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節的傳說?

General 更新 2024年09月19日

為什麼臘月二十三要祭灶?祭灶節的由來是什麼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我國民間的祭灶節。祭灶風俗始於周代。祭灶時間不一,漢朝從前祭灶在夏天,漢至宋在臘月二十四,明清時,祭灶已為臘月二十三。相傳,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督善惡的神,他每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回報,當他返回天上之前,民間為其設祭送行。節日這天家家在灶前貼一兩隻灶君菩薩昇天時騎的“紙馬”,用酒果、糕餅、麻糖、胡桃、紙帛作祭。並敬以麥芽糖,意為粘牢灶神嘴巴,不讓他亂說。或將酒糟抹在灶門,以醉灶神。祭完之後,揭下灶君舊像,貼上灶君新像,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條幅。 如今,祭灶風俗已不復存在,但祭灶特有的傳統小甜食,如糖冬瓜、鬆糕、酥餅、麻糖等,卻被流傳下來,年年為人們增添了節日的甜美和歡樂。

贊助廣告

祭灶節傳說的英語翻譯

In central region is people afte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n important holiday, the holiday is a source of legend. In ancient time, the old couple because of poor so go home son of mine coal mines. Son, so long to don't think to look old son. In the way of man met a barefoot, they get along very well. That old man is the kid, yan to receive 100 lives. Mines For the son of man left his life. Hobberdy agreed, but he must be kept secret. So his son's life saved. Three years later, it is the man of the 撫vening, 22, and this matter in the chat wife. By day, so the kitchen to hear the kitchen god said to the jade emperor was punished. Then after that people in 23, please include this calendar, a cake of sugar is hoping he more than 9 say something nice, but hope stuck his mouth, don't gossip

贊助廣告

祭灶節的主要程式

1.飲食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麵條。

2.歌謠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型別。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3.對聯

貼春聯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麵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乾淨,不留一點汙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4.祭灶

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5.掃塵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到了臘月,家家戶戶都準備過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

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餘下全文>>

祭灶王習俗的簡短來歷

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到了臘月,家家戶戶都準備過年了。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

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俱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

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熔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祭灶的各地風俗

河南風俗河南漢族民間講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來到”的俗諺。祭灶時,凡在外的人都要趕回。豫東等地,選在祭灶節認了乾親的乾兒、乾女,也要攜帶灶糖、燒餅、鞭炮、香表和一隻大公雞來參加乾孃家的祭灶儀式,表示自己已是乾孃家的正式成員。河南漢族民間多尊傳說中的泥匠張奎為灶神,說其鍋臺壘得好,故死後作了灶神。傳說“灶神司人間善惡,上天回好言,可保來年免災”。河南漢族民間灶神之位多設在廚房的後牆上,灶神畫多為朱仙鎮木版印製。畫之正中為灶君夫婦,頭上為玉宇天宮,下面印有當年曆法和農曆二十四節氣表,並標有幾龍治水,幾日得辛。底部中間是一聚寶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兩側還有雞犬六畜,俗稱“老灶爺牌位”。河南人祭灶歷來由男人主祭,漢族民間傳說,月亮屬陰,灶君屬陽,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安陽等地,也有家庭主婦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條、白菜、海帶等作成“祭灶湯”,端至老灶爺牌位前,然後再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製成的芝麻酥,稱“祭灶糖”,因“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故於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有的還烙制十八個火燒,並用公雞一隻,夾其兩翼,放在灶神前,同時將一些草、豆放在一邊以“秣神馬”。祭灶時,主祭者先將酒灑在雞冠上,然後,燃香、燭於神案前,並燃放鞭炮,祭者口唸禱詞,其內容多種多樣,均為求助祈福之語。禱告畢,將灶神像從牆上揭下,用灶糖輕輕在其嘴上抹一下,置於紙馬上焚燒,同時高呼“送灶爺騎馬昇天”,祭祀便告結束。祭灶後,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餅和共進晚餐。在上蔡等地,所進晚餐多用麵條等素食,不食葷腥,講究吃得越多越好,俗稱“填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祭灶節後也是貧苦人家難過的日子,稱作“年關”,這時地主多派人到窮人家討債要帳。一些難以還債者只好躲出去,謂之“躲年關”,到年三十貼了對子後再回家,因俗有“年三十兒貼花門”之後外人便不可進家的規矩,故稱“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聯。”北京風俗昔日北京,每逢到陰曆臘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鹽店、雜貨鋪、南紙店、百貨攤都以代賣“灶王爺”。這種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來自華北的“版畫之鄉”天津楊柳青。那和藹、肅穆、善靜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盛裝端坐,給人們以莊重的感覺。每年一度,人們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不能說“買”)來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薰火燎了陳舊不堪的舊灶王像。這似乎是在向人們預告,除夕馬上就要來到了。給灶王爺、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須用雞鴨魚肉、乾鮮果品之類,更不須用牛羊三牲,只須一些“糖瓜“(用麥芽糖製做的像雞蛋大小的瓜狀糖塊)就可以了。稍考究一點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蓮子八寶飯,他老人家就會更心滿意足。灶王爺騎的神馬,還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俗雲“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上天”,這天人們稱它為“祭灶日”。在北京,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長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門前烤化,然後抹在灶王爺、灶王奶奶的咀脣上。即使灶王爺不饞,人們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邊,看業灶王爺賢伉儷都是喜歡吃甜食的。至更盡時分,家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燃放鞭炮,舉家男子羅拜,祝以抑惡揚善之詞,送灶王爺上天,去向玉帝啟秦人間一年之善惡,而婦女不能參拜,只於內室掃除爐灶,燃燈默拜。福州風俗在福州,不同身份的人祭灶的時間不一樣。福州有句俗話“官三、民四、曲蹄五”,指當官者廿三祭灶,老百姓廿四祭灶,曲蹄囝(疍民,連家船民)廿五祭灶。以前,灶公坑就設在廚房內面向灶的方向。祭灶這天,灶公坑也要打扮一番。香爐放在中間,兩旁點上一對紅蠟燭。燭臺的旁邊,一邊擺上一個花瓶,一邊擺上福橘。擺花瓶,祈求平平安安,......餘下全文>>

造爐節是什麼來歷

國內外沒有造爐節一說,但中國民間有關灶爐的節日是灶王節或祭灶節。

祭灶之說,以史記載,先秦有之。《後漢書·陰識傳》中,曾提及“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後,暴至鉅富。”從此,祭灶風俗就流傳下來。唐宋時改為臘月二十四祭灶,元明沿襲舊俗,清朝改為“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來北方漢族民間逐漸演變為二十三祭灶,南方仍沿舊習。

在民間,關於祭灶節的來歷也有很多傳說,涉及歷史最早的是軒轅部落。整個部落在男耕女織時代,有一年這片土地竟然橫遭連年陰雨,方圓百里無物成薪,所有的族人“有米不成炊”,最終食不果腹而餓死或病死。為了族群、為了天下蒼生,部落首領軒轅氏擔當起拯救黎民的重擔,去尋找能生火成炊的乾薪。軒轅氏跋山涉水,經歷千難萬險,所到之處卻都陰雨連綿,無處取薪。而此時的軒轅氏已因飢寒交迫而病入膏肓,有一天竟倒在了水泊之中,昏了過去。就在而此時,天上雷電交加,一聲霹靂後,周遭所有部落有一種桂樹,竟然在雨水中冒著火。人們將冒著火的樹枝折下,送入灶中,生火成炊,因此獲得了新生。那些桂樹之所以在雨中冒火,是因為被雷電擊中了,所以才燃起了火。但百姓為了感恩和紀念軒轅氏,認為是軒轅氏化身成薪,便將軒轅氏化身成薪的日子,即臘月廿三,定為“灶王日”。

祭灶節作文三年極

南宋詩人范成大又有一首詩:“古傳臘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這首詩是描述人們祭灶君的情形。而祭灶節正充滿了我的家鄉慈城的特色,下面就來看看我們慈城人是怎麼過祭灶節的吧!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我們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也稱為“小年”。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灶神”的儀式。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彙報人間的情況。人們會在灶王爺的神像前陳設祭灶果,點上香燭,送灶王爺上天。在送灶王爺上天前,人們還會在灶王爺的嘴脣上抹一層從糖瓜上挖下來的糖,叮囑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之後,人們將灶王爺的神像火化,再換上新的;還有些地方是把灶王爺的神像換一面貼。無論怎麼樣,大家都是希望灶王爺保佑我們來年有一個好年景。

也許,慈城人和別的地方過祭灶節有一些不同,但是慈城人和別的地方的人的初衷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祈求灶王爺的保佑。

相關問題答案
祭灶節的傳說?
關於鬼節的傳說?
元宵節的傳說和習俗?
祭灶節的來歷?
祭灶節的由來視訊?
祭灶節的由來?
七夕節的傳說名稱?
臘八節的傳說?
鬼節的傳說?
彝族火把節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