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的風俗有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鄂溫克旗在哪裡,鄂溫克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鄂溫克族自治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總面積19111平方千米,總人口15萬人。

【服飾】 舊時扎蘭屯地區鄂溫克族獵民的服裝主要以狍皮等獸皮製作的衣服為主,除此以外,樺樹皮夏帽為該民族服飾的一大特點。樺樹皮帽為一方塊樺樹皮捲成錐形,用麻線連綴起來,狀如斗笠,主要用於遮陽御雨。 如今鄂溫克族居民的服飾與漢族相同,但部分年長者仍願穿著傳統的皮袍,逢喜慶節日或重大場合,年輕人了著民族服裝,但面料多為綢緞。

【飲食】鄂溫克族獵民喜食肉食,主要是野獸肉,其中多為狍子肉,其次是鹿、犴、熊和野豬肉。食肉方法很多,如“達拉嘎蘭”(燒肉),將肉扔在火炭上燒;“席拉蘭”(烤肉),把肉切成大塊或條放在鍋裡煮,“阿期根”(生吃),主要是生吃狍、鹿等的肝、腎;“庫呼樂”(晒熟肉乾),將熟肉切成塊晒乾。如今鄂溫克族獵民的飲食同當地漢族居民漸趨相同,但仍喜歡食用野獸肉和野菜等。

贊助廣告

【居住】 扎蘭屯市鄂溫克族獵民舊時住山林和靠近江河的地方,主要以遊獵為主,無固定場所,一般多住“木刻楞”。定居後,所住房屋與室內裝飾等與當地漢族居民基本相同。

【禮儀】 鄂溫克民族十分講究禮節。老年人普遍地受到社會的尊重,年輕人見到長輩,首先要施禮問安和敬菸。落座讓長輩先坐,喝酒請長輩開懷,吃肉讓長輩先動刀,起程讓長者先走;如騎在馬上則下馬問安,然後側身讓老人先行。長幼之間恪守嚴格的禮節,見面相互問安,相互尊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為本民族所憎惡。 鄂溫克人十分熱情好客。他們常說:“外來的人不會揹著自己的房子走”。因此,不論對本民族客人還是其他民族客人,來到自己的家,主人都認為是大喜事,熱情地將客人讓到屋裡,讓客人坐在貴賓座位,敬茶遞煙。對遠方的來客,還要用豐盛的肉食和好酒款待。

贊助廣告

【姓氏】 鄂溫克族歷史上曾分為三大部分,即從事遊獵生產的“雅庫特”、主要從事牧業生產的“通古斯”和嫩江流域從事農業生產的“索倫”。他們的姓氏根據本氏族的名稱而來,又因居地不同有所區別。薩馬街鄂溫克人的主要姓氏有:俄格都塗格敦、尼格混塗格敦簡姓塗;俄格都杜拉爾、尼蘇混杜拉爾、謝盼杜拉爾、左然杜拉簡姓杜;那哈塔、卜勒吉格勒簡姓卜;薩馬基爾簡姓薩;蒙古勒達圖、黑格特達圖簡稱代;俄格都何音、依格吉日何音簡姓何;伊格吉日簡姓伊;白格日簡姓白;瓜爾佳範姓郭等。

【傳統藝術】

1、舞蹈。 鄂溫克語也稱“額黑勒格”、“額黑勒仁”。鄂溫克族的主要舞蹈有《鄂溫克舞》、《哲輝楞舞》、《愛達哈喜楞舞》等。這些舞蹈節奏性強,動作有力,腳的動作和上身的姿態和諧優美,加上有節奏的呼號聲,構成鄂溫克舞蹈的特點。還有一種被稱作《努經勒》的舞蹈,多由鄂溫克婦女參加。這種舞蹈動作有力,節奏性強,腳的動作比較突出,鄂溫克風格比較濃厚。

2、歌謠。 鄂溫克人長期生活在森林、草原、田野之中,創作大量反映狩獵、採集、種植以及社會交往、男女愛情、婚喪嫁娶、宗教儀式等歌謠——“扎恩達仁,其中包括獵歌、牧歌、情歌、酒歌、薩滿歌等,此外還有逃婚歌、反抗徵兵歌等,內容比較豐富。鄂溫克歌謠比喻優美,抒情真摯感人,詩句樸實豪放。韻律以押頭韻為主,雙句一韻,每首歌謠韻律多變,易於即興演唱。

【婚嫁】 鄂溫克族基本上沿襲一夫一妻制,所不同的是有“氏族外婚”和“姑舅表親”現象。“姑舅表親”就是姑表兄弟姐妹之間通婚,並且有優先婚配的權利。女子出嫁後,在婆家如生女孩,則喜歡嫁給舅舅家人,俗稱“還骨頭”。鄂溫克族歷史上的婚姻嫁娶習俗,實質上是兩氏族之間的婚配,後來才逐步發展到與外族通婚。與外族通婚早已習慣化,薩馬街的鄂溫克族......餘下全文>>

鄂溫克族的風俗 習慣

鄂溫克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點,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間進行,同一氏族內禁止通婚。他們也與蒙古、鄂倫春、達斡爾等族通婚。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中尚保有“逃婚”習俗,互戀的青年男女決定結婚日期後,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塔的“撮羅子蟹裡,由候在此處的老婦把姑娘八根小辮改梳成兩根,即成為合法的婚姻。人死後,以前曾行天葬(即風葬),後因受鄰近兄弟民族的影響,多改土葬。

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佔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其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餐具、釀酒具、容器、住房“撮羅子”、籬笆、皮般。甚至人死後裹屍都用樺皮製作。除此外,鄂溫克族許多服飾也是用樺皮做的。象樺樹皮帽、樺樹皮鞋等十分廣泛。各種樺樹皮製品,尤其是樺樹皮容器,除了輕便實用外,還配有花紋圖案裝飾。一般婦女從七八歲開始學習世代相傳的雕刻、壓印、繪畫、拼貼等手藝,逐步產生了鑽研技藝的熱情,對器皿用具進行美術創作。圖樣多源於生產、生活之中,有花草、樹木、山峰、蟲魚、石崖等模仿自然構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鄂溫克族人不但勤勞、勇敢、純樸、爽快,而且具有誠實的美德。在鄂溫克族獵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麼叫偷竊。獵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設有倉庫,存食品、衣物、工具等,從不上鎖,如果有人途中斷糧、缺衣,可以到任何二個倉庫去取。鄂溫克族講究禮節,非常好客。年輕人見到長輩,要施禮問安和敬菸。最通常的禮節是屈膝、側身、拱手作揖。家中來了客人被認為是喜事,牧區對客人敬以奶茶,獵區則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馴鹿奶待客。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生產節日,每年夏曆五月二十二日舉行,這一天要給馬烙印、剪鬃、去勢、除壞牙,給羊剪耳記號等,並舉行宴會。

尊老待客

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裡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裡,客人就在哪裡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一小塊肉投入火堆裡,然後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揹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敬火之俗

鄂溫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裡扔一塊肉、灑上一杯酒,然後才能進食。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婚夫婦要敬火神。鄂溫克族人對火還有許多禁忌,比如不許用帶尖的鐵器捅火,不許用水潑火,不許向火裡扔髒東西,不許女人從火上跨過,不能用腳踩火等等。

節慶

除春節等節日與鄰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收之意。節日期間,人們要身著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爾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溫克人喜氣洋洋地聚集到一起,慶祝一年一度的豐收節日。

米闊魯節要進行一系列生產活動,主要是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毛及給羔羊割勢等。首先從“尼莫爾”(即放牧小集團)的一頭開始,先從馬群裡套出二歲子馬,放倒,人們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為記號。這時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燒紅,在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塊......餘下全文>>

各個民族的風俗有哪些?

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風俗習俗

阿昌族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潑水節 農曆四月十五日

會街節 農曆九月初十

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潑水節 農曆二月二十九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撒神 農曆七月初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嘗新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蘆壟節 農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伐歷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布朗族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鄂溫克族

米闊魯節 農曆五月二十二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農曆十二月

潑火節 農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燈杆節 農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農曆六月初六 仡佬節 農曆三月初三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 嘗新節 農曆六、七月

四月八 農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庫扎節 傣歷三月

朝鮮族

元日 農曆正月初一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節 農曆正月初五 嘗新節 傣歷十二月

寒食節 農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農曆三月初三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穫節 農曆九月

哈尼族

十月節 農曆十月初一 澡塘節 農曆正月初三

六月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過年節 農曆正月初一

哈薩克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刀杆節 農曆二月初八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獨龍節 藏曆二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隆德節 藏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農曆正月初一

滿族

頒金節 陰曆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廟會 農曆四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景頗族

目腦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克爾克孜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基諾族

打鐵節 農曆一月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節 農曆六月初十 諾勞孜 農曆正月初一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餘下全文>>

達斡爾族有什麼民風民俗

達斡爾族歷史悠久,是祖國北疆的開拓者和保衛者之一。據史學家考證,達斡族早年遊牧於額爾古納河、鄂嫩河等地,屬契丹人後裔。17世紀初,南遷到黑龍江南岸及嫩江平原,他們與鄂溫克族、鄂倫春等民族一起,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北疆邊陲。   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傳統上有文化的達斡爾族人文字多用滿文。   達斡爾族的曲棍球運動享譽全國,被譽為“曲棍球之鄉”。我們報道組的成員施芳兩年前就曾對此作過專門的報導,故地重遊,又有一番意味。      達斡爾族有著燦爛的傳統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博物館內豐富的系列民俗風情展,如“大勒車”、“華達”婚宴、下鹿旗、頭飾等,讓我們對這一性格忠勇、勤勞儉樸、重禮儀、善創造的少數民族又有了更深的認識。

什麼族有什麼樣的習俗?急急急!

1、阿昌族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聲)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澡塘會、收穫節、過年節等。闊什節,“闊什”是僳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僳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16、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週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穫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準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17、赫哲族

除與漢族相同的年節、正月十五、二月二及七月十五之外,還有“河燈節”“跳鹿神”和“烏日貢節”。

1......餘下全文>>

中國有多少個民族?各是什麼?有什麼風俗習慣?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苗族婦女的衣著美觀、大方,大襟上衣繡有花飾圖案,下身穿百褶裙,猶如開屏的孔譽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婦女的服飾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苗族婦女擅長紡織、刺繡、虹染,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讚譽。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習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曆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戀愛: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歡的一種活動,一般在春秋兩季的佳日舉行,這種活動實際上是青年男女的擇偶盛會。跳月時,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選所歡,互相求愛,因此又被人們稱為戀愛舞。皓月當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著蘆笙,搖著小鈴,唱著情歌彙集到了跳月場。小夥子們吹著蘆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們搖著小鈴排成一排在後面,按傳統的規矩和動作開始跳舞。在蘆笙和鈴聲的伴奏下,隊伍不斷地變換隊形和動作,時而結成幾個大圓圈,時而變成花瓣狀,時而穿梭來往,時而插花交錯。共間夾雜著姑娘和小夥子的歌聲,歡笑聲和驚叫聲,場面十分熱烈。跳舞的時候,男女間可以嬉笑逗趣,小夥子可以把蘆笙吹到姑娘面前求愛,甚至可以用舞蹈動作碰撞對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綠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擲自己看中的小夥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擲二次、三次。場內的人們跳累了,可以坐到場外休息,場外圍觀和休息的人們又來接著跳,這樣輪流著一直跳到天亮。這期間,青年男女可以到場外的草棚裡去吃東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場外互相對歌,也可以跟剛剛結識的舞伴竊竊私語,談情說愛,也可以邀約自己的戀人到場外的僻靜處去互表衷腸,盟定終身。總之,一夜跳月下來,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夥子成為戀愛人。有的終成眷屬。

3、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幾禁忌:參加苗族的婚禮、喪禮,應和當地人一樣,帶點錢物表示祝賀或哀悼。在喪禮中,收到了客人的財物後,一 群孝兒孝女將向客人行跪拜禮敬酒,表示深深的謝意。客人不論喝多喝少,都要接過他們的酒杯,否則被視為無禮。

苗族婦女生了小孩以後,忌諱外人進入,特別忌諱穿雨鞋和孕婦進入。家有產婦,都要在門前懸掛一頂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綠樹枝,以示謝絕外人進入。如果不慎闖入產婦家,主人會端出一碗水讓客人喝。客人應該把水喝乾,切記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著雨鞋闖入產婦家,臨走時主人讓客人把鞋脫下倒拎著出門,客人應尊重主人的請求。苗族習慣,產後3天之內闖入產婦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做孩子的乾爹、乾媽。作為禮節,臨走時還應留一點錢物給孩子,以後還要記住這個乾兒子或乾女兒。如果嬰兒日夜啼哭或經常生病,苗族認為應該給嬰兒尋找保爺、保娘。尋找保爺、保娘有兩種方法:一是擇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內到家裡來的第一個人,就是孩子的保爺或保娘;二是擇吉日,揹著孩子,抱著大公雞,拿著香、紙等,到溪流橋邊搭上新橋,等待第一個過往的行人。能夠撞上苗族人家請保爺、保娘,據說是彼此的福氣,客人不應拒絕,應接過孩子,說些祝福的話,給孩子取一個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臨走時給孩子留下點財物做紀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軍攻陷大理後,有不少中亞、西亞和新疆等地的回族軍民和貴族來雲南定居。元朝時在雲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軍、政、財、文大權的賽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漢......餘下全文>>

呼倫貝爾盟的民風風俗

鄂倫春族主要居住在鄂倫春自治旗,我市鄂倫春族約佔全國鄂倫春族的半數。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的一通古斯語 族,與鄂溫克語十分相似,無文字,使用漢文。解放前多信薩滿教。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解放後,逐步實現了定居。在做好護林防火的前提下,由從事狩獵生產逐步轉向護、養、狩獵並舉,開展多種經營。1984年人口增加到2,105人,是解放初期的2.4倍。鄂倫春族是現今世界上少有的狩獵民族。男子擅長射箭打獵,女子以雕刻和刺繡見長,有“男人不怕山高,女人不怕活細”的民諺。鄂倫春族能歌善舞,音樂節奏明朗悠揚,舞蹈模仿動物動作,多表現生產和生活。本民族內同氏族禁止通婚,一般由男方託媒求婚,多為三次才成/人死後安放在選好的五尺高的樹。權上,叫風葬;因急病故去者也可火葬。達斡爾族原居住在黑龍江北岸,十七世紀中葉遷至大興安嶺東麓、嫩江中上游。原以狩獵為主,後定居並轉為經營畜牧業和農業。今大興安嶺以東地區的達斡爾族多以農為主,兼營林牧業;牧區的達斡爾族多從事牧業輔助性生產,兼搞多種經營。呼倫貝爾盟達斡爾族人數佔全國達斡爾族人口的60%。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清代時用過滿文。辛亥革命後至今普遍使用漢文,一少部分生活在牧區的達斡爾族兼用蒙文。 達斡爾族婦女擅長縫製各種皮衣。歷史上,男子喜歡打“貝闊”(用牛毛或樹根做的球人這種傳統的體育活動就是現代曲棍球的前身。解放後,莫旗已成為著名的“曲棍球之鄉”,向國家輸送了一些優秀的曲棍球運動員。達斡爾族的民間文學、民間舞蹈廣為流傳,如邊喝邊舞的“路日給勒”等。達斡爾族有尊老好客的傳統。在婚姻上,同姓、近親禁止通婚。人死後棺殮土葬。 十五的月亮,升_上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呀雲彩……《敖包相會》這首悅耳動聽、扣人心絃的歌曲就是電影 《草原上的人們》的主題歌。這首歌就是在巴,彥呼碩敖包山上的敖包旁飛向全國全世界的。1956年夏天,一彪人馬來到巴彥呼碩敖包山安營紮寨,他們就是《草原上的人們》電影攝製組。《草原上的人們》是內蒙古作家瑪拉沁夫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的頭條處女作,後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作家、編居日海默改編成電影。電影拍得很順利,只是主題歌還沒產生。出生在呼盟鄂溫克旗巴彥查崗的作曲家通福已經構思了許多優美動聽的樂句,只是一時還沒找到理想的歌詞,他不得不按下一次又一次的創作衝動。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晚上,海默徜徉在巴彥呼碩敖包山上。頭頂是一輪明月,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恩和森和烏日娜在影片中的出色的表演閃現在眼前……此刻,海默的情緒來了,一句句優美的歌詞從天而降,跳在眼前。他捕捉靈感,掏出紙筆,一揮而就。他馬不停蹄地去找通福。通福看後,興奮地說:“天助我也!”多年過去了,“草原上的人們”有的已經作古,電影情節也早已被人們淡忘。而海默和通福的珠聯壁合之作《敖包相會》卻久唱不衰。遊人站在敖包旁高唱一首《敖包相會》,留影一張,該是一件多麼幸運和值得紀念的事情。 有些來呼倫貝爾草原旅遊的賓客,見到一些蒙古族同志愛問“貴姓”,令蒙古族同志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一個人的人名從表面上看,好像就是一個符號,其實,一個人的人名是一個很有趣的社會現象,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特點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可以具體地反映一個民族心理習慣的某些側面。蒙古族的名字,既不同於其他少數民族,也不同於漢族,有自己民族獨特的命名方式。首先,從男人和女人的命名範圍來看,有的男人的名字寄託著長輩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願,如吉日嘎拉(幸福)、巴雅爾(大喜)、巴圖(堅強)、白音(富有)、布和(結實)、烏日塔那順(長壽);有的用勇猛矯健的飛禽走獸命名,如......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鄂溫克族的風俗有什麼?
鄂溫克族的風俗?
哈尼族的風俗是什麼?
苗族的風俗是什麼節日?
苗族的風俗是什麼?
白族的風俗是什麼節日?
土族的風俗是什麼?
彝族的風俗是什麼?
黎族的風俗是什麼?
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