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聶的名人?
中國古代有幾個姓聶的名人啊,能全部列舉出來嘛
歷史名人
1 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因為避免仇家的殺害,與母親和姐姐一起逃奔到齊國,隱居在屠夫的行業中。那個時候朝廷中的權貴爭鬥得很厲害,嚴遂和俠累就是因為爭奪權勢結成仇家。嚴遂的兒子於是就到齊國去求聶政替他報家仇,殺俠累。聶政不同意。過了很久,他的母親死後,他才行俠丈義,殺了俠累,然後自殺身亡。聶政的姐姐為了給他兄弟揚名,就哭其屍體於韓市,死於屍體旁邊。當時這個悲壯的事情,震驚了韓、晉、楚、趙諸國。
2 聶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人。武童出身。初從袁甲三鎮壓捻軍。清同治元年改為隸淮軍,跟從劉銘傳在江浙、閩、皖一帶鎮壓太平軍和捻軍。同治七年被提升為提都。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期間,率領將士渡海守衛臺灣基隆,屢挫法軍。光緒十七年調統鱸臺的淮、練諸軍,曾派兵鎮壓熱河朝陽金丹教起義。第二年被授為太原鎮總兵。光緒二十年六月,中日甲午戰爭時期,隨葉志超赴朝鮮。七月,日軍挑起戰火後,與日軍激戰,後來退居平壤。十月奉命扼守遼東大高嶺,收復連山關,擊斃日將富剛三造,被提升為直隸提都。甲午戰爭後回國。光緒二十六年在直隸鎮壓義和團。6月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臺後率軍在天津抗擊八國聯軍。7月9日在八里臺戰鬥中犧牲。著有《東征日記》等。
3 聶耳:雲南玉溪人。現代作曲家。原名守信,字子義,一作子義雲南玉溪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在日本海濱游泳的時候不幸溺水身亡。逝世的時候只有23歲。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多首。其中的《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國歌。1978年經集體填新詞後,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同年3月5日通過,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4 聶榮臻:四川省江津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赴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以後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祕書兼政治教官,中共廣東軍委區委特派員,中國湖北省委軍委書記。1927年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南昌起義軍第十一軍黨代表,同年參加領導廣州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一軍團政治委員,中央紅軍先遣隊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治委員、晉察翼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平津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任北京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代總參謀長,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國科學小組長、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92年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姓聶的有哪些名人。祖先是誰
最著名的應該是聶政了吧
聶耳是哪裡人” 聶姓名人有多少!
聶耳是雲南玉溪人
姓張的祖先是誰
張姓來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
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遙遠的傳說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由其母有嶠氏女附寶感電而生。“(黃帝)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四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後人據此推演出兩種傳說。
一種傳說是:黃帝降生於天帝下凡之際,那時正是神農氏時代,神農的舅舅有個兒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國(在今河南省新鄭縣境內)的國君。當時少典族正與有嶠氏族互通婚姻。於是少典便娶有蟜氏的女兒附寶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寶扛著木耜去田間種地,正走著,天空突然暗淡下來,頓時星斗滿天,和晚上一模一樣。這時,附寶抬頭仰視,只見上空有一道閃閃發亮的電光像蛇一樣不時繞著北斗七星旋轉,剎那間,四野罩上了一層濃郁的青光。不一會,附寶只覺得腹部有什麼東西猛地一動,嚇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頭詢問時,她卻說沒有什麼。打那以後,附寶便懷孕了。自懷孕那天起,經過24個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寶在新鄭西北的軒轅之丘(一說在山東曲阜),生下一個男孩。由於出生在軒轅,所以便給這個孩子起名為軒轅。傳說軒轅剛生下來就會說話,非常精靈。還在孩提時代,他看見人們在樹上構築房子,便說:“把房子建築在樹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蓋地上不是更好嗎?”不久,神農氏聞知黃帝這種見解,大不以為然。於是,黃帝便在地上蓋了一間房屋讓他看,神農氏這才信服了。
另有一種傳說:附寶與少典成親後不久,便遷徙到山東曲阜的壽丘。在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間,天空出現一道銀白色的閃電,只見那閃電繞著北斗星中的樞星轉了幾圈,然後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這時,大吃一驚的附寶頓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覺。不一會,她才意識到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此後,經過24個月,於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壽丘生下黃帝。剛出生的黃帝,額骨隆起,形狀像太陽,而且面部有龍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龍爪龍趾。更奇異的是,黃帝有四張臉,傳說這樣黃帝可以隨時隨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觀察、瞭解一切情況,以更好地相機行事。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他十歲左右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遍訪名山大川。
黃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時代,當時中國大地的社會結構表現為氏族——由若干氏族組成的部落——由若干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聯盟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發生戰爭,黃帝開始還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領,在長期的征戰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終完成了對其他各部落的統治,坐上了部落聯盟盟主的寶座。
對炎帝、蚩尤與刑天的戰爭是黃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個里程碑。據文獻記載,黃、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餘下全文>>
張氏的後裔,想尋根,我的祖先在哪裡?
張姓是中國最大的姓之一,得姓歷史悠久,族大支繁。張姓曾有43個望族,在所有姓氏中無與匹敵。
張姓,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 ;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張氏族人;三是人才輩出,不可勝數,從古至今,歷代皆有張氏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著力量。
關於張姓的始祖,歷代史書中有如下記載:“黃帝第五子清陽生輝,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見《元和姓纂》)“揮造弧矢,受封於張 ,後為弓氏。張,望出太原。”(見《姓氏考略》)“ 張,黃,李,趙,黃帝賜姓。” (見《風俗通》)
“張氏,世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仕韓,此即晉之公族以字為氏者。譜家謂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賜姓張氏。此非命姓氏之義也。按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見《通志 。氏族略 。以字為氏》)
“張姓出於姬姓,至周而氏者祖於韓,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陽,洛陽,河東,始興,馮翊,吳郡,平原,青河,河間,中山,曰魏,曰蜀(見袁桷《張氏宗譜序》)
從以上記載看,張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是黃帝的直系後裔。黃帝第五子青陽,生子曰揮。這位叫揮的黃帝之後,正是張姓的始祖。所以說張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並不為過。
這位名揮的黃帝后裔,非常聰明,他觀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狀做了弓矢。原來,天上有星名“天弓” ,簡稱“弧” 。屬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東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兩星座內。《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東南,天弓也”,揮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啟發,最早發明了弓矢--這個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賜姓張氏”。
不過,當初的“張”,非命姓氏之義也 “。因為弓矢發明之後,在使用之前,必須先用力氣將弓張開,不然,就無法使用。揮是因為這個緣故而命為 “張氏” 的 。從此之後,揮的後代子孫有的姓弓,有的姓張,分成兩支,也是出於此因 。後世的張姓,在談及自己的姓氏時,常常解釋為 “弓長張的張” 也是起於此故。這支源於揮的張姓,得姓甚早,是中國張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過了近兩千多年,到了大約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華大地上的張姓,又出現了兩支。與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這兩支張姓,也是以黃帝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立的韓國和晉國。在韓國和晉國之中,有人以張為氏,即“張姓出於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於韓” ,“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始有張氏”。 在張氏的總源流中,又增兩支源流。這兩支張氏源流,比揮之後要晚兩千多年,但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裔,只是有遠近的區別而已。
關於張姓的最早源地,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揮這一支,最初源於現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國張氏的源地,也是中華民族張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韓國和晉國之後,由於加入新的系源,張姓的源地也發展至多處,當時的韓國丹“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說,此處不再。當時的晉國,成為張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樑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十四望”。韓、晉國中改姓為張姓者,雖晚於揮之後裔,但卻後來居上,繁衍很廣。 據《中華姓府》張紙圖譜記載,明朝年間,張氏已有43望,不僅遍佈全國,而且成為許多地方的望族,超過了其他諸姓。周代的這兩支張氏姓源,為張氏後來成為中國的一個大姓,起了很大作用。在張氏姓源中,也有少數民族加入的成分。這是到了漢代之後,由於劉漢的強盛,一部分少數民族改姓為劉,也有一小部分少數民族改姓為張。一些他姓人......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