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姓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4月24日

宋姓的歷史發展

1、出自子姓,以國名為氏。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封微子啟於商朝發源地商丘,建立宋國,封為公爵,尊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 到宋襄公時,宋國已成為天下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為氏。 2、出自姬姓,以祖名為氏。姬宋,字子公,又稱公子宋,為春秋時期鄭國貴族大夫。其後裔子孫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宋氏。3、源於改姓而來:1)韓姓改宋姓,為過繼改姓。生於上海的宋氏三姐妹,先輩是客家人,原住河南安陽。南宋時期,韓顯卿入粵任廉州太守,後定居文昌錦山。宋美齡的父親宋嘉樹由於12歲時過繼給宋姓舅父,遂改姓宋。 1)山東成武宋氏是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後裔,其直線世系成武郜鼎趙宋。山東成武縣郜鼎宋氏為趙氏改姓,該族尊宋·靖王次子趙昶為其一世祖。1276年,元攻南都,宋朝覆滅。因怕元兵追殺,趙氏一族中趙昶與其兄趙旭自臨安逃至山東禹城,後趙旭隱跡禹城,趙昶逃至山東成武並改為宋姓隱跡郜鼎。3)少數民族改宋姓,主要有:①源於土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唐末五代時期,湖南西部沅陵地區的辰州蠻酋(今湖南沅陵邵陽、懷化一帶土家族)有取漢姓為宋氏者。②源於党項族,出自宋朝時期西夏國党項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北宋時期,西北地區的西夏國党項族中有漢姓宋氏,主要分佈在寧夏與內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區。③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官吏伯容帖木兒,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元末明初,不少蒙古族將領、地方官吏紛紛歸降於明朝政府,被明太祖朱元璋分別賜予漢姓,其後裔子孫的絕大多數沿襲漢姓。 ④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族宋嘉氏,亦稱宋家氏、嵩佳氏、鬆佳氏,滿語為Sunggiya Hala,世居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長白山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松江(今吉林安圖)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宋氏、嵩氏、蘇氏等。 微子啟,子姓,名啟,宋國第一代國君。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紂王荒淫無道、殘害忠良,微子啟逃亡在外。周滅商後,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見微子啟一心歸順,平定“武庚叛亂”有功,於是封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宋國在戰國後期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宋國遺民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為宋氏,他們尊微子啟為宋姓的得姓始祖。 先秦時期,宋姓主要分佈於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北方地區。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宋姓已經播散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時期,宋姓已擴充套件到四川、廣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尤其盛興於陝西地區。清初進入臺灣省。

贊助廣告

宋氏的來歷,短一點

源出子姓: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把古宋國之地封與微子啟之孫稽,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啟為帝乙的庶長子,商紂王之兄,在平定武庚和三監之亂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宋丁公繼位後,宋國南遷到商湯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前286年,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為氏。

源出姬姓:鄭國公子宋後人,改姓宋。

源出漢族以外民族的改姓:唐代以前,宋姓的來源一直比較單純,直到五代時才有較多非漢族來源,即五代時湖南西部沅陵地區的辰州蠻酋的宋氏,北宋時西北的西夏國党項的宋姓,清朝時滿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後來的全部改姓宋,組成宋姓的這三支均出自少數民族。

贊助廣告

宋氏的起源

福建莆田縣宋氏世系考 始祖唐丞相宋璟公字持正南和光州人也,唐明經進士,第夙作有梅花賦一篇,萬困下僚時,蘇味道為直指璟公投以梅花賦,蘇擊節嘆嘗,為有相器,名遂振歷官至丞相上國柱廣平郡閔國公諡文貞,壽七十五(生唐龍溯三年663年),其立朝多大節為唐中興賢相,崔氏封齊國夫人合葬於東山形州沙河縣,唐少師顏真卿撰寫其碑銘,生子八人其次子名宋升官至尚書,少卿娶張氏即唐丞相張九齡之女也,升公生易公娶王氏而生遠公,遠公直唐季高尚不仕宋狀元呂蒙正嘗為作傳,遠公生駢公字彥史,即丞相公之元孫也,唐威通六年(865)擢明經上文辭,累遷均書主客員外郎,歷任福泉二州觀察吏,乃奉其祖母王氏入閩,後以疾休職遂寓居莆田,是入莆田自駢公始。天佑初黃巢兵閩(875-879年)欲釜其園中荔樹為薪,王氏抱杆泣,巢兵義之遂止,未幾避閩王之召,徒晉江而隱於明心院娶王氏,駢公季子仁魯公是六世,明經第官終右史起居舍人娶段氏至七世晃公宋初除障州摧官娶王氏太平興國(976-983)中以老復歸莆田後埭龍坡故居也,偕其二子長銓諫議大夫娶李氏,次子誠以長男唐是天聖丁卯年(1027)進士,為揚州觀察摧官受封大理寺卿,乃後埭(龍坡)故居他構祠堂以祀先,名曰廣平堂,東北有荔子廳學士林希逸書其匾曰宋(家)香,娶王氏夫人皆享上壽閱九世聖公娶周氏,十世瑜公娶蔡氏,十一世執古公樟林州參軍,執古公進士及第,其後裔遂散處樟林鄉村莫可考據矣,今我元東公一派其式由莆田而遷江西更遷廣東惠湖嘉興,此地還有一派即雲伊是宋誠傳至十八世聖澤公娶黃氏生一子五人迸遷潮州者之裔。今族眾各堂牌上只有一鎮平油坑龍舌頭祖堂牌上是以元東公為始祖,其餘即以新恩公為始世也,近世始祖元東公妣葛氏孺人在江西贛州府瑞金縣綠草湖大伯地居住生四子長新惠次新酉三新恩四新思。

宋姓的最早起源

宋姓起源

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

尋根溯源 1、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長子微子啟於宋說。宋傳國三十六世,後為齊、魏、楚三國滅而分之,子孫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有載:“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為大眾所認同。2、為少數民族改姓或賜姓而來。如《五代史》載,五代時辰州(今湖南沅陵)蠻酋有宋姓;清貴陽府有宋姓土司,得姓於元朝;清滿洲嵩佳氏改宋姓,世居瀋陽、牛莊、鐵嶺的滿洲人改宋姓;清高麗人(今朝鮮族)改宋姓;明時賜元人伯奇特兆爾姓宋名一誠。

得姓始祖 微子啟。宋姓出自子姓,為商朝王族支屬後裔。商朝傳到帝乙時已走向衰敗,帝乙長子子啟,是商紂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稱微子啟,原為太子,理當繼帝位。但帝乙廢太子,立紂王為嗣,紂王繼位後,荒淫無道,微子啟屢諫不從。周武王克商滅紂,建立周朝,見微子啟很順從周朝,於是封微子啟於商丘,以奉湯王之祭,從而建立了宋國,微子啟仁德賢明,深得人民的愛戴。宋國建國七百多年,到戰國後期,即公元前二百八十六年,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宋國遺民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為宋氏,他們尊微子啟為宋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河南商丘,是當時宋國的都城,也可以說,是宋姓的最早發源地。伴隨著宋的興盛衰敗,宋姓民眾逐漸播遷,在秦漢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蘇、河北、陝西關中、湖北等地。漢初高祖劉邦採納婁敬的建議,將關東(今中原一帶)豪強勢力遷入關中,宋姓豪強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期為京兆宋姓的開基之初,此後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遷入甘肅敦煌,一支東遷入虢州(治今河南盧氏), 一支南遷入江夏安陸(今屬湖北)。與此同時,定居西河介休(今屬山西)的宋姓一支遷往廣平(今河北雞澤),一支遷往弘農(今河南靈寶),其中廣平宋姓在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因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在當時宋姓各望族中也就成為最為顯赫的家族。宋姓入閩,始於唐安史之亂之後 ,唐玄宗時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從刑州南和(今河北)遷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觀察推官,宋易之孫宋駢也隨之入閩居莆田,而宋駢弟宋臻也南徙遷居於福建侯官縣(今福州)鏡江落籍,成為鏡江宋姓的始祖。五代時,有辰州蠻國南鄴加入宋姓。宋時,有宋哲任丹陽而遷廣平(今屬河北),此係望出扶風,宋哲之後有宋軍兄弟七人,“長、二分北京、江南、山東,三、四、七同遷江蘇宋家埠,五、六子元東派發江西贛州府寧化縣土龍坑,瑞金青草潭……。”(見《中壢宋氏族譜序》),此係後裔廣佈,可謂北及京魯,南及江浙閩粵。北宋時的宋庠、宋祁兄弟從湖北安陸遷河南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總之,唐代以前,宋姓南遷繁衍不太廣泛,而宋代以後,宋姓開始遍及大江南北,元明清至今,宋姓可說是隨處可見,無處不在了。 如今,宋姓分佈廣泛,在山東省所佔比例較高,約佔全國漢族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宋姓約佔全國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郡望堂號 宋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諸多郡望如下:1、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2、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縣);3、廣平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4、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肅敦煌;5、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陽市東北;6、弘農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7、扶風郡,治所在槐裡(今陝西興平);8、樂陵縣,治所在今山東樂陵;9、江夏郡,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

堂號:“京兆”、“賦梅”、“善繼”、“秉德”、“玉德”等。

宗族特徵 1、宋姓雖成姓較晚,但歷代也是名家輩出,出類拔......餘下全文>>

宋氏家族的由來?

宋姓 排名: 22位,商朝30年代君王帝乙的長子名啟,又叫微子啟,是殷紂王帝辛的哥哥,辛繼位後,荒淫暴虐,多行不義。微子啟多次勸說他都不聽。周武王姬發攻打商時,微子啟跟從周朝,因此周公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他,建立宋國,建都商丘。宋國有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公元前286年,泯王聯合魏,楚,兩國,滅掉宋國。將他的土地分成三份。亡國後的宋國子孫,以原來國名為姓氏,就是宋姓的來源。

隋代以前宋氏己分佈於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陝西,江西,山東,甘肅,安徽,浙江等省。唐代初期,河南有一宋氏在福建落戶。此外,宋氏己擴充套件至今四川,廣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趙構在往南方逃跑時,中原有一些宋氏隨之遷居浙江,江蘇,湖南,後來有的又遷至廣東的五華,梅州,潮州等地。

宋姓名人

唐代有詩人宋之問,政治家宋景,北宋有文學家,史學家宋祁,其兄宋庠(xiang)也是文學家,另外還有文學家,史地學家宋敏求,北宋末年有農民起義領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所編《洗冤集錄》》,是世界最早的法醫學專著,明代有文史學家宋濂,書法家宋克,科學家宋應星,清代有詩人宋琬,宋湘,現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

宋姓來源?宋姓是在哪個地方?

源起商代,國號宋,國君微子啟,為帝乙長子,宋國封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子民以國為姓,為宋氏。

一、 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後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於宋,封地在今河北趙縣北,伯爵侯國。周武王滅商,也滅了與商王同姓的宋國。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把古宋國之地封與微子啟之孫稽,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啟為帝乙的庶長子,商紂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到商湯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時,宋國已成為天下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時,宋國衰落而東遷於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為氏。從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歷史至少有3 200年,國滅後普遍使用宋氏的時間也有近2 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較單純,直到五代時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時湖南西部沅陵地區的辰州蠻酋的宋氏,北宋時西北的西夏國的党項族的宋姓,清朝時滿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後來的全部改姓宋,組成宋姓的這三支均出自少數民族。唐宋以來,外來民族的不斷加入並同化,宋氏家族變得龐大起來。

微子墓:在微山島西部的鳳凰臺上,高10米、寬約8米。墓前有石碑四塊,雖經風雨剝蝕,斑苔蒼蒼,碑文仍依稀可辨。當中主碑為漢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屬南昌尉梅福篆書。碑額上的“仁參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題。

二、 遷徙分佈

在商、周、春秋、戰國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躍在河北、河南和山東等北方地區。漢晉南北朝時,宋姓已經播散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時期,宋氏已擴充套件到四川、廣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尤其盛興於陝西地區。清初進入臺灣省。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約有8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陝西為宋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宋姓總人口的19.4,佔陝西總人口的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陝西、河北、四川、河南,這四省宋姓佔宋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佈於山西、浙江、山東,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國形成了秦川、冀豫兩個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區,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約有5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7,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長是負值,600年中宋姓人口淨減少了33萬,是中國常見姓氏中減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山東為宋姓第一大省,約佔總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西(15.3)、浙江(13.5),這三省的宋姓大約佔宋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山西、江蘇、河北,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餘年,宋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東南、南方遷移。南方宋姓在這600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國重新形成了魯冀、贛浙蘇北南兩大塊宋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宋姓的人口已達972萬,為全國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81。從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萬激增到近972萬,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約佔宋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黑龍江、安徽、江蘇、湖北,這四省又集中了24。山東居住了......餘下全文>>

百家姓宋氏的起源以及家世?

宋姓源出一

出自子姓,以國名為氏。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長子微子啟於宋說。宋傳國三十六世,後為齊、魏、楚三國滅而分之,子孫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有載:“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為大眾所認同。

宋姓源出二

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或賜姓而來。

① 如《五代史》載,五代時辰州(今湖南省沅陵)蠻酋有宋姓;

② 清·貴陽府有宋姓土司,得姓於元朝;

③ 清·滿洲嵩佳氏改宋姓,世居瀋陽、牛莊、鐵嶺的滿洲人改宋姓;

④ 清·高麗人(今朝鮮族)改宋姓;明時賜元人伯奇特兆爾姓宋名一誠。

宋姓源出三

前凡軒轅黃帝直系後裔,由山海經中蚩尤的叛逃之地宋山之稱可知,前凡軒轅黃帝的姓氏為前有宋熊氏宋姓,考古發現的商朝中期的甲骨文中有宋字可證。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340373.htm

百家姓中宋的來源,分佈在哪裡,人口數量

宋姓

更多圖片(13張)

宋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

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當代,宋姓總人口近1000萬,約佔中國總人口的0.81%,為第24位大姓。

宋姓祖先發明並繼承建木晷天。宋由“宀”和“木”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點代表“天齊”,“冖”代表天穹,表示晷天曆度。

中文名:宋姓

外文名:Song

類 型:中華姓氏

郡 望:河南郡、廣平郡、西河郡等

堂 號:河南堂、拱微堂、玉德堂等

姓氏始祖:宋微子

古代名人:宋鈃、宋庠、宋祁、宋應星等

近現代名人:宋嘉樹、宋教仁、宋楚瑜、宋祖英

宋姓起源地:商丘

分享

歷史發展

主要源流

1、出自子姓,以國名為氏。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

“宋”漢字演變

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封微子啟於商朝發源地商丘,建立宋國,封為公爵,尊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到宋襄公時,宋國已成為天下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為氏。

2、出自姬姓,以祖名為氏。姬宋,字子公,為春秋時期鄭國貴族大夫。其後裔子孫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宋氏。

3、源於改姓而來:

1)韓姓改宋姓,為過繼改姓。

生於上海的宋氏三姐妹,先輩是客家人,原住河南安陽。南宋時期,韓顯卿入粵任廉州太守,後定居文昌錦山。宋美齡的父親宋嘉樹由於12歲時過繼給宋姓舅父,遂改姓宋。

宋姓位列我國《百家姓》第118位。如今宋姓分佈廣泛,全國的宋姓人口總數已達972萬,為全國第22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81%。其中在山東省所佔比例較高,約佔全國漢族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宋姓約佔全國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謝謝。

百家姓 宋的來源

宋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二大姓,在臺灣排名第五十二。宋姓出自子姓,是黃帝的後裔。宋姓的始祖是商王乙的兒子微子啟。微子啟,是商朝第三十代帝王乙的兒子,名啟,封於微,是紂王辛的哥哥。因為紂王荒淫無道,微子啟見進諫無效,便假裝生病,不再參與朝政。周武王滅商以後,把商朝舊都商丘附近的土地封給了微子啟,建立了宋國。七百多年以後,宋國被齊國聯合楚國和魏國滅掉。亡國後的宋國子民,有的就把宋作為自己的姓,從此姓宋。宋姓在隋朝以前已經分佈在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陝西,江西,山東,甘肅,安徽,浙江等地,唐初,宋姓開始進入福建,四川和廣西。南宋時期,趙構南逃,宋姓也跟著發展到浙江,江蘇,湖南和廣東,到清朝康熙年間,福建和廣東的宋姓開始進入臺灣。宋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介休,安眾,長安,豫章,章陵,青州,沛國,錢塘,樂陵,五華,梅州,潮州等。

韓國宋氏的起源

韓國姓氏一部分來源於中國,但由於中國的文字不停地演變,所以有些姓氏在韓文中會有重複。

韓國人本來沒有姓氏,在古代的三國時期,高句麗國在公元一世紀時首先開始使用姓氏。

韓國宋氏的起源於中國

韓國與朝鮮的安、卞、邊、蔡、曹、陳、池、丁、範、方、房、洪、康、吉、蔣、康、孔、廉、盧、明、南、潘、千、秦、秋、任、沈、慎、石、 宋 、魏、閻、閻、嚴、楊、殷、印、禹、朱、洪等姓氏據傳完全來自漢唐直至明朝時期的中國,並無充分的考證;林、魯、柳、車、羅、呂、南宮、芮、王、吳等姓氏則在族譜中相傳始祖是戰國、秦朝、漢朝時期進入朝鮮半島的中國人。

相關問題答案
關於宋姓的來源?
宋姓的來源?
宋姓的來源的具體內容?
趙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孔姓的來源簡介?
遊姓的來源?
鍾姓的來源?
範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滿族金姓的來源?
百家姓肖姓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