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略例明象?

General 更新 2025年04月25日

《周易略例·明象》原文及譯文

【原文】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以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以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⑴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偽,而畫可忘也。

贊助廣告

是故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其徵①。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而或②者定馬於乾,案文責卦,有馬無乾,則偽說滋漫,難可紀③矣。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彌甚。縱復或值,而義無所取。蓋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義斯見矣。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王弼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含有三層意思:第一講《周易》的創作過程,順序是:意—象—言。按《繫辭》的觀點應當是:物象—聖意—易象—繫辭。納入文學創作過程,則是:生活—情意—意象—語詞化。第二層講《周易》的接受過程,順序是;言—象—意,這個順序完全符合文學鑑賞過程,即通過語言把握形象進而領略意蘊。第三層進一步闡明瞭言的媒介意義,象的承載意義,意的核心意義,包含著形象大於思想(意以象盡,但象不以意盡),接受超越文字等豐富的美學思想。

贊助廣告

參考資料:blog.sina.com.cn/s/blog_497d1c0e010009p2.html

為什麼王弼關於言意關係的觀點會走到得意需要忘象,得象需要忘言

在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

在這段話裡王弼對“言”、“象”、“意”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

首先,其根據是“言生於象”,“象生於意”。(《周易·乾卦·文言》王注云:“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於義也。”)但是根據這個意義產生的卦象是語言產生的依據,而卦象是根據意義(聖人從天地萬物中觀察概括而得)而得出,“象”附屬於“意”,是“言”和“意”的中間環節,至此,王弼的言意之辯並沒有超出《繫辭》的範圍。但是在論述中,可以發現三者之間存在的互動遞進的關係。周裕鍇主張理解這個關係可以從四個角度出發:從功能角度上看,“象”具有象徵“意”的內涵的功用,而“言”則具有說明"象"的象徵意義的功用;從生成角度看,“意”派生象,“象”派生“言”;從理解的角度看,可以通過派生的“言”來了解“象”,從派生的“象”來了解“意”;從表達的角度看,“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或者說,“意以象盡,象以言著”。

其次,在得意過程中,“言”、“象”僅僅具有工具價值。王弼借《莊子·外物》中的鑑蹄之喻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因此,“象”需要“言”才能更好的說明其象徵意義,“言”是表達“象”的工具,“象”是得“意”的工具,藉助於“象”能更好的盡意。在肯定“言”、“象”作用的同時,反對因“言”、“象”的得象、得意作用而執著於“言”與“象”,它們僅僅是工具、手段,並非目的。

再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王弼繼而用反證法論述了執著於“言”就不能“明象”,執著於“象”就不能“得意”。要言之,執著於手段往往達不到真正的目的。

從上面的總結中,王弼最後提出了“言意之辯”的基本命題,即“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言”、“象”僅是明象得意的媒介和手段,在明象得意的過程中不能執著於“言”、“象”,因此正確對待“言”、“象”的態度就是“忘”關於“忘”,學術界有不同的解釋。樓宇烈把“忘”理解為”“忘記”:“言與象只是得意之一種工具,旨在得意,所以得意後就可把言、象忘去。”張立文也持相同的理解:“王弼曾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張,認為獲得形象、存相,就可以忘掉、拋棄語言符號。”還有的學者闡釋為不拘泥於具體的形象等。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王弼在“言意之辯”上的論述與《周易》有相同的結論,但是在理論意義上更具有超越性。有人指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實際上提出了兩種闡釋學的方法:一為“尋言以觀象,尋象以觀意”,一為“忘象乃得意,忘言乃得象”。前者強調的是“言”、“象”所具有的指示意義的作用,後者突出不拘泥於“言”、“象”的重要性。由此,進一步而言,這兩種方法具有超越《周易》闡釋的普遍意義,可分別看出王弼對“言盡意”和“言不盡意”的應答。正如王曉毅所說,王弼思想中的“意”有兩個層次:一是表達有形世界,包括定義解釋天地萬物和禮樂刑政人事等方面內容的“意”,這種“意”完全可以用語言“名”去把握定......餘下全文>>

翻譯 夫象者,出意者也

物象,是思想的體現。語言,是物象的彰顯。表達想法沒有比物象更好的,表述物象沒有比語言更詳罰的。語言在物象中產生,所以通過探求語言可以體察物象。物象在思想中生成,因此推究物象能夠了解想法。思想憑藉物象展現,物象通過語言顯揚。所以說語言就是用來明示物象的,得到物象就不能執著於語言。

相關問題答案
周易略例明象?
周易的卦象?
周易卦象解讀?
周易卦象測姓名吉凶?
周易八卦的卦象?
周易明夷卦詳解?
周易卦象怎麼看?
周易卦象解釋?
周易六十四卦爻象全圖?
周易卦象查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