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飲食禁忌?
去傣族家裡吃飯,有什麼禁忌!
傣族的禁忌
吃飯時要有禮貌,不能搶著吃,不能在別人筷子下面挾菜,不能用筷子打貓、打狗,飯吃完後再添,不能將鍋端起來。吃飯時不能隨地吐痰。
不能用腳踢凳子給別人坐,不能用腳踢燒著的木柴,添柴不能在灶裡添,燒柴時必須先燒大的一端。
家長的床鋪(多在火坑旁)任何人不能往上坐。家長有一瓶“聖水”放在床邊,任何人不能動。
睡的床不能頭向門,認為這樣不吉利,因為人死了才頭向門外。
衣服破了不能用褲子補,認為這樣會受窮;不能用上衣改做褲頭;衣服也不能用來當枕頭,枕頭不能坐。女子的衣服不能晒在高處。
在別人面前走過時要彎腰細步,以示尊敬;不能摸別人的頭。
不能在別人面前放屁,如實在忍不住放了要馬上跑開,不能站在別人面前。
殺雞不能先砍頭,吃雞腿不能只吃一隻而只能吃一對。
不能在家裡剪指甲,否則認為不吉利。
火塘上的三腳架不能隨意移動。
進佛寺必須脫鞋;看見佛爺必須跪拜;走路時不能踩著佛爺、和尚的影子,不能摸他們肩膀以上的部分;在佛寺詢問物件,只能嘴說,不能用手指或腳踢;婦女在經期或剛生過小孩不能進佛寺。
傣族村內有廟,廟旁有神樹,經過神樹下面時不得騎馬、打槍。
關門節(傣歷九月十五日,農曆芒種日)過後,生產大忙,禁止談戀愛和辦婚事,直至開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農曆冬至日)後,男女青年的社交才變為正常。
在德巨集傣族地區,還有許多禁忌:
⑴不能稱傣族為“擺彝”,要叫他們“傣族”。
⑵每寨都有寨神,在寨頭有寨神廟,外人不能進去。
⑶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柴火只能由三腳架兩邊湊入。
⑷不能跨過火塘,更不能觸破火塘上的沙罐(燒茶的罐子)。
⑸在傣族家中,不能隨意闖入主人內房;未滿月的產婦在家中,外人不能進去。
⑹夜間不能到只有一個女人的屋中談話。
⑺在路上遇見一個女人時,最好不要與她談話、同行,尤其是已婚的婦女。
⑻傣族夫婦,不論到什麼地方都喜歡住在一起,洗臉、洗腳都用不同的盆子。
⑼遇婚喪、新屋落成時,來的客人男客由男的招待,女客由女的招待。
⑽不能砍折郊外或村外的神樹,也不能在神樹下大小便、拴馬。
⑾傣族男女青年夜晚談戀愛,最好不要用電筒去照射,否則,男子會開槍或持刀相向。
⑿遇祭寨時,外人不能進寨,寨子裡的人要出來,也必須等祭寨完畢。
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也還有許多禁忌:
⑴傣族村寨裡有以竹或木編的臺子,並樹木樁,稱為“哉曼”,意為“寨心神”,不能
坐踏或拴馬。
⑵不能移動或觸弄神樹下送鬼的鬼匾、鬼籃、鬼臺、竹竿等祭品。
⑶旱地或菜園裡,不能大小便;墳場上的森林不能砍伐。
⑷佛寺裡的鼓不能隨便敲打,神像及作賧用的戈矛不能觸控。
⑸到傣族家中至樓口要脫鞋,進去後腳步要輕些,不能用腳跺樓板。
⑹房子內的中柱(傣族屋裡,一般都有四根大柱,側面較矮的兩根代表女性,中間高大的兩根代表男性。中間靠裡面的一根樓上一端貼有色紙,插有蠟條,是老人死時才靠的)一般人不能靠,不能掛東西,樓下的一端不能拴馬。
⑺樓下的磨不能空轉,碓不能空踩。
⑻正在燃燒著的柴不能用腳踏,燒過的火炭不能用腳搓或掃。
⑼在傣族家中,不要吹口哨。
⑽在傣族家中睡覺時,頭的方向最好不朝向主人的內室。睡前不用小篾樹最好側放在一
邊。
⑾不能跨過婦女的腳和觸控婦女的髮髻。
⑿有喪事的村寨,寨內的人禁止到其他村寨...餘下全文>>
傣族的飲食習慣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鬆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晒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晒乾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晒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浴佛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日還有入夏節(傣歷9月15日)、出夏節(傣歷12月15日),均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大體與當地漢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幹黃鱔等。 在傣族社會裡,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裡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新娘過門後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並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後方可吃正餐。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餘下全文>>
傣族飲食民風民俗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和德巨集地區,在臨滄、大理和麗江等地也有分佈。傣族聚居地盛產水稻,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喜歡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裝入香竹中烤製成竹筒飯,用蘆葉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漿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歡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調方法主要有蒸、烤、煮、醃等。其中烤魚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內臟,把蔥、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魚腹內,然後用香茅草包紮好,放在闇火上慢慢烤至焦黃。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雞、煮魚等視為待客的最佳菜餚。
傣族的“南米”(即醬)風味獨特,在用番茄醬及花生、青菜、魚、竹筍等為主料製成的各種醬中螃蟹醬最為名貴。“南米""的吃法多種,有的用糯米飯蘸著吃,有的則同時做幾種醬,然後備各種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醬吃。傣族人愛飲酒和茶,會自己釀酒。吃飯時不喝酒,而是在飯後或空閒時飲用。
七、羌族
羌族,主要分佈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區。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頭多土地薄.氣溫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產玉米、洋芋(馬鈴薯)、小麥、青稞、蕎麥和各種豆類,但產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蘿蔔、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兩餐飯,多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後燜而成),晚飯多為稀飯加饃饃,晚上還喜歡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豬膘(臘肉)切成拳頭大.與豆菜同煮,吃時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還有金裹銀、蕎麵條、麵疙瘩、酸湯麵、玉米湯圓、炒麵、饃饃等。副食品常見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臘肉等。羌族人吃馬肉、狗和野獸肉。北川產的“羌活魚”.形似四腳蛇,羌民也吃。還喜歡吃豬肚子骨頭。豬肚子骨頭的製作方法是:宰豬時,將豬骨頭剔下剁短,裝進豬肚裡,放火坑上蕉制,再掛戶外晾起來,吃時從中取出些骨頭熬湯。
羌族著名的土特產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葉。羌族人飲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釀製的醉糟酒,飲用時用長竹管咂吸。城鎮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習慣。
傣族的飲食文化是什麼?
傣族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醃、烤、炸、生吃—這是傣家菜烹製方法上較為突出的特點。
先說"醃"。最常見的是醃酸菜、醃竹筍、醃 魚、醃豬腳等。最有特色的是醃牛腳筋:以滾開水燙泡、用火燎燒、冷水浸泡等方法,刮乾淨牛角上的毛,然後切之為條狀煮(火巴),以淘米水浸泡數小時後,清洗、晾乾,與姜、蒜、辣子、花椒、鹽等調料拌勻人甕,密封甕口,半個來月即熟。其色乳黃,人口既有韌性感而又(火巴)綿,其味甜中帶酸,辣鹹適口,是下酒的佳品。
次說"烤"。香茅草烤雞是一道風味菜。用西雙版納、德巨集等地特產的大楓茅,捆於褪洗乾淨、肚內填以各種調味料的嫩雞上,抹上動物油以中火均勻烤之,溫度使調料味由內向外散出、香茅味由外向內滲人,肉質酥脆沙嫩,香氣氤氳充盈,別的地方無法仿製,是真正的地方風味.烤魚、烤肉、烤繕……在西雙版納和德巨集等地,真正是無烤不成宴。
再說"炸"。最習見的傣家炸食要數炸牛皮,將剖洗得乾乾淨淨的水牛皮煮得熟透,多切為條狀晒乾,可以較長時間儲存。食用時,先以冷油炸之,撈出鍋後再以熱油炸之,即成又泡又黃、酥香梆脆的下酒菜,蘸以番茄喃咪,可謂五味俱備。用以煮湯,類似內地的"肉葉子",到西雙版納和德巨集的遊人,沒有不嘗上一回炸牛皮的。最使人開眼界的是油炸知了背肉餡:將知了(鳴蟬)去翅去腳,用刀將其背部劃開,嵌迸肉"末與調料,再將知了的背合攏,捆以細蔑繩,放入油鍋中煎炸成深黃,色潤油亮,肉鬆皮脆,酌一盞米酒,慢掇細品,既有味道又有營養,爽口怡神。傣家人說,西雙版納、德巨集等地的水略帶鹼性,故於該地吃油炸的食品,體內不會生"燥熱之火"。這話或許不無道理。
多有生食,是傣家食品給人的深刻印象。傣族地區稱為"帕宋"的酸脯菜當然是可以不加烹煮就吃,"帕"是"菜"的意思,"宋"是"酸"的意思。"很酸"的胰菜,在熱帶竹樓上吃,那是適逢其需。此外,難以計數的大量野·菜如葉子上有細細絨毛的茶葉菜,可以人藥的荊芥、水香菜、香辣蘿、緬蕪要……常常都是拌以哺咪或其他佐料生吃。最好吃的生吃食品之一是青蛙肉剁生,用剁細的蛙肉與切細的蔥、姜、蕪要、花椒、辣椒麵、鹽等拌勻,再放人少量檸檬水攪勻,將生豬皮刮洗乾淨,置於火上烤,待肉皮變成乳白色,略帶透明,即取出切成薄片與青蛙肉拌和,鮮甜清脆,酸辣開胃。其他如豬肉剁生、牛肉剁生、魚肉剁生、馬鹿肉剁生……凡肉食均可做剁生,要旨在於講究肉的新鮮。動物不同,"剁生"味道各異。肉食生吃,內地在古代辦風行,如秦末在項羽的鴻門宴上,樊啥"髮指毗裂"食"生貴"即生的小豬腿,體現一種粗豪勇武之風。傣族將肉剁而食之,就細緻且考究得多了,這大約與傣族的溫婉平和有關。日本人也食生魚片蘸之以芥末等,日本學者尋文化之根,在習俗對比上就很注意傣族的肉食生吃的風俗。看來,吭生肉不僅是一種食物製作方法,而同時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的某種痕跡。西雙版納和德巨集一帶,還吃一種令內地人膛目結舌的食物----"撒撇",是將牛小腸中業已經過胃的消化、與腸液和膽汁攪和過的積存物取出,壓擠出其深綠色液體同剁碎的牛脊肉加蒜、伐、辣椒等各種調料均勻拌合,即可生吃,其味苫涼,卻有一種無可名狀的特殊滋味,在當地亦屬不可常得的剁生也可以將"撒撇"同米線......餘下全文>>
傣族的食物特點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傣族人有什麼風俗風俗、飲食、服飾
傣族 雲傣族與古傣族“百越”人有淵源關係。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信仰小乘佛教。人口約1025128分佈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地。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歷醫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傣族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傣族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裡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傣族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地區潮溼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製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菸草、石灰,終日不斷。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幹黃鱔等。 傣族服裝: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歎為觀止。只要瞭解情況的......餘下全文>>
傣族的飲食作文100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
傣族的服裝,飲食,習俗是什麼?
無提問者:LQB09追問:補充: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女子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髮、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襬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糯米裝進竹筒後加水後,用一個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傣族的涼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絲,包燒魚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極啊。 普洱茶是雲南普洱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裡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香茅草烤魚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餈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後舂成團,擀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後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餈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麵,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香茅草烤魚,是一道傣族風味菜。一般先將洗淨的魚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後置於火上燒烤,並抹上適量的豬油,烤時香氣四溢,這樣烤出來的魚香味撲鼻,魚肉酥脆、味道鮮美獨特。
藏族和傣族的飲食習慣和傳統禮儀
傣族風俗
西雙版納傣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後,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來。傣族先民早期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和動物、植物,以至一切無生物都有靈魂,而且靈魂是不死的,它可以離開物而存在。認為生病是靈魂受到了某種傷害;而死亡,則是靈魂離開肉體不再回來了。人們出於對各種疾病和災害的恐懼,也出於對制服病痛,戰勝災害的強烈願望,力圖通過招魂(也稱叫魂)把受到傷害或遊離了的靈魂招回來。不僅可以為人招魂,也可以為家畜家禽和穀物等招魂。
西雙版納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喚歡龍”(招大魂)、“喚歡囡”(招小魂)、“菲歡”(換魂)和“喚歡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種。替家畜家禽和莊稼招魂的主要有“喚歡為懷”(招牛魂)、“喚歡蓋”(招雞魂)和“喚歡毫”(招稻穀魂)等 三種。
據調查,西雙版納傣族共有81種招(叫)魂方法。他們認為,人身上有32 個大鬼,92個小鬼。只要其中某一個鬼魂受到傷害或離開人體,人體的某個部位就會生病,甚至死亡。為了治病,就要用81種招魂方法中相應的一種來招魂。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喚歡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長篇叫魂詞 。
招魂儀式因地區而異:有的地區,要請村寨中專門負責祭祀的波佔來念誦叫魂詞招魂;有的地區,由年邁的家長來進行。替人招魂有招魂詞,例如招“兒女魂”的招魂詞是這樣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來把魂叫。魂啊魂,爹媽愛的魂,別去躲在山洞獨自悲哀,別去躲在河邊眼淚汪汪,別鑽進樹林草棵,別去鑽在牛馬身上。頭魂要回到頭裡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頭上來,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腳魂不要到處奔走。32魂要今天回來,92魂要今天回來!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親要給你們拴線。撒!魂回來了!”叫谷魂、牛魂、雞鴨都有一套禮儀,也有固定的叫魂詞。
除了招魂禮儀,西雙版納傣族還有一套喪葬禮儀。傣族傳統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較為普遍。
以前,傣族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區分,不同等級人對“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家中死了人,首先是報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鄉親及親戚朋友。鄰居和親友們聞訊趕來後,立即分頭做各種喪葬的準備工作。
家中人要抓緊時間給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還要剃光頭髮。洗浴後,給死者穿上兩套新衣服,裡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褲。
接著要請寺廟的僧 侶為死者誦經超度,親屬哭喪。接下來是先擇出殯的吉日和選擇墳地。選擇墳地要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規定的墳山用拋雞蛋法確定墳地。
最後是按擇定的吉日出殯和火葬。出殯那天,要把竹樓清掃一遍。搬開火塘上的鐵三角架,將火灰清掃乾淨。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來,或火化或丟進江河讓水沖走。同時還要用一隻砂堝、一個布袋,裝上穀物種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靈魂到陰間去播種。
出殯時,僧侶和尚走在前頭,為死者引路,親友及寨人排成長隊跟在遺體後面。提砂堝、布袋的人到達墓地後,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鐵三角架,重新點燃塘火。送葬隊伍要敲鑼打鼓,鳴放火槍,以示隆重。到達墳地後,大多數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數十名壯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遺體。送葬結束後,還要請僧侶誦一部《芒嘎拉》經文,送家神家鬼。至此,喪事才算辦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還要舉行一個斷絕夫妻關係的儀式:生者取來一條栓有檳榔的白線和一對蠟條。自己握住線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屍板上。一位長者將白線從中間斬斷,就表示斷絕了夫妻關係。之後,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約束。
婚禮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餘下全文>>
傣族有什麼飲食習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chōng] 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鬆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晒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晒乾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晒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參考資料:罰aike.baidu.com/view/4093.ht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