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氏的來源?
蔡姓氏的由來
蔡姓是以國為姓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將弟弟叔度封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國,與兄管叔鮮、弟霍叔處共同監督被封在商朝舊都的殷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管理殷商遺民,史稱”三監”。武王死後,子成王姬誦繼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管叔、蔡叔對此不滿,聯合武庚及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後被鎮壓,武庚、管叔被殺,蔡叔遭放逐,不久,死於遷所。其子胡,能夠與父親的反叛行為決裂,遵守文王的德訓,與人為善。由於胡在魯政績卓著,周公奏請成王,復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祖,是為蔡仲。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歷史上的蔡姓名人還有很多,東漢桂陽(郡治今湖南郴州)人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被後世傳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人。東漢還有文學家、書法家蔡邕,通經史、音律、天文、書畫;其女蔡琰,字文姬,博學善詩,通音律,有《悲憤詩》及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南朝宋有畫家蔡斌,善畫人物故實,天下標冠。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如北宋書法家興化人(莆田人)蔡襄,為北宋慶曆名臣,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擔任泉州太守時主持建造洛陽橋,名揚天下。南宋律學家、理學家蔡元定,學者蔡沈,均為建陽(今屬福建)人。金朝有文學家蔡鬆年、蔡珪。元代有江西農民起義首領蔡五九。明代有四川農民起義首領蔡伯貫。清代有畫家蔡元有。到近現代,蔡姓更是人才濟濟,主要有教育家蔡元培;軍事家、舊民主主義革命家蔡鍔;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蔡暢兄妹;抗日名將、全國政協副主席蔡廷鍇;電影導演蔡楚生等。由此可見,蔡氏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蔡”姓的起源和演變
蔡姓的起源與演變: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於蔡,子孫以國為氏
•蔡姓的有名歷史人物:蔡倫、至孝的蔡順、蔡元培、定六經的蔡邕(焦尾琴)、蔡文姬、蔡諤。
蔡祭古時通用 姓氏系承仲胡
關於蔡氏的姓氏來源,歷來的古籍都有十分詳盡而肯定的記載,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於蔡,子孫以國為氏,晉有蔡墨,秦相蔡澤,望出濟陽,蔡、祭,古通用。”
《性纂》上也指出:“周、蔡叔度既死,其子曰胡,續封,是為蔡仲,後因氏焉。”
另外,還有一項明代的歸震川《華亭蔡氏新譜序》,把蔡氏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更為清楚。該序文是這樣記載的:“蔡之先出於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之同母弟,以武庚之亂遷,其子胡,能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舉以為魯卿土,復封之蔡,尚書,蔡仲之命是也。今蔡州有蔡城,其後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來,今壽州也,後二十六年滅於楚。”
由上述的記載,有關蔡氏的來源便一目瞭然,清楚明白了。他們在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於現在河南省的上蔡縣一帶,傳到蔡平侯的時候,其他被野心勃勃的楚國所奪,就隨著平王東遷,被改封於現有的河南省新蔡縣。到了昭侯之時,楚國“陰魂不散”又動腦筋到蔡國的頭上,他們不得已,只好又遷徙到下蔡,也就是現在安徽省鳳臺縣的地方。不過,他們對楚國一讓再讓,卻仍然不能使楚國“感動”,最後還是難逃被強楚所滅的命運。於是,曾經在周朝初年一度掀起滿天風雲的蔡國,自此在歷史上消失,而他們的後裔,卻世代繁衍,同時表現卓越出色,終於成為了一個族大人眾的著名姓氏。
蔡氏在歷史上的表現,真當得上“傑出卓越”四個字而無愧。漢代的數百年間,蔡氏的表現更加不得了,造紙的蔡倫,至孝的蔡順,以及定六經文字的蔡邕,都是在歷史上閃耀著無比光華的名字。他們的大名,千百年來大家耳熟能詳,他們的事蹟,更早已深入民心。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蔡倫是東漢和帝時的一位宦官,由於有才學而深受皇帝的器重,後來並被漢安帝封為龍亭侯。他所發明的紙,被稱為“蔡侯紙”,其製作方法依照《本草綱目》的記載,是這樣的:“東漢和帝時,桂陽蔡倫始採樹皮,故帛、魚網、麻繒,煮爛造紙,天下乃通用之。”
蔡邕在當時名望的崇高,真可以說是如日之中天,《後漢書》還記載有他的另一段故事說,當董卓當了漢獻帝的司空之後,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曾經強迫他出來做官,並且“三日之間,周曆三臺”。董卓雖然不是好人,後來在王允誅董卓之後,他甚至被連累而冤枉死於獄中,但當時蔡邕的響亮聲譽,卻已足令後世子孫引以自豪自傲。
“文姬歸漢“的女主角蔡文姬,則是蔡邕的女兒,她在離別胡夫及鬍子時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和她當著曹操的面誦憶所讀四百餘篇墳籍的故事,一樣的有名。
蔡姓的來歷是什麼?
1、來歷
①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的後裔,以國為氏。武王滅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史稱蔡叔度。周成王時,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於蔡,新蔡國在河南的上蔡縣。楚滅蔡後,國人以國為姓,散居各地。
②源自姞姓。出自黃帝支裔姞姓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姞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姞姓所屬的燕、闞、尹、蔡、魯等氏族分佈於渭河流域,沿黃河向西到豫東和豫西一帶。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擔任祭祀的職責,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③源自少數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發生於宋朝以後,北宋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靈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尤盛興於東北地區。貴州和廣西的少數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為南方漢族,主要發生於明清之際。
2、遷徙傳播
春秋戰國時期,蔡氏足跡已經遍佈於河南、河北、陝西、山西、湖北、安徽、山東、湖南、貴州地區。戰國時,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發向南進入湖南常德,並沿沅江進入貴州,與當地土著混居,成為當今苗、土家、瑤、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認為唐宋明清時期,黔桂湘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時蔡國的後代。秦漢時期,蔡姓主要的活動地在中原地區,在豫東與魯西一帶形成了著名的濟陽蔡姓,這是蔡姓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名人輩出,影響深遠。西晉末,北方戰亂,中原民眾大量南遷。蔡姓開始大規模進入江浙地區。到唐朝初期和末期,中原兩次移民福建,蔡姓為主要姓族之一,這為蔡姓成為南方著名大姓奠定了基礎。到宋朝時,蔡姓已經散佈於江南各地,蔡姓主體已經在福建形成。明末清初蔡姓進入了臺灣。
有關蔡氏的來源的故事
蔡姓姓氏探源:
蔡姓相傳出自黃帝,遠祖與黃帝裔孫周文王有關。據些蔡姓譜牒記載,周文王第5子叔度在西周武帝時
被封於蔡(今河南上蔡),建蔡國,史稱蔡叔。蔡叔的子孫世代統治蔡國,前後沿續約600年。公元前44
7年,蔡國被楚國滅掉,蔡國遺民便改姓蔡。
蔡姓人在國以後,開始遷居中原各地。至西漢末年,又有蔡勳避王徵召,遷居留圉縣(今河南杞縣南)
後來,留分置濟陽郡,其裔又稱濟陽人。漢魏時期,蔡姓是當地大族。至西晉末年,一些蔡姓人又遷居江, 仕於晉南朝。隋唐以後,蔡姓在南北各地都有發展。其是有南沿海一帶,至今仍有“林王鄭蔡,天下佔一
半”的俗諺。
蔡姓人得姓於蔡國,發展於濟陽,故蔡姓人大多以“濟陽”為郡望。戰國時,蔡澤在秦國擔任相,以
足智多謀見稱於世。至漢代,蔡倫是紙的發明家,蔡邕是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蔡琰則是著名的婦女文學
家和漢朝、匈奴之間的友好使者,人們至今還在傳頌著“文姬(蔡琰字)歸漢”的故事。此後,蔡姓中又
相繼出了宋相蔡京、名臣蔡攸、蔡、金文學家蔡、清名臣蔡新、蔡錫勇、民國名將蔡鍔、教育家蔡元培以
及當代革命家蔡和森、蔡鍇、蔡暢等著名人物。
蔡氏家族如何?起源?
一、蔡姓來源:蔡氏的構成,主要有三大支:姞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1)姞姓蔡氏:姞姓蔡氏,相傳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在堯、舜、夏時期,分佈於渭河流域及河南省的東部和北部一帶。殷代時,姞姓蔡氏擔任祭司的職務,時常在商王的身邊備顧問,所以其采地往往在王畿附近,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中牟縣、長垣縣、衛輝市,都可能曾是古蔡城的所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有些蔡人遷徙到今河北省邢臺市北的蔡河地區,有的則南遷到今湖北省廣濟縣與黃梅縣交界的蔡山,也有部分歸附蔡叔度,後世姞姓與姬姓兩支蔡氏已融合為一體。
(2)姬姓蔡氏: 周武王克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從此其胄裔以國為氏:姬姓蔡氏立姓,至今已有三千零五十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蔡氏的足跡已經遍佈今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貴州等地。秦、漢時期,蔡姓主要活動地在中原地區,在河南省東部與山東省西部一帶形成了著名的濟陽蔡姓。西晉末,北方戰亂,中原民眾大量南遷,蔡姓開始大規模進入江蘇、浙江地區:自東晉以後,居於我國南方的蔡姓人氏,都認為自己的祖根在河南濟陽考城,並把“濟陽”作為家族專用的堂號,沿用至今。唐初和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有兩次移民福建的活動,蔡姓是主要族姓之一,這為蔡姓成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礎;唐代兩次移民入閩的蔡姓甚眾,其確切人數已經無法統計,而且彼此混為一體,發展成福建大姓,後來又成為臺灣、廣東蔡姓的主要來源。經歷了唐末五代的戰亂洗劫之後,蔡姓已經散佈江南各地(福建、浙江、江西、江蘇);到宋朝時由於受戰爭的影響較少,人口劇增,蔡姓繼承祖先敦厚重禮的優良傳統,耕讀傳家,拚搏奮進,出現了些新興的顯赫家族及名人。元、明、清時期,蔡姓繼續在全國各地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中華人口眾多,影響巨大的姓族。明末清初,蔡姓渡海入臺灣,主要來自福建泉州府、漳州府及廣東潮州府、嘉應州。蔡姓目前為臺灣第八大姓,大多集中於臺北、臺南、嘉義等地。
蔡姓人氏向國外的移民開始於明代,其主要的出發地是我國沿海地區,以福建、廣東、臺灣諸省為多,到東南亞和日本、歐美等地謀生、經商、打工、求學。
(3)外族改姓的蔡氏:我國南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北宋時,金國的女真人烏林答姓族後來全部改為漢姓蔡;清時,滿洲八旗姓蔡佳氏、烏匾阿氏、薩瑪喇氏等後來也全部改漢姓蔡,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逐漸同化為北方漢族的蔡姓,尤興盛於東北地區。
戰國時,高蔡國的蔡姓族人,後來沿沅江進入貴州,與當地土著混居,成為當今苗、土家、瑤、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認為唐、宋、明、清時期,貴州、廣西、湖南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時蔡國的後代。
蔡姓遷徙史
蔡氏得姓之初,蔡氏族人主要分佈在現在的河南上蔡一帶,隨著蔡國的搬遷,部分族人遷到了安徽一帶。先秦時期,蔡氏主要在河南、安徽境內發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者。戰國時,燕國(都薊,在現在的北京市)人蔡澤曾遊說了大小許多諸侯,但一直得不到重用。一次,他找當時有名的相術家唐單相面,唐舉仔細看過他的相貌之後笑著說:“看先生長得蠍鼻,寬肩膀,大眉毛,有聖人之相。而聖人是從不相面的。”蔡澤知道唐舉跟他開玩笑,於是對唐舉說:“我知道我今後一定能夠富貴,只是不知道我能夠活多大歲數,願聽先生的高論。”唐舉說:“先生的年齡,從今往後還能活43歲。”蔡澤大笑而去。
在返回的路上,蔡澤對他的車伕說:“我騎著高頭大馬,可以任意馳騁;懷揣著官印,可以陪王伴駕;吃穿不愁,富貴無比, 43年已經足夠了。”他自以為富貴唾手可得,於是開始周遊列國,向諸侯宣揚他的治國之策。他先到趙國,後又到韓國、魏國,沒想到處處受......餘下全文>>
百家姓“蔡”姓的由來?
請參看“百度百科”的“蔡姓”,有詳解。
蔡姓氏排第幾位
44名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範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撫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章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全國姓蔡的有多少人
全國約60萬人左右。蔡姓在我國分佈廣泛,尤以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地多此姓,四省蔡姓約佔全國漢族蔡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六。全國約60萬人左右,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於現在的河南省境,其間因受楚國所逼,幾度遷徙。先秦時期,蔡姓就已開始遷徙,後裔散居於今湖北、陝西、河南、山西、山東等地,世代不斷繁衍。秦漢時期,蔡姓人主要在中原地區發展,且以河南、山東等地為其繁衍中心。到西漢時,河南已出現幾個較大蔡姓郡望,並出現了一大批名人。魏晉南北朝時,我國戰亂頻仍,社會處於動盪之中,加之兩晉時期的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戰火遍及中原,迫使蔡姓族人隨同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輾轉定居於江浙各地,使家族勢力進一步壯大,在此期間,蔡姓人由於在戰亂中有功,所以高官不斷湧現,家族顯赫達十餘世而不衰。隨著朝代更變,至唐宋時期,社會逐步安定,經濟逐漸發展,蔡姓宗族勢力也不斷擴大,並遠播各地,逐漸成為中原一大姓氏。在唐初時,已入遷福建、廣西等地,後安史之亂暴發,中原地區經濟遭受重大破壞,蔡姓族人又一次大舉南遷,並在當地繁衍生息,尤其是唐末入閩之蔡姓與唐初先入閩者混成一體,逐漸發展成福建大姓,併成為今臺灣、廣東蔡姓的重要來源。宋朝時期外族不斷入侵中原,仍留在北方的蔡姓族人為避殺掠,不得不再次大規模向江南遷徙,進入江浙、皖南、福建、廣東等地,使南方蔡姓人口大幅增加,家族逐漸興旺,名人高官也不斷湧現,地位顯赫一時,歷數代而不衰。從而使唐宋時期成為蔡姓宗族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總之,追蹤此階段蔡姓的幾次大遷徙與大發展,發現其顯著特點便是在南遷族人中大部出自於河南蔡姓,從而證明了河南歷來為我國蔡姓的主要的繁衍與聚居地,天下蔡姓可以說出自一家。到了明、清時代,蔡姓經世代不斷遷徙、繁衍、播遷各地,遠播於海外,最終成為我國族大人眾的姓氏,並穩居於姓氏排行前列。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謝謝!
姓蔡的怎麼來的?
姓氏概述
姓氏中的姓是“別婚姻”,氏則是“明貴賤”。正如《通志·氏族略》說的那樣,“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在夏商周之時,姓氏分而為二。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在不同場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區別的。例如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不相識的人碰在一起,往往會禮節性地問:“請問貴姓?”答曰:“免貴姓×。”從未聽說有:請問“貴氏”的。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也從未見過《×姓家譜》、《×姓族譜》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大概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氏”與“死”同音。“氏”在遠古時代是男子的識別符號號,家譜、族譜是紀錄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員的血緣關係的圖冊,所以家譜、族譜的題名用某氏。
家族系統的稱號。為姓和氏的合稱。中國的姓源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作為一個血緣家族的稱號。氏隸屬於姓。夏、商、周時期,貴族間區別不同血緣關係的一種制度。自秦漢以後,姓氏不分,合二而一。姓在母系氏族社會以後,逐漸增多,來源極廣。主要來源於封國名、諡號、爵位名、官名、居地、職業等。
姓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又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曹、斟、芊等八姓。這些是遠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夏、商時期,貴族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弗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
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以國名為氏。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②以邑名為氏。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後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於韓,以韓為氏。
③以官名為氏。貴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裡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宋國執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樑)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
④以職業名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為職業名稱。
⑤以住地之名為氏。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於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