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姓起源?
祁姓由來
一、姓氏淵源:
1、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獻侯四世孫奚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和《辭源》記載,春秋時期晉獻侯四世孫奚為晉大夫,食邑於祁(今山西祁縣古縣鎮),遂以邑為氏。
2、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分封的原始姓氏,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據史籍《廣韻》記載,黃帝共生有二十五子,便給其中的十四人分封了十二個姓氏,其中就有祁姓,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於陶唐氏,出自是堯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帝堯伊祁氏之後有祁姓。
4、據史籍《路史》記載,少昊之後裔中有祁姓。
5、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司馬祁父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一說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周朝大臣祁父官司馬,即管理軍事使之重臣,其後代子孫便以先祖為榮,以其名字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有一說,“祁父”乃管理兵甲之事的官職,因此後世以其官職命氏。
6、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清滿洲人有姓祁者,世居瀋陽。另外,清滿洲八旗姓奇德哩氏後改為漢字單姓祁。
清朝時期甘肅西寧(今青海西寧)土司、甘肅碾伯(今青海樂都)土司為祁姓,乃蒙古人
土家族祁嘎氏,改漢姓為祁。
今土家族、彝族、滿族、保安族、東鄉族、回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祁奚。
祁奚,字黃羊。春秋時晉國大夫。晉悼公時任中軍尉,後因年老請退,初薦其仇人解孤代己,因解孤未及赴任而卒,又薦己子祁午以代,孔子贊其:“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可謂尚公矣。”晉平公即位後,被任為公族大夫。本為姬姓,晉平公一年(公元前556年)食採於祁,遂以地為氏改姓祁。後世子孫遂尊祁奚為其得姓始祖。
三、遷徙分佈:
祁姓發源於祁地。當時的祁地,幾乎包括整個晉中平川。
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祁奚之孫祁盈因罪被殺,食邑亦被沒收,此後祁姓子孫散居晉地。
三家分晉後,發源於祁地的祁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散居開來。
西漢時期,見諸於史冊的祁姓有楊王孫友祁侯它(一作祁侯),新豐(今陝西渭南)大富豪祁太伯。可見此際已有祁姓定居陝西。
魏、晉、南北朝時期,祁姓見諸史冊依舊鮮少,但據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記載,祁姓郡望有二:一為太原郡,一為扶風郡。表明此際至隋、唐時期,祁姓家族曾長期繁衍於這兩個地區,並且人丁興旺,聲譽響亮,後期他地之祁姓亦多由此二處分衍而出。此期是一個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北民大遷徙的時代。由於北方士族大批南遷,祁姓南遷也勢在必行,如三國時吳有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紹興)祁庚,此際見諸史冊者還有北魏河東人(今山西夏縣)祁纖。
隋、唐時期,祁姓在北方分佈更廣,在今山東、甘肅都有祁姓人入居。
兩宋之際,尤其是南宋以後,南方之祁姓逐漸興旺起來,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都有祁姓人定居,名載史冊之南方籍人士也逐漸多了起來。
元末明初的社會動盪,導致今中原、華東、中南之地人口銳減。
明朝初期,山西祁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陝西等地。明中葉以後,祁姓在全國分佈更廣。
清朝中葉以後,始有沿海之祁姓遷渡臺灣,以及南洋諸國。
如今,祁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祁姓人口的44%。
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五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二十八萬餘,佔全國人口的0.08%。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秦時設定,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轄境相當今山西五臺山的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
扶風郡:三國魏所置,治所在槐裡(今陝西興平),轄境相當今......餘下全文>>
祁姓的來歷
祁姓起源參考之一
「祁」源出 :
一: 出自姬姓. 以邑名為氏. 據<<元和姓纂>>所載, 春秋時晉獻侯四世孫名奚, 為大夫, 食採於祁奚(在今山西省祁縣), 世稱祁邑, 其後有祁氏. 春秋時晉國多祁氏, 晉隰叔後有祁成氏, 又有祈夜(祈射)氏, 皆為祁氏分支。
二: 以官職為氏,《周禮》官制中有祁父, 是掌管兵甲的司馬. 世代任祁父者, 為祁氏。
家族名人
祁奚 春秋時晉國大夫,告老還家,晉侯問誰可繼任其職,祁奚先推舉其仇家解狐,後又推薦其子祁午。典出《左傳˙襄公三年》。
地望分佈:山西太原市,陝西長安縣。
祁姓起源參考之二
祁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祁姓起源於上古。傳說遠古黃帝有嫡系二十五子,有一子名“祁豹”,他的後代就以“祁”為姓。因此祁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周朝有一種管理武器,盔甲的官吏叫“祁父”,有些“祁父”的後代遂以官職中的“祁”字為姓。另外,還有一支祁姓,來源於春秋時的晉國大夫奚,他被封在“祁”這個地方,稱“祁奚”,於是他的子孫就以“祁”為姓。祁姓郡望扶風。
臨夏回族祁姓的起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甘肅地區西寧(今青海西寧)的土司,以及碾伯(今青海樂都)的土司為蒙古族人,是元末明初歸降明太祖朱元璋的蒙古駐軍首領,被明太祖賜漢姓為祁氏,因西寧、碾伯,地處祁連山地區,屬於取其駐地名稱為氏。
⑵.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略》中記載,蒙古族都訥亨氏,亦稱德赫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畢喇爾部落,通古斯語為Duneheng,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後多冠漢姓為祁氏。
⑶.蒙古族道勞·道古森氏,源出蒙古“黃金家族”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孛爾只斤氏,是其氏族的一個分支,在明朝時期即已經冠漢姓為祁氏。
⑷.蒙古乞顏氏,源出蒙古最古老的部落乞顏部,在元、明時期皆已有冠漢姓為祁氏、齊氏、陳氏、秦氏等者。
祁姓的字輩排行
河北和村鎮金村:“仲伯有秉大國旺,宗萬思文景廣林,之洪維義德生本,子治顯躍照世明,繁榮興華振山嶽,滿懷喜悅慶吉祥,任佩安康家業順,浩盛福祿永朝陽” 河北臨城祁氏字輩:“大宗士廣進志春文秀……”。河北滄州市祁家窪村:“樹功建業,百世長青,遵守先範,教育後昆……”。安徽安徽安慶 必大學自 貴允宗支,敦信明義,崇德尚賢,正家定國,啟後承先,緒巨集業廣,體立用全,詒謀克紹,景福長延.......................................亳州祁莊(祁小廟):文廣克俊德明善....安徽阜陽祁氏字輩:“和士澤長”。安徽霍山祁氏字輩:懷、宗、道、仁、賢、原。 沭陽祁氏字輩:“兆(官)寶增錫(習)川樹傳家友……”。建湖祁氏字輩:“恆立學石 東兆萬里...”鹽城市鹽都區:“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耀景文彩寶,長壽福貴金;中原乾坤定,家財永興昌” 常德臨澧、河北廊坊祁氏字輩:“開懷聖德文(仁)保(永)長(冠)春(士)”。湖南省桑植祁家大院 朝學應知仕,正大光明文。運開懷聖德,世遠景前方。福寶超強久,慶都啟瑞祥。中人承祖澤,詩裡韶書香。登選皆金玉,家聲繼古堂。湖南常德 “國正天心順,光清明自安,文武保朝廷,忠孝傳家邦” 湖南湘西的 祁氏字輩:“克國發永昌……”。祁氏一支字輩:“仕義成學耀祖顯守進德修業永世欽崇”。 欽州祁氏字輩:仁義禮智信,尚光高秀(文仕)興,廣泰元崇善,巨集開世代盛。 贛榆縣祁姓排輩:國.朝.廷.臣.鴻.德.昌.明.繼.學.承.志.恆.震.家.聲. 鳳 蘭 文 志 建本溪:北連悅金錫洪德 本溪 盤錦 山東遷過來:<德> <國> <寶> <鵬>遼寧:《德、國。寶、鵬、繼、》遼寧瀋陽:雲景永賀遼寧瀋陽:清光照汝 志國安邦遼寧 山東蓬萊來:《殿》《學》《福》《廣》 德州市齊河縣潘店鎮祁莊:鳳雲連宗 傳繼相同 廣文興毓 萬世長青河南 滑縣:建,新,祖 洪洞縣大槐樹:天曰廣兆聖;福來慶祥雲;興立傳毓德;繼守世永昌 運萬兆新文,紹祥慶國本,漢書培彥敬,廣銘四洪振山西:德 仁 永 冠山西陽泉:建,謀,圖,永,久.恕,德,遠,長,流.山西:《 光 寶 壽 樹 榮 恩 國 慶 令 禹 朝 章 》山西:映 有 萬 復 生 世 玉 滿山西:如,德,佔,學,玉山西 德、貴、永、學 山西 世 和 運 開 守 承 先 紅 山西太原 世 和 運 開 守 承 先 紅 緒(紅和緒是和應城聯絡起來的,思 書 科 第 萬 代 延 長 山西太原、漢川? 筱 焰 培 山西高平孝義村 文,字,世,升,志。元,光,允,清,鴻。際,倫,於,祥,瑞。+ 山西 立 平 曉 山西太原 本朝公茂仕 陝西鎮安 山西洪洞大槐樹 樹功建業、百世常新(欣)、遵守先範、教裕後昆, 山東 文 慶 國 本 漢 山東 “雲,培,龍,光,兆,汝,志(治),偉 (維) 錫,亦,延,慶? + 山東,淄博 “正大光明” 山東 鎮 為 風 明 山東膠州 吉。 寶 。,《志。傑。建。春。明 山東德州 “鳳雲連宗/傳吉相同 山東德州 興 由 玉 山東德州 萬國本順 山東菏澤 河南祥福來 瑞 忠 學 先 山東萊陽 雲南來 ‘宗(俊),克,建,洪,超,川 山東博興 山西洪桐來 大笑忠信傳萬春 禮易和平福祿曽 山東曹縣 廣、來、慶、祥、雲、興、立 + 山東濟南 建興由玉(毓)志,吉慶召(兆)廣傳 山東 ,德州 登英文先希克國發永昌玉樹清眀輝光忠&n..建興由毓志吉慶照光傳 山東省高唐縣 明順兆先 業家發巨集 昌隆著望......餘下全文>>
請問祁姓的來歷,謝謝!
祁姓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晉獻侯骸世孫名奚,為大夫,食採於祁奚(在今山西省祁縣),世稱祁邑,其後有祁氏.春秋時晉國多祁氏,晉隰叔後有祁成氏,又有祈夜(祈射)氏,皆為祁氏分支。
2、以官職為氏,《周禮》官制中有祁父,是掌管兵甲的司馬,世代任祁父者,為祁氏。
祁姓的家譜文獻
山西壽陽祁氏世譜不分卷,(清)祁文汪原編,祁韻士述,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修,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祁雋藻刻印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黑龍江省綏化市檔案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上海松江祁氏族譜一卷,(清)孫秉鑑輯,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浙江紹興山陰祁氏世系表不分卷,(清)祁昌徵撰,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祁文行鈔本,有附錄不分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有二部)。浙江韶興山陰祁氏家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蘇江陰澄江石莊祁氏續修宗譜八卷,(清)祁奎南等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寶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湖北當陽黃州祁氏族譜四卷,(民國)祁世甲等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舉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有關祁姓的來歷150字作文有
祁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5位。祁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五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二十八萬餘,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多此姓。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獻侯四世孫奚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氏纂》和《辭源》記載,春秋時期晉獻侯的第四世孫奚,時為晉國大夫,受賜食邑於祁(今山西祁縣古鎮),以邑為氏,稱祁奚。祁奚,字黃羊,晉國大夫。史籍記載,周簡王姬夷二年(晉厲公姬壽曼十年,公元前570年),“祁奚請老”,可知時年祁奚至少在五十歲以上。其生年最晚也在晉靈公姬夷皋初年(公元前 620年)。祁奚“歷事晉景、厲、悼、平四世(公元前599~前532年)”。那麼,既便從晉平公姬彪繼位初年(公元前 557年)算起,其享年應在六十歲以上。如果以晉平公卒年計,則可能有八十餘歲,可謂長壽。在祁奚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祁氏。晉國祁氏一族還有許多分支,如祁成氏、祈夜氏、祈射氏等,後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祁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祁氏正宗。
祁氏族人大多尊奉祁奚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分封的原始姓氏,屬於帝王賜姓為氏。據史籍《廣韻》記載,黃帝共生有二十五子,他給其中的十四個兒子分封了十二個姓氏,其中就有祁氏,是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這十二個姓氏是: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為百姓之祖一。
源流三
源於伊祁氏,出自遠古堯帝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帝堯伊祁氏,亦稱伊耆氏。
上古時期“祁”與“耆”二字通義,因此在帝堯的後裔子孫中,很早即有祁氏、耆氏,後皆統一為祁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於陶唐氏,據史籍《路史》記載,少昊之後裔中有祁氏,屬於以諡號為氏。祁,在兩週時期為一種諡號稱謂。在史籍《左傳•莊六年》中記載:“鄧祁侯。諡法,經典不易曰祁。”古人稱死抱著經典之制不放的人和現象為“祁”。鄧侯認為自己是楚文王的舅公,外甥焉有攻打舅舅之事?結果外甥還就真的把舅舅的國家滅了,堪稱“祁”人也。因此,楚文王給鄧侯上的諡號即為“祁”,史稱鄧祁侯,以警後世。
鄧祁侯的後裔子孫和鄧國故民,多有以先王之諡號為姓氏者,稱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官吏祁父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祁父,是《周禮》軍制中掌管軍事典制之重臣,一說是管理兵甲的司馬。在西周軍制中,主政不主兵的軍事統領,稱祁父,這在《史記•諡法》中有明確註釋:“治典不殺,曰祁。”後世的歷朝歷代,將犯了重罪後而不判處死刑的罪犯稱作“祁人、祁案”,即源出於此。
在祁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祁氏。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石祁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石祁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祁氏、石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祁氏,據考來自唐初進入中國,後於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任大將軍的古都白丁。古都白丁一族初在新安郡(今安徽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時遷至揚州,在歷史文獻《揚州府志》中有記載。後有族人以居地祁門為漢化姓氏者,即稱祁氏至今。
回族祁氏族人,主要分佈在江蘇省、河南省、湖北省地區。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甘肅地區西寧(今青海西寧)的土司,以及碾伯(今青海樂都)的土司為蒙古族人,是元末明初歸降明太祖朱元璋的蒙古駐軍首領,被明太祖賜漢姓為祁氏,因西寧、碾伯,地處祁連山地區,屬於取其......餘下全文>>
初這個姓氏的由來
尋根溯源
出自於楚國國君熊氏
楚國第七代國君熊嚴的第三子“叔堪”,為初姓得姓始祖。
煙臺芝(fu)罘島後唐時期的初慧安自撰的墓誌銘寫到"羽音世考","上先荊楚"。明代成化年間初化在碑文中寫到“初姓楚始”。清朝乾隆甲子年間初有績等修的《初氏家譜》記載:初姓“受生季連,姓緣於楚”。《禮記‧曲禮》記載:“顓頊水精,承辰而王,夫其子孫鹹當為羽”。以上意思是從初姓五音(角、徵、宮、商、羽)屬羽,考證初姓傳宗,初姓遠祖是顓頊、季連,屬於荊楚部族,初姓從楚國開始。《初氏譜書》(山東煙臺市牟平區水道村)對初姓淵源的記載:“初氏乃楚王之後也。熊、初、荊、楚、莊、屈、項一脈同源,謂七閩,皆通羋。始祖公數堪(即叔堪,《國語·鄭語》寫作:叔熊)是然。”
結合《史記.楚世家》和芝罘島後唐初慧安自撰的碑文考證:叔堪,因兄弟之間爭奪國君君位失敗而避難隱居南衡,後以“初”為氏,為初姓得姓始祖。
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yu)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熊霜六年(公元前822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難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
《國語·鄭語》:“夫荊子熊嚴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叔熊逃難於濮而蠻,季紃是立,薳氏將起之,禍又不克。”
根據《史記》,初氏之前的世系(祖先):黃帝一昌意一顓頊(高陽)一稱一老童(卷章)一吳回一陸終一季連一附沮一穴熊(內熊)--過若干世--鬻熊-熊麗-熊狂-熊繹(受周朝國封一世)--熊艾(二世)--熊黮(三世)--熊勝、熊楊(四世)--熊渠(五世)--熊摯紅、熊延(六世)--熊勇、熊嚴(七世)--熊霜、仲雪、叔堪(老祖初公)、熊徇(八世)。
據以上文獻考證,煙臺芝罘後唐初慧安碑文中提到的“老祖初公”即是楚國第七代國君熊嚴的第三子“叔堪”,即水道村譜書中提到的“數堪”。初姓譜書中碑文有:“羽音世考 初姓傳宗 上先荊楚 襲受國封四至八世(萊陽譜書記的碑文為:傳至八世) 老祖初公 清淨為質 富貴若空 奇獲保壽 安隱南衡 由周時楚武王之位始 歷秦漢代三十之系承”記載。《史記.楚世家》和《國語·鄭語》:“叔堪(叔熊)逃難於濮而蠻”的經歷與碑文中"老祖初公,安隱南衡”的記載是一致的。叔堪在爭奪君位的殘酷鬥爭中,亡命他鄉,只能隱姓埋名,後改以“楚”字的同音字“初”為氏,以紀念,又避“楚”字而躲禍,輾轉來到幾百裡外的“南衡”,即濮人居住地;而“奇獲保壽” 、“安隱南衡”,寫盡了那九死一生的僥倖。西周時期,濮人散居楚之東、西、南境,號稱百濮。
後唐初慧安立碑時,當時應該有家譜記錄這段歷史,因此,刊寫碑文時,不能直書“老祖爭君位而逃亡”,只能隱諱寫“清淨為質 富貴若空 奇獲保壽 安隱南衡”,因為隱諱寫這段歷史,和先人的避諱(在封......餘下全文>>
劉姓起源?排名幾何
劉姓在舊百家姓中排名第252位,百家姓譜入下: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諸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範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卡齊康 伍餘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粱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鍾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咎管盧莫
經房裘繆 幹解應宗 宣丁賁鄧 鬱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 甄魏加封 芮羿儲靳 汲邴糜鬆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 甘鈄厲戎 祖武符劉 姜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臺從鄂 索鹹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鬱 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郤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莊晏 柴瞿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毆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後江紅 遊竺權逯 蓋益桓公
万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 淳于仲孫 太叔申屠 公孫樂正 軒轅令狐
鍾離閭丘 長孫慕容 鮮于宇文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拔夾谷 宰父谷粱
晉楚閻法 汝鄢塗欽 段幹百里 東郭南門 呼延媯海 羊舌微生
嶽帥緱亢 況後有琴 樑丘左丘 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 伯賞南宮
墨哈譙笪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續
但在新百家姓中劉排名第四,新百家姓排名前十的姓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
劉氏的來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出自姬姓,為周太后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3、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
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于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
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劉
劉姓是贛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資料可查最早南遷到贛南的漢姓大姓氏。至於劉姓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晉襄公死後,其兒子夷皋還小,大臣們都主張立晉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為晉君。於是執政大臣趙眉派人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晉襄公的夫人繆贏知道此事後,天天抱著太子夷皋去宗廟裡哭鬧。趙眉等人被她鬧得沒辦法,只好立小孩為晉君。這時公子雍已經由秦軍護送來到邊境,趙盾就親率晉軍去阻擋。秦人一見趙盾出爾反爾,非常惱火,雙方在令孤一帶交戰起來。秦軍準備不足,打了敗仗。而由趙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會也只好留在秦國。其後裔也就成為了劉氏-----意思是有“留”成劉姓。
================......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