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姓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5年05月25日

歷史上的封姓名人?

封衡:三國時魏國道士。據《後漢書》記載,他入山修道150餘年,還鄉時,像20多歲的人。著有《養氣術》、《隱形法》、《衛生經》等。

封孚:字處道,渤海蓚人也。祖悛,振威將軍。父放,慕容?之世吏部尚書。孚幼而聰敏和裕,有士君子之稱。寶僭位,累遷吏部尚書。及蘭汗之篡,南奔闢閭渾,渾表為渤海太守。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為慶,喜於得卿也。”常外總機事,內參密謀,雖位任崇重,謙虛博納,甚有大臣之體。及超嗣位,政出權嬖,多違舊章,軌憲日頹,殘虐滋甚,孚屢盡匡救,超不能納也。後臨軒謂孚曰:“朕於百王可方誰?”孚對曰:“桀紂之主。”超大慚怒。孚徐步而出,不為改容。司空鞠仲失色,謂孚曰:“與天子言,何其亢厲,宜應還謝。”孚曰:“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竟不謝。以超三年死於家,時年七十一。文筆多傳於世。

贊助廣告

封肅:後魏尚書。有文思,博涉經史。著有《還院賦》,其辭甚美。

封隆之:後魏吏部尚書。奇謀妙算,知大政方略,歷事五帝,官曆侍中,再為吏部尚書,始終完名,世稱博大長者。

封延伯:字仲璉,南齊東海郡人,頗有學問與操行,有高士(超世俗的人)風度。官至樑郡太守。

封家姨:即風神。據唐代人段成氏《酉陽雜俎》記載,一個名叫崔之徽的人,在家夜坐,見來了幾個美女,其中一個叫封家姨。不一會都走開了,只留下一紅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杆紅色大旗。立旗那天,東風颳地,只有花園中鮮花不動。他才明白封姨便是風神。

封德彝:名倫,渤海郡人。最初在遂朝任內史舍人,被重臣楊素所器重,常跟他議論天下事。一日,楊素摸著他的床說:“封郎終居此坐。”便把從女(兄弟的女兒)嫁給了他。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時官至尚書右僕射。

贊助廣告

封子繪:武成帝時都官尚書。冀州人,祖父、父親世代為冀州刺史,很得人心,就派他乘驛馬到了信都。封子繪到信都之後,一邊巡視城池,一邊對城中吏民曉諭避禍趨福的道理。官吏和民眾相繼跑出來投降。城裡有什麼動靜,都有人報告,大事小事全都知道。歸彥登城大呼雲:“孝昭皇帝初崩,六定百萬,悉在臣手,投身向鄴,奉迎陛下。當時不反,今日豈反邪!正恨高元海、畢義雲、高乾和誑惑聖上,疾忌忠良,但為殺此三人,即臨城自刎。”既而城破,單騎北走,至交津,獲之,鎖送鄴。乙未,載以露車,銜木面縛,劉桃枝臨之以刃,擊鼓隨之,並其子孫十五人皆棄市。命封子繪行冀州事。

封姓的封姓名人

封常清(?—756),蒲州猗氏人(今山西猗氏縣南二十里),唐朝名將,戰功赫赫。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安史之亂時,因出師不利被處斬。主要成就1、進攻大勃律國天寶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軍進攻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進至菩薩勞城(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時,唐先頭部隊屢次獲勝,封常清欲揮軍乘勝追擊,這時斥侯府果毅段秀實進諫,認為:“賊兵羸,餌我也,請備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採納其建議,派兵搜尋,果然發現伏兵,唐軍大敗其眾。大勃律此戰失利後,被迫歸降,封常清率軍凱旋。2、抗擊安祿山天寶年間,身兼范陽(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盧(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市)、河東(治今山西太原)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率領15萬大軍,號稱20萬,長驅南下,向唐朝的兩京洛陽、長安殺來(參見范陽起兵)。由於中原已多年沒有戰事,軍隊大部駐屯邊境,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安軍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很快佔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安祿山叛亂的訊息初到長安,唐玄宗還當是謠言。直到十一月十五日,確知安祿山已向南進軍時,才驚恐失色。此時朝中不但無兵可派,更無良將可遣,只有回朝的封常清是唯一的人選。唐玄宗便把封常清當成了救命稻草,問他該如何退敵。封常清見朝中惶恐異常,為了安慰玄宗,便說:“祿山領凶徒十萬,徑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玄宗聽後大喜,於次日即任命封常清為為范陽、平盧節度使,趕赴洛陽,開府庫,招募新兵,準備迎擊安軍。封常清的一番話雖有誇大其辭的成份,但是卻對穩定朝中的情緒起了關鍵作用,唐廷也因此得以有條不紊地調兵遣將,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平叛戰爭(參見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 封至模 (1893~1974),名廷楷,字至模。祖籍長安縣炮裡鄉柏坊村,清光緒十九年(1893)十二月二十六日出生於東關景龍池,後移居南柳巷。著名戲劇家、教育家、劇作家。 1920年從西安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就學於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21年與熊佛西、陳大悲、李健吾等從事話劇活動,並組建了北平實驗話劇社 ;又參加了齊如山、梅蘭芳的組織的“國劇學會”。並拜清廷供奉老伶工李寶琴為師,習花衫、青衣。1923年回西安。1928年會同鄭竹逸等人在西安創辦兩日刊報紙《小言》。1931年加入易俗社。1932年與周鳳蘭、周伯勳父子及武少文等創辦了西安第一家電影院一阿房宮大戲院。1936年10月11日籌建西安實驗話劇團。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封至模率易俗社赴北平演出自編自導的抗金愛國戲《山河破碎》、《還我河山》,呼籲抗戰,激勵民意,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受到各界熱烈歡迎和讚許。1938年籌辦了夏聲劇校,後又創辦省立戲劇專修班、上林劇校和曉鍾劇校等,為京劇和秦腔培養了大批人才。建國後,先後任西北文化部戲曲改進處副處長和西北戲曲研究院訓練班主任。1974年8月8日在南京病逝,終年81歲。 封永順(1911―1996),河北省大興縣人。1927年參加東北軍,1930年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學校。擔任過647團和691團軍械長,1936年在647團參加東北武裝同志抗日救亡先鋒隊並任組織部部長。1937年參加冀中人民自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人民自衛軍軍械處處長,八路軍冀中軍區供給部副部長、部長,晉察冀軍區供給部副部長,冀晉軍區供給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供給部部長,華北軍區供給部副部長、軍械部部長,總......餘下全文>>

姓封的現代名人有哪些

封興昌,男,1954年生於陝西省長安。陝西省藝術館副教授。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陝西省藝術館專職畫家、副教授。工人物、動物,尤善畫虎。1995年5月在美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個人中國畫作品展獲得成功,並榮獲國際文化藝術中心頒發的中國畫創新成就獎,海外十多家新聞單位予以報導。《美術》、《美術研究》、《人民畫報》都曾專題介紹其成就。出版個人作品專集(掛曆)兩冊。陝西衛視、陝西電視臺拍專題介紹其藝術,(中國新聞)1998年8月11日專題報導介紹其藝術,中國新聞電視部拍上下集專題片,在“神州博覽”欄目中詳細介紹其藝術成就。1954年 生於陝西省長安。陝西省藝術館副教授。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陝西省藝術館專職畫家、副教授。工人物、動物,尤善畫虎。1995年 在美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個人中國畫作品展獲得成功,並榮獲國際文化藝術中心頒發的中國畫創新成就獎,海外十多家新聞單位予以報導。《美術》、《美術研究》、《人民畫報》都曾專題介紹其成就。出版個人作品專集(掛曆)兩冊。陝西衛視、陝西電視臺拍專題介紹其藝術。1998年 專題報導介紹其藝術,中國新聞電視部拍上下集專題片,在“神州博覽”欄目中詳細介紹其藝術成就。

封曙光 ,山水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為鄭州美術館館長,鄭州畫院院長,河南省美協常務理事,河南省國畫家協會副主席,省美協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

1994年鄭州,作品參加中國文化部、中國美協“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獲河南省美展一等獎;

1997年加拿大,作品參加《江蘇畫刊》“世紀之星——首屆中國藝術雙年展“;

1998年北京,作品參加中國美協“全國寫生畫展”,獲佳作獎;

1999年鄭州,作品參加中國美協“中國畫三百家作品展”;

2000年瑞士,日內瓦瑞中文化發展交流協會舉辦“封曙光山水畫作品展“;

2001年澳大利亞,作品參加中國美協“二十一世紀中國畫澳大利亞展”;

2002年南京,作品參加江蘇省國畫院“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巡迴展”;

2002年三明,作品參加中國美協旅遊聯誼中心“第二屆中國畫家學術年展”;

2004年鄭州,作品參加“河南省第十屆美展”,獲金獎;

2004年杭州,作品參加“全國第十屆美展”,展覽作品被浙江省美術館收藏;

2004年溫哥華,應邀參加“鄭州美術館(鄭州畫院)美術作品展”;

2005年獲第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最佳作品獎

2002——2004年分別參加河南中原文化北京行、廣州行、上海行等美術作品展;

1996——2004年,天津美術出版社、湖北美術出版社、香港東方藝術中心分別出版《當代中國畫家系列叢書——山水·封曙光》、《封曙光作品選》、《中國當代畫家自選小輯·封曙光》,入選古吳軒出版的《當代中青年藝術家佳作選河南卷——封曙光》。

封雄強 (1931.1—)別名封祝同, 廣西容縣人。擅長油畫。 1951年入華南文藝學院美術系學習,1956年畢業於中南美專。歷任中南美專、廣州美術學院 附中、廣東人民藝術學院繪畫系教員,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副教授。 作品有《贊南瓜》 、《水果靜物》等。

封學文 (1957.10—) 筆名封父,河北太行山人。 擅長中國畫、壁畫。 畢業於安徽阜陽師範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 現為安徽省馬鞍山市馬鋼(集團)公司文聯專職畫家、馬鞍山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二級美術師。作品有中國畫《月光下的山蘋果 》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發表論文有《新文人畫的構架》、《東方文化中的現 代水墨》等。

封思孝 (1948.6—)山東青島人。擅長水彩......餘下全文>>

封姓明星

哈哈哈哈哈 只想到了封騰

姓封有多少人啊

全國封姓人口統計數字(由北京封華提供)

2010年11月1日止,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戶口在冊記錄,按國務院普查資料、

國內一共419360人,加臺灣1132人合計一共有420492人。按全國姓氏資料人口排名封氏排在第257位 。

現公佈全國各省、市姓封人口分佈資料。

北京386人

天津150人

上海485人

重慶334人

內蒙235人

西藏120人

新疆256人

寧夏320人

廣西63264人

黑龍江250人

吉林710人

遼寧815人

河北6610人

河南123580人

山東81306人

山西2492人

陝西2302人

甘肅420人

青海182人

四川860人

雲南450人

貴州8308人

湖北2109人

湖南37306人

廣東6732人、

海南350人

江西25104人

福建4450人

臺灣1132人

浙江3308人

安徽4602人

江蘇41104人

香港380人

澳門80人

按中國外交部提供的資料,和我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使館傳回來的資料、全世界丹103個國家有姓封的本家人居住在國外,據外交部提供的資料姓封氏一共有23108人封氏後裔在國外生活。

封德安回答

封氏起源及所出名人

封 姓

封姓的歷史源遠流長,歷史上圍繞著封姓的演變,流傳下來的故事有許多,伏羲時有個夔龍氏,把都城建在今天重慶豐都,每逢天旱,夔龍氏就率眾人在長江邊上的巫山跳舞祭天祈雨,後人把夔龍氏稱為耕父暢千百年來,封姓創造了燦爛南方文明。

封姓的起源非常的悠久,它主要是以豐沮玉門這個地名有關係,我們把豐都叫做鬼城,來源就取自於豐沮玉門,黃帝的時候,黃帝把一個臣子,也就是炎帝的後代,封在豐沮玉門,因為封巨和沮居在古時候是通用的,也同音,因此他就以封巨為名,所以歷史上《世本》有記載,封姓是炎帝之子,黃帝之師,是胙土為姓,胙土為姓也就是說,他當時封在豐沮,所以他起名叫封鉅。

從黃帝時期開始,封氏就以農耕為主,封氏創造了許多先進的耕作方法,同時封氏在生活中掌握了野豬的馴化方法,為後人走向農業文明創造了條件,封氏在黃帝時期協助黃帝主理朝政,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後人把封氏稱為炎帝之子,黃帝之師。

自黃帝時期,封姓執掌樂正以後,一直傳到堯舜時期,因為封姓參與反對十日帝堯稱帝,因此被帝堯派攝政羿把他們射殺了。攝政舜,我們稱他為禹舜,禹舜當時是帝舜的攝政,他為了想執掌朝政得到,夔龍氏的支援,於是他做主把樂正還封給夔龍氏,夔龍氏當了樂正以後,主管桑林祭祀,因為他是八伯之一,所以我們又稱他為封伯,他的封土就是現在的河南封丘。

從夏朝開始,封鉅的後代定居在封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封丘,當時封氏是夏朝的諸侯國,封父是地名,所以當時封氏是以地名作為人名的,封父國曆經了夏商兩個朝代,由於當時朝政的更迭,封氏從商朝以後,開始由盛轉衰。

中康繼位以後,后羿想給夏朝支持者一點顏色看,因此羿把封伯給殺了,殺了他還把封伯的母親,玄妻搶走了,強迫她為妻。后羿的夫人嫦娥就不幹了,就吞了仙藥飛到月亮上去了。但是玄妻要為自己的兒子封伯報仇,於是聯合了她的宗親叫逢蒙,又聯合了宰相叫寒浞,趁后羿不備,將他殺了。

千百年來,封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儘管封姓在百家姓中不是一個大姓,但仍然是名人輩出,漢代有侍中封岌,北宋有宰相封予會,唐朝有宰相封德彝,封敖在《題西隱寺》中寫道,“勝事俏能銷歲月,已拼名利不相關,”就是對封氏人家的真實寫照。

封后國在周初滅亡之後,封姓四散遷徙,有一部分遷到齊國,後來被稱為渤海封,渤海郡望,就是封姓,還一部分封姓南遷,主要在安徽、海南一帶,這是在兩晉時期遷過去的,還有一部分遷到浙江,最多的地區大概是廣東,所以這些地方出現了很多以封為名的地名,像封林、封淵、封宇、封丘、封川,都是因為封姓聚居,後代搞郡縣制的時候,就以封人聚居的地方,封姓作為縣的命名。

歷經春秋變遷,封氏人家在中國的歷史發展程序中,曾經起到過重要作用,從唐朝開始,封姓在長江兩岸的廣大地區勤於耕作,為促進當時社會的農業文明起到了積極作用。

古老的封姓,神奇的故事,告訴今天的人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提示:

封姓聚居地為安徽、福建、廣東。

歷史上封姓名人輩有封隆雲、封延伯、封肅、封敖。

參考資料:www.cctv.com/...x.html...餘下全文>>

歷史上有哪些封萬戶侯的名人

歷史上中國的人口數量處於一種波動狀態,王朝更替的戰爭會極大削減人口,所以萬戶侯其實還是比較罕見的,屬於極其有錢人,比如衛青就是有明確記載的萬戶侯,封邑在一萬三千戶至一萬八千戶之間,歷史上總共有多少被封萬戶侯的人物呢?題外話:太平公主是玄宗前期大唐最富有的人,因為其封邑,無需交租的人口數量非常大

封姓是怎麼來的?

封(Fēng)姓源出有二: 地名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裔,以地名為氏。據《姓苑》上記載,炎帝裔孫名鉅,曾為黃帝之師。夏朝時,封鉅的後代於封父(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封父亭),為諸侯國,後人曾經稱他為封父,實際上是以地名為人名。周代,封父之國滅亡,其國人分為兩姓,一為封父姓;一為封姓,稱為封氏,世代相傳。 複姓 2、出自複姓改姓而來。根據《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北魏時,有鮮卑族代北複姓是賁氏改姓封,其後世子孫亦稱封氏。望族居於渤海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滄縣。 得姓始祖:封父。封姓源出於姜姓,是以地名為姓的姓氏。根據《姓苑》上記載,夏朝時封父被列為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縣西封父亭,他的後代以地為氏,稱為封氏。故封氏後人尊封父為封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封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封姓出自姜姓,遠古時候,炎帝有兒子叫作神農氏,神農氏有個兒子叫作“鉅”,做過黃帝的老師。後來夏朝時候,為了表示對鉅的尊重,將他的後代分封到封父(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封父亭),建立了封國,封國王族的後代就以國名為姓氏,稱為封氏。炎帝和黃帝是炎黃子孫的遠古祖先,是兩個不同氏族的著名首領。炎帝的氏族崇拜牛圖騰和鳳圖騰,黃帝的氏族崇拜龍圖騰。所以封姓是炎帝的後代,鳳的傳人。封氏家族在河南省內鄉縣和西峽縣分佈甚廣,始祖封肇祖籍山東曲阜,於明洪武初年來內鄉任“教諭”(與知縣同級),卸任後在內鄉縣封營(又叫拐彎路)定居。到明朝後期,歷八代已經有三百餘戶。明末,張獻忠和李自成從陝西入豫,首先進入內鄉(當時西峽隸屬內鄉),搶劫殺戮,封氏我族人傷亡慘重,據說直到清康熙年間統計,只有一十九家……(餘略) 三、歷史名人封衡: 三國時魏國道士。據《後漢書》記載,他入山修道150餘年,還鄉時,像20多歲的人。著有《養氣術》、《隱形法》、《衛生經》等。 封孚: 字處道,渤海蓚人也。祖悛,振威將軍。父放,慕容?之世吏部尚書。孚幼而聰敏和裕,有士君子之稱。寶僭位,累遷吏部尚書。及蘭汗之篡,南奔闢閭渾,渾表為渤海太守。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為慶,喜於得卿也。”常外總機事,內參密謀,雖位任崇重,謙虛博納,甚有大臣之體。及超嗣位,政出權嬖,多違舊章,軌憲日頹,殘虐滋甚,孚屢盡匡救,超不能納也。後臨軒謂孚曰:“朕於百王可方誰?”孚對曰:“桀紂之主。”超大慚怒。孚徐步而出,不為改容。司空鞠仲失色,謂孚曰:“與天子言,何其亢厲,宜應還謝。”孚曰:“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竟不謝。以超三年死於家,時年七十一。文筆多傳於世。 封肅: 後魏尚書。有文思,博涉經史。著有《還院賦》,其辭甚美。 封隆之: 後魏吏部尚書。奇謀妙算,知大政方略,歷事五帝,官曆侍中,再為吏部尚書,始終完名,世稱博大長者。 封延伯: 字仲璉,南齊東海郡人,頗有學問與操行,有高士(超世俗的人)風度。官至樑郡太守。 封家姨: 即風神。據唐代人段成氏《酉陽雜俎》記載,一個名叫崔之徽的人,在家夜坐,見來了幾個美女,其中一個叫封家姨。不一會都走開了,只留下一紅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杆紅色大旗。立旗那天,東風颳地,只有花園中鮮花不動。他才明白封姨便是風神。 封德彝: 名倫,渤海郡人。最初在遂朝任內史舍人,被重臣楊素所器重,常跟他議論天下事。一日,楊素摸著他的床說:“封郎終居此坐。”便把從女(兄弟的女兒)嫁給了他。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時官至尚書右僕射。 封子繪: 武成帝時都官尚書。冀州人,祖父、父親世代為冀州刺史,很得人心,就派他乘驛馬到了信都。封子繪到信都之後,一邊巡視城池,一邊對城中吏民曉諭避禍趨福的道理。官吏和民眾相......餘下全文>>

請問一下“封”姓的來歷以及“封”姓的名人

封姓

一、姓氏源流

封(F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裔,以地名為氏。據《姓苑》上記載,炎帝裔孫名鉅,曾為黃帝之師。夏朝時,封鉅的後代於封父(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封父亭),為諸侯國,後人曾經稱他為封父,實際上是以地名為人名。周代,封父之國滅亡,其國人分為兩姓,一為封父姓;一為封姓,稱為封氏,世代相傳。

2、出自複姓改姓而來。根據《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北魏時,有鮮卑族代北複姓是賁氏改姓封,其後世子孫亦稱封氏。望族居於渤海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滄縣。

得姓始祖:封父。封姓源出於姜姓,是以地名為姓的姓氏。根據《姓苑》上記載,夏朝時封父被列為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縣西封父亭,他的後代以地為氏,稱為封氏。故封氏後人尊封父為封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封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封姓出自姜姓,遠古時候,炎帝有兒子叫作神農氏,神農氏有個兒子叫作“鉅”,做過黃帝的老師。後來夏朝時候,為了表示對鉅的尊重,將他的後代分封到封父(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封父亭),建立了封國,封國王族的後代就以國名為姓氏,稱為封氏。炎帝和黃帝是炎黃子孫的遠古祖先,是兩個不同氏族的著名首領。炎帝的氏族崇拜牛圖騰和鳳圖騰,黃帝的氏族崇拜龍圖騰。所以封姓是炎帝的後代,鳳的傳人。封氏家族在河南省內鄉縣和西峽縣分佈甚廣,始祖封肇祖籍山東曲阜,於明洪武初年來內鄉任“教諭”(與知縣同級),卸任後在內鄉縣封營(又叫拐彎路)定居。到明朝後期,歷八代已經有三百餘戶。明末,張獻忠和李自成從陝西入豫,首先進入內鄉(當時西峽隸屬內鄉),搶劫殺戮,封氏我族人傷亡慘重,據說直到清康熙年間統計,只有一十九家……(餘略)

三、歷史名人

封衡:三國時魏國道士。據《後漢書》記載,他入山修道150餘年,還鄉時,像20多歲的人。著有《養氣術》、《隱形法》、《衛生經》等。

封孚:字處道,渤海蓚人也。祖悛,振威將軍。父放,慕容?之世吏部尚書。孚幼而聰敏和裕,有士君子之稱。寶僭位,累遷吏部尚書。及蘭汗之篡,南奔闢閭渾,渾表為渤海太守。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為慶,喜於得卿也。”常外總機事,內參密謀,雖位任崇重,謙虛博納,甚有大臣之體。及超嗣位,政出權嬖,多違舊章,軌憲日頹,殘虐滋甚,孚屢盡匡救,超不能納也。後臨軒謂孚曰:“朕於百王可方誰?”孚對曰:“桀紂之主。”超大慚怒。孚徐步而出,不為改容。司空鞠仲失色,謂孚曰:“與天子言,何其亢厲,宜應還謝。”孚曰:“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竟不謝。以超三年死於家,時年七十一。文筆多傳於世。

封肅:後魏尚書。有文思,博涉經史。著有《還院賦》,其辭甚美。

封隆之:後魏吏部尚書。奇謀妙算,知大政方略,歷事五帝,官曆侍中,再為吏部尚書,始終完名,世稱博大長者。

封延伯:字仲璉,南齊東海郡人,頗有學問與操行,有高士(超世俗的人)風度。官至樑郡太守。

封家姨:即風神。據唐代人段成氏《酉陽雜俎》記載,一個名叫崔之徽的人,在家夜坐,見來了幾個美女,其中一個叫封家姨。不一會都走開了,只留下一紅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杆紅色大旗。立旗那天,東風颳地,只有花園中鮮花不動。他才明白封姨便是風神。

封德彝:名倫,渤海郡人。最初在遂朝任內史舍人,被重臣楊素所器重,常跟他議論天下事。一日,楊素摸著他的床說:“封郎終居此坐。”便把從女(兄弟的女兒)嫁給了他。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時官至尚書右僕射。

封子繪:武成帝時都官尚書。冀州人,祖父、父親世代為冀州刺史,很得人心,就派他乘驛馬到了信都。封子繪到信都之後,一邊巡......餘下全文>>

"封"姓氏由來

一、尋根溯祖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裔。炎帝裔孫名鉅,曾為黃帝之師。夏朝時,封鉅的後代於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為諸侯國,後人曾經稱他為封父,實際上是以地名為人名。周代,封父之國滅亡,其國人分兩姓,一為封姓,一為封父姓。

2、北魏時,有複姓是賁氏改姓封,其後世子孫亦稱封氏。

二、郡望堂號

【堂號】

"平盧堂":唐朝時封敖歷任平盧興元節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寫一個《告慰邊疆將士》的聖旨。其中兩句"傷居爾體(傷雖然在你們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卻親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評。

【郡望】:

封氏望出渤海郡。西漢置,在今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治所在浮陽,在今河北省滄縣東關。

三、歷史名人

封 衡:三國時魏國道士。據《後漢書》記載,他入山修道150餘年,還鄉時,像20多歲的人。著有《養氣術》、《隱形法》、《衛生經》等。

封城壁 唐初丞相

封 孚:南燕名臣。初仕慕容寶,後入南燕,仕慕容超,外總機事,內參密謀,謙虛博約。晚節尤伉直。

封 肅:後魏尚書。有文思,博涉經史。著有《還院賦》,其辭甚美。

封隆之:後魏吏部尚書。奇謀妙算,歷事五帝,四為侍中,再為吏部尚書,始終完名,世稱博大長者。 <

封常清:唐朝安西節度使;岑參詩文 。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績。

上將擁旄西出徵,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四、河南省南陽地區的封姓現在大約有千戶以上,主要分佈在內鄉、西峽兩縣。始祖封肇,原籍山東曲阜,明洪武初年到內鄉縣任教諭之職,卸任後定居於內鄉,傳世八代,繁衍三百餘戶。明末匪猖。張獻忠、李自成從陝西經商洛由武關入豫,燒殺搶劫,內鄉首當其衝,受害最重,不少姓氏,無一倖存。封氏族眾死亡慘重,百不留一。直到康熙年間,十世祖封遇昌統計,僅有一十三戶。我們已經在一九九七年修編了“內鄉、西峽封氏族譜”,由於條件有限,無法編寫十世以前的祖系,更不能接續山東之根。希望從南陽外遷的封氏族人和山東的本家,能為我提供資訊,使我在有生之年重修族譜。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封德安

五、陝西省長安區炮裡鄉伯夷坊封姓人家現在大約有一千戶左右。該村地處西安市東40華里處的白鹿原(亦稱首陽山)上。北臨鯨魚溝,風景秀麗,民風古樸。據傳是商朝伯夷不食周粒的隱居地,伯夷死後便葬於此。伯夷的後人從此定居此地,生息繁衍。據封姓人講,他們便是伯夷的後裔。周天子為紀念他,在此處修建伯夷廟,此處從此稱為伯夷坊。每當雨過天晴,頭枕在廟門前的門檻上便可以看到長安城東門(現在仍可看到西安市)。這便是民間盛傳的“臥看長安”。原上關於周朝的傳說甚多,當地許多地名均在二千多年左右。廟前便是風景秀麗的鯨魚溝。相傳周天子欲在原上建都,鯨魚聞後,怕擔負不起城池的重量,順溝向西逃跑。逃跑途中,鯨魚怕被發現,便化成一個寨子,即現在西安市南郊的“魚化寨”。玉帝發現後,用鐵索將其縛住,關押在長安城下,並在上建都城,以防鯨魚逃跑。傳說鐘樓下有一水眼,與大海相通。解放前,二虎守長安時,西安城內十分缺水,人們在城中鐘樓附近井內打水時,打到一條很長的鐵鏈,眾人將鐵鏈......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封姓名人?
姓封的名人?
藍姓名人?
歷史上張姓名人?
歷史上韓姓名人?
金姓名人?
季姓名人?
歷史上劉姓名人?
吳姓名人大全?
歷史上的蔣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