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贊助廣告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揹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贊助廣告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檢視曆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餘下全文>>

中國民俗可分為哪些類別

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共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群、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2)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烏丙安在 《中國民俗學》中把民俗分為四大類: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遊藝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學概論》中則分為這樣四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語言民俗,精神民俗。

張紫晨在 《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中採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國民俗分為十類:(1)巫術民俗;(2)信仰民俗;(3)服飾、飲食、居住之民俗;(4)建築民俗;(5)制度民俗;(6)生產民俗;(7)歲時節令民俗; (8)生儀禮民俗;(9)商業貿易民俗;(10)遊藝民俗。

當代各種地方誌性質的民俗志的分類方法有綱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學會所編《浙江風俗簡志》、戴景琥主編 《義馬民俗志》, 後者如劉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劃分民俗的範圍和類別的原則總是與民俗的定義聯絡在一起的,既然把民俗定義為群體內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麼,就以民俗事象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進行邏輯劃分,於是,得到三大類八小類的民俗: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共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群、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2)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中國民俗的介紹

書 名: 中國民俗作 者:楊超出版社: 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 2009年10月ISBN: 9787538727463開本: 16開定價: 40.00 元

中國民俗傳統文化

節日民俗

1、 正月正,永珍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乾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抬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豔,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裡,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12、 八月裡,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應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悽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習俗禁忌

舊社會,城鄉居民禁忌較多,表現在人們行為的各個方面,相沿成習。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帶封建迷信色彩。不合理的禁忌,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逐漸淡化,禁絕。

1.喜禁

一年之內,同一戶婚、嫁忌重;女婿看望岳父母,“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新媳婦正月不空房;送閨女回婆家,必須上午到;新媳婦清明不準在孃家;初五、十四日、二十三日新媳婦不出門;娶親避喪,擇妻忌眼下有痣者;生肖相剋的男女不能結婚。

2.喪禁

身亡異地,屍體不能進內宅,靈柩須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辦喜事之家, 更忌入新房;因自殺、雷擊、生育身亡的人,不準進墓地,逾3年才準遷入;嬰兒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兒女死亡,謂“少亡”,不準進墓地,佔地角掩埋。

3.房禁

正房不能矮於南屋,矮者脊上豎磚拔高;正房不能高於兩鄰的正房;屋衝路箭,須在衝向牆上設“太公在此”或“泰山鎮宅”等字牌;閏月年不蓋正房;掛屋必須矮於正房;大門口不能同堂屋門口相沖;欄圈不能與正房相沖。

4.客禁

赴宴,父子忌同席;給客人倒茶,忌把壺嘴對人;有長輩在場,不能佔首席,要依輩次列座;男客在,女子不準入席;客未飯飽,主不能領先停餐。

5.疾禁

治病時,藥不放“三臺”,即窗臺、鍋臺、炕臺;處方忌反疊,借藥鍋子忌送還,由借者儲存,誰用誰取;小孩生痘疹,大門口挑紅,忌人忌響;看望病人要上午到,有下晌屬陰之說。

6.節禁

春節這天,不動刀、剪、針之類的金屬物;不掃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惡言或打罵兒女。已出嫁之女春節忌住孃家。

7.其他禁忌

人到100歲,仍說99歲,忌說100歲;吃飯時,忌把筷子橫擔在碗上;借......餘下全文>>

中國民俗老黃曆的介紹

《中國民俗老黃曆》由氣象出版社出版,作者任丙未。老黃曆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特有載體,它按曆法排列年月日和節氣,同時記錄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絢麗多姿的民俗文化。如今。這些民俗文化歷經長久傳承和演繹,仍廣泛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尤其成為了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俗有哪些

貯財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在除夕之夜,家中一切物件皆視為“財”都宜“貯”之,以保來年財源滾滾,吉利昌 盛。

搶銀水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東一帶、川西一帶。每年正月初一這天,人們爭相早起擔井水,稱為搶銀水。民間認為:誰最早擔回水,誰這一年就會最興旺發達。滿缸清銀水,象徵財源湧進。有的地方還用搶回的銀水燒茶,獻於堂屋的神龕之下,祈求神靈保佑發財。

燒頭香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部分地區。舊時春節期間,人們習慣於到寺廟上香。大年初一,許多人竟相趕早,爭著到屆裡上第一柱香,認為這樣可帶來好運。

成都燈公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早在唐代,成都便已流行元宵賞燈的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產後,成都燈會集中到青羊宮舉辦。一年一次,新燈會在保留原來燈節特色基礎上,從品種、式樣、規模、影響等方面都大大發展了,成為春節期間人們遊樂的重要去處。

自貢恐龍燈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自貢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屆時,自貢市人民公園內燈火輝煌,熱鬧非凡。在燈會使用的燈具中有傳統的紙紮彩燈、絹花彩燈、玻璃彩燈,還有運用新技術和新材料製造的瓷器彩燈、霓虹彩燈、水下彩燈、低壓流水燈、氣體放電燈、程式控制燈等。內容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影視故事、民風民俗和科幻人物等。彩燈造形中,恐龍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且最具特色和魅力,並蜚聲海內外。亥習俗現仍流行。

成都花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天舉行。由成都花市演變而來。成都花市在唐寧時便十分興盛,舉辦日期為農曆二月十五日,民間認為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盛開,最堪遊賞。屆時,遠近的花農們把自已精心培育的名花異卉運到成都,集中展覽和出售。花會期間,成都及附近區縣的名小吃均入園擺攤設點,供遊人品嚐。

雨水節回娘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西一帶。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孃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製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保儘快懷孕生子。該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梓潼廟會 漢族節日習俗。又稱梓潼大廟廟會。流行於梓潼縣一帶。每年農曆的二月和八月的初一至十五日先後舉辦兩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廟會一度被禁止。80年代以來,該習俗重新流傳,活動內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以觀賞和參加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娛活動及旅遊觀光為主。

春社踩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安縣瞧水一帶,每年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屆時,來自德陽、綿陽、什邡、北川、江油、茂縣等地的群眾,匯聚於瞧水場,到太平橋進行踩橋活動。

都江堰放水節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都江堰市。每年清明節舉行放水大典。

張爺會 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夾江縣一帶每年農曆四月初四舉行,相傳該日是張飛的誕辰。屆時,屠戶門紛紛備好祭品,前往廟中祭祀叩拜祈求雞毛蒜皮保佑生意興隆。

嫁毛蟲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每年農曆四月八日舉行。清晨人們紛紛走出屋子,在田邊地頭收取草葉、秧苗、樹葉上的露水,帶回家中用以磨墨。然後,在剪成條的紅紙上書寫“毛蟲今日出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歸家”等話語。寫好後,將兩張紙條交叉貼於屋內牆上,人們認為,這樣可使莊稼免受蟲害,並獲豐收。

望叢歌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郫縣一帶。每年端行節舉行。屆時,遠近的人們紛紛前往望從祠朝會上香,祭祀望帝、叢帝有德遺民,祝福莊稼獲等於豐收。

六月六晒衣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相傳,農曆六月六日是佛祖釋迦牟尼晒經的日子,故民間認為這一天晒的東西易於儲存。民謠雲:......餘下全文>>

中國民俗東西有哪些

虎頭攻 剪紙 繡花鞋墊 摺紙扇 風箏 中國字 玉佩 玉手鐲 玉如意 玉麒麟 香包

石頭鏡 藏銀飾品 水墨畫 刺繡 紅樓夢 紅木仿古傢俱

中國民俗有哪些

太多了

中國民俗網

www.chinesefolklore.com/mainpage.htm

www.chinese56.com/

中國民俗有哪些

太多了

中國民俗網

www.chinesefolklore.com/mainpage.htm

www.chinese56.com/

中國民俗風情

各民族風俗習慣

1.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2.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3.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4.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5.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6.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7.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俯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8.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9.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10.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11.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12.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13.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14.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15.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16.3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民俗老黃曆查詢?
中國民俗風情有哪些?
中國民俗節日?
中國民俗節日大全?
中國民俗?
中國民俗老黃曆?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
中國民俗文化?
中國民間風水大師?
中國民間故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