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複姓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8日

中國複姓的來源

複姓的來源較多,例如官名、封邑、職業等,有些則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1、由封邑而來

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

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

此外,還有樑丘、上官、羊舌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2、因居地而來

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

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後人遂以“閭丘”為姓。

楚懷王的小兒子名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 ,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子蘭的後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裡,便以上官作了姓氏。

贊助廣告

歐陽姓,本禹王之後。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到少康時,封庶子無餘於今浙江紹興,建立越國。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亡國之君無疆的兒子名蹄,受封於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餘山之南。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蹄又被稱為歐陽亭侯。其後遂以歐陽為姓氏。

東方之姓,是以方位為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卦推算,伏羲氏出於“震”卦,位主東方,於是伏羲後裔的一支,就以“東方”為姓。與此同類的還有北宮、東宮、南門、西門等姓。周文王之後姬括,世代襲為衛國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宮門外,於是以北宮為姓。春秋之時,鄭國某大夫居於西門,其後人便姓了“西門”。

贊助廣告

屬於此類的還有賀蘭(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臺(湖名)、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公元前445前,杞國亡於楚,杞簡公之弟佗逃到魯國。魯悼公因其本為夏王族之後,予以優待,封爵為侯,世稱夏侯。以後,佗的子孫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開始,朝廷設有司徒、司空、司馬的官職。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這些職官權重位尊,顯赫一時,他們的族人引以為榮,便將官職拿來作了姓氏。屬於此類的還有太史、司寇、樂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等。

公羊、子車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5、由人名而來

端木氏,鬻熊,仕於周,為文王、武王之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顓孫氏,春秋時期,陳國簪纓之後代有公子名顓孫在魯國做官,其後代子孫以他的業績為榮耀,於是以祖名顓孫為姓,稱顓孫氏。

6、由部落名而來

獨孤氏,劉進伯的後代中,有著名的尸利,史稱谷蠡王,他以祖先劉進伯的自稱為號,稱獨孤部。其子孫後代皆以其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獨孤氏。

尉遲氏,尉遲部隨北魏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的漢字諧音“尉遲”為姓氏,稱尉遲氏。

7、自創姓氏

赫連氏,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劉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

8、由山水之名而來

澹臺氏:春秋時期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於澹臺山(今山東嘉祥),遂以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臺滅明。其後代子孫遂以“澹臺”命姓氏,稱澹臺氏。

完顏氏:“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是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餘下全文>>

複姓的由來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

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又如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

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此外,還有樑丘、上官、羊舌、鍾離等複姓,

都屬這種情況。

二、因居地而來。

如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

以“東郭”為姓;又如閭丘、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如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複姓都由官名而來;

公羊、子陽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業。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

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

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

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一些複姓來源:

百里

1、出自姬姓,以封地為姓。周朝時,有姬姓虞國人,入秦後,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後代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稱百里氏。

2、以人名為姓,是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的後代。周初,周武王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兒子虞仲的子孫在虞國(在今山西平陸縣北)。春秋時,虞仲有個後人叫奚,因住在百里鄉,又稱百里奚,他在虞國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和虞君都當了晉國的俘虜,成了奴隸。這時,秦穆公向晉獻公求親,晉獻公就把女兒嫁給他,同時把百里奚也作為陪嫁的奴僕之一送往秦國。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隸,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國的奴隸。秦穆公是個有雄心壯志的國君,一直在收羅人才,他聽說百里奚是個有才幹的人之後,決心把他追回來。他怕用重金去贖會引起楚國對百里奚的重視,就按照當時奴隸的身價,用五張羊皮把他作為逃奴贖回來秦穆公同百里奚交談後,對他大加讚賞,封他為大夫。百里奚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百里氏。

第五

出自田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消滅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故改變了原來的姓氏,以次第相區別,分列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遷者往第一門,為第一氏;田廣之孫田登遷往第二門,為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以次類推,田廣的田英最後遷徙,住在第八門,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

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現在保留複姓的很少。

據說現在臺灣還有人姓第五。

東方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孫中有個叫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命姓,稱東方氏。

2、出自張姓,是漢代文學家東方朔的後代。東方朔本姓張,他的父親張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親田氏生下他三天後也死了,他右鄰居撫養成人。因為他出生時正值東方天亮,所以起名叫東方朔。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為姓,稱東方氏。

東郭

出自姜姓,是齊國公族之後。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時,齊桓公有子孫住在都城臨淄外城的東門一帶,稱為東郭大夫。其後代子孫遂以居住地命姓,稱東郭氏。

東門

出自姬姓,以居住地命姓。春秋時,魯莊公有個兒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魯國任大夫。他家在魯國都城曲阜的東門旁邊,人稱東門襄仲。當時魯文公有個寵姬......餘下全文>>

中國複姓的來源是什麼

複姓的由來:大多數的中國人,姓氏都是單字的,而只有少量人卻是複姓,比如歐陽、司馬、東方、令狐。那麼這些複姓都是怎麼來的呢?

複姓的由來有這麼幾種情況:

1.從封邑而來。《百家姓》中記述: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又如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此外,還有樑丘、上官、羊舌、鍾離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2.從居地而來。如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又如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後人遂以“閭丘”為姓。還有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複姓由官名而來。公羊、子陽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認真揣摩這些複姓,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比如,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2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這可能是一種複姓單音化的趨勢吧。

中國的複姓有什麼起源

你好,現存的複姓,起源於華夏族的雙音節姓氏

B 百里 北堂 北野

C 淳于 成公 陳生

D 端木 東方 東郭 東野 東門 第二 第五 大狐

G 公孫 公冶 公羊 公良 公西 公孟 高堂 高陽

H 皇甫

J 夾谷 敬花

L 樑丘 令狐 閭丘 洛陽 陵尹 冷富

N 南宮 南郭 女媧

O 歐陽

P 濮陽

Q 青陽 漆雕 亓官

R 壤駟

S 上官 少室 少叔 司徒 司馬 司遷 司空 司寇 士孫 申屠

T 澹臺 太史 太叔 太公

W 聞人 巫馬 微生 王孫

X 夏侯 西門 歆穎 鮮于 軒轅 相里

中國的複姓有哪些,都有什麼來歷?

我們這有個複姓神木的!可上面什麼沒有?

複姓的由來 中國百家姓中的複姓是怎麼來的

複姓來源

1.由封邑而來。

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

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

此外,還有樑丘、上官、羊舌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2.因居地而來。

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

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後人遂以“閭丘”為姓。

還有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複姓由官名而來;

公羊、子車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4.由人名而來。

端木氏,鬻熊,仕於周,為文王、武王之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顓孫氏,春秋時期,陳國簪纓之後代有公子名顓孫在魯國做官,其後代子孫以他的業績為榮耀,於是以祖名顓孫為姓,稱顓孫氏。

5.由部落名而來。

獨孤氏,劉進伯的後代中,有著名的尸利,史稱谷蠡王,他以祖先劉進伯的自稱為號,稱獨孤部。其子孫後代皆以其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獨孤氏。

尉遲氏,尉遲部隨北魏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的漢字諧音“尉遲”為姓氏,稱尉遲氏。

6.自創姓氏。

赫連氏,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劉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

7.由山水之名而來。

澹臺氏:春秋時期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於澹臺山(今山東嘉祥),遂以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臺滅明。其後代子孫遂以“澹臺”命姓氏,稱澹臺氏。

完顏氏:“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是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佈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

8.由賜姓而來。

長孫氏: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為長孫氏。

9.由國名而來。

鍾離氏:周朝時期,伯益的後人有封邑鍾離國(今安徽鳳陽、臨淮一帶),春秋時期鍾離國被楚國所滅,國人遂以原國名命姓,稱鍾離氏。

淳于氏:州國公族定居於淳于城(今山東安丘,原為州國都城),復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

10.由職業而來。

漆雕氏:相傳漆雕最早出現時是職業稱謂,是那些油漆裝飾工的古稱。他們的後代就以祖先的職業或技藝的名稱中得姓,稱漆雕氏。

穀梁氏:古代有一些部落,農業相對比較發達,他們以能種出優質的穀子為驕傲,古代將穀子稱為粱,所以善於種植粱的氏族首領就用穀梁命姓。

11.由排序而來。

第二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眾,煩於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田登為第二氏,第二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產生了第二複姓。

第五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眾,煩於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產生了第五複姓。...餘下全文>>

中國姓氏由來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裡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隻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餘下全文>>

令狐等中國幾大複姓由來,哪個更高大上

所謂複姓,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例如公孫、慕容、司馬等。複姓雖然少見,但因其常被武俠小說用來“裝點門面”,讀者們都不陌生。這種看起來很“高大上”的複姓,小夥伴們知道幾個呢?

上官

【上官氏屬地】

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

【上官氏來歷】

春秋時,楚莊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蘭的後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漢時,為充實關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將許多大姓遷往關中,其中上官氏被遷往隴西上邽即今天的甘肅天水,這也正是源自楚國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為望族的緣由。

【上官氏名望】

上官氏名人,漢朝有名臣上官桀;唐朝有上官儀,高宗時官至宰相;上官儀孫兒上官婉兒,有“巾幗宰相”之名;近代有國軍將領上官雲相等。

東方

【東方氏屬地】

平原郡,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

【東方氏來歷】

“東方”是個古老的姓氏。早在遠古時期,上古帝伏羲創立八卦,而他的後代孫仲,世掌東方青陽之令。古書記載,相傳他出生的時候,“出於震,位主東方”,即根據八卦圖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為“東方”,因此,就以“東方”為姓氏。

至漢武帝年間,著名文學家東方朔,本姓張,是太昊伏羲氏後裔少昊子張揮的後代,只因出世未三日,其母就病亡,而其父也已逝去多日了,鄰居就根據他出生時東方天剛亮,起名為“東方朔”。而他長大後,名噪一時,東方作為姓氏又得以鞏固。東方朔的後人就以東方為姓。

【東方氏名望】

東方朔:西漢大臣、文學家;東方虯:唐朝史官、詩人;唐代學士東方顯等。

長孫

【長孫氏屬地】

濟陽郡,今山東定陶縣西北,一說河南蘭封縣東北。

【長孫氏來歷】

長孫一姓源於沙英雄之子嵩。據史料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鬱律有兩個兒子,長子就是沙英雄,他是南部大人,號拔拔氏;小兒子是拓跋珪的祖父,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后,因為沙英雄是其曾祖父的長子,就賜他的兒子嵩為長孫氏。長孫嵩後來官至太尉,封北平王。

【長孫氏名望】

長孫姓名人,有隋朝的車騎將軍長孫晟,其女是唐太宗的皇后,兒子長孫無忌助太宗奪得帝位,出任宰相。

諸葛

【諸葛氏屬地】

琅琊郡,今山東諸城縣。

【諸葛氏來歷】

諸葛一姓來源有三:一是源出於商朝。相傳伯夷的後裔葛伯在其封國滅亡後,葛氏中有一支遷往山東諸城西南,後來又遷到陽都,因為當地也有葛姓,所以稱後遷來的葛姓為諸葛氏。二是在秦末陳勝起義時,大將葛嬰屢立戰功,卻被陳勝聽信讒言將他殺害。漢文帝時,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後世子孫便以諸葛為姓,稱諸葛氏。三是古代有複姓“詹葛”,後改為“諸葛”。

【諸葛氏名望】

諸葛名人,除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外,西漢有司隸校尉諸葛豐,東吳有謀士諸葛瑾,唐代有檢校司空諸葛爽,宋代有制筆名家諸葛高。

公孫

【公孫氏屬地】

扶風郡,今陝西咸陽縣東。

【公孫氏來歷】

據《路史》記載,神農氏同母弟勗,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這是公孫氏其中的一個來源。另,公孫氏還有三個來源。一是軒轅帝最初姓公孫,後來又改姓姬,他的後世子孫中有的依然以公孫為姓,稱公孫氏。二是周制規定,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中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三是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諸侯之孫,也以公孫為姓,稱公孫氏。所以,公孫氏的來源較多,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

【公孫氏名望】

說到公孫姓名人,秦孝公時變法的領導者商鞅,原本就姓公孫,由於他變法有功,受封於商,才叫商鞅。此外......餘下全文>>

中國姓氏來歷是什麼?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福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11)以諡號為氏。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複姓的由來?
中國陰曆的由來?
複姓的由來?
中國取名的由來?
中國農曆的由來?
中國回族的由來?
中國百家姓的由來?
國姓的由來?
百家姓中的汪姓的由來?
官姓的由來?