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傳說?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鬼節傳說是怎麼意思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觸,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麻姑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傳說是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連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連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贊助廣告

農曆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贊助廣告

中國的三大“鬼節”是哪三天?各有什麼來歷傳說嗎?

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

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三月初一前後(公曆4月4-6日)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禒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中元

(七月十五)

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寒衣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初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中國三大鬼節傳說盤點,有哪些禁忌

農曆7月15,又稱中元節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俗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則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成為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曆7月為"鬼月"。[1]

佛教傳入後,佛教徒根據印度一種佛教儀式追薦祖先,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2]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道教最主要的為修行記說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

佛教盂蘭盆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餘下全文>>

鬼節的傳說。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道教最主要的為修行記說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   佛教盂蘭盆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於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3]

鬼節來歷,傳說

鬼節-------鬼有千千結

一。鬼節溯源------人與鬼的糾結

中國三大鬼節: 清明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寒衣節(十月初一)。

中國人不僅對人有人情味,對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鬼節。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就是指道教的中元節,

這一天也是佛教舉行盂蘭盆會的日子。據說在這一天,地藏王菩薩要大開地獄之門,地獄裡的鬼都會出來接受超度和享受祭祀。這一天,每家

每戶都要祭祀死去的親人。

道家說法:「中元」是道教的說法: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

官賜福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

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是

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在法事中,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

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

大帝及祖先。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佛教典故: 盂蘭節原意是敬賀和感恩的意思,最早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紀的印度。據佛經《枷藍經》《盂蘭盆經》《目蓮救母》所載,相

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大目犍蓮(目連或者說木蓮)的修行者,是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強的弟子。是個很了不起的大孝子,他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開發出了智慧和身體的潛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稱(即有了特異功能),能夠用“天眼”觀察世界。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皮骨相連,日夜苦悶相續,境況堪憐。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心痛,於是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佛祖教訓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阿鼻無間地獄,受無間苦,在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印度雨季期間,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此日是安居結束的日子),以百味飲食置於盂蘭盆中以供養三寶,就是佛法僧,以這樣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現生父母在厄難中者,脫離餓鬼道,到人世或天界享樂。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宴請十方僧侶齋食,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等十方僧侶為母親誦經超度,也為騷擾木蓮母親的冤魂超度,讓母親可以得到安寧。

“盂蘭盆”三個字都是梵語譯音,意為救倒懸。盂蘭盆會是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宗親的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

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因為七月十五接近收穫的季節,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熱也不冷的時候,所以最適合超度遊離的冤魂。 後世便跟相

仿效,統統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齋宴十方僧侶,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後得到超度安寧。這個故事和習俗自達摩先師傳到中國。中國人卻出奇地想到

,與其請僧侶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纏繞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蘭節經中國人改變為七月十四的鬼節。在這一天,每家每

戶都擺開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順,先祖安寧。

在中國,“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

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餘下全文>>

"鬼節"的來歷?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償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農曆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巨集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儲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餘下全文>>

鬼節傳說打一數字

715

農曆7月15日,是中國人常說的鬼節。

不過其實,從7月14至16日,都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鬼門敞開,讓遊離於陰間的鬼魂能夠重返陽間,同親人相見,但也有大量的孤魂野鬼,或帶著仇恨的厲鬼,會回到陽間作惡。所以這三天,要儘量早點回家,不要深夜了還在外面遊蕩。夜晚聽到有人從背後叫你不要回頭,不要接受陌生人的贈與,不要同陌生人搭話。不要在靠近水邊、山澗、墳場等地方大聲喧譁,若看到路邊有人在燒紙錢,儘量繞行,不要盯視,更不能嘲笑譏諷或心生不敬。

但是從佛教講,開啟鬼門關,也是佛祖的慈悲,讓很多心願未了的鬼能夠得以圓滿的解脫陽間的牽掛和遺憾,能夠悔悟,能夠放下,能夠最終脫離苦海。所以,在佛教中,7月15日,叫做“佛歡喜日”。

在這幾天裡,心懷恭敬即可。即便你不信鬼神,但是不可任意詬病,詆譭神鬼。要知道宗教永遠是凌駕於科學之上,正因為科學不能解釋所有的萬物之神奇,才會有宗教來引領世間萬事萬物。所以,可以不信,但不要信口開河誹謗眾生。

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傳說中的鬼節是真的嗎?

是真的。鬼節的由來農 歷 七 月 十 四 日 為 中 元 節 又 稱 為 鬼 節

或 盂 蘭 節 是 祭 祀 孤 魂 野 鬼 的 大 節 日 。

中 元 節 源 自 道 教 , 後 為 佛 教 沿 用 成 為

現 今 俗 稱 的 鬼 節 。 盂 蘭 節 在 印 度 è?語 中 意 指 倒 懸 ” , 故 事 的 主 角 是 釋 迦

十 大 第 子 目 蓮 , 倒 懸 ” 乃 指 目 蓮 之 母

受 死 後 受 餓 鬼 之 苦 , 不 能 進 食 。 後 得

釋 迦 幫 助 , 悉 其 用 百 味 五 果 供 養 十 方

佛 並 藉 功 德 救 母 。 因 此 民 間 為 了 祭 祀

孤 魂 都 在 鬼 月 ( 農 歷 七 月 ) 舉 行 普 渡 會 ,

俗 稱 鬼節 。 一 般來 說 古 代 都 不 願 在 此 月

作 嫁 娶 等 重 要 事 宜 。

中元節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舊時,中元節為目連救母做盂蘭盆會,後來逐漸演變為放河燈,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麵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紙船,紙紮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並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唸佛經,佛師一邊唸經,一邊朝臺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能消災。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製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後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山東較為普遍,一般都在午後帶著祭品上墳祭祖。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裡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穀穗子,據說以五穀為馬,祭祀完畢後,好讓祖先跨著馬回去。

中元節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後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唯獨陵縣例外地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吃粗茶淡飯。

鬼節的傳說是怎樣的?不同地方有什麼不同習俗?

盂蘭節原意是敬賀和感恩的意思,最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紀的印度。佛經《枷藍經》中有這段記載: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強的弟子,木蓮,他的母親生前作惡太多,死後墮入阿鼻無間地獄,受無間苦。木蓮雖然神通力最強,卻始終要看著母親受苦,無能為力,便求助佛祖。佛祖指示要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讓木蓮宴請十方僧侶齋食,等十方僧侶為木蓮的母親誦經超度,也為騷擾木蓮母親的冤魂超度,讓木蓮母親可以得到安寧。因為七月十五接近收穫的季節,最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熱也不冷的時候,所以最適合超度遊離的冤魂。   後世便跟相仿效,統統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齋宴十方僧侶,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後得到超度安寧。   這個故事和習俗自達摩先師傳到中國。中國人卻出奇地想到,與其請僧侶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纏繞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蘭節經中國人改變為七月十四的鬼節。在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擺開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順,先祖安寧。 一般人都認為,七月十四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因此都極少出夜門。這只是一個片面的想法。事實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點之前,鬼門是從大開到關上。古籍記載,這個時候,應該是遊蕩人間的鬼魂迴歸地府的最後限期。   鬼門正式大開的日子,應該是農曆的七月初二。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個至陰大穴就會開啟,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間為他們而準備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點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機會等到鬼門重開,又歷遊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們,最應該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擺開祭品,否則就會讓先祖餓了幾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們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時會認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緣,而忘記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後的那天,鬼門又會再開一次,讓鬼魂再次遊歷人間。大概這兩次鬼門大開,就是地府的寒暑兩個假期吧。 禁忌: 1.床頭掛風鈴 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你說呢? 2.夜遊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3.拔腳毛 俗話說:“一支腳毛,管三個鬼“,所以腳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4.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5.偷吃祭品 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6.晚上晒衣服 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7.喊名字 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儘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8.游泳 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遊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9.亂看 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10.榕樹放在家門口 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骸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 11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相較之下,誰會贏… 12.靠牆 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3.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14.輕易的回頭 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15.不能隨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6.拖鞋頭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裡,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和你一起睡… 17.筷子插在飯中央 這是祭拜......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鬼節傳說?
中國三大鬼節傳說?
臘八節傳說?
彝族火把節傳說?
關於鬼節的傳說?
關於鬼節的真實的傳說?
鬼節的傳說?
各個民族的節日傳說?
乞巧節的由來和傳說?
元宵節的傳說和習俗?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