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滿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釋出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曆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麵”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唸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曆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藥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採藥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蔘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旗人,注意這裡是按大小排序的。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滿族節日風俗習慣
(商都文化網配圖) 5、太陽日:農曆二月初一 滿族人認為農曆二月初一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麵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迎日出。 6、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 滿族認為這一天要“引龍回家”,即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邊。灰道彎曲如龍,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給男孩理髮,是“龍抬頭”的日子,希望男孩變得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孃家,好吃好喝招待。這天吃餑餑(餃子)叫吃龍鱗,吃烙餅叫吃龍皮,吃元宵叫吃龍眼,吃米飯叫吃龍糞,吃鍋貼叫吃龍爪。 7、結緣日:農曆四月初八 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要“普結善緣”,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輩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不分長幼尊卑,團結友善。 8、民俗節:農曆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週六 農曆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週六,為滿族同胞的除“頒金節”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民俗節。是瀋陽滿族聯誼會於二 OOO 年六月份邀請遼瀋地區滿族專家、學者進行考查論證後確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舉行民族慶祝活動。
滿族都有哪些節日
傳統節日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滿族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
1.頒金節:
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釋出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曆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2.上元節:
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3.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4.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5.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麵”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6.蟲王節:
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唸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7.中元節:
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唸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8.開山節:
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曆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藥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採藥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蔘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9.臘八節:
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10.小年:
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11.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12.吃肉節
古代滿族人沒有曆法,自古與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許多節日與中原一樣,但由於地域差異和文化差異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月一日是漢族的中和節,食用江米麵作的太陽雞糕,糕上印金雞圓光,用以祀日。在歷史上,滿族人把二月初一叫吃肉節,對老北京的滿族人來說,是一個極盛大的節日。《那桐日記》中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進內,坤寧宮吃肉,辰初禮成,西苑門論班,外務部值日。”金易、沈義羚所著《宮女談往錄》中也有對吃肉節的記載。這一天主角是皇后,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晉去祭堂子,負責在坤寧宮中主持向灶王祭禮獻牲的儀式。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人來自東北白山黑水地區,那裡的春季物......餘下全文>>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滿族許多節日受到漢族人影響,在今天也過一些漢文化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釋出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並影響漢族,今天漢族也將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
滿族有什麼特別的節日?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釋出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麵”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採納哦
滿族傳統節日的介紹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滿族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上溯到距今約6000-7000年前肅慎族系新開流文化和茶啊衝文化。公元前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長春市),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開始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我國考古學界認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原始社會遺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當於西周時期,當是肅慎的文化遺存。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豬、陶狗、陶熊。豬的飼養,說明古時民族部落已經過著相對穩定的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兼漁獵的原始生活。陶豬、陶狗、陶熊是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的,是對死者靈魂崇拜的一種有力的證明。”
滿族傳統節日的相關資料
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扈倫)、東海(野人)女真三部。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漢、蒙古、朝鮮、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納入同一族名之下,滿族自此形成。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就是遼代女真未被編入八旗的後人,但他們是今天滿族的近親,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被編入八旗的還有當時相當數量的遼東漢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鮮人,甚至一些俄羅斯人,在八旗內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他們已徹底融入了滿族。作為血統最為“純正”的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稱為“佛滿洲”(舊滿洲),其他 人則被稱為“依徹滿洲”(新滿洲)。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 “清”,同時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關滅李自成,建立了覆蓋滿洲、前明關內領土及西北新領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因滿洲族大部分定居在關內,故官方改稱為“滿族”,建國以後延用滿族稱謂至今。
37629499654滿族有哪些重要節日?
一)過年:是滿族重要節日。除夕一過吃完年夜飯,便開始拜年,天亮再去拜其他民族。
二)燈節:正月十五。扎燈籠,掛燈籠,上墳祭祖送燈籠。
三)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在正月十六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上街“走百病”。
四)添倉節:正月二十五,用高梁秸紮成的“犁丈”插在糧倉上,以祈豐年。
五)日頭節:二月初一,族人認為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麵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財源進,族人出門迎日出。
六)龍抬頭: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龍抬頭’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麵”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這天滿族男孩理髮,祈求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回出嫁的“姑奶奶”回孃家,好吃好喝招待。
七)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八)結緣日:四月初八,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團結友善。這天也是求佛,定姻緣之吉日。
九)民俗節: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週六,是日郊遊踏青,舉行民族活動的日子。
十)五月節:滿族稱“藥香節”:即天不亮採回帶露草藥最靈。把艾蒿插在房簷下,以祛病驅邪。當天滿族婦女起得最早,到小河裡洗臉、梳頭,還用銅盆端回水給公婆洗臉。用清晨的露水洗洗臉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這天還要吃雞蛋、涼糕、“驢打滾”等,用芨芨草包紅指甲,孩子要掛五彩線、小條帚,弓箭等。
十一)八月節:即中秋節
十二)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釋出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把每年的12耽3日定為“頒金節”。
十三)臘八節: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粥”。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十四)小年: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這天還要在門後設香祭祀“喜蘭(佛朵)”媽媽,以求出入平安。
滿族傳統節日
頒金節
蟲王節
添倉節
太陽日
龍抬頭
等
滿族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滿族的春節 滿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一致,所謂“奉省歲事,滿漢舊俗不同,久經同化,多已相類”(《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滿漢舊俗不同”,滿族年節有特殊的風情。 春節: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瀋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今瀋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杆,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於臘月二十四日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稱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賀新春,謂之“拜年”。 吃餃子叫"揣元寶" 滿族春節擷趣 滿族春節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舉行。節期一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滿族地區。 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瀋陽地區,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即位後,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係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俗的傳統節日。 節前,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掛箋(亦稱掛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牆祖宗板下襬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製成的玩具)。 歌舞是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據《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婉轉,號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蹺。至今,此俗仍沿襲不衰。初一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滿族過年,習慣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製做"薩其瑪",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