郡,即今浙江省松陽縣。 [瞿氏來歷]
瞿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據《宣和博古圖》記載,商代有大夫瞿父,由於食邑於瞿上而得名,其後人以祖先字為姓。 另,春秋時期有瞿國,居住在那裡的人以地名為姓,為瞿氏 [瞿氏名望]
瞿氏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主要有:明代瞿景淳,官至吏部侍郎,總校過《永樂大典》、修《嘉靖實錄》。其二子瞿汝稷、瞿汝說也是當時的名人,他們分別著有《石經大學質疑》與《皇明臣略》,頗受後世推崇。 除上述外,瞿姓名人還有:五代時吳國的黃州刺史瞿章;明代詩人瞿佑、抗清明將瞿式耜;清代金石學家瞿中溶;近代革命家瞿秋白。
瞿姓的始祖
瞿父鼎: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商代遺留下來的青銅器中,有一件瞿父鼎,見於《博古圖》,瞿父是瞿姓的祖宗,瞿姓都是以地名為姓氏的。另外,根據《通志·氏族略》是的記載,瞿氏是晉東海王越參軍瞿莊的後代,是博陵人。又有王僧儒譜說,河東的裴桃的兒子娶了蒼梧瞿寶的女兒。”還有,根據《風俗通》的記載,漢代有河南太守瞿茂,樑有鎮北將軍瞿延,而唐時有絳州刺史瞿稹,望族均出自高平,松陽。平江府與溫州平陽亦有瞿氏。望族居松陽郡,即2015年的浙江省松陽縣西部。瞿氏後人尊瞿父鼎為瞿姓的始祖。
瞿姓的遷徙
瞿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四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31%左右。商朝時候有個大夫叫作瞿父,他的子孫以瞿作為姓氏,世代相傳,是今天瞿姓最早的起源。古代時候,有個地方叫瞿上。商朝時候有一位貴族被封到那裡為王,建立了瞿國。瞿國公族的後代,就以封地名為姓氏,稱為瞿氏,形成了另一支瞿姓。瞿上那個地方,在今四川省成都附近的雙流縣一帶,因為春秋時候孔子的一個弟子商瞿曾居住在那裡,所以有叫商瞿裡。最早進入上海地區的瞿姓,據史志記載是參軍瞿檜,宋靖康末年,瞿檜從康王南渡,自汴梁舉族遷上海地區,定居鶴沙(今南匯下沙),這是浦東瞿氏,也是上海瞿氏的主幹,他們後來棋佈奉賢分水墩、松江城、松江天馬山、高橋界浜和嘉定城。也在南宋初年,另一支瞿氏從嚴陵(今浙江省桐鄉)遷居龍華,與張、沈、趙三姓,世代結義,休慼與共、有“四姓墓”留為海上名跡。爾後,陸續又有遷入,如無至正間,瞿信由崑山避亂青龍江,同時期,任青龍鎮教諭的瞿智也留什定居。南宋嘉定年問,瞿愉維任下沙鹽場鹽監,子世代相繼,主持上海和浙西鹽政達150年之久。此中最有成就的是瞿家直管的下沙鹽場,產量鹽賦均為“兩浙之最”,見自《熬波圖》中所總結的製鹽技術,所訂刑紀,歸倂灶座、建團立盤等系列整頓改革工程,都是瞿氏的作為,遂使“團廳嚴且肅,立法無弊生”。從而使鹽場地區的下沙“商賈鹹集,遂成都會”,新場“歌樓酒肆,賈街繁榮,雖縣亦未之過也”。由於新場的繁榮,明中葉曾有立縣之議,由於川沙豪族喬鏜的反對,才未成功。元初,瞿霆發還兼領上海市舶司。煮鹽、海運、棉織是古代上海的三大經濟支柱,宋元際鹽業尤為發達,瞿氏世掌鹽業,聚集了大量財富,遂成松江府的首族。瞿氏佔地達7300頃,構築了當時江南最大園林瞿家園,該園佔地2頃,僅園內琴軒中收藏的名貴古琴就有百張,百客堂終日絲竹不絕,賓客滿座。明洪武十二年(1380),朱元璋下詔滅松江巨族,瞿氏位列榜首。詔令明文規定,僅留長子“以存宗桃,餘皆抄沒”,下沙瞿氏其族數百家,殲之殆盡。據記另有兩僕各負一幼兒逃出,其中之一即傳高橋界浜一脈。瞿姓遭此大劫,人員大減。明後期,瞿姓復起,隆慶、萬曆年間,武進士瞿彥威主持上海兵防12年,瞿姓與李、周、曹等姓同為上海望族。瞿彥威子騫廷,明末為膝縣令,抗清犧牲。(餘略)
“瞿”姓的歷史淵源誰知道呢?
瞿,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鷹阜之視也”,從“目目”、從“佳”,“目目”左右視也,“佳”鳥之短尾總名;《辭源》解為:一、兵器,戟屬,號三鋒矛,二、姓,以地為氏,三、驚視貌;《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姓氏。 以姓而言,瞿氏出於子姓,《百家姓考略》稱其為商大夫瞿父之後;《辭源》解為以地為氏;而我湘陰《瞿氏宗譜》記載出於商15君祖丁。 祖丁,在司馬遷公《史記.殷本記》中有記載,是商湯開國後第9世第16位君;15位君為祖辛;而第15世第28位君就是太丁(亦稱大丁或文武帝乙)。祖辛顯然不是,祖丁究竟指祖辛之子第16位君祖丁還是武乙之子第15世君太丁呢?(王國維《殷世數表》中列31帝,其中包括了太乙之子大丁,大丁生前並未繼立,但待以帝禮,商俗兄終弟及,武丁前尤其如此,倘有一二錯落,祖辛之子祖丁列為15位君未尚不可) 有商一代帝君,以甲名者六,以乙名者五,以丁名者六,以庚、辛名者四,以壬名者二,以丙、戊、己名者一,總計30帝。按商俗雲“帝”與“祖”,是後人對先君先祖的通稱,商人對大父(即祖父)以上諸先王先祖均稱“祖”,商紂以後晚輩祭祀其先王如沃丁、中丁、祖丁、武丁、庚丁、太丁均可以統稱“祖丁”,這樣看來湘陰《瞿氏宗譜》記載的商15君祖丁當是武乙之子太丁,即文武帝乙。 《百家姓》、《百家姓考略》、《辭源》、湘陰《瞿氏宗譜》所言不能完全吻合,又當如何解釋呢? “姓”者,從女,從生,天子因生以賜姓;黃帝生25子,得姓者14人,得氏姓12族。三代之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氏姓或傳本姓,或氏號、邑、諡,或氏於國,或氏於爵,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事,或氏於居,或氏於志。 《百家姓》、《百家姓考略》、湘陰《瞿氏宗譜》均肯定了瞿氏出於子姓,“子”是帝舜封契於商所賜之姓,因功業而得。 《百家姓》、《百家姓考略》言瞿姓氏由商大夫瞿父而得,而湘陰《瞿氏宗譜》傳我族直接先祖為商15君祖丁,其記載貌似迥異,但包含了一些看似無關實有相同內容的聯絡。《百家姓》、《百家姓考略》所說,記載了瞿氏得姓氏之始為瞿父,而《瞿氏宗譜》道出了瞿氏之本源在商君15世祖太丁。瞿父也好,太丁(君王)之後也罷,均為有自己封邑的商代貴族卻是一點不錯的,《辭源》以地為氏,作為封君的理由就更明顯了。 只可惜其記載不象子姓另一族孔氏家族所記的明白清楚,讓人一目瞭然。其文字:“孔氏之先為宋微子後。宋襄公生弗父何,以讓弟歷公。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姓孔氏。”見而可知孔氏是殷商子姓帝乙庶子微子啟後;(商紂亡商後,周武存商祀,先立紂子武庚,武庚判亂逃亡,憐微子忠直,續立之以為諸侯宋王)從直系宋襄公到孔父嘉已傳五代,有別於公族(宋王室)。按周禮:王之子為王子,王子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公孫之後歷五世,與王室漸遠。故因孔父嘉得姓氏。 瞿之姓氏所從來就沒有如此清晰的脈絡。其中原因不外:一、瞿氏之先,商君15世祖太丁,應是宋微子的祖父輩。歷三代而商亡,微子到宋襄公,宋襄公到孔父嘉,其間已經歷許多年代,商、周制度到底有些不同,商末有沒有類周的子弟封建制度,現在誰說得清?但子姓未得到王位的子弟在商之朝為卿士、大夫;在野大擁方國,小為宗伯、封君並有自己的采邑卻是不爭的事實。制度本不同於周,更兼亡國之後,太丁到瞿父其間經歷多少年?是怎樣的宗系?後來者經數百年雖欲補正亦恐怕補之不及,疑問一懸幾千年,實不得已。孔氏有幸微子開宋,緣於周禮之制度世代相傳,故能儲存微子到宋襄公,宋襄公到孔父嘉家族史,這是瞿氏及其他子姓後人不可期求的。二、子姓得氏後人,百家......餘下全文>>
瞿姓的家譜
上海南匯鶴沙瞿氏族譜十卷,(清)瞿塘、瞿朝泰等纂修,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安徽省合肥市瞿氏(萬和堂)宗譜,民國二年修譜(老譜)九冊,二O 一四年五月重修新譜七冊。江蘇武進晉陵瞿氏宗譜二十二卷,(民國)瞿樹承等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華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五渠瞿氏家譜,(清)瞿昌熾、瞿熙續修,清朝年間留餘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蘇常熟前明常熟瞿氏四代忠賢遺像,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影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河北玉田縣孫家瞿孫氏家譜,(民國)孫煥侖重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石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山西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湖南長沙長沙瞿氏家乘,(民國)瞿宣穎纂,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瞿氏家乘五卷,著者待考,海虞瞿氏鐵琴銅劍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瞿氏家乘十卷,(民國)瞿宣穎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北平京城印刷局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湖南長沙瞿氏家乘十卷,(民國)瞿宣穎編,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北京京城書局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天津市圖書館。江蘇常熟瞿氏家乘五卷,著者待考,海虞瞿氏鐵琴銅劍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山東濱州柳市鎮虹川瞿氏宗譜,(清)瞿作忠等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山東濱州虹橋鎮虹川瞿氏宗譜六卷,(現代)瞿康林等續修,2000年計算機排印本六冊。
瞿姓的分佈
湖南省岳陽湘市陰縣界頭鋪鎮(又名金龍鎮)獅嶺村大屋組生活了百餘戶瞿姓人家。湖南省岳陽汨羅市白水鎮鄧家坊村瞿家灣生活了約40多戶瞿姓人家。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利福塔鎮官莊村瞿家臺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教子埡湖南醴陵市南橋鎮20000餘人其中南橋村數量較大,端莊的瞿氏宗祠歷史悠久。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西塞工業園梁山村瞿家灣生活了100多戶瞿姓人家。重慶市忠縣雙桂鎮瞿家巷子生活了幾十戶瞿姓人家。湖北省荊州市洪湖市瞿家灣鎮生活了數百戶瞿姓人家。雲南省大理州、保山市、德巨集州、玉溪市等地也有較多分佈。其中玉溪市紅塔區北城鎮蓮池村委會麻線屯村 小組生活了約30戶人家;保山市騰衝縣清水鄉駝峰村瞿家營村名小組約300戶人家。經遷徙發展遍佈保山、 騰 衝、平山(德巨集梁河)、盈江、隴川等地。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也不乏瞿氏分佈。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七都鎮,永嘉縣巖頭鎮下園村人口1000多人。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南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倉前鎮賣鹽塘湖南省沅陵縣明溪口鎮瞿家溪村、櫬木坪村(牛路坡組)約150戶人家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禎旺鄉應章村 約100多戶人家安徽省合肥市聚集較多瞿姓,在合肥市瑤海區城東花衝社群、廬陽區東瞿村、長臨河鎮熊瞿村、三十崗鄉瞿嘴村、瞿新莊、瞿小莊、瞿大郢、瞿老圩、瞿小店、瞿槽坊、瞿小郢、長豐縣崗集鎮桃山村等地,肥西縣還有很多沒有統計,總計約3000戶。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周潭鎮瞿家村生活了有200多戶瞿姓人家。安徽省金寨縣位於南溪鎮,古碑鎮,天堂寨鎮共有近100戶人家。湖北省黃梅縣濯港鎮約200戶 。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銅灣鎮和村(瞿家灣)瞿氏共2000餘人,有瞿氏宗祠,郡望松陽。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五里鎮閔廟村有南小灣、檀樹灣、瞿老灣、高灣及鄰近村落瞿氏1000餘戶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鎮經堂村1000餘人貴州六盤水盤縣柏果有瞿氏100餘戶,盤縣紅果鎮花家莊村有300多戶,挪灣村有600多戶,舊鋪村200多 戶,散居其它鄉鎮的約有300—400戶(未盡詳細統計,僅供參考)。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大渭溪鄉張家坪村生活約60戶瞿氏湖北省恩施市宣恩縣白虎山村有瞿氏100多戶人家江蘇省贛榆縣瞿溝村山東臨沂莒南縣瞿家山前四川省蓬溪縣群力鄉 瞿家溝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軍官蓮鄉官塘村瞿山80戶人家湖北省浠水縣蔡橋村一組30多戶瞿姓人家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瞿家大園瞿姓上百戶(瞿家園也是清末狀元張謇祖居)江蘇省鹽城亭湖區上海市浦東新區(原南匯區下沙鎮及黃路鎮、惠南鎮)上海閔行區瞿家灣雲南省保山、德巨集等滇西地區有瞿姓人口2萬多人。福建省古田縣大橋鎮潮洋村有1000多人福州連江馬鼻鎮村前村有好幾千,瞿氏祭祖活動現場十分熱鬧江蘇省缸顧鄉瞿馮村(原為瞿家村)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瞿家村(2007年起拆遷後,現在已經歸為農田)
瞿姓的介紹
瞿(Qú)姓:中國姓氏中最早的姓氏之一。安徽合肥地區聚集有大量瞿姓人口,家多聚集在合肥市城東花衝社群、廬陽區東瞿村、長臨河鎮熊瞿村、三十崗鄉瞿嘴村、瞿新莊、瞿小莊、瞿大郢、瞿老圩、瞿小店、瞿槽坊、瞿小郢、長豐縣崗集鎮桃山村等地。浙江省樂清市虹橋鎮有大量瞿姓人口。貴州湄潭縣也有瞿姓人口。安徽省定遠縣瞿姓人口約2000人。清朝時期,瞿氏有私家藏書樓——鐵琴銅劍樓。
瞿姓是少數民族嗎
瞿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比較悠久的姓氏,早在商周時代就有明文記載。據史料考證,瞿姓得姓始祖是瞿父鼎。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八位,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五。“瞿”姓始祖 據史料考證,瞿姓得姓始祖是瞿父鼎。 根據史籍《姓氏考略》的記載,商代遺留下來的青銅器中,有一件瞿父鼎,見於《博古圖》,瞿父是瞿氏的祖宗,瞿氏都是以地名為姓氏的。另外,根據《通志?氏族略》是的記載,瞿氏是晉東海王越參軍瞿莊的後代,是博陵人。又有王僧儒譜說,河東的裴桃的兒子娶了蒼梧瞿寶的女兒。”還有,根據《風俗通》的記載,漢代有河南太守瞿茂,樑有鎮北將軍瞿延,而唐時有絳州刺史瞿稹,望族均出自高平,松陽。平江府與溫州平陽亦有瞿氏。望族居松陽郡,即現在的浙江省松陽縣西部。瞿氏後人尊瞿父鼎為瞿氏的始祖。 編輯本段瞿姓起源 瞿姓的起源大體有三種: 以地名為氏 以地名為氏,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商朝有一個大夫受封於瞿上(今四川成都雙流東瞿上城),而得名瞿父。其子孫後代遂以祖上封邑名稱為姓,形成瞿氏。另據《宣和博古圖》記載,商代青銅器皿中有瞿父鼎。瞿父,是以封地名而命姓瞿的。 另外,以地名命姓的還有春秋時孔子的弟子商瞿,字子木,跟隨孔子學習《易經》。商瞿是魯國人,因生於四川雙流縣,居於瞿上,故名商瞿,其舊居稱為商瞿裡,後來在這裡居住的人,分別以地名取商姓和瞿姓。 以人名為姓 以人名為姓,源於子姓,也由商朝大夫瞿父而得姓,雖然也由瞿父而得姓,但與第一個淵源有所不同,前者因地名“瞿上”而得姓,後者因人名“瞿父”而得姓。 出自嬴姓 出自嬴姓,乃上古帝王大臣伯益之後裔。即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嬴氏後裔共有十四姓,包括現在的瞿、樑、江、廉、黃、秦、趙、馬、鍾、葛、徐、費、譚、谷、繆、等姓氏的漢族人,被合稱為嬴氏十四姓。 伯益的故事傳說: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鷖,又名大費。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後,女祖為黃帝族顓頊之孫,系嬴姓諸國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際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舜時伯益與大禹同朝為官,因善於狩獵與畜牧,被僉推為九官之一的虞官,負責治理山澤,管理上下草木鳥獸,並佐舜調馴鳥獸。由於他在長期狩獵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熟悉鳥獸語言和習性,鳥獸多被其馴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績卓著,又始食於嬴,被舜賜姓嬴氏,作為東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繼承人,並賜給其封土。大禹繼承舜的王位之後,伯益又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樹。他曾告誡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過度遊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慾望。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在處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現出遠見卓識。舜時,三苗族離心離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議,要恩威並舉,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終於歸順。伯益還將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成為《山海經》的素材。 據史料記載,大禹有意禪位於伯益,但因禪讓制度的社會背景發生變化而未能實現,大禹之子啟奪取繼承權。從此,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禪讓制度亦被世襲製取代。 商代的鼎,上鑄“瞿父”,著錄於十二世紀的《博古圖》。該圖取自1528年的明代版本。(器物)右高五寸二分;耳高一寸,闊一寸二分;(腹)......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