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民族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中國民族習俗

1.藏族

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贊助廣告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弧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裡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說些稱讚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

贊助廣告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土族的傳統節日有那些?

土族人民的重要節日有,農曆正月十四日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臺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臺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春節。春節是土族最盛大的節日。節前十多天就開始各種準備,村村戶戶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飯,唱家曲,給將要出嫁的姑娘舉行“戴天頭”儀式,各家各戶行接神禮,同時還要敬奉灶神和門神。大年初一,全家大小跪拜神佛,祈求一年平安。然後給遠方親友拜年,進行娛樂活動。正月十五年節結束。

觀經會。亦稱“觀經法會”,土族語稱“藍迦”。青海互助等地土族的民間盛會。每年農曆正月四日和六月初八、初九日在佑寧寺舉行。屆時,人們身著潔衣,到寺院磕長頭,點酥油燈,滾忙茶(施捨茶),佈施,供飯,轉斯古拉(轉山),煨桑等。瞻仰大型佛像,觀看喇嘛跳欠(神舞)。此外,會上還進行物資 交流和賽馬、射箭等活動。

晒佛節,青海互助土族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佑寧寺的喇嘛們將香巴大佛像由大經堂簷前直掛到鋪有地毯的經堂臺階上。虔誠的信徒們給佛像磕頭膜拜,獻上供品。喇嘛從早到晚誦經不停。附近的群眾紛紛爭相趕到廟中觀拜。

正月十五。青海互助土族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過節。白天男女青年到威遠鎮看社火,晚上,在自家門前點燃十五堆火,全家大小都要從每個火堆上跳過三次,認為這樣一年中全家人可以不得病,健康長壽。

擂臺戲。亦稱擂臺會。青海互助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在縣府所地在威遠鎮舉行。宋代威遠鎮名為“牧馬營”。節日這天,人們盛裝打扮,紛紛來到會場。特別是許多著名的花兒歌手,遠道跋涉而來,試與當地歌手比高低。人們各自選伴結夥,分成若干賽場,每組七至十人左右,在廣場上擺開陣勢對唱。當比賽進入高潮時,各場湧現出許多新的歌手,然後組成新的小組,繼續比賽對唱。直到暮靄降臨,人們才陸續離去,對歌優勝者被譽為“花兒王”,當眾披紅掛綵。除唱花兒外,節日的主要活動還有物資交流、唱戲、賽馬、摔跤、武術表演等。

雞蛋會: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傳統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裡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青苗會。青海互助縣龍王山一帶土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至六月,由巫師擇日舉行。源自明洪武年間激1368-1398年),龍王顯靈,庇佑土族牧民的傳說。節日早晨人們先到廣福寺點燈焚香,頂禮膜拜,請出龍神轎杆、護法神箭,然後組成儀仗隊前行,隊伍排成單行,有的擊鼓鳴金,有的吹海螺牛角,隨行的眾人手持柳條,直到大東嶺休息,野餐,漫花兒,隨後登山踏青,巡視田禾,並借用神的名義約束鄉民不準在田地裡放牧牲畜,不許砍樹踐踏青苗。此節,實為保護農業生產的一項活動。

花兒會。土族傳統節日,節日時間因地而異。主要的花兒會有:五峰山花兒會,流行於青海互助一帶,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於五峰山舉行。五峰山座落在互助縣西垣,因山峰形狀與人手五指相似而得名。五峰山翠峰青巒,霧披雲裹,泉水潺潺,風景優美。每逢節日,山上山下,鑼鼓喧天,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或觀賞瀏覽,或賽歌比舞,臺上縱情高歌唱花兒,臺下集體對歌,此起彼伏。花兒會還是城鄉物資交流的盛會。

此外......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裡的土族有什麼神話傳說

土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主要分佈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大 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州同仁縣及甘肅省的天祝、永登、 卓尼等縣。據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為191,624人。千百年來,土族及其先 民在蒼茫雄渾,層巒疊嶂的祁連山麓、河湟兩岸繁衍生息,並與當地其他民族一道 辛勤耕耘,和衷共濟,為開拓祖國的西部邊睡,繁榮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作出了不可 磨滅的貢獻。

土族自稱“蒙古爾”或“蒙古爾孔”。其族源尚無定論,有“吐谷渾說”、“ 蒙古說”、“白韃靼說”和“沙陀吐厥說”等。不過,從有關歷史記載及史學家的 研究來看,“吐谷渾說”較為合理一些。誠然,在其發展中則吸收乃至融合了其他 民族的某些成份。土族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還創造出燦爛的民族文化。尤其 是內容豐富、藝術精湛的民間文學(包括神話),世世代代口傳耳聞,深受廣大人 民喜愛。

有人認為,神話是原始人類智慧的結晶,而土族則形成於明代,因此,缺乏產 生神話的社會基礎。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至少是一種誤解。土族及其先民與其 他民族共同體一樣,有其獨自的繁衍發展史,經歷了史前時期、野蠻時期、矇昧時 期,最後進入文明時期。千百年來,在同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一方面由於生產力 極為低下,人們的思維能力很簡單,不可能掌握自然規律,更無法征服自然界。在 他們看來,宇宙的起源、天地萬物演變,複雜的社會生活都是不可理解的。尤其是 紛繁的自然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隱現並何以懸空而不墜;那大地山川何以形成;草 木花卉何以在地上生長;風雨雷電的產生;春夏秋冬的交替;生老病死的無常等等 ,更使他們迷惑不解。於是,便開始尋覓答案。結果找到了神,認為凡此變化莫測 的現象,歸結為超自然力的神在那裡指揮著、控制著。太陽有太陽神、風有風神, 以至雨、雷、山、水、火、樹木等等都有自己的神。他們把這種幻想和自己的勞動 生活以及現實生活中產生的英雄結合起來,創造出了許多神的故事。另一方面,在 那矇昧或半矇昧時期,土族先民們用幻想和想象去寄託對自然力的征服和美好理想 的追求。這樣,神話也就成為最理想的體裁形式了。馬克思說,神話是“在人們幻 想中經過不自覺的藝術方式所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態。”(馬克思《政治經濟 學批判:導言》)神話雖然採取了幻想的形式,但卻強烈地表現出土族先民要求駕 馭自然,支配自然的意志和願望,藝術地再現了土族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繁 衍發展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即“對於自然力有了現實的支配”之後,土族神話也 和其他民族的神話一樣,成為教育後代不斷拼搏、積極進取的教科書,儲存在人們 的記憶之中。土族不僅有神話,而且蘊藏量較為可觀,就已經發掘出來的神話來看 ,即有創世神話,又有人類繁衍神話和農業起源的神話。此外,還有的則是一些自 然現象的解釋,等等。現分類簡述如下:

1.創世神話。《天地形成》、《陽世的形成》、《日蝕和月蝕的傳說》等, 反映了土族先民關於陽世(宇宙)形成的豐富想象力和初始萌生的哲學思想,同時 也表達了他們以想象和幻想去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的願望。《陽世的形成》和《天 地形成》所反映的是人們對世界起源與萬物形成的原始認識,主題內容基本相似。 一為天神射金蛤螟,一為智慧仙人射怪獸形成了陽世。對此二則神話主題內容的比 較分析來看,似乎為同一神話在不同地區流傳的變體。神話中因智慧仙人(或天神 )用神話制伏金蛤煌(或怪獸),不僅創造了陽世,而且還確立了大地的東西南北 中五行方位。很顯然,這裡的五行說與我國古代用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來 解釋世界萬物生成起源及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基本吻合。......餘下全文>>

查詢各民族的不同民俗

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佤族

佤族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曆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土族和土家族的區別

土家族和土族除了名字比較相近之外,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民族。土家族是秦滅巴後,巴人遷徙與當地土著融合發展而成的。他們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帶繁衍生息。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土生土長的人”。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民族識別,長期不被承認的土家族才被確定為單一民族。

而土族的族名則源於其祖先“吐谷渾”,因“吐谷渾”在唐代中期後稱“吐渾”,而“渾”在蒙古語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後來被稱為“土人”,建國以後,根據土族人民的意願,統一稱為土族。兩個民族在人口數量、地區分佈、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各方面都有著根本的不同。

沒有華夏化的湖北百姓則成為土家族的祖先,12世紀後,吐谷渾也多融合於漢族或土族之中。

“土家族”與“土族”屬於同一民族嗎?

肯定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民族,我就是土家族的

少數民族土族的祖先是誰

土家族和土族除了名字比較相近之外,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民族。土家族是秦滅巴後,巴人遷徙與當地土著融合發展而成的。他們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帶繁衍生息。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土生土長的人”。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民族識別,長期不被承認的土家族才被確定為單一民族。 而土族的族名則源於其祖先“吐谷渾”,因“吐谷渾”在唐代中期後稱“吐渾”,而“渾”在蒙古語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後來被稱為“土人”,建國以後,根據土族人民的意願,統一稱為土族。主要分佈在青海和甘肅, 兩個民族在人口數量、地區分佈、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各方面都有著根本的不同。 沒有華夏化的湖北百姓則成為土家族的祖先,12世紀後,吐谷渾也多融合於漢族或土族之中。

簡介土族

土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人口大約20萬。主要分佈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於還被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自治州等地;還有2萬多人聚居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其中青海省境內的土族約佔全國土族總人口的85%。

土族這一族名源於部分土族人自稱“土人”,漢、回等兄弟民族也稱他們為“土人”、“土民”、“土護家”等;但另一部分卻一直自稱“蒙古爾”、“蒙古爾昆(即:蒙古人)“土人”在漢語中具有“土著”的意思,但與其祖先吐谷渾之“吐”似乎有直接關聯,因為吐谷渾在唐朝中期以後稱“吐渾”,而"渾"在蒙古語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到了元朝蒙古人統治時,漢文史籍中就出現了“土人”的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土族人民的意願,統一稱為土族。

土族語言

土族有自己的語言。土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基本詞彙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各方言間語音的微小差異。在蒙古語內,土語與東鄉語、保安語更為接近。

信仰

土族基本上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早期的土族,主要信仰原始的薩滿教。元末明初,藏傳佛教傳入土族地區並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發展尤為迅速,土族地區出現了許多格魯派寺院,主要有:互助的佑寧寺、金剛寺、天門寺、白家寺等。其中以佑寧寺最大,號稱“湟北諸寺之母。

土族生活習俗

土族每戶人家幾乎都有一個特定的庭院,方位靠山向陽,多為土木結構。房屋多為平頂,院子當中有一圓槽,圓槽中間高豎嘛呢旗杆,旗杆頂端有木刻吉祥物,杆上懸掛印有六字真言或平安經的藍白布經幡,以避邪除災保佑四季平安。土族男女的上衣大都配有繡花高領。婦女服飾以五彩花袖衫最具代表性。花袖衫一般為為小領斜襟,兩袖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拼成,衣袍腰間還配有一條綵帶,帶子兩頭有刺繡的花鳥魚蟲雲紋圖案。男子在高領白短褂外套深色長袍,腰繫綠花帶,頭戴氈帽。青年男子一般穿下穿黑色或藍色大襠褲,繫著兩頭繡花的長褲帶,小腿扎著稱作“黑虎下山”(上黑下白)的綁腿帶,腳上穿著花雲子鞋,頭戴織錦鑲邊的氈帽或四片瓦帽。老人一般頭戴黑色卷邊氈帽,穿小領斜襟長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帶,腳穿白襪黑鞋。

土族飲食

土族飲食以青稞、小麥、土豆為主,喜歡喝奶茶、吃手把肉和酥油炒麵等。忌食馬、狗、驢等動物肉。土族人最為講究的是婚宴五道飯,第一道是酥油奶茶、餛鍋饃及花捲,第二道為果子、油炸饊子、牛肋巴、炒油茶;第三道是油包子、糖包子、油麵包子;第四道手把肉;第五道是擀長面,頗有特色。

土族人喜歡喝酒,酒在土族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形成了土族特有的酒文化。現在,釀酒已成為土族地區重要的產業之一。

生產技術

土族地區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查明的礦產有:金、鐵、銅、鎂、鉛、石英岩、雲母、石膏、石油、石棉、芒硝等數十種。同時,土族地區有黃河、湟水、大通河、隆務河等河流,水利資源也豐富可開發建設大、中、小型水電站。土族地區還有廣闊的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和藥材資源。

土族與這裡的漢、藏、回、蒙古等各族人民一起,共同開發了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為該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相關問題答案
土族的民族風俗?
回族的民族風俗?
白族的民族風俗?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
漢族的民族風俗?
滿族的民族風俗?
土族的節日風俗?
錫伯族的民族風俗?
傣族的民族風俗?
阿昌族的民族風俗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