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風水?

General 更新 2025年05月04日

圓明園風水是怎樣的?

如果說圓明園的外圍是塊絕佳的風水寶地,那麼圓明園內部的風水更是好的一塌糊塗。雍正二年(1724年),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雍正帝意氣風發,打算擴建從前當王爺時的賜園——圓明園,於是把山東德平縣知縣張鍾子等人找來勘查圓明園風水。風水先生們檢視了圓明園的山川地貌,最後激動地向皇帝報告說:整個園子的地勢西北高而曲折婉轉,逐級向東南平緩過渡,龍脈的動向和水流向在風水上屬於上風上水的位置。在這裡建造皇家園林最合適不過了。

清東陵與清西陵為何要分開而建?

清朝自1644年入關到1911年滅亡,歷時267年。它的滅亡,不僅是清朝的滅亡,也是中國二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滅亡。在清朝入關後,先後有10人當了皇帝。除了末皇帝傅儀外,其餘9人均按帝制葬禮,歸葬於東陵、西陵兩處。而傅儀死後多年,其骨灰也葬於清西陵。清東、西兩陵,成為封建社會最後的二處陵址。

贊助廣告

東陵位於河北遵化縣馬蘭峪西部昌端山主峰南麓,距北京100餘公里。是一座規模十分巨集大、體系比較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築群。整個陵區共有清帝陵5座:即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豐)、慧陵(同治);後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陵1座。這15座陵墓群,埋葬著清5帝、14後、136個嬪妃。近代著名的皇后慈禧太后也葬在這裡。

西陵在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也是一座規模巨集大、富麗堂皇的古代陵墓建築群。整個陵區共有清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園陵7座。這14座陵墓群,共葬了76人。

贊助廣告

清王朝的帝陵陵址選擇在這二處是有原因的,特別是東陵的陵址,與政治風水極有關聯。所謂政治風水,就是假借風水外衣為其政治需要而服務。這在封建社會,是統治者所慣用的。入關後的順治帝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然而野史與傳說的雜亂,卻給東陵陵址的選定,披上了層令人恍惚的紗衣。其中一說是順治自己看中的:順治帝“嘗校獵遵化,至後為孝陵之地,停轡四顧,曰‘此山王氣蔥鬱非常,可為朕壽宮’。因自取佩玠(即指環)擲之,諭侍臣曰:‘玠落處定為穴,即可因以起工’。後有善青鳥者(風水先生——筆者注)視之,相驚以為吉壤也。”(徐珂《清稗類鈔·方技類》)一說是明朝亡國之君崇禎帝選中的,由於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帝未及為自己壽宮動工,就吊死在景山。明朝亡國之君未能如願享用的“萬年吉地”,於是就被清王朝開國之主佔用了。還有一說是欽天監杜如預、楊巨集量等“勘測過孝陵”。產生多種說法的原因,是與滿族入關統治漢族有關的。清統治者入關後,在攻克揚州時,多爾袞曾致書史可法勸降,信中聲言:“國家之撫定燕京,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也。”清入關奪的不是大明天下,而是幫助明滅李自成的。反映到墓葬問題上,就出現了明崇禎帝選的陵址,傳給清世祖順治紶“佳話”,這對於贏得漢人之心,在政治上是需要的。

出於這個政治目的,順治的孝陵乃至清朝以後的歷代陵寢,大體都吸納了明朝帝陵陵制。首先,關於墓葬的風水,完全遵循了關內漢族堪輿術的一套理論。如孝陵為順治自己選陵址一說;如乾隆帝在《哀明陵十三韻》中所稱:“英雄具眼自非常,豈待王廖陳其藝。”(王,指山東王賢;廖,指江西廖均卿,均為當時著名風水大師。)清帝選陵址,也是件宮內大事,乾隆帝自認為也學會了堪輿術,不需要聽任漢族堪輿家的點撥了。

其次,清東、西兩陵的地面建築,其大體格局,也同明陵相仿。以孝陵為例:石碑坊、神道、大紅門、聖德神功碑、石象生、石橋、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及寶城寶頂等均備。只有聖德神功碑,自道光帝的慕陵開始,以後的四帝陵均沒設定。

第三,清入關前遵行的是火化。據《東華錄》記載,乾隆帝在追述滿清墓葬制式時曾說:“本朝肇跡關東,以師兵為營衛,遷涉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隨身捧持,聊以隨其不忍相離之願,非得已也。”土葬是滿族入關後才從順治帝開始的。順治帝雖然葬在孝陵,據載也是火化後才土葬的。他6歲登基,在位18年,24歲突然死去,成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據《大清會典事例》所載,順治十七年(1660),深得順治帝寵愛的董鄂妃紅顏......餘下全文>>

杭州有哪些小巷子?

杭州有很多小街小巷,像什麼如賣魚橋、米市街、莫衙營將軍路等,好奇它的由來,古時候到底是一個什麼的所在,為何得名,在網上找了一下,整理出來。

白馬廟巷

據有關資料記載,白馬廟巷東起中山南路,西至七寶山;折南通嚴官巷。南宋時稱壽域坊、糧料院巷,明清時稱壽域巷、白馬廟巷,民國時稱白馬廟巷,建國後沿用,1966年改名為紅花巷,1981年複名為白馬廟巷。相傳南宋高宗趙構有感 於崔府君疪護之恩,於建炎年間在杭州(時稱臨安府)建 崔府君祠於此,祠中有一白泥馬。此廟多稱白馬廟,又稱白馬將軍廟,巷名由此而來。

有民間“泥馬渡康王”的傳說。相傳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出使金國、主持宋金議和之事的康王趙構從金國逃歸,半路在汴京遇到金兵追殺,康王與隨從衝散,坐騎又倒斃路上,黑夜中迷了路。這時只見一匹白馬前來引路,把他領到 崔府君廟前。白馬突然消失,而立在廊廡下的泥馬,卻渾身冒著熱汗。康王十分疲倦,坐下假寐,夢見 崔府君以杖叩地,催他快走。康王驚醒過來,仍見有白馬引導他,來到斜橋谷口,遇上了宋營軍隊和當地百姓。所以,趙構即位之後,就按照汴京 崔府君廟的規模在臨安修建了這座白馬廟。另據清乾隆《杭州府志》記載,清朝時白馬廟已經不在了。

祥符直街

據《杭州市拱墅區地名新志》記載,“祥符直街南起祥符南街,北至祥符橋。南北走向,長185米,寬3米,混凝土路面。為祥符橋南北主要通道,2000年1月命名為祥符直街,街兩側為集鎮商業網點和居民住宅。”

如今,這條路兩旁都是商鋪,仍然很熱鬧。但近兩百米的道路上坑坑窪窪,而且排水不暢,一下雨積水就漫上路面。祥符直街在今年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中被列入提高類街巷,將要進行道路平整,排水設施改造、上改下等,進一步完善功能。

橫、直飲馬井巷

一個關於橫、直飲馬井巷的巷名傳說:大概在戰國時候,小巷裡有一座驛站。飲馬井巷的巷名因此得來。另據有關記載,巷名比較正式的由來是因為清朝時附近有清兵養馬場,就在巷口挖了井,供馬飲水,因稱飲馬井巷。而義馬巷的由來,則是相傳有義馬救遊擊將軍的軼事。

橫、直飲馬井巷顧名思義有兩條,橫飲馬井巷東起定安路,西到延安南路,長約百餘米;直飲馬井巷南起西湖大道,北到染坊小區,長百米不到。兩條小巷呈十字形交叉,巷寬均為兩米左右。杭州市志裡這樣記載:飲馬井巷,明時稱張司馬巷,清時稱飲馬井巷,亦呼義馬巷,巷內有井。民國後始分直、橫飲馬井巷。

這個名字你可能感覺很陌生,事實上它一直安靜地藏在湧金廣場正對面。走進橫飲馬井巷,迎面就是第一口井。小巷的左邊是一排低低的磚瓦老屋,一律的紅色門窗。推開門,裡面照例有好幾戶人家,房子好多都是木結構的,總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右邊則已經是高層的居民樓。直飲馬井巷也是相似的情狀。在橫飲馬井巷的後頭,以及直飲馬井巷的巷頭,分別還有另外兩口井。居民們現在還會用井水澆澆花什麼的。小巷顯然比較舊了,上面橫七豎八地交錯著很多電線。有些電線上還掛著衣服。

清水潭巷

據《杭州市拱墅區地名新志》:“清水潭又名碧沼,始名於宋。清水潭鄰運河,水極清冽。今清水潭址絕大部分已被杭州鏈條總廠填沒建房,小部分屬古新河道。1996年舊城改造建一清新村,後又建淺水灣城市花園住宅區。”

清水潭與“接待鳴鐘”的傳說有關。從前,有個鑄鐘師傅,他精心鑄造了兩口鐘,一口進貢給皇帝,掛在金鑾殿外,一口就給了杭州湖墅的接待寺。誰知,這兩口鐘有靈氣,寺裡的是雄鍾,京城的是雌鍾。寺中鐘聲一響,千里之外皇宮裡的鐘,不撞也響,遙相呼應。龍顏大怒,命杭州知府把鍾運到京......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圓明園風水?
李明居風水?
圓明園海晏堂十二生肖?
圓鏡的風水作用?
入戶花園風水禁忌?
明朝風水大師?
圓明園十二生肖?
公墓陵園風水?
農村花園風水禁忌?
東戶是入戶花園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