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姓的來源?
章姓氏的由來
歷史來源 「章」源出 ;
「章」出自「姜」姓。已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齊太公(姜尚)支孫封國於「鄣」(山東章丘縣),公元前664年被齊國所滅,子孫去邑旁為章氏。
家族名人 章邯
生卒年不詳。秦代名將,與項羽戰於鉅鹿及棘原,卻因趙高專權,拒卻章邯所請,遂降羽,被立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於廢邱;後為漢將韓信所滅。
章學誠(1738~1801)
字實齋,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縣)人。乾隆進士,官國子監典籍。精於史學,以纂修方誌,名重於時。所著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史籍考等。
地望分佈 江西豫章郡。
章姓的起源和章姓的人口數
起源始祖
1、出自姜姓,章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始祖蓋為姜子牙。
2、出自任姓,為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
3、據《元史·孝友傳》所載,章卿孫,本姓劉,幼為章姓養子,遂姓章。
4、源於滿族,出自金、元、明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5、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6、源於土家族,出自元、明時期湘西土家族姜加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人口數
章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川 資料顯示,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漢族人口占91.51%
所以,章姓人口數約為1339724852*0.9151*0.12/100 ≈1 471 178人 。
章氏的由來
源流一
出自姜姓,章姓[1]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始祖蓋為姜子牙。據《姓氏辨證》、《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章姓的孕育地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鄣城村(現屬章丘縣),商朝時為鄣國;章姓的誕生地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後,鄣國依然存在。到了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賜封西周巨勳姜太公於齊地,建立了著名的齊國。之後,鄣國即被姜太公收為附庸國。姜太公,就是姜尚、姜望、呂尚、呂望,字子牙,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輔佐周文王姬昌興周,幫助周武王滅商紂,是周王朝第一開國功臣。後姜太公將齊國留封給嫡子,而將鄣國分封給庶子。到了姜太公之曾孫、齊侯姜伋之孫、姜隱之子姜虎時,被正式封於鄣國,史稱鄣穆公。鄣國本是姜姓紀國的附庸國,春秋時期的周莊王姬佗七年(齊襄公姜諸兒八年,公元前690年),紀國被齊國所滅,鄣國轉為齊國的附庸。
鄣國一直傳至第十四代君主鄣胡公姜祥繼位,他繼承鄣丁公為鄣國君主。到了周惠王姬閬十三年(齊桓公姜小白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齊桓公為穩定自己的春秋霸主地位,將那些姜姓諸侯小國吞併為整體“大齊國”,鄣國被首先吞併。當時鄣胡公堅決反對,結果被殺,其弟姜韅倉皇出逃至楚國,隨後以故國名去邑,改稱章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章氏正宗。章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姜韅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任姓,為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據《元和姓纂》記載,任姓是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黃帝最小兒子與禺陽分封在任地,因此得姓。
令據史籍《左傳》記載,任姓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裔。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為任姓。
在任姓之後,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祝氏這十個著姓,都是出自任姓直系分衍的姓氏,章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之一。
《左傳》中“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諸任”指的就是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憨此十國皆任姓也。
源流三
出自他姓改姓。漢代章弇原為仇氏者,因避仇而始改之為章姓。
據《元史·孝友傳》所載,章卿孫,本姓劉,幼為章姓養子,遂姓章。
據《蔣經國傳》所載,蔣經國金屋藏嬌,與章姓一胎產下二子,一曰章孝嚴,一曰章孝慈,後經浙江奉化蔣氏宗族“一致同意”,又將其二人“歸宗為蔣氏本族”。(已廢)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叔父姬仲雍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殷商晚期,周族太王古公亶父興起於西岐之地,他有三個兒子:其長子為姬太伯,次子為姬仲雍(虞仲),三子為姬公季。姬公季生有姬昌,古公亶父特別喜愛,因此欲傳國予姬昌。姬太伯、姬仲雍二人看出父親的意願,便再三推讓了周族首領的繼承權,以外出採藥為藉口,出奔南方荊蠻之地。周族首領後由姬公季嗣位,至姬昌時為西伯侯,遂了古公亶父之願。姬昌在殷商末年受紂王之命而成為周文王。這個歷史事件曾被孔子極力讚美:“太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提而稱焉。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姬太伯偕姬仲雍離開西岐後,初奔荊蠻之地(今江蘇長江流域),荊蠻之人感其善而歸之,建國號“勾吳”,都於姑蘇(今江蘇蘇州)。姬太伯逝世後,其弟姬仲雍繼位。“勾吳國”傳至姬仲雍的曾孫姬周章之時,周武王姬發興兵滅殷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特封姬周章所維之“勾吳國”為吳國,又封姬周章的弟弟姬中於今山西省的平陸、夏縣一帶,號稱“北吳國”,就是後來的虞國。虞國傳十二世後,在周惠王姬閬二十......餘下全文>>
章姓的由來?是章姓不是張姓,最早從哪裡開始?
章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最早章姓出現於晉國臨汾,就是現在的山東,是黃帝的後人。二是,經過調查,最早出現在江西南昌。
章氏家族的祖先來源那裡?
出自姜姓 章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始祖蓋為姜子牙。據《姓氏辨證》、《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章姓的孕育地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鄣城村(現屬章丘縣),商朝時為鄣國;章姓的誕生地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西周初,姜子牙受封於齊,建齊國,是為齊太公。鄣國被齊太公收為附庸國,後齊太公將鄣國及臨近的齊國分封給庶子。春秋時鄣國被齊滅掉,鄣國的後人以國名“鄣”為氏,因認為國家已不復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為今天的章姓。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後裔,鄣國滅亡,國人為紀念故國而去邑為章,稱為章姓,實乃同宗相殘的悲劇。 出自妊姓 為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據《元和姓纂》記載,妊姓是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始祖為黃帝的長子。又據《左傳》說,妊姓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裔。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為妊,而謝、章、薛、舒、呂、終、泉、畢、過、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因此,有章姓推溯起來當然是5000年前黃帝的後裔,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 出自他姓改姓 ① 漢代章弇原為仇氏者,因避仇而始改之為章姓。 ② 元朝人章卿孫原姓劉,因由章姓人撫養長大,也以章為姓。 ③ 據《元史·孝友傳》所載,章卿孫,本姓劉,幼為章姓養子,遂姓章。 ④ 據《蔣經國傳》所載,蔣經國金屋藏嬌,與章姓一胎產下二子,一曰章孝嚴,一曰章孝慈。 出自他族改姓 ① 清滿洲人姓氏有章姓,世居大淩河。 ② 清滿洲八旗姓章佳氏後改為章姓。 ③ 明清時雲南北勝州副同知姓章,系蒙古人;後來改為單姓章。 ④ 當代土家族中原有人以姜加孔或姜加阿寅勒為姓,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後來也省作單姓章。
章氏的由來的研究報告
源流一 出自姜姓,章姓[1]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始祖蓋為姜子牙。據《姓氏辨證》、《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章姓的孕育地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鄣城村(現屬章丘縣),商朝時為鄣國;章姓的誕生地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後,鄣國依然存在。到了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賜封西周巨勳姜太公於齊地,建立了著名的齊國。之後,鄣國即被姜太公收為附庸國。姜太公,就是姜尚、姜望、呂尚、呂望,字子牙,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輔佐周文王姬昌興周,幫助周武王滅商紂,是周王朝第一開國功臣。後姜太公將齊國留封給嫡子,而將鄣國分封給庶子。到了姜太公之曾孫、齊侯姜伋之孫、姜隱之子姜虎時,被正式封於鄣國,史稱鄣穆公。鄣國本是姜姓紀國的附庸國,春秋時期的周莊王姬佗七年(齊襄公姜諸兒八年,公元前690年),紀國被齊國所滅,鄣國轉為齊國的附庸。 鄣國一直傳至第十四代君主鄣胡公姜祥繼位,他繼承鄣丁公為鄣國君主。到了周惠王姬閬十三年(齊桓公姜小白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齊桓公為穩定自己的春秋霸主地位,將那些姜姓諸侯小國吞併為整體“大齊國”,鄣國被首先吞併。當時鄣胡公堅決反對,結果被殺,其弟姜韅倉皇出逃至楚國,隨後以故國名去邑,改稱章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章氏正宗。章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姜韅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任姓,為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據《元和姓纂》記載,任姓是黃帝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黃帝最小兒子與禺陽分封在任地,因此得姓。 令據史籍《左傳》記載,任姓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裔。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為任姓。 在任姓之後,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祝氏這十個著姓,都是出自任姓直系分衍的姓氏,章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之一。 《左傳》中“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諸任”指的就是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言此十國皆任姓也。 源流三 出自他姓改姓。漢代章弇原為仇氏者,因避仇而始改之為章姓。 據《元史·孝友傳》所載,章卿孫,本姓劉,幼為章姓養子,遂姓章。 據《蔣經國傳》所載,蔣經國金屋藏嬌,與章姓一胎產下二子,一曰章孝嚴,一曰章孝慈,後經浙江奉化蔣氏宗族“一致同意”,又將其二人“歸宗為蔣氏本族”。(已廢)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叔父姬仲雍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殷商晚期,周族太王古公亶父興起於西岐之地,他有三個兒子:其長子為姬太伯,次子為姬仲雍(虞仲),三子為姬公季。姬公季生有姬昌,古公亶父特別喜愛,因此欲傳國予姬昌。姬太伯、姬仲雍二人看出父親的意願,便再三推讓了周族首領的繼承權,以外出採藥為藉口,出奔南方荊蠻之地。周族首領後由姬公季嗣位,至姬昌時為西伯侯,遂了古公亶父之願。姬昌在殷商末年受紂王之命而成為周文王。這個歷史事件曾被孔子極力讚美:“太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提而稱焉。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姬太伯偕姬仲雍離開西岐後,初奔荊蠻之地(今江蘇長江流域),荊蠻之人感其善而歸之,建國號“勾吳”,都於姑蘇(今江蘇蘇州)。姬太伯逝世後,其弟姬仲雍繼位。“勾吳國”傳至姬仲雍的曾孫姬周章之時,周武王姬發興兵滅殷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特封姬周章所維之“勾吳國”為吳國,又封姬周章的弟弟姬中於今山西省的平陸、夏縣一帶,號稱“北吳國”,就是後來的虞國。虞國傳十二世後,在周惠王姬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餘下全文>>
章姓的歷史分佈
郡望 武都郡:周惠王十三年(丁巳,公元前664年),齊國伐鄣。農曆7月,國君胡公祥陳亡,城池失落,鄣國被滅。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後裔,鄣國的後人本以國名“鄣”為氏,今國已不復存在,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為章,自立章氏,謂章韅。梁州(今陝西漢中),春秋時期置武都郡,戰國時期的楚國改置為梁州郡。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為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為郡,或為國。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全城郡:即今甘肅生中部地區,郡治即今蘭州市。蘭州市位於甘肅省中部,隴海、包蘭、蘭新、蘭青等鐵路交點。為甘肅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以來是中原通往西北地區的交通要衝。蘭州是我國的古老城市之一,漢朝時期為全城郡,隋朝時期改為蘭州治,清朝時期為蘭州府治,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設市,一直沿用至今。 萊 山:相傳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時期,在今萊山大地上,一夜間忽然飛來了一座小山(今山東煙臺萊山機場內馬鞍山),當時被人們取名“來山”,後因山上草木叢......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