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民族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8日

雲南名族風情文化有哪些?

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分佈的資料,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各民族分佈呈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其中雲南的世居民族有15個: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全省總人口約4192萬人(1999年),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00多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在2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萬;人口最少的是獨龍族,僅5500人。

贊助廣告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

根據語言發展的歷史和語言之間語言要素(即語音、詞彙、語法)的異同,可以把語言劃分為語族、語支等各種類別。若把歷史同出一個“基礎語”(即母語)的許多語言歸為一大類,則稱為“語系”;同一語系的語言,根據語言之間的異同,又分為若干“語族”;語族之下分為“語支”;同語支的語言關係最密切,保留的共同點也最多。語支之下又包括若干語言。

按照語言的分類法,雲南境內的25個少數民族語言可劃分為2個語系、4個語族、11個語支。現將這些民族語言系屬分類及其有關歷史文化介紹如下。

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積累、傳承的。 雲南民族文化的特徵包括:文化多樣性、封閉性、鄉土性、邊緣性、相容性以及親和性等等。

贊助廣告

1、雲南飲食文化

雲南民族飲食文化具體表現可歸為器、形、藝、俗。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3餐飲器具,二是民族器具;形主要指餐飲菜餚形狀與用料;藝及民族烹調技術,包括烤、焐、舂、鹽煽、醃薰等;俗指的是飲食具有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雙重含義。

2、雲南的建築文化

雲南少數民族民居建築各具特色,各式和樣。雲南民族建築具有多樣性、豐富性、原生性及景觀獨特性等文化特徵,反映了各民族人民與自然的和諧,反映了各民族歷史上不同的社會形態和家庭結構,還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型別、文化差異、審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兼收並融

雲南民族建築是各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象徵,是一份厚重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3、雲南的交通文化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業各部門、各單位在長期的建設、運輸和管理等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廣大交通員工所普遍認同並自覺遵守的,具有現代意識和行業特色的使命、願景、精神和價值觀,以及各部門、各單位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展現各自外在形象所遵循的價值理念。

4、雲南的節慶文化

雲民族節目也豐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許多節日,有的節日則是 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為宗教祭祀性節日、生產活動性節日、紀念慶祝性節日、社交娛樂性節日。 較著名的節日有: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潑水節、納西族的三朵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 僳僳僳族的刀杆節等。

5、南少數民族藝術文化

在雲南豐厚的文化土壤上,不同的歷史積澱形成了每一個民族自己獨特的藝術。雲南省有25個少數民族,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近20年來,隨著人們對雲南少數民族藝術的關注,掀起了一股追尋民族文化的熱潮,雲南25個少數民族形態多樣、絢麗多姿的藝術也得到了大家更多的關注和探究。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博大精深;想要有更多的瞭解,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餘下全文>>

雲南獨特的民俗文化 10分

雲南十八怪

雲南由於其獨特的地理風貌,特殊的氣候狀況,多彩的民族風情,奇特的風俗習慣,產生了許多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奇異現象,隨著遠來的遊人、匆匆的過客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暫的足跡並離開之後,他們所耳聞目睹的那些奇聞異趣也逐漸流傳開來,並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傳下“雲南十八怪”、“雲南二十八怪”、“雲南八十一怪”等說法。

【雲南第一怪】雞蛋用草串著賣:老鄉們為了便於買主攜帶所購買的雞蛋,又不被碰壞,便以竹篾或麥草貼著蛋殼編,每個都隔開,十個為一串,可以掛在牆上,想吃的時候便吃幾個拿幾個。

【雲南第二怪】摘下斗笠當鍋蓋:雲南竹林較多,因此許多用具都以竹子為原料,而鍋蓋就形似於內地的斗笠,只是頂略小一點,便於抓拿,而且用此做鍋蓋,透氣保溫,做出來的飯更加清香。

【雲南第三怪】三隻蚊子一盤菜:雲南的許多地區,天氣較為炎熱,終年蚊蠅不絕,特別是野地與牲畜圈裡的蚊子個頭都比較大,故誇張說3個蚊子一盤菜。

【雲南第四怪】火筒能當水菸袋:當地人抽菸所用的菸袋很像內地的吹火筒,只不過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裡吸,煙氣經過水過濾,可以減低焦油的濃度,味道更加清涼香醇。

【雲南第五怪】糌粑被叫做餌塊:雲南產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後,揉製成長條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顏色白如雪,像內地做的白米粑,當地稱餌塊。

【雲南第六怪】揹著娃娃談戀愛:少數民族期盼人丁,成婚後數日媳婦便回門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與丈夫相聚,開始真正的談戀愛。

【雲南第七怪】四季服裝同穿戴:雲南地區氣候多變,夏天不熱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溫差較大,可以說是冷熱瞬變,在街上四季服飾隨處可見,長的、短的、厚的、薄的,顏色豔麗,絢麗多彩。

【雲南第八怪】螞蚱能做下酒菜:雲南許多地區的人都有吃蟲的愛好,變害蟲為佳餚,化昆蟲為美味,所以昆蟲都因為油煎之後,焦脆鮮香,而成為了美味的下酒菜。

【雲南第九怪】姑娘被叫做老太:雲南有些地區口音姑娘不分,喊姑娘其實就是指姑互娘,而把姑姑與娘娘喊為老太,所以你問姑娘他說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內地人所稱的小姨。

【雲南第十怪】和尚可以談戀愛:雲南與幾個信奉佛教的國家接壤,而佛教國家的男子上寺廟當和尚就像內地上學讀書或服兵役一樣,到時還可以還俗結婚生子,受其影響,邊民也穿和尚服談戀愛。

【雲南第十一怪】老太爬山比猴快:雲南多高山深谷,當地的婦女們從小到老都勤勞無比,爬山越嶺、種地砍柴都習以為常,因此練就了一身矯健的身板與腳勁,七八十歲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雲南第十二怪】新鞋後面補一塊:少數民族婦女在繡花鞋後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繡花精心點綴。既美觀又有擋灰擋泥的實用價值。

【雲南第十三怪】火車沒有汽車快:由於有許多的高山峽谷,所以雲南境內的鐵路坡度很大、彎道較多,使得火車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車沒有汽車快的獨特景觀。

【雲南第十四怪】腳趾常年都在外:雲南到處崇山峻嶺,行路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會有較多的腳汗,於是就做成淺品淺幫鞋,露出腳趾,能夠感到更加涼爽。

【雲南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帶:雲南的婦女們歷來勤勞,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們來幹,而男子們相對來說卻比較清閒,大多都呆在家裡帶孩子。

【雲南第十六怪】花生蠶豆數堆賣:舊時滇省民風純善,喜歡以物易物,恥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蠶豆等物品都數堆賣,人心就是秤一杆。

【雲南第十七怪】這邊下雨那邊晒: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十里不同天的多變氣候的。相差十里便會有不同的天氣景象,而同一座山的兩面也是一面豔陽天,一面雨傾盆。

【雲南第十八怪】四個竹鼠一麻袋:山區竹林很多,有繁茂的......餘下全文>>

雲南民族風俗文化

少數民族節日之最:

影響面最大的節日——傣族潑水節

最大的物資交流盛會——大理三月街民族節

最驚險的少數民族節日——傈僳族刀杆節(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數民族舞會——景頗族的木腦縱歌

最有名的鬥牛節——苗族鬥牛會

最有名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

最有民族特色的禮節——基諾族的成人禮

少數民族婚戀習俗之最 :

最奇特的戀愛場所----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書----鮮花

最古老的情書----來蘇

最委婉的說親方式----討谷種

最優雅的戀愛方式----以琵琶、口弦傳情

世界上最古老的婚姻習俗之----摩梭人的阿注

最奇特的婚俗----搶親

最儉樸的婚禮----勞動

最獨特的離婚儀式----設宴請客

少數民族奇風異俗之最 :

最奇特的書信----以物代言

最崇敬火塘的民族----哈尼族

最講禮貌的民族----怒族

最喜歡拔眉毛的民族----瑤族

最喜歡戴耳環的民族----基諾族

最有情趣的習俗----半夜搬家

喝酒方式最奇特的人----克木人

最奇特的捕魚工具----景頗族長刀

最高強的狩獵方式----空手捕獵

最善於養鷹捕獵的民族----納西族

雲南民族文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碰撞,曾經激起過無數絢麗的火花,為中華文化綿延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不僅在中華文化史上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諸多領域出現了新的飛躍,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發展程序,開創了中國各民族文

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為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過貢獻。元朝是指公元1206年至1368年間由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權。在中國王朝序列中,儘管該政權存在的時間較短,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還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擬從文化角度,對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進行初步探索。

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程序

13世紀初,蒙古族統治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征服戰爭,先後消滅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空前統一,形成了有利於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有利環境。

中國多民族文化並存的格局進一步得到肯定。自春秋時代開始,中原地區所形成的“夏夷”之說,強調“尊夏攘夷”、“以夏變夷”的思想,對各民族之間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礙。例如在史學領域極具影響的“正閏”說,主張“四夷不得正統”,將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與“竊國”、“篡國”者並列,納入非“正統”序列,事實上對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由於元朝亦屬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為了確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轉這一傳統觀念。在編纂《遼》、《宋》、《金》史時,三史都總裁官、中書右丞相脫脫力排眾議,“獨斷曰:‘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議者遂息。”這一舉措結束了自遼朝滅亡後200多年的“正統”之辯,同時也在中國史學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義肯定了各民族政權的合法地位。其意義正如韓儒林先生所總結的那樣:“這一決定確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則,它符合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客觀實際,也符合遼、金、宋三朝互不相屬的歷史狀況,因而是正確的,所以脫脫對三史的貢獻不能忽視。”

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統治者實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國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氣象。蒙古族文字產生於這一時期,並沿用至今;北方遊牧民族歷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寫的歷史著作《蒙古祕史》誕生;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元朝政府官員的民族成份最為複雜;元朝也是中國統一王朝史上第一個多民族文字並用的王朝;《遼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編修的史籍,也在中國史學史上首開一朝官修三朝歷史之先河,為後世儲存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原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儒家經典著作被翻譯成蒙古文出版,漠北、雲南等偏遠地區首次出現了傳授儒家文化的學校;中國首次出現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國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機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間湧現出一大批漢文著述家;西域各民族文化進一步向中原社會流傳,藏傳佛教在中原得以傳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種植和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棉紡業的發展;在寬鬆的政治文化氛圍下,各民族間的交融也進入又一個高潮期,契丹、女真、党項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漢族和周邊其他民族之中,而一個全新的民族——回回族在中華大地上誕生。對於元朝各種文化和諧並存的局面,中世紀歐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鄂多利克,曾感慨地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奇蹟”。

由此可見,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歷史上出現過的人為的文化遮蔽現象,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現實得到......餘下全文>>

列舉兩種雲南民族文化資源

廣義的民族文化定義即普遍意義上的民族文化定義,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總和。這一成果包括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制度方面的成果。其中,物質方面的成果實質上就是民族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以及創造這些物品的手段、工藝、方法等,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用所屬的多種物品,以及製造這些物品的物品。如食物、服裝、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築物、道路、橋樑、通訊裝置、勞動工具等等。

節慶指南

花山節(苗族):農曆正月初三 蒙自屏邊 男女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杆”

三月街(白族):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大理 土特產等物資及文化交流會

木腦縱歌(景頗族):農曆正月十五至十六 隴川 芒市 唱歌,跳舞,敬米酒

繞三靈(白族):農曆四月十三至十五 大理 宗教祭祀活動,郊遊,唱歌

雲南民族藝術的文化特徵是什麼?

用多種的工藝美來寄託自己對於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嫁娶禮教等諸多方面的美好祝願與希望。

可以說,雲南的民族藝術是非常有物質性的,主要以工藝品為載體。

雲南民族文化的特徵500左右的描述

雲南民族文化博大龐雜,精彩紛呈,為了便於認識,我們姑且將雲南民族文化資源概括為以下的一些特點:

第一:雲南民族文化由於歷史的沉澱深厚,因此而帶有珍貴的稀有性。

雲南地處邊疆,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再加上山高水遠,交通不便。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之中,因此許多極為原始的,極為古樸的民族文化資源,得以在各個民族中保留。例如:雲南獨龍族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制,摩梭人的母系制的家庭結構和阿注的婚姻,傈僳族“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普米族的“見者有份”的平等分配方式,拉祜族奇特壯觀的大房子,哈尼族的“有飯同吃”,納西族的東巴文字,洞經音樂,滄源彝族的壁畫,劍川的石窟藝術等等,其古稀度、真奇度之高,可以說是“舉世無雙”。此外,在雲南的許多少數民族中,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人與人相處的人際關係,也是一種少有的原始遺存。比如公平無私的分配製度;尊老愛幼的民風民俗;我為大家;大家為我的道德風尚;心心相印,質樸誠信的交往習慣;夜不閉戶的山野客站,來者都是客的農家竹樓;不計較價值的無人交換等奇風異俗,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具有令人神往的吸引力。這些文化資源,一是具有“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區域優勢,二是帶有令人不可琢磨的神祕性和古樸性。從資源的利用和開發角度來講,文化資源的古稀度、珍奇度越高,越具有世界級的觀賞和保護價值。

第二:雲南民族文化,由於什村的地理環境特殊,因而具有極其博大的包溶性。

雲南民族文化的包溶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雲南雖然地處邊陲,但它氣候溫和,資源豐富,再加上山高水遠,開發程度低,因此,自古以來就成了多個民族共居共存的一塊寶地,到目前為止,一共25個少數民族生活繁衍在這塊紅土地上。悠久的歷史沉澱、古老的民族習俗、濃厚的高原氣息、封閉的社會環境,使得雲南成了多民族生活的搖籃;二是雲南雖然地處中國的西南邊疆,但又位於中國半島的北端,這樣使雲南成為中國邊緣文化交匯區,早在公元前4世紀,存在於西南地區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就成為中國和南亞、東南亞文化交往的傳輸帶。在雲南不僅匯聚著漢族為主的儒家文化,而且也匯聚印度的文化,東南亞文化,這麼多的文化資源共生共存在這塊神奇的紅土地上,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罕見的,同時也生動地說明了,雲南民族文化資源,本身所具有博大的包溶性。

第三:雲南民族文化,由於民族種類構成繁多,從而形成極其豐富的多樣性。

雲南民族文化資源的多樣性表現在多方面。從宗教文化資源來說,雲南除了本土的原始宗教,還傳入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就本土的原始宗教而言,有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靈魂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生殖崇拜,巫及巫術等七個方面內容,這些宗教信仰,在雲南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信仰。從語言文字資料來說雲南境內的25個少數民族,除通用漢語外,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從風俗習慣來說,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古老而龐雜,幾乎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民族有生產勞動方面的習俗,有宗教信仰方面的習俗,有出生喪葬方面的習俗,有衣食住行方面的習俗,有婚姻戀愛方面的習俗,有節日慶典方面的習俗,真所謂“十里不同風,百寨不同俗”。從民族服飾來說,民族服飾是從外部區分一個民族的主要表徵,由於支系不同、區域不同,服飾又各具特點。從民族音樂舞蹈來說,樂器共二百種之多,可謂全國樂器之冠,被人稱為“樂器博物館”,在雲南收集到的民族舞蹈有533字,四千一百八十多個舞種。以上的敘述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雲南民族歷史文化資源是何等的豐富,令人數不勝數。

第四:雲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它與人文資源的融合,又構成了雲南民族文化資......餘下全文>>

雲南民族文化為何具有多樣性

因為雲南是少數民族最多的省,總共有26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習慣,文化以及飲食習慣,這樣造就了雲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雲南民族歷史文化的基本特徵

一、雲南民族文化特徵的鄉土性

自古云南地處閉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馬古道”這樣聯絡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滇道之難,又遠遠超過蜀道。因此造成了雲南民族人口流動性小,社會開放程度低,形成了雲南各民族社會發育程度的參差不齊。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萌芽,人類社會發展經過的幾種歷史形態都有存在。由於歷史上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加之自然資源又較為豐富,很容易形成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由此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備的“隔離機制”。這樣,其文化形態都較少發生重大變革,決定了雲南民族文化具有鄉土性的特徵。

但也正因為雲南民族文化的鄉土性,造就了雲南民族文化的獨有的魅力。雲南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風俗、工藝品、服飾、建築、飲食、節祭等等,構成了雲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見人間千秋的人文景觀,為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資源。雲南人已經在民族民間歌舞的市場化運作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嘗試,《雲南映象》就是把展示、保護和開發雲南民族歌舞資源融為一體的成功例證。

二是民族民間工藝品資源。如鶴慶縣新華村的金屬手工藝品,劍川的木雕,大理、巍山彝族、白族的扎染,會澤生斑銅工藝,香格里拉尼西製陶,建水紫砂陶,鎮沅黑陶,大理石製品等等。

三是民族服飾文化資源。雲南各民族在服飾上造型異彩紛呈,色彩繽紛豔麗,製作工藝多種多樣。鄉土性和個性化給民族服飾提供了生存拓展的空間和土壤。

四是民族節慶文化資源。傣族的“潑水節”, 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刀杆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等。這些都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巨大的文化精神財富和審美需求的載體。

五是民族飲食文化資源。雲南各民族的美食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這也體現了雲南民族傳統餐飲文化和特色。 雲南獨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加上雲南氣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風光,使雲南成為一片世界少有的令人嚮往的神奇樂土。要把雲南建設成民族文化特色大省,雲南民族文化的鄉土性正是其木之本,水之源。

二、雲南民族文化特徵的邊緣性

由於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和歷史文化等原因,雲南從社會政治意義上處於邊緣地區。邊緣性的原因是多樣的,如少數民族有語言交流的問題,很多人不會普通話,而且他們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術,與漢族不同,和現代技術完全不一樣。因此對於內地的主流文化來說,雲南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種邊緣文化。

民族文化特徵,除內在的民族認同等心理特點之外,有兩個被文化人類學家公認的可以外顯的特徵:民族語言和民族藝術。二者被合稱為民族文化母語。正是這種母語文化,孕育著民族的精神,塑造著民族的靈魂。新中國成立後,雲南地區的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繁榮,使人為之欣喜。但大好形勢下的某些不足之處,也確實讓人擔憂。這裡,我記述幾件網上看到的事例。

其一:2002年,蒙自師專音樂系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該系出生於上世紀1982年前後的14名紅河籍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學生中,會講本民族語的6人,佔42.86%;會用本民族語言演唱自家民歌的只有2人,佔14.28%。而60年代的少數民族學生,則全都會講本民族語、會唱本民族民歌。兩者相比,40年間上述民族文化母語消失的年均速度,分別為1.42%和2.14%。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讓其放任自流,那麼,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的2020年,在這樣的少數民族學生中,會講本民族話的

5

便不足20%;不用到2010年,在這樣的少數民族學生中,就很難......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雲南的民族文化?
雲南的民俗文化?
雲南民族文化?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回族的民俗文化?
民族文化有哪些?
民族文化特色?
苗族民族文化?
回族的特色文化?
赫哲族的風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